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孩子害怕:当孩子感觉到“死亡焦虑”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

孩子害怕:当孩子感觉到“死亡焦虑”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

时间:2020-05-30 08:43:04

相关推荐

孩子害怕:当孩子感觉到“死亡焦虑”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

新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惶恐不已,触目所及之处,无不在谈论这次病毒。自从知道这场病毒是从野生动物身上传染过来的,再加上网上大量传播的吃蝙蝠的视频,还有各种蝙蝠如死神般的头部特写镜头,我女儿对“蝙蝠”这种生物就有一种如临大敌般的惧怕感,晚上一个人睡觉,总疑心有蝙蝠在她窗外,并且生怕它会撞破窗户进到她屋内,把病毒带过来,所以最近一段时间都不敢一个人睡觉。

我知道,我女儿之所以害怕蝙蝠,正是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她对新冠状病毒的恐惧,都投射在了“蝙蝠”这个生物身上。

当人受到威胁或者遭遇危险的事物,就会唤起一种焦虑感,俗称“死亡焦虑”

前几天,我婆婆听说空气能传播冠状病毒,不禁变得诚惶诚恐,不敢开家里窗户,跟我们说千万不要出门,在家里也要佩戴口罩,弄得我跟老公两个人哭笑不得。我告诉她病毒是要依附在宿主身上的,如果空气能传播病毒的话,那就是不开窗户照样可以感染病毒,她怎么也不相信。

她的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由冠状病毒放大了的死亡焦虑感,使得她将无法承载的死亡恐惧情绪,投射到了“在家里也要戴口罩”这件具体的事上。这个时候对她来说,在家里戴口罩已经不是为了防御病毒,而是为了缓解她恐惧的情绪,达到心理上的安慰,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

如果这种死亡焦虑过于强烈,甚至外延到情绪上,就会体现到身体反应上,打个比方,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一个人被当成活耙子绑在柱子上,由其他人向他射箭,前两次箭都跟他擦身而过,最终箭没射他身上,他却吓晕过去了。

这种就是由于怕死而产生对死亡的过度恐惧,进而引发卑微、愤怒、焦虑等一系列情绪问题,比如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变化,恶心、出汗、发抖、潮热或畏寒、烦躁不安、头晕等等症状,导致他最终昏迷,严重的可能会引发死亡。

正如前段时间新闻上说的,有人因为害怕动物身上感染新冠状病毒,把疑似病例人家里的猫和狗活埋一样,他们面对这场灾难时,内心不是想的如何防御,而是觉得是由动物引发的这场灾难,从而把情绪都发泄在动物身上,对他们来说,当然也知道动物是无辜的,只是因为无法承载内心的绝望和害怕,需要把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这些动物身上。

对我婆婆和那些陷入死亡焦虑中无法自拔的人来说,只要这个新冠状病毒的威胁一天不解除,她就会陷入被迫害妄想症中一天不能解脱。

“死亡焦虑”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记得我的女儿大概五六岁的时候,一个人在房间里,睡到半夜突然就会哇哇大哭,那段时间我睡觉时房间基本上不敢关门,以便于她害怕时随时可以来我房间。而她突然大哭,要么是因为梦见家里失火了、要么是因为害怕地震、要么是害怕人贩子突然来家里把她给掳走杀害。

不得不说从一个人稍稍懂事开始,死亡就是一个一触碰就会让人心情跌入谷底的事情,似乎没有人不害怕死亡,而真正患上死亡焦虑症的人,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

外显的表现比较容易看出,会直接呈现在对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上。像我刚刚说的我女儿害怕死亡一样,她会做噩梦、会大哭、不敢一个人睡觉,这种外显于情绪上的死亡焦虑我们是能感受到,并且能够及时察觉的,一般这种情况的死亡焦虑是容易被人为化解的。

而内显的表现则比较难察觉,常常会隐藏在其他事件当中。

还拿最近一段时间的新冠状病毒来说,记得我们这里封城的那天,网上不断科普说得了新冠状病毒的症状,其中就有“发烧,咳嗽,干咳为主,然后是全身无力,还有消化系统的症状!呕吐,腹泻也有可能”,当时听了这些科普信息,我婆婆就忽然觉得自己很难受,总觉得自己全身无力,怀疑自己得了新冠状病毒。

这就是内显的典型表现,把自己的一切不适都归结于这个病毒身上,事实上真正的焦虑源,可能是她看着一天天增长的确诊病例的数字、以及每天新增的由新冠状病毒而逝去的人,在心中埋下了对死亡恐惧的种子,惯性逃避反而让她意识不到问题的核心。

如何调整情绪,远离“死亡焦虑”?

有资料显示,叛逆期的孩子和老年期是死亡焦虑大爆发的时期。叛逆期的孩子与死亡焦虑的对抗方式往往很激烈,由此产生大量行为问题,例如自杀、暴力、叛逆、冒险等等,据报道,自杀已成中国近年来青少年的头号死因,令人痛心。

而进入老年后,年老体衰,逐渐丧失生活的主动权,死亡似乎随时都会来临,此时的死亡焦虑往往会达到顶峰。

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死亡焦虑”呢?

l 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让他接受相应的生死观教育因为大脑发育的不完整性和行进性,孩子就是孩子,很多时候她/他不该被完全地作为一个成人来平等对待,所以我们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生死观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很多问题,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及实际情况去解答,不必要完全地百科全书般地回答孩子。

诸如关于小动物、学科知识、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多多益善的;但是涉及到关于成人的话题,比如生存焦虑,比如存在主义问题(生的意义,死亡等等)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给予相应的答复。

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在自我功能还不完善时,不过早地暴露于一些成人的焦虑或者担忧中。

l 不逃避“死亡”话题我曾经跟孩子一起看过一个绘本,名字叫《爷爷变成了幽灵》,这个绘本讲的是小主人公艾斯本的爷爷因为心脏病去世了,他伤心至极,他无法理解“死”这件事。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死后就会变成幽灵。有一天晚上,爷爷真的变成幽灵回来了。

爷爷说自己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艾斯本便陪爷爷努力找回记忆。

连续三个晚上,爷孙两人看老照片,游遍镇子,去了他们去过的地方,他们回忆起了许多逝去的美好时光,最后,爷爷告诉艾斯本:“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孙俩都哭了,最终小艾斯本平静地接受了爷爷离去的事实。

这是欧洲人用绘本对孩子进行的死亡启蒙,以此来告诉孩子:死亡,不过是一次平静的告别。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往往对“死亡”这个话题三缄其口。他们也许是因为顾忌老人的“死亡焦虑”,怕触发老人的情绪;也或者是因为害怕在孩子面前提及“死亡”,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想要去尝试“死亡”这件事;更或者是父母自身存在逃避思想,总觉得不去正视死亡,死亡就不会到来......

所以很多孩子长到很大,对“死亡”这个词语也并不了解,所以一旦遇到如这次新冠状病毒肆虐的事,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就会对死亡产生莫大的恐惧心理,从而产生强烈的死亡焦虑。

我们没办法把孩子放在一个真空世界,跟“死亡”和“舆论”彻底隔离,那么不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或者带着孩子去感受一下死亡,比如带孩子一起参加亲人去世的葬礼、跟孩子一起埋葬死了的小动物、给孩子讲述为什么树叶会从青翠到枯黄落下,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从而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坦然接受。

l 减轻孩子的孤独感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缠上呢?答案是孤独的人。

这一点从很多历史事件就能看得出来,例如陪葬,君主让奴隶陪葬,寡妇为亡夫殉葬。这些都是为了减轻死亡给自己带来的孤独感,从而产生的残忍、荒谬的现象。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但凡是叛逆期有过自杀或者残倾向的孩子,大多是感觉孤独、不被人理解、内心苦闷无处宣泄的孩子,而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能让父母与孩子在生命早期就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这会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孩子在面对死亡时避免被焦虑绝望地一点点吞噬。

而且,跟父母拥有良好亲密关系的孩子,在面对病痛和挫折时,也会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

面对新冠状病毒,有人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怕的不是我生病,我怕的是我生病传染给我的孩子。”既然如此,让我们更加用心地去爱孩子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面对死亡的勇气,以及跟死亡做斗争的决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