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全球顶尖的沉浸式艺术家/工作室

全球顶尖的沉浸式艺术家/工作室

时间:2020-10-07 04:44:06

相关推荐

全球顶尖的沉浸式艺术家/工作室

沉浸式艺术其义来自Immersion,最早是运用在戏剧领域。是集绚丽灯光、迷幻音乐、行为表演、先锋实验、3D电影、气味装置、微博网红打卡等多方位于一体的“捞钱金字招牌”新型的展览模式。是技术成熟后的产物,旨在创造一个空间,让观众可以在空间里做些什么。沉浸式声音视觉装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是场景体验的新媒体艺术。将空间、时间、声音、图像汇集为一个以身体直接感知的场,震感的“波动”传递过每个细胞,与场域的氛围融为一体。

Ramus

Ramus艺术团队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多学科设计工作室,其在悉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沉浸式艺术作品——the star沉浸式体验空间。将光、水以及交互式艺术画廊融为一体,呈现一个精美的沉浸式艺术空间。该项目的创作总监、艺术导演BruceRamus表示:“我希望连接不同的元素,使整个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同步的整体,从而创造出与建筑空间相交融的数字艺术作品。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的体验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Refik Anadol

来自土耳其的 数字媒体艺术家—— Refik Anadol 利用数据,将他的艺术感触结合数据转化为的极具表现力光影艺术。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坐落洛杉矶,拥有起伏的不锈钢外观。这一年Refik Anadol和他的团队接到一项任务将这座音乐厅打造为“梦想”主题的大型艺术装置。Anadol擅长数据整合创作于是他提出:“用一种创造性的、计算机化的“大脑” 来 模仿人类 如何做梦,通过处理记忆来形成图像和想法的新组合。”

OlafurEliasson

当观众置身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回顾丹麦籍冰岛艺术家奥拉夫·埃里亚松(Olafur Eliasson)这三十年间的创作时,他们开始纷纷思考:这个星球的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埃里亚松的不少作品,都是围绕自然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种种探索。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泰特美术馆高级策展人马克·高弗雷(Mark Godfrey)说:“埃里亚松的创作不断促使观众触及感知的本质,他的许多装置作品都运用了反射、倒置、处理后的图像和颜色变换,从而挑战了我们的方向感和感受环境的方式。”

JamesTurell

半个世纪以来, Turrell直接使用光线和空间来创造艺术作品,这迫使参观者们感受到人类感官的局限和奇迹。他的作品不是关于光线或记录下光线,他的作品本身就是光线,可以被感官证实的,光的物质呈现。“我的作品没有物体,没有影像,没有焦点。没有这些你还能盯着什么看呢?你在反观你的观看。对我而言,体验不包含言语的思维,这样一种经历非常重要。”

Janet Echelman

Janet Echelman创作建筑规模的实验性雕塑,她擅长挖掘柔软材料所蕴含的强大而有机的力量,并利用风、光线等自然元素增加作品的表现维度。她的作品常建立在严谨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并将其予以视觉化呈现,通过变化丰富的有机形态呈现出地球的脉动,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思考。

JR

JR的创作有着极高的社会参与度,吸引了众多非典型美术馆受众的关注。他曾创造“普遍艺术”(Pervasive Art)的理念,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在巴黎的建筑物上、里约的贫民窟、中东的隔离墙甚至是美国与墨西哥的边界线上等鲜有艺术产生的地方留下创作印迹。他导演的影像短片及纪录片也曾受到广泛赞誉,他与法国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共同执导的《脸庞,村庄》(Faces, Places)曾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Carsten Nicolai

Carsten Nicolai以擅长将无形的声音“可视化”而闻名,通过大型装置对声波进行探索,关注人们对空间及时间现象的感知方式。Carsten Nicolai同时以“Alva Noto”为名创作了大量广受赞誉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去年与多年好友坂本龙一在现代建筑大师Philip Johnson的经典之作“玻璃屋”中进行的现场音乐创作,整场演出以《Glass》为名发行专辑。

Random International

Random International 由二十位专业人士组成,借助动力学、仿生学及材料工程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创作浸入式的互动艺术装置,探索后数字时代的身份问题。Random International于今年8月在伦敦圆屋剧场展出了团队最新作品,以一组球形飞行装置创作出有着独特体验的互动式演出。

Studio Drift

Studio Drift擅长通过复杂而精巧的技术去创造有生命感的灯光装置作品,致力于建立科技与自然的对话,在人类的感官体验与当下时代超负荷的信息之间寻求平衡点。

- END -

来源:博物馆100计划

并非原创,重在传播,若喜欢,请收藏或转发朋友圈,既方便自己以后学习,又把好东西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帮助更多的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