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贾琏到底有没有谋夺林黛玉家的财产?

贾琏到底有没有谋夺林黛玉家的财产?

时间:2023-04-05 14:14:39

相关推荐

贾琏到底有没有谋夺林黛玉家的财产?

对于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作者自第二回做了极为详尽的说明:

于是,便有人据以认定林如海的薪俸不菲,家财不少。加之对黛玉的“异常偏爱”,进而便对“本应该属于她的”财产穷追不舍,最终把贾琏送黛玉奔丧这一件事(第十三回)和贾琏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一句话(第七十二回)“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断定了林家财产的去向——贾琏谋夺了林家的财产!

持有这派观点的人还会举出另外一件事进行佐证,那就是秦钟死时的情景:

对于这套“说辞”,初识我便不感冒。当然这也应该应上了鲁迅先生的《红楼梦》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信奉佛道、传统在前,拜读红楼自后,所以对这种观点总感觉有渣滓,怎么吐都吐不干净,而且历事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

今日得空,便来把这在心中憋了许久的牢骚吐个痛快。

有人把红楼视作寻常小说,有人却在倾尽心血解梦。部分前者认为后者是在“意淫”,但却忘了他们“只作寻常小说看”本身也可能是一种“意淫”。二者的不同在于:解梦难免会大铺摊子,从而受力面儿大;死读书的目标小,自然受力面儿小,小到连自己都难以审视。

再者,作者既然用了“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用了“一把辛酸泪”和“谁解其中味”、用了“甄士隐”和“贾雨村”,如何还能将其直视作寻常小说?

所以,对于这种“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的庸俗论调也就无需再费力批驳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贾琏到底有没有谋夺那些本该属于黛玉的财产。

先来看看秦钟的死究竟能不能用得上吧!

第八第九两回都是补可卿出秦钟,无需多言。第十三回的这句虽不显眼却已经藏下了秦业也是独苗无疑。否则连尤氏的眷属都到,秦家人不可能有而不来。

第十六回,作者要衬显秦钟对智能的真情同时让秦钟等到宝玉,用到“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和“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来虚陪做局儿合情合理。既然提到了银子,就理应让其终有着落,所以秦钟的“两个远房婶母并几个弟兄”兼“这婶母兄弟是特来等分绝户家私”之批便应该是作者在行文上的缜密之处,并不应嫁接到贾琏身上去。何况贾琏是黛玉的亲表哥,并非什么“远房”。即便只当小说看,看不到这种这一层也是肤浅的。

故而,秦钟之死不足以作为贾琏谋吞的罪证。

再来看贾琏送黛玉奔丧之文到底是怎么写的

林如海没有亲支嫡派,所以作者让他在死前发出书信,而不是让林家族人前来报丧接黛玉。而且到后面作者会告诉我们,如海死于“九月初三”,可是这收到书信却是在“冬底”,中间隔了至少两个月,所以这封信不能俗看,它应是作者的“调虎离山之计”。

只有调开了贾琏,阿凤才能胡乱睡,可卿才会前来托梦。否则琏凤少妇少妻,怎么可能早早安歇,可卿如何能前来如梦,阿凤协理宁国府又如何顺理成章?

故而这段不应被我们用来对贾琏进行“诬蔑”。

而且如海的祭日“九月初三”和贾琏的生日“三月初九”也有着非凡的来历,都是杨贵妃的祭日“丙申”上来的。“丙”为天干第“三”,“申”为地支第“九”,“九月初三”和“三月初九”,以及二者之间的“阴死阳生(逆行十二宫)”都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灵活运用的表现,这一层也是“只是小说”的庸俗论和马嵬遗恨之外的各种解法难以挖掘到的。

再来看贾琏那句发财之言是什么背景之下说出来的。

不知道这段文中的三个“半旧的”,大家可曾注意到过?第八回,宝钗的房上挂的红紬软帘也是“半旧的”,不知大家又可曾仔细留意过?还有乌进孝纳粮之文,也都暗示着两府的收成不怎么样!

其实《红楼梦》中并没有什么盛衰的分水岭,贾琏所言“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应该只不过是作者模拟穷极之人的白日梦来暗衬贾府之败的,并不足以让我们死揪着“再”字不放。

再者说,林如海的财产能不能到三二百万也是个问题。妙玉能带着那么多古董进贾府,我们可曾见过黛玉有任何一件古董么?如果林家真有三二百万的家底的话,黛玉入府时还至于那么穷酸,“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所以,黛玉的身家是与“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回目极度吻合着的;第二十二回黛玉的那句“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也是真实写照,而且也是与她在第四十五回的“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我是一无所有”之文前后严密照应着的。

综上,贾琏谋夺黛玉家财产之论显然是有违作者本意的,推得此论也是远离着正经学术的结果和表现。

这样读《红楼》非但不能修身修心,只能让人心变得更加险恶。然而这样的论点却能迎合当前的拜金主义,所以市场大有。《红楼梦》之所以三百年来不得统一,且又大有愈争愈烈之势,也正是由于世界不再清凉、人心不古,能专心修学者早已绝灭殆尽了,使之被广泛用于追名逐利。这也是《红楼梦》之命,天地造化之功,我们也只能顺其自然。

360pskdocImg_5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