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聚成一团火 散开满天星

聚成一团火 散开满天星

时间:2018-07-05 16:04:55

相关推荐

聚成一团火 散开满天星

照澜院,同方部;

紫荆花开了又谢,同学们来了又走;

人生究竟有几个春秋?

我居然有那么多与你们共同拥有。

机械系压02毕业照

一,Class,有中国特色

所谓班集体是以教学班为单位,按集体主义原则组建起来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求学年代,有不同的班集体。大家聚在一起时,感觉还是大学本科班集体的关系最密切。这是为什么呢?我研究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的班级相对固定不变;二是大家在一起朝夕相处时间比较长,4~5年;三是没有高中时期各自为战、竞争激烈,进了大学很多人精神上都比较放松。大学班集体之所以紧密,缘由是班上花名册的联系方式都是大家自觉不断更新的,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金兰簿记。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去过很多欧美的大学做访问学者,我发现欧美大学的班集体感情远远没有我们的这么深。我们的班级非常坚实,是一个实体;他们班级比我们要虚很多,只是一个概念。这些国家即使是所谓一个班的也不一定全在一起上课,每个人选的课不尽相同。再一个就是他们班集体往往不集中居住,住宿自己校外找房子的居多。即使在校园住宿,一人间的也比较流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我们那种6~8人间的集中居住,就不可能有那么牢固的班集体感情。当然,中国也进步了,现在学校本科生住3~4人间的居多了,这种集体生活也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那时,中国的学制刚性比较强,比如上清华本科就是五年制,四年或者六年毕业的都凤毛麟角。而国外的学制弹性很大,一些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我就见过一个本科十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国家本科的学制本来是三年,对于他来说,个人独自生活远远多于班集体生活!他跟我说过:我们德国大学里从来没有你们中国那样的CLASS,像军营一样;我们即使有一些Seminar,也是相当松散的。我访问过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他们说在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有像中国大学那样的分班,现在莫斯科大学没有了。感谢母校,中国大学班集体还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班既是专业班,又是行政班。通过大学的班级建设,我看到这里面有把支部建在连队上的影子,我还看到了这里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1980年那年,全校共招本科生1500人,30人1个班,总共编成了50个班集体。,清华大学本科生招生 3760人,班上人数有所增加,班级数目比1980年接近翻一番。

清华毛毛虫,出去一条龙。我大学本科是在清华机械工程系度过的,一进校就给你灌输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压02班一共30个人,1980年夏天入校,相识整整40年了,至今大家都还健在。这首先应该感谢清华的入学教育,特别强调校园体育和终身体育。必须承认,我们都是蒋南翔老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的受益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重在努力奋斗、不负韶华,鼓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不尚奢谈,鼓励少说多做。那时的入校教育,还特别强调工科人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要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没有工人师傅的助力什么好的工艺和工装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要永远夹着尾巴做人,主动适应社会的集体观无疑也影响了班级的存在意识。时间越长,压02班集体的感情越深;大家仿佛就是兄弟姐妹,有一种一家人的感觉。在清华园一起学习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分开以后这种感觉反而越来越强烈。

杨宜勇学长在母校

三教区,二校门;

图书馆里的桌椅,大草坪上的白云;

既然你们偷走了我那么多的青春,

从此我再也无法离开你们。

二,Glass,有聚才有散

中国的班级永远是透明的,几乎没有什么隐私,特别是在我生活的那个既不收学费又有国家助学金的年代。1980年8月底,压02班全班30个同学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每一个人是拿着三样东西到清华园报到的:一是学校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我没有看见复印机,报到的时候就把入学通知书上交了;二是自己手上拿的学生档案袋;三是父母所在地或者所在单位的家庭基本情况介绍信或者证明。祖国太大,交通太落后,30名同学开学以后一个星期才到齐。

用现在的空间划分语系来说,我们这个班集体来自东部地区的有杨扬(上海)、盛建中(金华)、严励(南京)、张国强(天津)、赵仁永(山东)、李国庆(山东)、路伟(河北);来自东北地区的有冯俭(黑龙江)、代中波(鞍山)、邱柯(大连)、安郁国(辽宁)、陈浩(辽阳)、姜延民(吉林);来自西部地区的有杨宜勇(四川)、王新华(内蒙古);来自中部地区的有袁盛瑞(太原)、吕争元(山西)、张涛(安徽)、谢光辉(河南)、郑文杰(山西);来自华南的有关立平(广东),王怀聪(福建),邓达(广州);班上来自首都北京的同学最多,有左建、张彦娥(女)、张伟林、孙玮(女)、吴永玲(女)、鲍钢、田立全。班集体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选择,无法占有,只能经历,只能共享。对于这个班集体而言,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头一个月是最重要的磨合期。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作息时间、不同的性格脾气,难免有一些摩擦,其中也有互相适应、互相帮助和互相礼让。大学五年期间,也换过不少班主任和辅导员,还换过几届班委和班长,刚开始求助的事情比较多,后来求助的事情越来越少。一个有机的集体真正形成,总是正式的机制和非正式的机制交互发生作用,最后由他律转变成自律。

青春一去永不回,剩下的都是绵绵不断的记忆。同学情,其实就是青春的集体舞!你无法选择我,我无法选择你,同学就是冥冥之中一辈子的缘分。那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起上下学,一起做实验,一起吃饭洗澡,一起唱歌跳舞,一起集体出游,一起去二汽实习,一起做毕业设计。那时候,我们班级也没有什么特殊,一起玩耍的项目和隔壁班级都是一样一样的,比如颐和园划船、圆明园散步、秋爬香山、夏登鹫峰;偶尔一起去工人体育场看足球比赛,一起去大礼堂和五道口看电影。只不过是时间安排的顺序不一样而已,只不过是每一个人的心情感受不尽相同而已,只不过是专业偏好有所区别而已。我们班上几个同学,还偷偷钻过清华的人防工程,最害怕被人关死在里面的事情最终没有发生。在这些人防通道里面,我们发现冬天一部分用来码放大白菜,另一部分用来培养最普通的蘑菇。

谁自行车坏了,就有人主动帮助一起维修;谁粮票不够吃了,就有人主动贡献多余的;谁被子不好洗,就有北京的同学拿回家用洗衣机帮助洗。谁想去老图书馆自习,就有人联合起来帮着占座位。谁寒假回不了家,就有人留下来陪着一起过年。谁钱不够花,就有人陪着一起去勤工俭学。谁生病了,就有人送他上校医院。这就是我们这个班集体,都是非常平凡的事情,简直不值得一提。如果谁拿这个说事儿,那就是一个大事情。感谢老师,因为老师给过慈母般的爱,上下有依靠!感谢同学,因为同学给过兄弟姐妹情,左右有沟通!

那个时候学习比较紧张,娱乐生活不是太多,也不丰富。课余时间,大家偶尔挤在宿舍楼的水房看《血疑》《铁臂阿童木》《加里森敢死队》《陈真》和女排夺冠、乒乓球大满贯,等等。那个时候,班上没有眼镜的配眼镜,没有自行车的买自行车,没有收音机的购收音机。开灯,就是起床洗漱;关灯,就是卧谈会。人类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现在的心境,物是人非,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1981年春,压02部分同学第一次用彩色胶卷在工字厅留念

1981年春,压02部分同学在水木清华留影

帆布包,丁字尺;

荷塘边的月色,老礼堂的乐曲;

在离开你们的日子里,

我总会时常不自主地想起!

底,压02班同学毕业20周年欢聚

三,LASTING,散了才想聚

梦归梦时候,大家的心才醒。大学毕业后,班上集体交了一些班费。平时,这个班费放在张彦娥手上管理,因为只有她和我们班的左键同学成就了一对夫妻,他们家里,是班上男女同学信息汇集枢纽。张彦娥和左建也是一对热心人,有国外或者外地同学来京,总会安排在他们家附近聚一聚,在北京及其周边的同学,总是想办法出席,一起聊一聊天。无非是家长里短的,工作如何如何,孩子怎样怎样,身体那样那样,心情这般这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聊完之后,班上同学的近况在大家的脑海里面又更新了一遍,仿佛在场的同学和不在场的同学又聚集在了一起!谁没有不顺心的时候,遇见了就主动开导开导;谁没有想不开的时候,碰到了就排解排解;谁没有能力不济的时候,赶上了就帮衬帮衬;谁没有看不见前程的时候,能一起合作就互相抱团取暖。这个班集体,既是感情的港湾,又是思想的前哨;这个班集体,既是快乐的源泉,又是解闷的会所!

印象最深的就是值年聚会。记得第一次毕业10周年班级聚会的时候,大家不是特别上心,聚集的人比较少。那个时候大家工作都是爬坡上坎的时候,家里孩子又小,请个长假都不容易。第二次毕业聚会的时候,情形就好了许多,出勤率高多了,超过20人。第三次毕业30年聚会的时候,大家心气最高,提前一年谋划,不仅有班级征文,还有班级征集照片和视频,内容相当丰富。全班30名同学,有29个同学出席。袁盛瑞远在迪拜,本来也买来回国的机票,但是临时有事最终没有按时赶回,非常遗憾。但是,每一次大聚会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以前,毕业后班集体聚会都喜欢住两人一间或者多人间;现在班集体聚会,开会去会议室,睡觉要单间的人士越来越多了。过去晚上不想睡觉的人多,现在晚上睡不好觉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就是岁月!

时间偷走了一切,却永远偷不走我们班集体的感情。当下,大家在谋划入校40年的聚会和毕业40年的聚会。为什么要搞一个入校40年的聚会呢,一方面是有的同学闲下来有时间了,能聚的条件更加充足了,大家想谋划一下如何集体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总有身体出状况的同学,想聚的念头更加迫切了,争取“全聚德”,凡事总想着圆满。这些我都积极报名了,无论是国内聚还是国外聚,我都时刻准备着!每次回母校,老师们都非常客气,里里外外介绍系里和院里的巨大成就,学生为母校的一日千里感到自豪。每次回母校,也有不少同学主动捐赠教育基金,畅谈工作的艰辛和下一步打算,母校也为自己学生的事业有成感到无比的欣慰。我愿母校每一天都蒸蒸日上,我愿每一个同学都炯炯有神。

母校就是我的影子,也就铸造了我的灵魂。感谢母校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感谢母校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感谢母校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这一辈子都生活在母校清华的光环里,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感谢清华不仅给了我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终生学习的能力,无论是下岗还是转岗,都能够起死回生,应付自如。一个哲学家说过:只有千帆过尽的人,才能描绘出最美的海洋。每次班集体聚会,看见斗志昂扬的同学,自己都会感受一点鼓舞,与时俱进;看见爱好广泛的同学,自己也可以从头学起,不断开拓。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不管岁月是否辜负了我们,我们绝对不能辜负岁月。老师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的。即便以后养老也是这样,活的就是一口气,活的就是精气神。以后,我们都要好好活着,一方面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另一方面不要给子女增加负担。看来未来养老,我们应该更加积极:既需要厚德载物,也需要自强不息!

毕业30年同学们参加建校104周年活动

大石桥,老池塘;

校园的树木一年比一年旺,

百年后的新礼堂也超过了旧礼堂;

人生没有太多的春秋了,

我以后还愿意与你们继续分享!

2月

作者简介

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