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电影评价体系——豆瓣电影

电影评价体系——豆瓣电影

时间:2021-01-16 11:55:30

相关推荐

电影评价体系——豆瓣电影

免责声明

文中提及的信息及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不构成买卖依据,请投资者独立思考,自行抉择。

所有声称低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建议,和诱导转移资金到其他平台的行为,切勿相信,谨防诈骗。

01

开新番啦

我们研究一部电影是否有成为爆款的潜质,看它在各大平台收获的评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与此同时,影评也意味着市场对影片的反馈。所以把握影评的动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把握市场先生对电影产业的态度。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国内外的电影评价体系,对它们做一个小小的梳理。每次介绍一个平台,具体和大家分享下这个平台的电影评价体系概况,以及从上面获取评价数据的方法。

我的研究原则是,尽量只阐述现象,透过现象去推测原因,但不去谈论对或错,因为我相信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它们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认为影评对于投资,有一定参考价值,就先选择尊重它的评价标准。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去挖掘影评和票房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真的要去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所以,做个肤浅的人,向“钱”看齐就好啦。

那么,今天先来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豆瓣电影评价体系。

02

豆瓣评分

根据豆瓣CEO阿北在底发表的名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以下简称《八问》),我们可以了解到,豆瓣电影评分的原则是“中立地还原观影大众的平均看法”。不同于国外诸如烂番茄或Metacritics这种以影评专家或专业媒体人为核心的评审团,豆瓣只有“大众评审团”。

并且根据《八问》,豆瓣评分采用的算法是取所有评分的算数平均值。就是把每个用户评价的1-5颗星换算成0-10分,统统加起来再除以总评价人数。也就是说,即使是专业影评人,在豆瓣上打出的评分,它的影响力和菜场大妈打出的分数是一样的。

像这样基于“大众评审团”的评分结果,实质上更多地表达了影片在“娱乐性和可看性”上的程度。因此,如果你只是闲着无聊,想随便找部电影杀杀时间,豆瓣的评分就比较具有参考意义。

然而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影片本身的质量和艺术性”,那么豆瓣评分相对来讲,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就会差一些些。比如光看豆瓣评分,你很难推测出下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不过除了上面这些规则以外,豆瓣上还有些好玩的特殊规则。

有些影片,是没有评分的,比如: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还有一些影片用户无法评价,只显示一个“媒体评分”,比如: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还有一些账号,被豆瓣的程序判定为“非正常打分”,那么这些分数不会被纳入计算。

什么叫“非正常打分”呢?

在《八问》中介绍了四种情况(其实有五种),但归根到底就是两种手段:

一种就是找人注册或收购豆瓣账号,刷高分或者低分。

还有一种就是鼓动其他用户,一起刷高分或者低分。

由于豆瓣采用的是“一人一片一票”的制度,即一个账户只能给一部影片投一次票。所以要想一部影片的评分有明显变化,必须牵扯到很~多~个账户。

刷分的动机也是各式各样 ——

有的影片发行方为了做大宣传,会派水军刷自己的高分。

有的影片因为参演明星招黑,比如之前一个港毒男演员,被扒出之后他出演的影片全被网友刷低了分数。

还有一些明星的粉丝团,为了拥护自家爱豆,给爱豆的作品刷高分。

或者一些豆瓣的忠实用户,为了“捍卫豆瓣评分公正”,给他们认为获得不合理高分的影片刷低分。

甚至还有一些行为艺术、或者有些人单纯只是情绪发泄,就打出的一些不合理分数,不过这种算不上是“刷分”。

上面这些都是豆瓣上的“非正常打分”,被程序识别出来的话,打的分不作数,甚至有可能被封号。所以这里还是呼吁大家尽量理性评分,一起维护电影评价体系的生态稳定。

03

豆瓣排行榜

你觉得,电影评分是为了什么?

电影评分和考试评分不同。

考试评分用来判定你的答案“对”或“错”,甚至有时用来判断一个学生“好”与“差”。

但电影评分不是去评价一部电影是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它的本质其实是在告诉你 —— 这部电影,你值不值得去看。

说白了,所谓的“电影评分”,它真名其实叫做“推荐指数”。所以你在猫眼、淘票票这类和片方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平台上,偶尔会看到一些烂片,却挂着不可思议的高分。那不是因为这些片有多“好”,而是,人家急着让你买票去看这些片。

可能豆瓣运营者也意识到,大众评分在推荐力度上的局限性,所以另外又搞出几套电影排行榜。每种影片分类下,有对应的分类排行榜;综合性的有豆瓣新片榜、一周口碑榜、北美票房榜、还有最经典的豆瓣电影TOP250。

这些排行榜的设计主要基于两条原则:

1.这些排行榜中的影片要具备广泛的适应性。

豆瓣的算法会根据各种维度,把电影划分为若干种分类,每一种分类都对应有显着偏好的目标人群。再根据这类人群的特点,对影片进行排序,排名越高,实际上是指影片的推荐强度越大。豆瓣的目标,是尽量推荐那些能被更多人群接受的影片,避免那些小众即使评分很高的电影。

2. 影片要具备持续的关注度。

一个榜单要突显出价值,在榜的影片必须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点影响力吧,也就是所谓的“持续的关注度”。这里其实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影片被大量用户关注,另一个是影片被关注的时间持续得够长。

那要如何判断一部影片是否具备“持续的关注度”呢?

先来看怎么判断一部影片是否被大量用户关注。

我们知道,豆瓣上每部电影都会有“想看”和“看过”两个按钮,“想看”相当于一个“收藏”的功能。如果用户对一部影片感兴趣,点了“想看”,就表明ta对这部影片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度。如果一部影片被越多用户收藏,说明这部影片收到的关注度越多。

这几个概念,本质是一样的。

想看 == 收藏 == 关注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再来看怎么判断影片的关注度是否能够持续。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部影片被收藏之后,会发生什么——

⬇️ 可能收藏它的人,如约去观赏了这部电影,看完后就取消收藏了。因为影片被收藏的意义就在于——等待被观赏。观赏完了,影片状态就应该变成“看过”。

➡️ 可能收藏它的人,如约去观赏了这部电影。但是这个人很懒,看完就忘记继续操作了,于是这部电影就会一直躺在ta的收藏夹里。

⬇️ 可能收藏它的人,并没有如约去观赏这部电影,因为ta听说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怎么样,于是就直接取消收藏了。

➡️ 可能收藏它的人,还是没有如约去观赏这部电影,因为ta太懒了,甚至懒得忘了去观赏,也忘了继续对影片有更进一步的操作。于是这部电影还是一直躺在收藏夹里。

发现了吗?

如果仅凭现有存量,一部影片的关注度一定是持续下降的。

那如何才能让影片的关注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呢?答案是 —— 不断地获取新的关注,让更多没有关注影片的用户,发现这部影片,并且关注。

那又怎么让影片获取更多新关注呢?当然就是推荐呗,看推荐指数,哦不,豆瓣评分啊。所以判断一部影片是否具备“持续的关注度”的两个因子就是:收藏人数和豆瓣评分,这样就能pass掉那些“三分钟热度”的电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电影是否具备“广泛的适应性”条件,就计算出来豆瓣排行榜上,现在你看到的那些影片。

不同的排行榜应该在某些取值或算法上有所不同,虽然官方称“尽最大努力保证排名的公平公正性”,公开排行榜算法,不过我暂时还没查到这方面的资料。

04

豆瓣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只是靠一个分数去评判某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也着实太片面了。于是乎,机智的网友们又结合了评分的其他相关数据,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一部电影。

结合评分人数来看

▲豆瓣评分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如果有一部影片,10个人平均打了9.9分;另一部影片10万个人,平均打了9.9分,你认为哪部才是好电影?

应该更多的人会倾向后一部电影更值得一看。于是就有人提出,评分应该结合评分人数一起看,还给出了分数的修正公式。不过我认为那些修正公式还值得商榷哈,这里就不再误人子弟了。倒是结合评分人数看评分的思路,我们以后可以在算法上考虑起来。

结合评分队形来看

这个应该是传播最广泛的一种豆瓣评分解读版本了,这里给大家再介绍一下。就是根据豆瓣给出的1、2、3、4、5星人数占比的条形图结构,来推测影片的好坏。具体有——

影史经典:“F”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F”型影片,一般都在9分以上,绝大多数网友打了5星,少数4星,极少有人打出1、2、3星,这类都属于留名影史的传世佳片。

普通好片:“P”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P”型影片评分集中在4星和3星之间,少数给了满分5星,极少数给了1星或2星,分数通常在7-8分之间,属于一般好片。

普通烂片:“b”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b”型影片刚好和“P”型相反,绝大多数人打了1、2、3星,极少给出4、5星,所以评分人数集中在条形图的下半部,分数基本都在5分以下。

传世烂片:“L”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L”型片属于特别烂,绝大多数人打出1星,极少数给了2、3、4、5星,所以呈现出“L”的队形。

传世奇片/只有水军强的烂片:“C”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C”型片其实是“F”型和“L”型的叠加,也就是大多数人要么给出最高分五星,要么给出最低分一星,较少给出2、3、4星。这类片子通常争议巨大,或者同时拥有天量的粉丝团和黑粉团。

原谅我实在是找不出类似队形的电影,只好找了个电视剧充数……

影史污迹:”—“ 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这……大家自己理解吧。

混合队形:“E”型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和“C”型片道理一样,“E”型片属于多种队形的叠加。这类影片除了争议大、捧或杀的人数众多这些特征以外,可能连打分的人都有“打分只打奇数”这样的癖好吧……

结合标准差来看

▲ 以上两图来自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比如上面两部影片,同样都是7.2分,但《只有野兽》的评分集中在4星和3星,而《冰雪奇缘2》相对来讲打5星的人数比例更大一些。通俗地解释,就是《冰雪奇缘2》的争议性更大,有些人认为很好,有些人认为一般,所以平均下来分数并不高,一般般而已;而《只有野兽》的争议并不大 —— 看过的都觉得一般。

结合豆瓣用户覆盖面来看

豆瓣用户素来以文艺和小清新闻名,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虽然《八问》里提到的时候,豆瓣评分月使用人数超过1亿,已经不是文艺青年专属,但用户的地区分布特色仍然存在。

所以即使只看影片的“娱乐性和可看性”,豆瓣评分仍更倾向大城市人群的偏好。

05

豆瓣影评

除了评分和排行以外,豆瓣还提供了电影的短评(350字)、影评、讨论区和问题区。我个人认为,短评和影评相对而言价值更大。如果你要做词云,或者挖掘豆瓣电影平台上的KOL,可以更多参考这两项数据。

06

豆瓣的正义

阅读过阿北的《八问》,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豆瓣不同于猫眼、淘票票那种带有明显商业色彩的影评体系,认为豆瓣是“中立的”、“公正的”。但我们做投资一定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每一套说辞,小心求证每一个假设。

但凡是个商业组织,追求利益无可厚非。那豆瓣的“中立”和“公正”又能给它带来什么利益呢?

正如豆瓣初期的盈利来源豆瓣读书,为卓越亚马逊、当当等电商导流,从中赚取分成;豆瓣电影也如法炮制了一套盈利模式,通过推荐影视作品,为视频网站导流。

▲ 来源:豆瓣电影网站截图

并且豆瓣电影的手机APP,还负责售卖电影票。

▲ 来源:APPSTORE豆瓣电影APP截图

但介于豆瓣电影自定义“中立”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地位,它又不能和片方有密切合作,不然一世清高全毁于一旦。所以豆瓣不像猫眼或淘票票,直接赤果果地推荐自家电影,贬低对手影片;豆瓣也推荐电影,只不过它推荐的是——全部电影。

哦,不,应该是那些让你着迷、抓你眼球的电影,不管这些电影来自哪家制片厂。总之就是要把你困在这光与影的阿尔法城,无法自拔。你最好通过豆瓣,看遍上面所有推荐的电影,并在每一家导流的视频网站充值成为会员。然后你妙笔生花,写出精彩绝伦的影评去吸引更多像你一样的观众,源源不断地通过豆瓣,被引导至目标网站,充更多的钱,免费生产出更更多的影评……如此循环滚动,豆瓣则可美滋滋地坐在白莲花上数钱,圆满哉。

▲ 通过豆瓣导流到视频网站携带的渠道ID|来源:腾讯视频网站截图

不过我这并不是在指责豆瓣哦,只是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大家——企业行为背后都带有营利目的,不要因为它表面的说辞而动了真感情啊。

封面信息:豆瓣电影icon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