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富二代真的会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加成功吗?《人生七年》给你答案

富二代真的会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加成功吗?《人生七年》给你答案

时间:2020-06-22 20:54:59

相关推荐

富二代真的会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加成功吗?《人生七年》给你答案

大家好,我是小云,现在正身处在的某一天,写下这段话,这是一个充满分歧的年代,同一部电影,有人会看到浪漫,有人能看到灾难,还有人只是单纯的想烧死他们,网络加快了每一个人表达观点的速度,同事也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倾听别人的耐心,过载的信息,爆炸的算法,平台之间微妙的鄙视链,都在让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层出不穷的热词筑起了一座座戒备森严的话语壁垒,脱口而出去做复读机的时候,是大脑在思考,还是这些词本身在思考,不重要,我开始好奇,究竟是什么让环境越来越充满戾气,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二元对立,又是什么让人们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一切难道一定要在终点才能够倒退梳理,还是早在起点就有迹可循,所以,带着这些问题,我写了这一篇充满着矛盾,错位,以及稍微有一点那么做自己的文章,不求能够找到什么答案,但是希望可以给你种下一个问号?

接下来,我会给你带来一套从1964年开始拍摄至今已经连拍了半个世纪的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该系列导演迈克尔·爱普特和保罗·阿尔蒙德,从英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精挑细选,选出了14个七岁的孩子,接着每隔七年采访拍摄他们一次,用影像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在这个系列中,站在上帝视角的你,会看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会看到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会发现信息不对等引起的认知差距,会感受到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三观分歧,或许你还会沉入海底,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影子。由于出场人物众多,时间跨度极长,再加上一大堆需要补充的时代背景,导致整个系列梳理起来特别麻烦,不过还是会尽力的化繁为简,用自己的方式为你带来14种不同的人生。

时钟拨回到1964年,我们先认识一下十四位七岁的孩子吧,他们来自于英国的四个不同的阶层。四个女孩十个男孩,生命的轨迹从起点就开始拥有了壁垒,在伦敦市肯辛顿富人区的一所贵族私立学校里,是出生于上流阶层的富家三公子。约翰,查尔斯和安德鲁,他们坐姿端正,穿着得体,正在学习用拉丁语演唱澳大利亚的民歌《丛林流浪》。

同样出生于上流社会的富家女苏西,此时也正在一所女子贵族学校里接受着精英化的教育。

不同于上流阶层高等复杂的成长环境,中产阶层的孩子们生活得更加轻松自由一些,他们不需要学习太多课外知识,也无需从小就培养贵族气质,在利物浦郊区的是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的米尔。在他轻盈的步伐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当快乐的小男孩,而它的好朋友彼得虽然家境略差,但也同样享受着来自于家人的关爱与呵护,至于另一位中产阶层的孩子布鲁斯则向我们展现了纯粹的灵魂。布鲁斯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父亲远在6000英里外的非洲津巴布韦工作,七岁的她由于父母离异。独自寄宿在一所私立学校当中,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负,稚嫩的面孔上总是布满了忧郁,而每当谈论是信仰时,布鲁斯曲会流露出不同的神情,突然变得像是一个天使。

布鲁斯:“我认为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大家都信仰上帝,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大部分钱都分给穷人。”

介绍完了原生家庭相对富有的孩子,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那些可能没有那么幸运的小孩吧,在伦敦东部贫民区的一所普通学校里,有工人阶级出身的三姐妹杰姬、苏珊和琳恩,他们有着相仿的家境,穿着相似风格的衣服,虽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爱情观念,但在讨论到未来时,三人还是模糊且统一的认为婚姻和家庭可能是女孩子们最后的归宿。

杰姬:“我长大后想要结婚,不过我还不知道我要找什么样的男孩,我觉得他,不一定要有很多钱,但是还是得有一些钱,不需要太多”。

继续像英国阶层更下方看时,我们来到了鸿沟的另一端,看到了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以及在这里被挑选出来的四个孩子。就在最东边也就是最贫困地区的托尼,一出场就摔了一跤,他身手敏捷顽皮好动,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当然这种过于旺盛的精力在课堂上可不算什么好事情。而且在约克郡乡村的尼克,竟然从来都没有走进过伦敦的市区,他穿着一双尺寸过大的靴子,行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上,他的学校远在四英里外(大约6公里),并且只有一个破旧的教室。7岁的尼克还不能明白这一切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最后被挑选出来的两个小孩是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保罗和西蒙,虽然同样是在七岁的年纪,但他们甚至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别人生活中的标配是他们眼底里隐藏着的奢望,这样的缺憾有时候可能会让人们耗尽一生去寻回。面对镜头西蒙说了一个自己曾经做过的梦。

西蒙“我做了一个梦,整个世界都压在我上面,所有的东西都压在了我身上,于是我就开始逃跑,然后所有东西就在空中飞起来了,最后全部都落在我头上了”

这个片段给了我特别大的冲击,因为你很难想象一个七岁的孩子会梦到自己被世界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们已经认识完了这14个孩子,也许你已经感受到社会金字塔的某种先天性的壁垒,接下来我们用几个问题去深入探索一下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吧。孩子们的世界并不复杂,他们的处事方式非常原始也很直接,很多时候甚至还充满了暴力。对于暴力行为的看法,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托尼:“会打架重要吗?重要”

西蒙:“当有人打架时我肯定是想参与的,我很喜欢那种感觉”

尼克:“我觉得打架很有趣”

保罗:“如果有人出来打架的话,那我会觉得他们活该”

在这些底层孩子们的眼里,拳头是天生的武器,暴力是自保的手段。中产阶层的男孩子们同样热衷于打架,不过在他们的认知中打架并非必备的技能,而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整人游戏。来看一下尼尔和彼得的这段对话

彼得:我们玩国际摔跤。

尼尔:当然啦,只能在夏天的时候。

彼得:是的,夏天我们可以去草地上玩

尼尔:我们会一起玩狮子心游戏

彼得:我们假装手里有剑,然后我们弄出击剑的声音,当有人刺中我的时候,我就会假装很痛的啊啊啊啊啊

相比沉浸在战斗狂想中的男孩子七岁的女孩们又是如何看待打架的呢?

杰姬:“打架太傻了,因为如果老师进教室刚好看见的话,你就会被喊出去训斥”

苏西:“我的保姆正在和这个小男孩玩游戏,他是个调皮鬼,因为他拍打我的肚子,有些小男孩会很友好,但是有些实在是太可怕了,然后他打我的保姆,我一点也不喜欢那种男孩”

约束暴力的往往是秩序身处不同阶层的孩子们对秩序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比如说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保罗是这么认为的。

保罗:“嗯,我不喜欢那些大孩子们打我们,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就把我们赶出来了,还有厕所里的人把保姆叫了出来,却没有任何交谈,没有,今天我根本没说话,可是布朗无缘无故就让我罚站”

上流阶层的三公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查尔斯:“我觉得配有组长这个体系挺好的,因为如果有人淘气的话,组长可以去管他。”

约翰:“我觉得那是个非常好的体系”

此时摄影师问他们组长是应该由选举产生还是被指定担任,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指定。不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对相同事物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这一种观念上的偏差,有时候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

绝大多数7岁的孩子并不理解纪律的意义,但有少数人从出生开始就会明白自由与纪律的区别。这一天家境殷实的苏西,在学校里练习着古典芭蕾,中产阶层的尼尔,则没有那么多约束,正在课堂上随着音乐自由起舞,而底层群体的孩子们此时却在学校中奔跑玩闹,无人管教,即便是在午饭时间,这种强烈的对比也从未减少。而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则让原生家庭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加的明显。

安德鲁:“回家后我会先喝茶,然后开始练钢琴,接着开始听录音机,然后我就看电视啦,六点钟我去洗澡,七点钟上床,看书看到七点半”

托尼:“我一般十点或者十一点上床”

苏西:“昨晚七点我都还没睡”

因为家庭背景所导致的巨大差异,无时无刻不显露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比如说对于金钱的认知。

查尔斯:“我读《金融时报》。”

约翰:“我读《观察家报》和《泰唔士报》。”

查尔斯:“我喜欢我的报纸,因为里面有我的股份,我每天都要知道它有多少”

约翰:“像你一样守财奴是吗”

查尔斯:“不,但是周一他们不会上升,所以我就不看了”

保罗:“我已经有了23便士,我不知道现在我有多少个5分钱”

比如说对待贫富的观念

安德鲁:“有钱的小孩总是嘲笑穷孩子”

约翰:“是的,他们会说,噢,看这个可爱的娘娘腔”

查尔斯:“对,还会朝他们扔东西”

安德鲁:“对,穷孩子会被吓死的”

托尼:“他们总喜欢装模作样,像疯子一样,你需要教训他们一下,重拳出击”

还比如说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

约翰:“毕业以后我会去科利特克预备小学,然后去读威斯敏斯特公学,如果我能顺利通过考试的话,然后我想去读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

保罗:“大学是什么意思”

安德鲁:“当我离开学校,我要去布罗德斯泰斯圣彼得法院,然后我要去查特豪斯公学,在那以后,我要去读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

西蒙:“在我长大去工作以前,我会四处走走,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查尔斯:“毕业以后,我可能去读牛津龙预备小学,然后妈妈说我可能会去读马尔堡的查特豪斯公学,我可能去读牛津大学”

托尼:“等我长大了,我想成为一个骑师”

尼尔:“我觉得我不需要读大学,因为我不想当一名老师”

彼得:“我觉得我不需要去读大学,因为我想做一名宇航员”

苏西:“等我毕业以后,我要去希斯菲尓德和绍斯菲尔德庄园,之后我有可能想去读大学,不过我还不知道shina是哪一所”

杰姬:“我想给自己买个新房子,一个漂亮又舒服的新房子”

尼克:“等我长大以后,我想潜心研究月球的秘密”

布鲁斯:“我要去非洲,去帮助和教育没文化的人,让他们多少过得能好一点”

成长环境的约束,让孩子们对未来的规划也是截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上流阶层的四个孩子,几乎全都准确预言了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从私立学校一路奋进,成功考取了儿时口中的名校,他们在七岁就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从出生开始就定下了未来的方向,或者说,他们早在童年同年就已经迈入了不惑之年,英国前内政大臣艾伦·约翰逊在看完人生七年纪录片以后说到,你可以看见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没有其他国家像英国一样,阶级被划分得如此清晰,社会阶层的固化会让人们在起点就奔向末路,让命运的轨迹在童年就初见端倪。

然而世界真的是这么运转的吗?阶层之间的壁垒真的无法打破?贫富阶层的逻辑真的永远对立吗?三国之间的分歧真的非黑即白吗?认知断层的鸿沟真的难以逾越吗?我们的一生真的完全是由出身阶层所决定的吗?

稍微仔细的想一想,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中好像也不全是。整个网络的发展都在让信息越来越爆炸,让唇枪舌剑变得寸步不让,让观点之间的博弈充满了嘈杂,有人在后浪中升华,有人在前浪里沉沦,但是,这才是一个尚在流动的社会不是吗?僵化的机器绝不会诞生出蓬勃的生机,强烈的碰撞才能够迸发出多元的张力。在我们的世界里,也许你正在超越自己的出身,跨越自己的家庭,突破自己的血缘,重组自己的性格,不需要被定义,也无须被代表,不在人生的舞台上案写就的剧本去表演,不在生命的逆流里被他人左右自己的价值,让大数据无法预测你自身的行为,让算法无法再喂养你自己的喜好,热搜不是你的生活,你所经历的才是生活,别人的观点不是你的角度,你脑中所想的才被称为思维,真正意义上的保持独立思考,在阶层的壁垒上跳一曲逆袭的探戈。看到这里,原生家庭重要吗?重要,可在今天,他重要到能决定你的一生吗?倒也未必吧,因为你我皆生活在这个吵闹的时代。

乱世浮沉如一梦,身陷囹圄误此生,但求现世得安稳,肯将岁月换昌明,世界以痛吻他,要他报之以歌,他来无人相送,他走亦无牵无挂,此生孤孤单单,看尽浮世万千,人来人往,故事配老酒,明朝再聚首,生活是藏在电影里的诗,故事是藏在诗中的风景,我在等诗也等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