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古代战争中士兵想家了该怎么办?

古代战争中士兵想家了该怎么办?

时间:2021-04-16 11:01:26

相关推荐

古代战争中士兵想家了该怎么办?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许在唐诗中,你所看到的是一种诗意的乡愁情节。但这对军队的将领来说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会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外出打仗时士兵想家该怎么办?

之所以极为看重这个问题,是因为军人们思乡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问题。处理不好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哗变。所以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他们想出的办法多多少少也缓解了士兵们的乡愁问题。

1、家属们随军出征

在汉代,驻守边塞的军人可以携带家属。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等汉代史料记载,“武城队的一个士兵孙青肩,“妻大女付年三四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女年十用谷一石六斗六升大……第大女待年三十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男相年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

由此可见,汉代士兵不仅可以让妻子儿女随军,甚至父母、兄弟姐妹都可以。而且为了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大汉朝廷也为士兵家属设立了特殊的粮食供应处。这可能也是长期对付匈奴和西域地区最合适的方式。士兵们因此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战斗。

唐朝沿边有千里之遥,与汉朝的情况相似,而且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根据《唐六典》第五卷尚书兵部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发布了一道敕文:“丁壮青年愿意当永久边防兵的,每年都可以受到赏赐;如果家里人愿意跟着去的,还会给田地和房子。”这种待遇似乎比汉朝还要好。除了田地之外,房屋也被批准用于边防人员及其家属长期居留。

从最初的意图来看,这貌似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政策终归是政策,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西北边疆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远低于内地。唐诗《老闺情为落殊藩陈上相知人》写到:“相随万里弃胡风,匹偶将期一世终。早知中路身离别,悔不深怜沙渍中。”诗中的女子跟随丈夫保卫边疆,却无法忍受边疆的苦楚,只好返回故乡。这首诗被认为是唐代流浪在敦煌一带的一位诗人所作,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2、家属随军行动

南宋也有一些军队实行亲属随军政策,但由于战事非常频繁,军队流动性强,士兵们经常外出打仗,便将亲属安置在根据地,征战结束后再团聚。南宋的岳家军便采用了这一模式。岳飞把他的营地设在鄂州,他的大部分家庭成员都住在那里。由于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长期混杂在一起,不免生出了一些丑闻。

一次岳家军北上作战后,返回鄂州。一个名叫贺舍人的军校来控告他的妻子与寺庙里的和尚私通。岳飞怒不可遏,立即庭审和尚,准备严惩他。结果,这和尚随即供出了其他和尚,说寺庙里只要是有名号的和尚都曾和士兵的妻子们私通过。岳飞怒气冲冲地本想彻查这个案件,但在薛弼等幕僚的劝说下,只惩办了当事人,并没有扩大事态。当然,也有一些部队没有基地。这种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反叛军。他们中大多数的士兵都是军队去哪里,家人便去哪里,作战时也不例外。这个模式的好处是士兵们和家人从不分离。缺点是负担过重,危险性太高。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宇文泰。

在六镇起义期间,宇文泰全家都被奴役在葛荣的反叛军中。在《周书》中记载到宇文护的母亲阎氏曾说道:“鲜于修礼起日,吾之阖家大小,被定州官军打败,汝叔母贺拔及儿元宝并吾与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宇文泰家里的四个兄弟、十来个子侄后来只逃脱了三个:宇文泰、宇文护和宇文导。其余的人都被对手高欢杀了,可谓惨不忍睹。隋末农民起义期间,河北起义军张金称多次与官兵作战。隋朝将军杨善会对此无能为力。后来,他瞄准了张金称的家人。《资治通鉴》记载到“伺金称离营,即入击其累重……“”也就是说,因为家庭的拖累才导致杨善会的失败,而家属随军行动的弊端也显露无疑。

3、军人定期服役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通过家属随军来解决士兵思乡问题终归是临时措施。军队往往是高度机动的,不可能允许士兵们有着平民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有些军队便采取了定期服役的办法,明确规定服完兵役后便可以回家,用可预见的期限来确保军心不会乱。

《三国志蜀志》第5卷《诸葛亮传》有记载:据说诸葛亮北伐时,把军队分成十二批,然后轮番返回汉中休息。又一次,在其中一批即将被撤回的时候,正好赶上魏国大军来战,“参左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治,”便想要让这一批士兵等到下一个月再休息。”但诸葛亮认为师出以信,便不顾强敌,依然让士兵们回去休息。而士兵们感激诸葛亮的好意,自愿留在战场。虽然这一记录被裴松之批为不实,但它是由西晋人郭冲写的。也确实反映了魏晋时期军队的定期休兵制度。

唐朝咸通九年,也就是868年,发生了“桂林之变”。当时,唐朝在徐州征募了3000人准备征讨南诏,其中800人留在了桂林。朝廷有旧例,士卒在外戌守三年便可还乡。这儿的士兵在桂林驻守了6年,但由于战事吃紧,朝廷以“兵力不足,难以出兵”,要求这些士兵再待一年。徐州兵忍无可忍,便起兵反叛,杀害将领,推举粮官庞勋为首领,抢劫国库,这就是著名的庞勋起义。庞勋起义点燃了晚唐农民起义的大火。《新唐书南蛮传》称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与黄巢不同的是,庞勋的士兵并没有到那种活不下去的地步。起义的初心,只是想回家与亲人团聚。然而,无知和傲慢的官员处理不当,便成为了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块。可以看出,思乡之情真正发作起来时比任何力量都要厉害。

四、军妓政策

当家属随军出征或定期服役这些条件都不具备时,又如何解决士兵的思乡之情呢?一些王朝的军队便用了相对来说较为难以启齿的方式:军妓。

西汉时期有军事行动时,并不盛行蓄养军妓,但军队经常有携带妇女者。这些妇女不是抢夺来的良家女子,而是罪犯的妻子或女儿。汉书《李陵传》记载,李陵率领汉军出塞奋战,一度发现士气低落。当军队外出时,发现有妇女躲在车里,被李陵搜到,皆剑斩之。

为了稳定军队,唐朝开始在驻军中设立“营妓”,来转移士兵远离家乡的焦虑。《旧唐书·张延赏传》载:“大历末年,吐蕃寇剑南,李晟率领神策军负责守卫,及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弟走从军阿姨死”。据推测,这个“弟”,便是琵琶女同班学艺的姐妹,因为生意失败,便应招入伍。

简言之,思乡之情表面上看并不像粮食和武器的实际问题那么重要,但它却也是维持军队的重要因素。毕竟,人是有血肉的感情动物。倘若没有了家,做什么还有意义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