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筷子:筷子的文化符号

中国筷子:筷子的文化符号

时间:2024-04-25 18:00:01

相关推荐

中国筷子:筷子的文化符号

全球范围内,人类进食方式可以分三大群,一是直接用手抓食;二是用叉子、勺子,三是用筷子。

用叉子的就是欧美国家的人;用手的是南亚次大陆、非洲国家的人;用筷子的就是东亚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还有越南,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人。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

勺的图片

我们为什么用筷子?和西餐相比,我们吃的主食是粥和饭,这是烫的,加上后来面条的发明,进餐时不太好直接用手抓。

特别是菜,它是把菜料和肉料,甚至包括米放在一起乱炖,炖成比较稀的汤汁,也就是羹食,如果这个时候用手就不太合适了。

怎么办?用勺子也不太好办,所以用筷子。要吃这个羹里头稠的东西,特别是捞一些肉和菜,用筷子最合适。

筷子的发生、发明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在中国应该是这样的:南方人用两根小竹棍,北方人用两根树棍,或者是两根合适的兽骨,动物的头就可以了。

我们的主食传统在南方是大米,在北方是小米,副食就是羹。这一套饮食烹饪的传统决定了我们采用的饮食方式和饮食器具。

在出土文物中南、北方都发现了很多餐具史前的只不过是个骨头的片片,一个宽片的骨片,就可以盛饭吃了的勺子。

在古代的分工很明确,勺子是吃饭的,筷子是吃羹里头的菜的,规矩非常明确。

所以勺子一开始形状不定,有的勺子每个顶部有一个孔,孔里面拴一根绳,如果说是放在碗里头,用不着拴绳。这些勺子我们推测这个东西是系在腰带上的随身携带,是个不可少的装备。

现在的少数民族,如藏族,他们出门要随身带一个小刀,称为藏刀,藏刀就是一种简单的餐具,主要用来切割牛、羊肉。

在古代冶金术还没有发明出现的时候,早期的勺子主要用兽骨做成,或用蚌壳绑一个棍。到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青铜勺。

春秋以后就开始出现圆头勺子,一直用到现在。当然,我们现在的勺子的造型跟西餐的一致,不是我们传统的样式。

还有餐叉,在甘肃青海地区发现了若干件史前餐叉,距今四千年之久,用骨头做的,很精美,它比较大,有二十多厘米长,叉子、勺子和刀,那时候就都有了。

中国西部地区,主要以放牧、畜牧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所以吃肉食比较多,他用得着这东西。餐叉到了商周时还在用,在洛阳有一个战国墓葬里边,有一次发现了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这不是家庭用的规模,这应该是官场上有一定规模的宴会时使用的。

战国以后餐叉发现的就比较少了,很可能就被淘汰了,我们不再用了。

叉的名字在古代,通过考证,可能叫畢,“畢”是个网子,是个带有长柄的网子,是可以网动物的。

为什么餐叉也叫畢呢?我想这个畢也是作为一个星座的名字,我们叫二十八宿北斗也是一个勺子的名字,取了星名。

畢星座的连线是几个点的连线,我们知道牛郎织女的星座图,这个畢的星座图的连线就是个叉子的形状,所以它叫畢。

有一条谜语,谜面为:“一日三餐无所谓,不可一日无此君”,提示为:人一天都离不开它。你猜猜它是什么?谜底就是筷子。

明代人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籍”以“榔槌”为兴哥;以“谢灶”为“谢喜欢”。

说我们在船上,如果要吃饭你就不能说把箸拿来,这样就不吉利,你要快快地行走,你说“箸”就是要停的意思了。你要反着说,说快点把筷子拿来。这样,因为苏人行船给我们常用的餐具带来了一个新的名字——筷子。

殷墟出的筷子头是用铜做的,到汉代以后主要是圆的筷子,竹的筷子。两端一样,并没有分哪个是上面,哪个是下面。

我们现在也不太多用,现在用的筷子夹菜的那一端是圆头,应该把它叫足,上面的方的,应该把它叫首,就是头。 筷子在早期,在汉代的时候可以用来算卦,所以它是算筹码,出征打仗,占扑卦凶都要用 筷子来决定,若筷子能立起则是吉卦,反之不能立则为为凶。唐代的壁画上,桌子和椅子上放的有勺子有筷子,说明勺子和筷子在比较正式的宴会场合也都是要齐备的。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筷子的放法也有特点。汉晋的时候是直着放的。在唐代,一双两双、三双四双,是横着放在桌面上的,勺子也是横着放的,这种放法传到了韩国、日本。

从宋代开始,筷子就改为直着放了。《清明上河图》上,餐桌上的筷子是垂直放的。可见,汉晋直着放唐代就横过来,到宋代又直过来。

这种变化过程是怎么样,或者为什么要这样,我们现在也不能说得很明白,只是看到了这种变化。

在优雅考究的西餐厅,精美的桌布,华丽的桌饰,在食用肉类、鱼类、前菜、甜点,不同的食品要用不同的刀叉。与中餐相比,西餐拥有一套繁复的进餐礼仪。

但中国人拿起刀叉进食,并不会引来西方人的惊奇,这不仅是因为筷子的使用比刀叉要困难和复杂,是因为刀叉的制作工艺再复杂,质地再精美,也仅仅是餐具而已。

古籍《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讲述了一个关于筷子的故事:商纣王使用象箸进餐,让他叔父箕子看了很是担忧,因为他认为用象箸进餐,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须是「犀玉之杯」,配合的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以此类推,衣着必然是「锦衣九重」,住房是「高台广室」这是成语「见微知着」的来历。

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备的日常饮食工具,也是象征中华文明的一种指符。

从筷子的形状、材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从筷子承担广泛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民俗紧密相连。

商纣王的亡国遭遇,或许跟象牙筷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后来的各个朝代,筷子始终是达官贵人显富的工具,从夏商时期的象牙筷和玉筷,后来的青铜、金、银筷贵重材质的使用,到后来雕花、镶金工艺的出现,再加上虬角筷托、鲨鱼皮筷筒。让小小的筷子,呈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巧夺天工的工艺才能。

豪华精美的筷子,只是贵族们追求物质享乐的一种方式,但名贵的筷子始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唐玄宗奖励丞相宋璟自己使用的一双金筷说:「我不是想赐给你金子,而是通过赐你筷子,表扬你的正直」。南朝的刘裕也给大臣沈庆之赐过筷子和金缕等物,表达自己对他的宠信。

在民间,筷子的使用不但有各种禁忌,也在礼俗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插箸祭天」「摆筷敬神」「献饭祭祖」,都是以筷子为中心的祭祀活动。

在不少民族的婚俗中,筷子也具有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四川川西坝子在新娘出嫁时边撒筷子边说吉利话:北方有些地方,男方的伴娘要趁人不注意,在女方家里偷出一双筷子,再藏到新娘房中,以祈「早生贵子」。

侗族、土家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婚礼,蒙古节的筷子舞,都让筷子具有了喜庆和吉祥的意味。

筷子虽是日常用品,但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筷子做武器练就一身筷子功,用筷子击打盘盏为唱歌伴奏,用筷子排布军形……,它甚至被人们赋予了巫术的色彩。

用筷子扶乩问吉凶,用筷子卜卦算命运都是民间常用的迷信手段。

《隋唐嘉话》中记载了在宫廷中用筷子卜卦的故事︰唐代李隆基在担任淄博王时,准备起兵杀韦后,之前觉得吉凶难卜,便用筷子卜卦。其中「一箸无故自起」,坚定了他发兵的决心,成功杀了韦后,也在四年后登基。

小小的两根筷子,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远远超出了食器和饮食文化的范畴。

在三到七世纪被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但筷子在中国发源和变迁的历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

中国人游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里却难以驾驭,所以在他们的印象中,筷子从来不是简单的进食工具,它与遥远的东方国度神秘而华贵的文明紧密相连,如同龙文化一样带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