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时间:2021-12-13 06:07:52

相关推荐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具体事物外在状态或行为刻画,以物之形、物之态、物之行、物之神,表现作者的志向、情趣、爱好和意愿等,这个“志”不是单纯指志向或理想。托物言志是一种含蓄表达自我主观意识的技法,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一、运用托物言志的前提

(一)事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的统一性

作者借助事物刻画要表达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的形象,就是自己的形象。因而选择的事物必然都是正面形象、美的事物——即便外表不美,内在也是美的——没有一个作者,即便是一个灵魂丑陋的人,也不会用文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德行恶劣、人性缺失的人,因而,作者在选取事物时,通常要选取一个正面形象的事物,最多是一个外表朴实鄙陋,但本质美好的事物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追求。因此,运用这种技法写出的文章,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单一刻画事物外在之美——对应表达作者对内在精神之美的追求;二是同步刻画事物的外在与内在之美——对应表达作者内外兼修的精神追求;三是同步刻画事物外在形式之普通与内在精神之绝美——对应表达作者不求外在形式、只求内在精神之美的精神追求;四是单一刻画事物的内在精神之美——表达作者对内在美的执着追求。但无论是哪种形式,事物的形象与人的形象都是统一的,而且这种形象都是正面形象。

(二)物形与人形、物形与人神的相似性

之所以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写物,实际是表达自己——这个人的精神追求,二者之间的纽带或者起暗示和引领作用的,就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与人的外在形态的相似性、事物的外在形态与人的内在精神的相似性,因为二者相似,才能引起联想,才能让读者把事物与作者联系起来,才能让读者把作者笔下之物,读作作者的形象化身。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刻画外形高大的事物,表现作者对外在形象高大的追求,也可以表现作者对内在形象高大的追求。我们可以通过对事物外形正与直的描绘,表现作者对内在正直的高尚人品的追求。离开了这种形与形、形与神的相似性,托物言志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三)以表现人物的内在追求为核心

托物的目的是言志,对事物的刻画是手段,刻画事物时,如果只是刻画事物的客观外在形态,和人物的内在品质、精神、最求失去了联系,就丧失了借物的意义,文章也就成为没有灵魂的垃圾文字,即便部分有这种联系,也会被没有任何联系的这部分内容冲淡了主题,导致文章大为逊色。同时,以外在对应人物的外在部分的描写,只是为了建立起物与人的联系,不能全篇文章都以物的外在,表现人的外在,这样也完全丧失了托物言志的“言志”本质意义,文章也会变大浅薄。因此,以事物的外在,表现作者的精神追求才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

二、托物言志的具体运用

(一)借物之形态,表现人之精神追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1)笔直的干,笔直的枝。(2)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3)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4)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5)它的宽大的叶子(6)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7)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描写干和枝,极力表现枝干外形的正直,表达作者对正直人生的追求;

(2)描写树干,极力表现树干外形之高大,表达作者对崇高人生的追求;

(3)描写枝丫,极力表现枝丫方向的向上,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4)描写树冠,极力表现枝条彼此靠拢的形态,表达作者对团结人生的追求;

(5)描写树叶,极力表现树叶外形之宽大,凸显生命力,表达作者对旺盛的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

(6)描绘树叶,凸显树叶方向的向上,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7)刻画树皮,凸显活力,表达作者对活力人生的追求。

作者在文字加粗的部分,刻画的都是杨树局部的外部形与太,表现的都是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借物之行为,表现人之精神追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1)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2)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描写白杨树对抗风雪,极力表现白杨树不怕重压,不怕困难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不怕外来压力的坚强意志的追求

(2)描写白杨树对抗西北风,极力表现白杨树不怕困难失败,不折不挠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不折不挠的人的向往之意。

(三)借物之精神,表现人之精神追求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一段直接刻画的是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的是作者对这些精神的慕羡和追求。以白杨树的“树品”,表现作者对这种“人品”的向往。

三、托物言志的整体范例解读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香严闲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李忱)

其中,“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这里运用的就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手法,借瀑布之水直奔大海之志向,表达作者本人的志向。

又如: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短短四句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囊括环宇的气魄。表现的却是曹操心盛天下,一统山河的远大志向。这里,曹操运用的就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再如: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尚品行,表现的却是自己高洁傲岸的人生追求,整片运用的也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运用托物言志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间接表现作者之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与众不同,一般都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愿望和情趣)

(二)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变抽象的志趣、意愿,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并通过事物的外在形态、行为以及内在精气神,将抽象的愿望具体化,使表达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具体。

(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过于直白、空洞,有口号之嫌,而借用具体的事物、物态、物形、物行、物神,用事实说话,更具说服力,更能唤起共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