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肥胖难减 月经不调 满脸痘痘?你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肥胖难减 月经不调 满脸痘痘?你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时间:2019-02-11 23:25:25

相关推荐

肥胖难减 月经不调 满脸痘痘?你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小李,一个花季少女。

自从上中学起,也就是进入了青春期以后,她的体型就迅速开始走样了,变得一胖再胖起来,并且脸上痘痘很多,直到今天快30岁了,仍是一脸的「青春气息」,此外,在小李的记忆里,她的「例假」从来没有按时来过,不是推迟就是提前,总是在和她「躲猫猫」。

直到有一天,一位同事建议她去医院查一下,她才想到,这个问题可能是「病」!果不其然,在妇科医生的详细询问并完成了一些必要的检查后,诊断小李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什么样的表现要怀疑是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少年及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妇科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

1.月经异常,往往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间隔 35~180 天)、或闭经(停经大于 180 天)、不规则出血;

2.高雄激素表现,往往表现为痤疮、多毛;

3.卵巢多囊样改变,B 超检查提示双侧卵巢上小卵泡分别 ≥12 个;

4.部分人会有肥胖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为什么会得多囊卵巢综合征?

目前确切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感觉这句话很熟悉,不错,说到很多疾病都会讲这句话。虽有些无奈,但也更加促使我们不断的认识她。

现有的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与遗传因素,比如肥胖、糖尿病、脂溢性脱发、高血压等家族史,以及胎儿时期的宫内环境、出生后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身体有哪些不良影响?

近期影响:肥胖、多毛、痤疮、月经稀发、闭经、不孕。

远期影响:反复月经异常,代谢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风险升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由于长期的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容易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发生子宫内膜癌,有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 4 倍。

不过,大家也不用这么担心:发生风险高不代表一定会发生。之所以发生风险高主要是因为没有及时治疗。只要及时、正确的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会明显降低。

该怎样治疗?

医学上有个不是规律的规律:「凡是叫XX综合征的一般发病机制都不明确,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涉及多个系统。」

多囊卵巢综合征也不例外,虽归属为妇科内分泌疾病,但其发生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涉及到影像、内分泌、皮肤、生殖、心血管、肿瘤等专业内容,其治疗上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调整月经周期及代谢、治疗高雄激素、促进生育和心理疏导等

疾病的这些特点及治疗对医院、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已经确诊或者怀疑自己患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建议至综合实力强的大医院就诊,至于具体的治疗,那是专业的医生在综合评估您的具体问题以后的专业话题了。

发病原因不清楚

又没有特别具体的治疗方法……

但是!「减肥」可以帮助你!

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肥胖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减肥」作为基础治疗,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减轻体重可以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恢复自发排卵。

一项长达 15 年的研究发现,减轻体重还可以降低 10 年内糖尿病及 8 年内高血压的发生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针对超重、肥胖的长期治疗制定了相关指南,可供参考。

l 适当节制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l 坚持长期有效的体育运动;

l 行为治疗,放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l 行为治疗、节食与运动疗法联合治疗;

l 来自医生、家庭、配偶等的支持很重要;

l 戒烟、减少饮酒;

l 避免过度节食和短期内过度减轻体重;

l 药物减重不作为主要的减重方法;

l 手术减重不作为主要的减重方法;

l 针对肥胖个体,设计不同的减重方案;

l 对于减重成功的肥胖患者应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并鼓励患者,避免体重反弹。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非肥胖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减肥是否有效呢?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内分泌疾病,常合并代谢异常,而「减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法,可以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和雄激素水平(即使体重仍未见明显下降时),对治疗疾病有颇多益处。

本文作者:张胜坤「知贝线上诊所」妇产科医师

参考文献:

[1]华克勤,丰有吉. 实用妇产科学[M].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30 - 440.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及指南专家组. 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国诊疗指南[J]. 中华妇产科杂志, ,53(1):2 - 6.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 年 8 月 3 日。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