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观察与审题: 基于儿童本位的中国绘本原创探析

观察与审题: 基于儿童本位的中国绘本原创探析

时间:2020-01-04 21:35:09

相关推荐

观察与审题: 基于儿童本位的中国绘本原创探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

如今绘本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从专业水平和影响力看,国内原创绘本与引进版绘本仍存在差距。中国原创绘本要出精品,出经典,在世界图书市场崭露头角,创作者应发扬钻研精神,在创作前对绘本进行充分的观察与审题,清晰把握绘本的内涵及形式,深入了解读者对象(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教育需求,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助力儿童的能力发展与健康成长。

原文刊登于11期

原题为观察与审题:基于儿童本位的中国绘本原创探析

随着美国凯迪克奖(Caldecott Medal,1937年)和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Kate Greenaway Medal,1955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Medal,1956年)这三大国际公认的绘本大奖的设立,绘本在20世纪中叶进入了繁荣期。而在中国,严格意义的绘本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21世纪初才逐渐兴盛起来。国外经典的绘本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在图书市场上表现优异,受到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国内绘本原创也努力尝试,涌现了一批比较专业的绘本作者;有些原创绘本开始走向世界舞台,输出多个国家;开始有了专业评选的支撑,研究成果也渐丰。[1]短短20多年,中国原创绘本在作家、出版社、评论家、阅读推广人等的努力下,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从当下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外引进绘本仍占优势,国内原创绘本仍处下风,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继续加大原创力度。

根据一般文学创作的规律,绘本的创作过程可分为观察与审题、选材与立意、构思与行文等三步。本文探析第一步,对绘本原创进行观察与审题,基于两点进行:一是绘本虽然在国外是一种已经成熟的儿童文学样式,但国内原创时间并不长,它的概念和内涵与其他儿童文学样式(如图画书)容易混淆,须提醒创作主体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和充分理解;二是绘本的读者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要创作出受儿童喜爱、满足儿童需要、经得起社会和时间考验的绘本,创作主体须立足儿童本位观,并潜下心来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需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和一般图书的创作主体不同,由于绘本是一种由图画、文本、设计、编排等元素有机融合而成的文学作品,所以绘本的创作主体包括图画作者、文本作者、装帧设计者、出版社编辑。只有四者共同发力,才会诞生优秀的绘本。

清晰把握绘本的内涵及

形式

绘本和图画书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从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频次看,绘本和图画书相近,在中国知网输入主题“绘本”或“图画书”,词频包括“儿童”,检索出来的文献记录分别是1879条和2074条,而它们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大多是同一类。在图书行业内,绘本的使用率则远高于图画书,如书店上架分类使用的是“绘本”,并将其与少儿文学、卡通、漫画等并列。笔者认为,绘本和图画书的概念混淆表明人们对绘本的内涵及形式缺乏清晰的把握。

图画书的名称早于绘本,源自英语“picture book”,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1934年,“幼年儿童不能阅读书籍,可以看图画书……图画书可分两类,一类是完全图画不附文字的,一类是图画和文字兼有的。”[2]后来,随着国内儿童图书类型的增多,出现了连环画、漫画书、动漫书和绘本等,“成人图画书”的名称也悄然出现,图画书作为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现在应该用以指所有以图画为主的图书。

绘本是一个日语词汇,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学者主张用绘本指代低幼图画书,“这类读物在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为避免同连环画和以文字为主的低幼读物相混淆,我们借用了‘绘本’这个词,以下均称为低幼绘本文学。”[3]近年来,人们对绘本的研究逐渐深入,有学者对绘本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1)主要或全部用图画(无字书)讲故事;(2)在需要文字的场合,文字只起辅助作用;……(8)主要读者是不识字的幼儿,图画书是幼儿文学的主体。”[4]

对绘本特征的辨析有利于创作主体准确把握绘本的内涵及形式,笔者在韩进的特征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如下:①以0~6岁学龄前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②图画和文字一起成为叙事的主体,或纯粹以图画为叙事主体;③图画富有童趣与个性,具有较高艺术性,区别于动漫、游戏的风格;④图画传达信息丰富,能够刻画人物、营造气氛、创设环境、叙述情节;⑤文本叙事不是对图画所传达信息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叙事策略、图文关系上追求更多的可能性;⑥开本不限,0~2岁的开本较小,3~6岁的开本较大;⑦篇幅较短,0~2岁的篇幅在10~20页之间,3~6岁的篇幅在30~40页之间;⑧整本书从封面、衬页、扉页、正文到封底是一个整体,每页皆为满版画,在视觉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映像。

立足儿童本位的创作观

绘本是一种成年人写给学龄前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时应注意摒弃传统的成人意志的儿童观,坚持现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是否“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价值,维护儿童的权利,提升儿童的素质,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目的”,[5]是评价绘本的文学价值高低和社会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

了解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

0~6岁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处在有规律的变化、成长的过程中。创作者只有潜下心来了解、学习关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知识,创作出来的绘本才会符合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

彩色还是黑白?

绘本由图画和文字组成。对于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而言,图画是他们阅读绘本时的主要关注点。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对黑白比对彩色敏感,6个月左右的婴儿对黑、白、红这些对比度强烈的配色和眼睛、嘴巴、脸等图画比较感兴趣,之后才逐渐喜爱上色彩缤纷的图画。且与淡雅、柔和的色彩相比,学龄前儿童更喜欢纯度高、对比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画。[6]例如《花格子大象艾玛》([英]大卫·麦基/文图,中信出版社)这套绘本,整体色彩鲜艳明快,故事的主角是一头花格子大象。置身于一群灰色大象中,花格子大象显得尤为突出(见图1),不仅给小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还深得小读者的喜爱。同时,故事的配角如它的亲戚表弟、婶婶,则分别是黑白格子,蓝紫色菱格等身上有各种各样鲜艳花纹的大象。

图1 《花格子大象艾玛》

画面简单还是复杂?

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处在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阅读绘本时很难长时间专注在一个画面上。针对0~2岁婴幼儿的绘本画面构成应尽量简明、精炼、主题鲜明,避免婴幼儿的注意力在阅读时被不必要的画面装饰所干扰。[7]例如《亲爱的动物园》([英]罗德·坎贝尔/文图,21世纪出版社),一个对开页上除了一种可以装小动物的事物(如箱子、笼子、纸盒等,要打开这些事物才能看见小动物)、两个句子,其余则是大面积的空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画面关注的时间会逐渐变长,面向3~6岁儿童创作的绘本的图画内容及构成则可以逐渐复杂。

文本篇幅多少合适?

由于学龄前儿童的专注力有限,以及他们对语言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绘本的文本应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少变多,由一个词到一句话,再到一段话。0~2岁婴幼儿的绘本,一个画面只对应一个词或一两个简单的句子;3~6岁儿童的绘本,一个画面可对应多个句子,但这些句子不能过于复杂,语法结构上以单句和比较简单的复句为主。同时,为了吸引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和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还可以选择反复的句式和富有节奏与韵律的句子。例如《打瞌睡的房子》([美]奥黛莉·伍德/文,[美]唐·伍德/图,明天出版社)里,“在打瞌睡的房子里,房子里每个人都在睡觉。”在每一页都反复出现;“温暖的床”“打鼾的老奶奶”“做梦的小孩”“昏昏欲睡的狗”……,分别以“在……身上”或“在……上”的句式在下一页中反复出现(见图2)。又如,《老鼠娶新娘》(张玲玲/文,刘宗慧/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里的童谣:“小白菜,地里黄,老鼠村,老村长。村长的女儿美叮当,想找女婿比猫强……一月一,年初一,一月二,年初二……”。句式简单,节奏欢快,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同时呼应了前面的故事内容。

图2 《打瞌睡的房子》

装帧设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装帧设计方面,也要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0~2岁的婴幼儿手臂伸展跨度较小,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较弱,皮肤娇嫩易划伤,所以此时的绘本开本要小,页面要有适当的厚度以便翻阅,书的边缘应为圆角设计。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有限,绘本设计应尽量做到形象直观。0~2岁的婴幼儿绘本,例如,“小鸡球球触感玩具书”系列([日]入山智/文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中,《猜猜这是谁》每一页都采用了仿真设计,让婴幼儿可以触摸到小鸡、小狗、鹦鹉、小熊、马的绒毛。3~6岁的儿童绘本,如《夏天》(曹文轩/文,郁蓉/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里描述到大动物用身体的影子给小动物遮阳时,根据动物越来越多、加入的动物及其影子越来越长的内容采用了6个逐渐加宽的页面设计(见图3),让儿童形象地感知到动物越高大,影子就越长,越能为更多的动物遮阴。

图3 《夏天》

什么是“泛灵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处在幼儿期的儿童普遍存在“泛灵心理”,即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是由于幼儿对世界的认识经验有限、观察力和思维力不足而形成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这意味着,学龄前儿童乐意在绘本中看到所有动物、植物及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成为会说话、会动、情感丰富的生命体。绘本创作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将呆板的事物变得活泼,将枯燥的道理变得有趣。例如,《颜色的秘密》 ([瑞士]埃特尼·德里泽特/文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将赤橙黄绿青蓝紫化成7个小精灵,它们在书中捉迷藏和玩变色游戏,帮助儿童认识分辨颜色,并了解红黄蓝3种颜色通过不同的组合(见图4),可以成为自然界所有颜色。

图4 《颜色的秘密》

满足学龄前儿童教育功能需要

绘本是学龄前儿童了解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绘本的创作需从学龄前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才能真正地帮助儿童实现能力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语言习得的需要

语言的学习从婴儿出生就开始了,1.5~2岁时开始进入语言爆发期,从此开启“话唠”模式,一直持续到6岁。可以说,整个学龄前阶段都是儿童习得语言的敏感期。绘本应满足0~6岁儿童各个细分阶段的语言习得需求,文本篇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句式从简单逐渐到复杂,词语或句式的适当反复,都能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能力。

探索世界的需要

学龄前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最开始探索的是自己的身体,然后是日常接触的事物,对水、风、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还有各种动物也充满了兴趣。在创作绘本时,要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满足他们的探索欲。例如,“可爱的身体”系列([日]七尾纯 小林雅子/文,[日]今井弓子 等图),涉及眼泪、肚脐、血液等内容,不仅满足了儿童探索身体的欲望,还让他们了解了一些健康知识。2~4岁的儿童对“屎尿屁”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希望能通过“屎尿屁”来认识、探索并掌控自己的身体。如《呀,屁股》([丹麦]迈普里斯·安徒生/文,[丹麦]叶世邦·杜拉航/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德]维尔纳·霍尔茨瓦特/文,[德]沃尔夫·埃布鲁赫/图,河北教育出版社),都以活泼有趣的形式将“屎尿屁”的知识讲了出来。

人际交往的需要

0~3岁时,幼儿主要的交际对象是父母或抚养人;3~6岁时,交际范围扩大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5岁以前,幼儿之间的交际通常是一对一,通过交换物品的形式进行;5岁以后,开始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在这些人际交往中,幼儿将学会与他人分享、表达爱意、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解除孤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8]绘本的创作,需对应着学龄前儿童的主要交际对象和交际形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英]山姆·麦克布雷尼/文,[英]安妮塔·婕朗/图,明天出版社)讲述的是儿童与父母互相表达爱意,《阿莫的生病日》([美]菲利普·斯蒂德/文,[美]埃琳·斯蒂德/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导儿童关心老弱,《还能挤下一个人》([美]索尔奇·尼克·利奥德哈斯/文, [美] 诺尼·霍格罗金/ 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教育儿童对他人要有同情心并乐意与人分享。

认知情绪的需要

人生来就有情绪。情绪可分为积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善于管理情绪的成年人具有纾解、控制、转化个人不良情绪的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学龄前儿童的不良情绪及其表现出来的举动有哭闹、胆怯、任性、黏人、孤僻、愤怒、撒野、无聊、焦虑、嫉妒、逆反、攻击、受欺负、浮躁好动、争强好胜,等等。[9]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有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对待,会给他们的生活与成长带来困扰与阻碍。由于学龄前儿童缺乏对情绪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绘本可通过讲述贴近生活、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帮助儿童认识情绪;并在故事中传达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儿童逐渐学会纾解不良情绪,逐渐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例如《菲菲生气了》([美]莫莉· 卡/文图,河北教育出版社)通过讲述菲菲被姐姐抢走了玩具,生气跑出门,后来在安静优美的大自然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的故事(见图5),试图教会儿童认识和纾解愤怒情绪。《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荷兰]皮姆·范·赫斯特/文,[荷兰]妮可·塔斯马/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试图让儿童正视畏惧情绪,勇敢地将自己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

图5 《菲菲生气了》

思维发展的需要

0~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都在萌芽及发展。其中,记忆力以机械记忆能力为主,表现在能完整地背诵古诗、童谣及简单的绘本文字;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表现在总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创作者应运用创意与巧思,充分利用图文两大叙事主体,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和甘伯伯去游河》([英]约翰·伯宁罕/文图,河北教育出版社),各种动物在船上发生的一串连锁反应,会让儿童理解什么叫因果逻辑。《爷爷一定有办法》([加]菲比·吉尔曼/文图,明天出版社)包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文字和主图讲述的(见图6),另一个是没有文字的副图讲述的。儿童可以在故事里感受爷爷的智慧,跟着思考“这块料子还够做什么”,还可以阅读副图这个无字故事,同时锻炼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图6 《爷爷一定有办法》

习惯养成的需要

养成好习惯让人受益一生。0~6岁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晚刷牙、少吃零食、认真洗手、整理房间等;还要养成礼貌待人、尊敬长辈、遵守规则等人际交往或品德修养方面的习惯。通过有趣的绘本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比单纯的家长或老师的说教更有效,创作者应充分发挥绘本的这项功能。例如,《第一次自己睡觉》([日]季巳明代/文,[日]长谷川香子/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讲述了上幼儿园大班的樱子自己睡觉的故事,简单的故事里有方法,有温情,给儿童及家长带来不少启示。《图书馆狮子》([美]米歇尔·努森/文,[美]凯文·霍克斯/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里,狮子遵守着图书馆不能大吼的规则,但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打破了规则(见图7)。这个故事让儿童了解规则,并意识到规则不能死板地遵守。

图7 《图书馆狮子》

结语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传统的“成人意志”儿童观虽然在“五四”时期就被强烈批判,但当时鲁迅、周作人等提倡的“儿童本位”文学观因为时代的洪流长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以学龄前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文学,比一般的儿童文学(以7岁以上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起步更晚。绘本是一种已经被很多国家普遍认定的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文学样式,有丰富的作品和经验供我们借鉴,但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原创绘本,创作主体就不能停留在对引进绘本的表面模仿上,不能走捷径,必须发扬钻研精神,踏实深入地去挖掘绘本创作的规律,去发现学龄前儿童,尊重学龄前儿童。只有真正做到了以儿童为本位,我们的绘本原创根基才牢固,才会出经典。

参考文献

[1]谭旭东.中国原创绘本出版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出版广角,(12)

[2]葛承训.新儿童文学[M].上海:儿童书局,1934

[3]王晓明,彭雁飞.低幼绘本文学的视觉美[J].幼儿读物研究,1991(13)

[4]韩进.以图画为本位的文学——图画书的演变史[J].出版科学,(5)

[5]王泉根.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J].娄底师专学报,(1)

[6]戴雪红.基于认知阅读的儿童绘本设计[J].包装工程,(2)

[7]周霞.日本低幼儿童图画书出版主要特征研究[J].出版科学,(4)

[8]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9]晏红.中国儿童情绪管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吕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分社副社长(主持工作),四川大学文学硕士,长期致力于文学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宣传推广。责编、策划文学类图书百余种,获国家级荣誉9项,省市级荣誉15项。其中,责编图书《袁隆平传》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狂夫杜甫》获度“十佳渝版图书”;策划图书《藏地心迹》获重庆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守墓老人和牧羊犬》《张继楼童话集》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

权威,学术,更多精彩尽在

《中国出版》

敬请订阅!

新闻出版管理者的参谋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益友新闻出版研究者的平台

投稿邮箱:zgcb@

订阅电话:010-8762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