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清平乐》精雅生活:制香 香器 焚香

《清平乐》精雅生活:制香 香器 焚香

时间:2022-09-06 14:56:03

相关推荐

《清平乐》精雅生活:制香 香器 焚香

制香、焚香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折芳馨兮遗所思”,那个时代的人撷取自然中的芳草香花作为佩饰,同时也成为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方式。渐渐地,佩香,熏香,制香成为一种文化,也成了一门艺术。宋元时期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制香:焚香仍拣鹧鸪斑

古代人除了礼神仪式大量用香,日常生活中的熏香习俗早已有之。熏香用的香料,早期为禾本科的茅香,时称熏草或蕙草。

以后,香末又依各种配方调制成香丸或香饼。就是用各种香料做成的小饼状香料。《红楼梦》里宝玉闻到黛玉身上散发的一股幽香,说道:“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

元代出现了线香,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线香的制作方式:“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但是,线香出现之后,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沉、降、檀等上品香料依然是上流社会的香事之常,不过寻常所用则以线香为多。

宋人的沉香分作沉香、栈香、黄熟香三等,其中栈香用量最大,例如蓬莱香、鹧鸪斑香、叶子香等均属于栈香。“沉水一铢销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宋代士人将焚香是最为日常的行为,以其燕居而求进入清幽清玄的境界。鹧鸪斑这种香料很好,名字也尤其有趣,与端砚名品中的鸜鹆眼成千古绝对。南宋朱羿《书事》一诗写道:“洗砚谛视鸜鹆眼,焚香仍拣鹧鸪斑”;陆游《斋中杂题》曰:“棐几砚涵鸜鹆眼,古奁香斫鹧鸪斑”;赵汝鐩《谢人送端砚水沉》曰:“砚寄下岩鸜鹆眼,沉分上岸鹧鸪班”。均两者并举,实为士人雅事之最爱。

而沉香其中最下之黄熟香,质地轻虚,香气既速且短,多用作合香。宋代合香成为风气,合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核心,就是按"君臣佐使"中医组方原则配伍,采用天然香材手工制作而成的香品。宋代士人经常自创香方,以别出心裁制作合香为重要的生活乐趣之一。合香的末一道工序是窨香,即调和众香制为剂,放入瓷合,埋地下半月或一月,然后取出来烧。《陈氏香谱》“窨香”条载:“新合香必须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约香多少,贮以不津瓷器,蜡纸封于静室屋中,掘地窞深三五寸,月余逐旋取出,其尤馜馜也。”

宋人尚梅花,梅香的清韵自然也为合香家所求,当时的香谱中有返魂梅、笑梅香等很多名品。用来精制合香的不止有梅花,还有木犀、朱栾花、柚花、素馨和茉莉等等。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永嘉之柑为天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绝胜,以笺香或降真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彻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密封,其香最佳。”

《清平乐》中董秋和不但善于梳妆,还善制香,因为有家传渊源,但在赛香会上却输给了翔鸾阁,很是懊恼。皇后开展赛香会,以香品精妙和用料节俭作为评判标准。也可见当时用香的习俗,日常用香非常之多。

香器:红袖时笼金鸭暖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香品,因此催生出了不同的香器。

使用茅香的时代,备用的香料多放在竹笥里。与熏草配合的熏香器具是炉身很浅的豆式熏炉。

使用香饼、香丸则须放置放在香合里。唐代的香合以金银制品为多,“钿合碧寒龙脑冻”,香合与香在李长吉笔底成为枕边春梦里凄美迷离的意象。晚唐以后逐渐形成了以香合作为贺礼的风气,到了宋代则更甚之,《宋会要》记载吴越钱俶进贡,就包括“金香狮子一座并红牙床、金香合、金香毬共五百两”。宋代皇帝过生日,百官庆寿以银香合作为寿礼,几成定制。

宋代制瓷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因此两宋大量使用瓷香合;南宋末还出现了制作精巧的雕漆香合。明文震亨《长物志》“香合”条:“香合以宋剔合色如珊瑚者为上,古有‘一剑环,二花草,三人物’之说,又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者次之。”“色如珊瑚者”,也就是当时的雕漆香合。

从隋唐时期出现了与香合并用的另一种置放香料之具,时人称为宝子或香宝子,香合常是单独的一具,而宝子则多半成双成对,一左一右设在香炉的两边。《宋史》记载:政和三年议礼局更上皇帝车辂之制,“香匮设香炉,红罗绣宝相花带香囊,香宝”。

焚香要用到香炉,宋代香炉有两类,其一封闭式,其一开敞式。现在一般称封闭式的炉为熏炉,开敞式的炉为香炉。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两种炉盖是作成莲花和狻猊的。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曰“故都紫霞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

宋代还有一种鸭形香炉。南宋周端臣《青铜香鸭诗》写道:“谁把工夫巧铸成,铜青依约绿毛轻。自归骚客文房后,无复王孙金弹惊。沙觜莫追芦苇暖,灰心聊吐蕙兰清。回头却笑江湖伴,多少遭烹为不鸣。”宋代香鸭也用作薰衣,如同当时的香毬,秦观《木兰花》词中便有“红袖时笼金鸭暖”之句。

烧香器物还有香囊,即香毬,“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昽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元稹有题作《香毬》的一首小诗:“顺俗惟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焚香:绵绵如皋端之息

燕居焚香,是宋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麈尾唾壶俱屏去,尚存余习炷炉香”,便描写了陆游晚年的生活情景,陆游有一篇《焚香赋》云:

“陆子起玉局,牧新定。至郡弥年,困于簿领。意不自得,又适病眚。厌喧哗,事幽屏。却文移,谢造请。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明窗之宝炷,消昼漏之方永。其始也,灰厚火深,烟虽未形,而香已发闻矣。其少进也,绵绵如皋端之息;其上达也,蔼蔼如山穴之云。新鼻观之异境,散天葩之奇芬。既卷舒而缥缈,复聚散而轮囷。傍琴书而变灭,留巾袂之氤氲。参佛龛之夜供,异朝衣之晨熏。余方将上疏挂冠,诛茅筑室。从山林之故友,娱髦耋之余日。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掩纸帐而高枕,杜荆扉而简出。方与香而为友,彼世俗其奚恤。洁我壶觞,散我签帙。非独洗京洛之风尘,亦以慰江汉之衰疾也。”

两耳之鼎,正是宋代流行的一种仿古样式的小香炉。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入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约及其半。香炭上面置隔火,隔火可以是玉片,也可以是银片,宋人多喜欢用银,习称银叶。之后,方在隔火上面置香。总之是求香之发散舒缓,少烟,多气,香味持久,香韵悠长。“绵绵如皋端之息”,“蔼蔼如山穴之云”,“既卷舒而缥缈,复聚散而轮囷”,非常美妙的意境。丹荔之衣以下数句则言制作香饼,“方与香而为友,彼世俗其奚恤”,“非独洗京洛之风尘,亦以慰江汉之衰疾也”,追求日常生活中的禅意,乃是宋代士人焚香的一种境界。这一篇《焚香赋》可以说形象地再现了两宋时期香事之要领。

“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五月黄梅烂,书润幽斋湿。柏子探枯花,松脂得明粒。覆火纸灰深,古鼎孤烟立。翛然便假寐,万虑无相及”;“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等等,从这些古诗文中,我们看到一年四季,无论喜怒哀乐,宋人无时无刻不焚香,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日子都是在香气氤氲中度过。

宋人之所以热衷香事,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来源于香料的最传统的用途,疗疾、消暑、辟秽等功用。古人衣服经常熏香便是出于这样的用途。其二焚香礼佛的需要,"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宋人焚香礼佛,随着佛道两教的发展,焚香礼拜更盛。其三,焚香取静,营造空灵安逸的氛围,以求得怡然自得的感受。用香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产生了深刻影响,自从它进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成了人们调解心理,慰藉心灵的辅物。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一盏茶、一束花、一缕香,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到一种修心修身的愉悦,更能领悟到人生的禅意。中国的香文化是灿烂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士人的思想境界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