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祝福》:以受害者心态解析揭示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根源

《祝福》:以受害者心态解析揭示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根源

时间:2022-01-23 06:27:56

相关推荐

《祝福》:以受害者心态解析揭示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根源

鲁迅的《祝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旧社会受迫害的妇女形象,祥林嫂那花白的头发,那佝偻的身影,那柱着一根竹竿走路的样子,以及那一只永远挎在臂弯里的竹篮……无不在我们心里烙下深深的烙印。她浑浊的眼珠、略显呆滞的表情,和她似不知道被人讨厌的重复话语,就像一个刻意示丑的演员,让别人看到她的懦弱和丑态,但可悲的是她却不是在演别人,而是在做自己。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她是一个永远的弱者。首先是她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体系下生成了一个女人,其次她还是一名无父无母的童养媳,更可怜的是身为童养媳的她又死了丈夫,虽然她被迫再婚,但她再次丧夫失子,真正成了社会上一个无亲无故的零余者。

在她一生悲苦的命运里,她努力过,抗争过,最后也顺从了,屈服了,从不认可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到到处扮演着受害者角色向人们乞讨着些许同情,祥林嫂在生活的磨难里一点点的在丧失自我,最终在万家灯火的新年祝福里一个人万念俱灰地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连接着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漠和社会体系的无所作为。在那样的社会体系下,人们以趋利避害为首要,遵循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联结的是一个以亲缘为团体的社会结构,社会体系不存在任何人帮助系统。一个失去了亲人庇护、遭到故人嫌弃的社会零余者,他们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将被这个社会彻底排除在外。

在鲁迅的作品中,前有孔乙己,后有祥林嫂,他们都是在社会中的零余者,不为任何人所容,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也是所有冷漠的社会人的迫害者,他们始终无法跳出受害者身份,虽然他们抗争,孔乙己与人争辩得青筋一爆一爆的,祥林嫂沉默少言比男人更辛劳的劳作,但都无济于事,这个社会就是不接纳他们,只为他们在这个世上没有亲人。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亲缘才会接纳一个人。祥林嫂在再次回到鲁镇后,她的受害者心态尤其明显。祥林嫂自记事起,呆过三个地方:卫家山、鲁镇、深山,但这三个地方,只有鲁镇她还呆得,其他两个地方虽都是她曾经的家,但都因死了男人,她被赶了出来。

虽然鲁镇她只呆过几月,但在她的印象里,鲁镇的人大体还是亲切的。主母瞧她做事实诚,人又老实,身世可怜,总是对她有些慈悲心的,老爷虽古怪刻板,但她循规蹈矩谨守本分,也还不会出什么岔子。在这样上等的人家做工,能做到让主母老爷都满意,挑不出什么毛病,实在是一件值得许多普通人景仰的事。于是,祥林嫂起先在鲁镇应该是人缘还不错的,虽然她不曾与多少人交往,但是从别人的神情当中,她多少还是知道自己大体上还是受欢迎的,所以,在第二次死了丈夫丢了孩子被夫家族兄赶出来后,她再次来到了鲁镇。她见到鲁镇的故人,就像见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开始自顾自的、毫无防备地诉起自己的苦来。

祥林嫂在这个时候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像当初来到鲁镇那样只是自卑到自律,极少言语,而是开始喋喋不休地诉说她的孩子,特别是孩子被狼叼走的那一段。

倾诉能帮人减轻痛苦,但却是要倾听者有足够的同情和理解,一味在自己的痛苦里不能自拔,反复在痛苦的余味里咀嚼那点残渣,被倾诉者也会渐渐厌烦,看不起这种唠叨了。

祥林嫂在鲁镇的悲剧就是因为她长期沉浸在这种受害者心理中无法自拔了,也许她以前从未遇到过温情,别人对她的一点点同情就让她像抓到了一条永恒幸福的绳索一样,死也不愿意放手了。

也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里也是合适的吧。若不是因为这点温情,或许祥林嫂会一直在鲁四爷家做一个本分而又毫无念想的人,任劳任怨下去吧。就算做福礼时,主家怕晦气不让她动手,但她毕竟是鲁四爷家的长工,可以长久地做下去。如果不能在鲁四爷家终老,至少做工攒下来的工钱,还是会不至于让她以后以乞讨过活、冻死在街头吧。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看似都是受外界的影响,实质上是受我们内心的控制。祥林嫂开始来鲁镇做工,没有患得患失,是因为她没有受害者心态,对恶婆婆和痛苦的生活没有怨恨,觉得在鲁四爷家做工踏实幸福,后来她来到鲁镇,开始觉得命运不公,老天带走了她的孩子,她开始出现受害者心态,心里有痛苦了。

说了这么多,受害者心态到底是什么?祥林嫂又是怎样被受害者心态改变的呢?我们到底能不能战胜受害者心态,重新获得生活的掌控权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所谓受害者心态,用《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的话说就是:我今天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你所说的、所做的、或者你没说的、没做的,都非常严重的伤害了我,让我痛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无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能做的就是自怨、自艾、自怜。

简言之,受害者心态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受外界的影响、被外界所决定,与自身的努力和行为无关。

受害者心态的成因来自于未被治愈的心理创伤的重演。一个地方,有受害者,就会吸引拯救者;有拯救者,就会出现灾难、被拯救者;出现被拯救者,就有受害者,有受害的地方就会出现迫害者。

所以看完这段话,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会如此不公、如此冷漠了。一旦你出现受害者心态,装弱小装可怜,强调自己弱小强调自己可怜,试图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就会引来更多的迫害者来加害于你。

因此我们可以说,那些不断加害你的人中的许多人,其实是你的受害者心态引诱来的。只有你变强大了,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受害者,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现实,能以客观的眼界来评判事实,你就不会受到来自外界莫须有的迫害了。

一个人一旦进入受害者牢笼,就很难跳出来,而扮演受害者,会不断吸引拯救者及迫害者,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进入死循环。所以要想开始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就要跳出受害者牢笼。

但是有很多人沉浸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中无法自拔,因为扮演受害者虽然把自己放在了低人一等的处境中,但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

1、通过表演可怜的、绝望的、沮丧的受害者形象获得其他人的同情。

2、通过愤怒的表情表达不满,进而获得批判对方的理由。

3、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无需承担责任、也无需改变、以此证明我是对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虽然这些好处有些战术上的优势,能暂时地博取一些人的同情,但于战略上是无意义的,它会使你慢慢丧失自我,陷入受害者牢笼永远跳不出来。

二、祥林嫂是怎样被受害者心态摧毁的?

了解了受害者心态,我们来看看祥林嫂是如何被受害者心态摧毁的。

祥林嫂第一次逃到鲁镇来做工,没觉得自己命苦,而是感到未来可期,在鲁四爷家做工的她渐渐胖起来,脸上也有笑容了。然而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她是见到一个人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诉苦,讲她孩子被狼叼走的经过,起先人们还有些同情,后来人们厌烦了,她还是时不时见到人就提她那两岁就死去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生命中最惨烈的伤痛演示给人看,以期获得一些同情,拉近些与别人的距离。但这种不断展示,会加深伤痕,并固化受害者行为模式,使别人觉得这是一种程式化的献丑,会感到厌烦。

但祥林嫂不明白这一点,她不断重复那些受害者行为,把自己推到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地步。她这么做,是因为她心理的伤痕久久不能痊愈,始终无法接受她的孩子已离她而去的事实,这是她对自己一种精神上的麻痹,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逃避,因为她始终不敢接受现实、正视现实。

现实生活中有喜欢听她的悲惨故事聊以自慰的人,但没有真正愿意拯救她的人逼她认清现实、接受现状。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这是治愈她的唯一办法,但没有人愿意对她做这些。

人情的冷漠,使祥林嫂永远在悲痛中挣扎,那就像一个永远轮回的圆,始终也跳不出她应有的轨道。最后是柳妈帮她跳出了这个漩洄,让她脱离了这个轨道。柳妈说: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让祥林嫂跳脱了这个苦海,但却不是向她指明一条生的道路,而是把她引向死,熄灭了她那么微弱的一点生的光芒。人性何其残酷,自己在岸上走,看别人在苦海里挣扎不施援手已是罪过,但柳妈却拼命按下了祥林嫂拼命挣扎的头颅,让她死于了非命。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忽视小人物的残忍,他们的不幸造成了他们的格局小,他们的处处掣肘决定了他们的杀人不眨眼,但是,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能睁亮我们的眼睛,能分辨这慈悲下的残忍,我们就不致会上当。但祥林嫂毕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婆子,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粗鄙的乡下,只能顺着别人指引的道路使劲地爬了去。

有些人受到伤害后,往往会继续加害自己,以期获得正义的支持,但这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极其不现实的想法,其实对自己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三、我们如何战胜自己掌控受害者心态,让自己重获自由?

详细描述了受害者心态的成因及危害,那么我们可能会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摆脱受害者心态,重新获得生活的掌控权呢?

当然有,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现在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疗愈受害者心态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遭受无妄之灾和莫须有的迫害之后,总是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与不安,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不太确信。有时候我们会通过逃避来忽视这的存在,有时候我们也会通过否认来假装它不存在,有时候我们也可能通过合理化来承认它的存在,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长时间的陷入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心不断在这个心结里不停打转,找不到出路。

疗愈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承认自己受伤这件事。

承认受伤、认识到这是既定事实,对受尽创伤性极大的人来说,我们很难一下子承受这种伤害,接受现实需要一个过程。时间会慢慢抚平伤口,让创痛结痂,长出新肉,但我们不能一直陷入在那种创痛之中不能自拔,以致一圈一圈陷落,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现实中也会有一部分受害者人格的人,虽然经常抱怨、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但是他们会选择把真正受伤的事情隐藏起来,不愿正视,使疤痕永远都在。这种受害者行为不会使伤口进行疗愈,虽然伤口被掩盖,但因为受伤而引发的其他行为模式,也无法被及时修正。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伤痛,进而疗愈伤痛。

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源于创痛,是创痛持续作用的结果,心理疗愈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直面伤口,清理到伤口的最深处,只有持续的疗愈才能将创痛治愈。可惜的是,祥林嫂没有自愈的能力,在鲁镇也没有能帮她治愈的人。

受害者心态疗愈第二步是选择用负责任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受伤后,一味地逃避和否认事实无济于事,只有我们用负责任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去理解事物,从而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创痛才有可能被真正治愈。

但在疗愈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负责任的心态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而不是主动揽责和过分自责。有许多过于敏感和脆弱的人,总是习惯于把不属于自己责任的事揽过来,加重自己心理的重压,自责是勇于承担事件的结果,但过分的自责并不利于创痛的恢复,它会加重恢复的难度。

在《祝福》中,祥林嫂就是自责多过于负责,一直在悔不当初中漩洄。负责任的心态不只是可以应用于创痛治愈之中,其实它可以应用于一切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中。

受害者心理疗愈第三步,承认自己的问题,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创伤性疗愈中,一味的逃避责任无济于事,一味地加责揽责也不利于创痛的恢复,但明确责任,承认哪些是自己的问题造成了结果同样重要。

在一个事件中,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天时、地利、人和都参与了其中,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其实非常有限,我们看清了这一点,就不会因害怕责任太过重大而不敢承担,也不会因逃避责任而故意淡化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果祥林嫂能认识到山里狼多,不是她一个妇人能解决的,她或许就能够分清责任,把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强加到自己身上,以致无力承受责任,被责任压垮了。

受害者心理疗愈的第四步是放下过去,面向未来。

放下过去,面向未来,是一个人真正被疗愈了的表现。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完美地把完成了,以后心理就不会记挂这件事了,而一些心里想做却没有做、做了一半又不小心放下的事,总是会在心里头萦绕不去。而常常在心里萦绕不去的事,终将会成为心结,在心里留下创伤性回忆。

只有把一件事完美地解决了,我们才能够真正放下,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迎接一个更新的挑战。如果祥林嫂的孩子被叼走事件,能在祥林嫂心目中有一个完美的了结,被人劝“如果孩子在另一个世界更幸福,那你还不如放手,让他安心地去,也让他在那个世界更快乐些”,也许祥林嫂就会真的放下了,开始另一段新的生活,而不是在众人的唾弃中走向无声的死亡了。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总是沉浸在受害看模式中,认为未来哪一种选择都不比受创伤前好,于是他们不断追忆、追忆,总是希望时光倒流,重温过去时光。如果别人问他“再次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选择”,他们一定茫然不知或是走回以前的老路,在他们心中不存在着改变,只是希望一切能恢复旧样。

这种模式导致他们一直不停的轮回,就像《三生三世枕上书》中的沉晔,其实跳出受害者模式,重在改变。如果你不能马上改变心态,那你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然后在这种微小的改变中,慢慢迎来心态的转变。

跳出受害者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开始就不进入受害者模式,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觉得我们缺少什么,有什么别人可以从我们身上拿走的东西,那我们也就永远不可能进入受害者模式了。

说到底,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要有健全的人格,任何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让外界而轻易左右我们的情绪和决定,始终认可自己所坚持的。祥林嫂缺少了认识这一切的底气,所以很容易就被外界的改变牵着鼻子走,很容易就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牵动自己的生死了。

《祝福》虽是一篇描写旧社会生活场景的文章,但于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一样有着警醒作用。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如何不像祥林嫂一样被打倒,在深渊里也能靠垃圾垫底重新站在人群中,在烂泥里也能吸取烂泥里的养分开出最绚丽的花,都是值得我们探寻的事。因为毕竟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知道一些对抗苦难的方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