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亲子教育】手机可能毁掉孩子!聪明家长这样做 让孩子远离手机癌!

【亲子教育】手机可能毁掉孩子!聪明家长这样做 让孩子远离手机癌!

时间:2019-03-03 04:01:55

相关推荐

【亲子教育】手机可能毁掉孩子!聪明家长这样做 让孩子远离手机癌!

手机是把双刃剑!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机?这篇文章值得借鉴!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3.1%

你家孩子上网了吗?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友的重要载体。

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的前三位。调查显示,初中生网民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的为22.2%,这一比例在高中生网民中为20.1%,小学生网民中为16.8%。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力帮手。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

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冲击。一是未成年手机用户中,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2.5%,这对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短视频成为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中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未成年网民娱乐活动中短视频占比达到46.2%,较提升了5.7个百分点。短视频题材内容丰富,且根据人工智能算法针对用户兴趣偏好定制推送内容,使很多未成年人受吸引而沉迷。同时,短视频网络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而非创作方,平台内容为用户主动上传,这很难避免未成年人看的低俗或不健康内容;三是互联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负面影响。46.0%的未成年人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曾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四是互联网交往成为阻碍未成年人正常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上网聊天已成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0%。由智能手机等做“玩伴”长大的青少年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基本的情感依恋;五是过度使用手机危害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青少年儿童的视力极易受损,用眼过度很容易造成近视。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 议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建 议

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来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

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建议

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建议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对性的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如通过微信、扣扣或邮件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

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孩子沉迷手机没节制?

家长一定要学会这3招!

很多人都无法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就更别说孩子了。其实,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孩子该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应该把握怎么样的一个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如何防止孩子过度沉迷其中呢?

来看一位家长分享的3点经验!

约法三章,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

面对孩子日渐沉迷手机,多数家长采取过粗鲁的方式:没收手机,砸了手机,情到不可控时,还打过孩子。哭过,闹过,绕了一圈,发现问题仍在原地等你。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来得有效。家长可以抽出10分钟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例如:

· 手机不可以带去学校,孩子要学会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出门玩耍时,可以要求不带手机出门。·小学生:周一至周五19:30,周末21:00,准时将手机收走,并且关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开机,嘱咐孩子不要出门借手机。·初中生:平时住校,周末21:00准时收走手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开机,嘱咐孩子不要出门借手机。·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至于具体玩多久,由家长和孩子商量后决定。·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收走孩子的手机作为惩罚。

转移孩子注意力

把这5条坚持一个月时间,一份坚持一份收获,做到不心疼、不放纵、不妥协,才能一点一点地从孩子身上拿掉对手机的依赖。分享一位妈妈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的小故事——有一天,东东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手机,竟然发现手机上贴了一张小纸条:

妈妈从今天起对你的手机进行干涉,手机已经设置了密码,每天不定时更新;你每天要完成表格里随意被挑选的3件家务,完成之后你会得到你的密码!这项新规定将会持续3~4周,视情况做调整。如果你接受,那就开始行动,中午12点前不能完成,你就得不到密码了,先去拖地吧,加油,我的孩子!东东当时又气又恼,一按手机就是输入密码的界面,加密的手机对东东来说毫无用处,他只好乖乖听从妈妈的安排。他拎着一桶水,拿着拖把楼上楼下来回跑,将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当他弯腰拖桌子底下的地板时,发现桌脚粘着一张纸条:不错哟,完成了第一件家务,请将自己的书桌整理干净吧!当他将自己凌乱的书桌整理干净后,发现了桌子中心另一张纸条:真棒,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请出门将垃圾倒了吧,你会找到你要的密码!东东拿起家里的垃圾袋出门,隔壁开小卖部的阿姨喊住了他:“东东啊,你妈给你留了张纸条,说12点前看见你拿着垃圾出门,这纸条就给你,12点后就作废。”而纸条上写着的正是手机密码。不得不说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还养成了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一周后,东东不再对手机过分迷恋!

最重要的一点: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不禁会说,我试过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守则,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份守则只针对自己太不公平了。在孩子禁玩手机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陪孩子时,不玩手机: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可以提前将手机静音,并且不让手机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证家长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孩子闹脾气时,不拿手机哄:孩子是情绪多变的物种,有时候谁也没惹他,他自己一个人生闷气或者来闹闹你,家长觉得烦,怎么哄都不听,这时候就祭出了大法宝——手机。而孩子的手机瘾多半就是这样染上的!家长态度要坚定:如果家长已经开始实施如何解决孩子玩手机的方法时,态度一定要坚决!要让孩子看到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同时,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都说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孩子的灵气,不如说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凝聚力。好的父母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

只剩下“手机”!

-END-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购车到永明,开车有好运

客户满意走,好运天天有

VIP热线:3120456

更多精彩请扫一扫以上二维码进行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