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史记》怎么读?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史记》怎么读?

时间:2023-03-27 06:13:54

相关推荐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史记》怎么读?

《史记》是一部通史,也就意味着是人类有意识、有经验以来的总和。通史是时间的完整呈现,司马迁要从开天辟地、人怎么来、人的社会怎么来、人的历史怎么来开始写起。通史不会有真正的终点,因为时间要继续流下去,不过在现实上,司马迁只能把历史写到自己那个时代。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意识的一次提升与突破。在这个时候,历史取得了一种整体性,不再是一块块、一段段的。一个人一辈子发生了什么事,或者稍微长一点,一朝一帝或者从一个家族的建立到灭亡,这都是一段一段的历史。我们有看待这些片段的眼光,但司马迁用他的着作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时,所看到的历史、从里面学到的内容,以及因此认识到的世界与道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有不同的意义,最浅显的诸如昨天的事情教会我们今天怎么面对现实,而深邃的哲学性意义则要把历史作为总体来掌握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司马迁在中国历史意识的深化上厥功至伟。在《史记》之前与之后,如何看待历史、历史包括什么、历史可以给我们什么,是彻底不同的。至少从这一角度,司马迁不但写了一本书,而且改变了中国文化,他的方式直接建立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一个面向,即如何看待历史上。这个态度是由司马迁建立的,此后无论谁进入中国文化、进入中国历史,都无法遗忘。

着名学者李零老师说:“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

《史记》,被公认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价值,可以概括成:要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不读《史记》。如果把《史记》视为“故事大全”,只看到其中“好看”的那部分;或者把史记当成一种“文化口红”,装饰头脑,都是巨大的浪费。然而,怎么解读《史记》,却难倒众生。《史记》达52万字,且以古文写作,涉及上千年的神话、传说、史料,对于当代人,难免吃力:不知道如何读,就会变成读不懂。为此,私产公号诚荐台湾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的《史记的读法》,本书于去年年末出版,立即逆袭,跻身搜狐文化、《光明日报》评选的年度好书。杨照先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去哈佛读博,被梁文道誉为“经典摆渡人”,善用历史式读法还原古代社会背景,用文学式读法解读人性纠葛。他写的这本书是极少全面理解、研读《史记》的排忧解难之作,试图做出一种穿越两千年时空距离的努力——通过文本揭示司马迁那不可思议的复杂、精密的心灵:◎ “双重身份”的缠绕司马迁谋篇布局草蛇灰线:他本人亲身经历了汉代许多事件,有许多独到看法,却隐于文字背后,只在李广、汉武帝等汉代人物的只言片语中暗示出来。双重身份,两重时间线。如果不是细心考察,绝难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 “历史机变”的洞察史观、史识、史才这三者,一个史学家、一本史书能得其中之一即是大家、传世之作,而唯独司马迁的《史记》能兼得,其通古今之变的洞察,第一次建立了长时间范围看事件演变的模式。而模式,也是最难以解释通透传递给别人的。许知远读完杨照的解读后说:杨照兄的博学和历史穿透力总是令我惊叹。白岩松却认为:也许看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重新走进了《史记》,而是认识了杨照。一位读者留言:《史记》我看过白话本,看完就扔一边了。后来看杨照讲《史记》,有几次差点流泪。我有千言万语想说,但有一种感情是肯定的,那就是感激!

本书将彻底解释司马迁用一生如何回答两个永恒的问题:“人应该如何活着”,和,“我们该何看待历史”。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市面上最好的《史记》版本:中华书局竖排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