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无有害裂缝的商品混凝土施工

无有害裂缝的商品混凝土施工

时间:2019-09-07 06:10:42

相关推荐

无有害裂缝的商品混凝土施工

0 概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对开裂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共分为4大类38种原因:

(1)与结构和荷载有关的(设计方)6种(16%);

(2)与使用和环境有关的(环境及使用方)7种(18%);

(3)与材料和配比有关的(混凝土生产方)10种(26%);

(4)与施工有关的(施工方)15种(40%)。

在4大类38种原因中,施工方起决定性因素。

1 减少有害裂缝的施工方法要点

1.1 总则

保证现场不擅自在拌合物中加水、加料。并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

1.2 泵送

(1)模板的设计与保护应符合 JGJ/T 10-《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要求,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布料设备不得碰撞或直接搁置在模板上,手动布料杆应架设钢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撑在钢筋骨架上。

(2)润管砂浆应分散布料,任意局部厚度不得超过50mm。

(3)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泵送、浇筑,其间隔时间不宜大于2h,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应对施工缝按要求处理后再浇筑上层混凝土。

1.3 浇筑

应符合 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1.3.1 浇筑顺序

泵送施工时由远而近;同一区域混凝土应按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

1.3.2 平面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布料均匀,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不得采用振动方式驱摊堆积的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宜为300~500mm,当水平结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1:10坡度分层浇筑。大面积的水平结构宜采用跳仓法施工。

1.3.3 墙、柱浇筑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2m时,应采取窜筒或溜槽等措施。过高的柱或墙不宜一次到顶的浇筑,应该分层浇筑,避免产生沉降裂缝。并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复振。

1.4 振捣

预拌混凝土胶凝材料多,坍落度较大,混凝土流动性好容易密实,所以在振捣时不须强力振捣,采用振动棒施工时,应快插慢抽,不应漏振和过振。振动棒移动间距宜为400mm左右,振捣时间宜在10~30s,以能排除混凝土内气泡即可。特别是当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在180mm以上时,更不能过振,否则会引起混凝土表层浮浆较多,容易起灰并产生收缩裂缝。当浇筑墙或柱时,宜每装填800mm左右高度混凝土后,振捣一次(20s左右)即可密实,不能将振动棒放于墙柱内长期振捣,以免因过振而使混凝土分层、漏浆、麻面而影响墙、柱的质量和外观。若振捣后浮浆层厚,可于混凝土初凝前在表面撒一层干净的碎石,然后压实抹平。

1.5 抹面

混凝土接近初凝前,施工方应及时组织人员对混凝土表面实施二次抹压,防止混凝土表面因失水过快出现早期裂缝。

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拌合物的沉降与干缩,极易在混凝土表面和箍筋上部产生非结构性裂缝,在炎热、干燥、大风等气候下尤其容易出现。此类裂缝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对构件表面进行二次或三次压抹,以避免这种裂缝出现。通常做法是:在混凝土振实后,按设计坡度整平混凝土面,低洼处应该要用带石子的混凝土补平,而不能只用浮浆填平;待混凝土收水时(即开始初凝,表面积水基本消失,人可站在上面,且较容易磨擦起浆时为宜。由于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大,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掌握),用平板振动器快速复振一次,再用木抹子搓压抹平,以消除混凝土塑性沉降及失水收缩引起的表面裂缝,并将表面薄弱浮浆与下部砂浆搓匀,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强度,增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重视二次抹面的作用并按时实施:拌合物在塑性阶段,水分气泡向上逸出,骨料向下沉降,期间有钢筋在阻止这种相对运动,可以说,拌合物在塑性阶段这1~3h,其塑性沉降量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二次抹面或二次复振显得尤为重要,二次抹面能很好地修复这种沉降变形,避免裂缝产生。

1.6 养护

及时、良好的养护条件能够使混凝土的强度正常、良好的增长,并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减少裂缝出现的机率,对混凝土是非常重要的。

(1)太阳曝晒、空旷风大的情况下,应该做好遮阳防风工作。

(2)混凝土终凝后(混凝土开始泛白、手指用力按不出印)就应该派专人开始浇水养护,浇水次数应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准。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围边蓄水养护的方法。一些工地在第二天放完线后才开始浇水养护的做法是错误的。

(3)在太阳曝晒、空旷风大的情况下,有时混凝土在终凝前也有可能会因为表面失水严重而收缩开裂,此时,养护工作应提前,并应该用木抹拍压混凝土,以闭合裂缝,并应喷雾补充混凝土表面水分,并立即覆盖湿麻袋进行养护,或者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混凝土内水分继续散失而开裂。

(4)抗渗、膨胀混凝土对养护要求极高,应采用蓄水养护或湿麻袋养护,规范规定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5)地下室外墙、剪力墙、柱等竖向结构由于养护水分容易散失,可以在24h后将侧模松开5~10mm,然后保持经常从顶部淋水,使水从板缝中流入湿润整个结构侧面。或者用挂湿麻袋的方法进行养护。

(6)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在早晚间浇水。

(7)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使用塑料布时,宜涂刷养护剂。

(8)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养护。

1.7 拆模

非承重模板的拆除时间不宜过早,应适当考虑带模养护的问题,应在结构内外温差不超过25℃时才可拆模。

1.8 避免震动(扰动)及早期承受集中荷载

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很低,很小的震动也可能会造成混凝土内部损伤,引发日后的可见裂缝,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施工时支承模板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不易变形。泵管的支承应该不能拉动模板,以免先浇部分已凝结的混凝土受到震动。下道工序不能过早,楼板面的钢筋、模板不能集中堆放过多,还必须督促工人注意轻拿轻放。

1.9 浇筑时间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晚一点,并尽量在低温季节进行。

1.10 回填

地下室剪力墙回填土的回填时间宜早,特别注意在同一区段均匀回填,不得对剪力墙结构形成不均匀挤压。

1.11 预备特定施工方案

对超长结构、超静定结构、受力剧变结构部位及具有大体积效应混凝土的施工,应有特定的施工方案措施。

2 减轻或避免开裂的途径

在裂缝控制理论方面,王铁梦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抗”与“放”理论。当混凝土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下,收缩不造成开裂,此时虽然变形最大,但应力为零;当混凝土处于完全约束条件下,膨胀不造成开裂,此时虽然应力最大,但变形为零。尽管混凝土不会存在于这两种理想体系中,但为减轻或避免开裂指出了方向。

“抗”与“放”理论可以理解为:在某些条件下,尽量使混凝土构件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增加其允许变形的能力,以减少应力;在某些条件下,尽量使混凝土构件处于约束较强的状态,增加其允许应力变化的能力,以减少变形。

在大多情况下,应是“抗”与“放”的结合。在约束状态下,结构首先要求有变形的余地。如结构能满足此要求,不再产生约束应力,如结构没有条件满足此要求,则必然产生约束应力,当约束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开裂。抗与放理论指导我们从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微动、滑动及设缝措施,提供“放”的条件),从材料性能方面(提高抗拉强度、抗拉变形能力及韧性等提供“抗”的条件)及从施工操作方面(采取二次抹面,完美湿养护等提供“放”或“抗”的条件)采取综合措施,“抗”“放”结合,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措施。

3 控制裂缝的七大要点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控制裂缝的七大要点:①原材料质量及配比;②入模温度<30℃;③里表温差<25℃;④降温速率<1~2℃/d;⑤二次抹面(初凝阶段塑性沉降及干缩的及时修复);⑥避免早期(集中)承受施工活荷载、⑦完美湿养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