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童年时品尝过的味道 成为舌尖上永远的记忆

童年时品尝过的味道 成为舌尖上永远的记忆

时间:2021-01-26 17:26:14

相关推荐

童年时品尝过的味道 成为舌尖上永远的记忆

作家贾平凹曾说过,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童年时品尝过的味道,总会让人铭记许久。若干年后,那一天、那个人、那件事也许已随风而逝,但留在舌尖上的味道,却能唤醒绵延不尽的思念。

糖炒栗子

一七一中学怀柔三中分校初一(4)班 孟诗棠

那是一个冬夜,炉中摇曳着温暖的火光,点亮了周围的一小片黑暗,映照着炉火旁的我和姥姥。我坐在一条小木板凳上,手拿小木棍儿戳着炉中黑漆漆的、冒着小火苗的炭,眼睛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姥姥,正在期待什么。忽然,她像变戏法似的端出一盆洗净的栗子,一颗颗又大又饱满的栗子泛着光泽。

姥姥处理栗子的动作非常娴熟:她每次只用两三个手指又快又轻巧地拈起一颗栗子,另一只手用剪子尖儿快速地在栗子皮上戳一个小口儿,锋利的刃插入小口儿后就势向前一划,还没等我看清,就听见清脆的“咚”一声,栗子已经飞到锅里啦。与此同时,空着的那只手瞬间又拈起一颗栗子。这一套流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我忍不住说:“姥姥的手比变戏法儿的还快、还灵活呢!”听了我的话,姥姥哈哈大笑起来,笑得脸上一条条皱纹都舒展开了。火光映着她的脸,红扑扑的。虽然笑着,姥姥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下,不一会儿,锅里就盛满了和姥姥一样咧着嘴笑的开口栗子。

我爱吃甜,姥姥便将一大把细软如雪的白糖撒到栗子上,用小铲轻轻翻炒,白糖“沙沙”地响着。等到“沙沙”的声音消失,一颗颗栗子便换上了光滑锃亮的焦糖色新装。不知它们是不是为新装感到高兴,一个个都把嘴巴咧得更大,还发出“噼噼啪啪”的笑声。

姥姥握紧锅把儿,晃了几下,喷香的栗子就出锅了。栗子刚一出锅,我就把手伸了过去。“好烫呀!”嘴馋的我龇牙咧嘴地把栗子在两只手之间倒来倒去,就是舍不得扔下。姥姥看我这副馋样儿,“扑哧”笑出了声。她把栗子从我手里拿过来,沿着裂口剥开,又轻轻地把剥开的栗子吹凉,然后才送到了我的嘴里。姥姥一颗接一颗地剥开栗子的外皮,把黄澄澄的果肉放到盘子里。我瞪大眼睛望着她:“姥姥,您不怕烫啊!”“姥姥不怕烫,谁让我大孙女嘴急呢!”

看着姥姥烫红的指尖儿,看着她慈祥的笑脸,我细细品味着口中的栗子,觉得格外香,格外甜。那香甜的味道留存在我的唇齿间,令我回味无穷。

指导教师 池云

唐人街的椰奶饼

一○一中学怀柔校区初二(8)班 朱嘉明

每年寒暑假,母亲都会带我坐五个小时的飞机,去探望住在泰国曼谷的姥姥。我从小生长在中国北方,既不习惯吃海鲜,也不爱吃水果,所以每次姥姥都为我吃饭的问题犯愁。不过后来,她终于找到一种我非常爱吃的食物——椰奶饼。

简单形容,椰奶饼就是蛋仔里灌上椰奶再加些玉米粒,不过外面是一层很薄很薄的饼。软糯的口感、新鲜的椰奶,很符合我的口味。我一口一个地把它们塞进嘴中,椰奶饼入口即化,浓郁的奶香在嘴中横扫开来,甜甜的,给人带来一种梦寐以求的幸福。

听姥姥讲,这是在泰国的华人创造的美食。上世纪初,太姥姥和太姥爷为躲避战乱逃到曼谷,落脚在了唐人街。正是那个时候,一些精明能干的中国人,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艰苦创业,在战争年代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发展了这一带的经济。由于物质上的匮乏,有的人试着把在国内常吃的小面饼切成薄片,放进锅炉,再加入椰奶烘烤,制出了美味的椰奶饼。

这种美食我自打头一次吃便深深地爱上了,或许是因为它甜糯的口感,又或许是因为北方人对于面食的那种感情。在唐人街,华人老板遇到国内来的食客,还会撒上一把葱花。

这是一道有故事的美食,它蕴含着一种真挚的、不可改变的爱,那是对故乡的爱,对亲人的爱。

指导教师 王海泉

一碗鸡蛋羹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初一(8)班 童语佳

我小时候挑食,长得消瘦。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吃饭时,爷爷端来一碗他刚做好的“虾皮鸡蛋羹”,说这是他小时候常吃的美食,我吃完能长得既健康又高挑。我怀着满满的期待望向那碗鸡蛋羹,却看见一碗类似于鸡蛋汤的东西,上面漂着几片葱花和零零散散的虾皮。我感到很失望,在爷爷的催促下勉强吃了一口。他满怀期待地看着我,问我好不好吃,我回答说:“太稀了,还有点咸。我不想吃了。”爷爷脸上顿时写满愧疚,连忙说:“好吧,好吧,我来吃吧。”看到爷爷的样子,我有些内疚。

在这之后,爷爷整日泡在厨房里研究,做出来一份又一份“试验品”,然后自己把它们吃完。有一次,我走进厨房,爷爷也没发现,依旧专注地盯着眼前的碗,小心翼翼地从调料罐中舀出盐,撒入碗中。我看到桌面上放着一个小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次做鸡蛋羹时放了多少调料、味道如何等等。我轻声叫他,他才惊讶地转头看向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语佳,你什么时候进来的?哦,这个鸡蛋羹过几天就能做得好吃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天,爷爷终于做出了一份令他满意的鸡蛋羹!金黄色的鸡蛋,上面点缀着绿油油的葱花和淡黄的虾皮。我用勺子从碗中舀出一大勺,放入口中,绵软细滑的鸡蛋羹仿佛坐上了滑梯,“滋溜”一下就顺着我的喉咙一直滑到胃里。“太好吃了!”我高兴地对爷爷说。爷爷的脸上也渐渐浮现出满意的笑容,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爷爷说:“哎呀,慢点儿。没人跟你抢。”“仔细着你的衣服,别弄脏了。”

爷爷的鸡蛋羹做得越来越好了,我几乎天天吵着让爷爷做鸡蛋羹给我吃。渐渐地,我也不那么消瘦了。后来,爷爷回了老家,还经常寄虾皮给我们。每一袋虾皮,都装满了爷爷对我们的思念与牵挂。我现在已经学会了自己做美味的鸡蛋羹。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能亲手做一碗从爷爷那儿学来的鸡蛋羹给他吃。

指导教师 刘萍萍

甜茶飘香

密云区果园小学六(3)班 李至简

爸爸曾经在美丽的西藏工作了三年,每一次我和妈妈去探望他都留下美好的回忆。那里有一种独特的饮品,深深地吸引着我。那就是藏民心中“休闲时来一碗是习惯、谈话时来一碗是关键”的藏甜茶。

有一次爸爸带我到他的藏族同事吉达叔叔家做客。只要在藏区串门,主人端上来的茶点总会有藏甜茶、酥油茶和牦牛肉干。我们喝着甜茶,吃着藏式糕点,真是惬意。吉达叔叔家宽敞的院子里种满了鲜花,光格桑花就有好几种颜色,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绿色植物。甜茶的香气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从屋中飘出,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情景。

在拉萨,我和妈妈很喜欢去八廓街的仓姑寺。仓姑寺里开了个茶馆,茶馆里经营甜茶、酥油茶、藏面等食物。这里的甜茶味道特别地道。喝完茶,我便悄悄溜进经堂,听诵经。虽然我听不懂,但那低诵声让我内心感到平静。妈妈说,寺庙的庄严与人间的烟火在这里一点也没有冲突感,反倒让人觉得和谐融洽。

藏甜茶与奶茶类似,但没有糯米珍珠,也没有那么甜。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和援藏的医生阿姨们一起做甜茶。我们专门买了牦牛奶和尼泊尔红茶,试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后一次终于接近茶馆里的味道!我无比兴奋。回到北京,我和妈妈也在家里试了许多次,但味道就是不如在西藏时最后做的那一次。于是我体会到,食物也是有灵魂的,雪域高原的空气烧煮着高山雪水,80多摄氏度的水煮的甜茶自然蕴含着高原的气息,所以才有我们平原做不出的味道吧。

甜茶虽然只是普通的饮品,却象征着藏区人民美好的生活。那香甜的味道从西藏一直飘到北京,飘进了我的心里。

指导教师 王玉如

烤鸭

北京京源学校初二(1)班 王睿艺

人间美味实在多,北京烤鸭味当先。每逢年节,我们全家总会到烤鸭店大快朵颐一番。

当服务员把盛着红彤彤的烤鸭的餐车推过来时,我总是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想好好欣赏厨师如何片鸭肉。那真是一门艺术:只见他右手轻轻按住烤鸭,左手用刀在鸭脖子上割开一道口子,然后顺势把皮割下来,连皮带肉放到盘子里。一片片薄厚均匀的鸭肉泛着诱人的油光,全部片完不多不少正好108片。

烤鸭上桌后,我一边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张面皮,一边用筷子夹住一块又香又大的烤鸭肉。鸭肉蘸甜面酱,鸭皮蘸砂糖,再配上几根翠绿的黄瓜条儿,就做成了美味的鸭肉卷。我一口塞进嘴里,真是太好吃了。

“嘿嘿,宝宝越来越能吃了。”姥姥满脸笑容地说。我羞红了脸,不再伸手去卷第二个鸭肉卷。姥姥见状又笑着说:“你吃吧,我只是感叹你长大了。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说过,长大以后要给姥姥买红色的汽车?”“一定的,我会买最鲜艳的红色汽车,然后带您去玩儿。”

在亲人眼里,我是最耀眼的星星。他们一直关注着我,见证着我的成长。烤鸭纵然味美,但如果没有这么多辅料,不会像现在这么好吃。一只鸭肉卷就像一个家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才有爱和温暖。我吃到的是烤鸭,品到的是浓浓的亲情。

指导教师 刘艳

放怀之道

人大附中高一(15)班 韩旭

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在挫折与困苦中重新找回自我的能力。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不妨学学那些懂得放怀之道的哲人智者,向他们学习如何找寻内心的宁静与释然。

放怀之道,其要义在一“放”字。有些人一遇到失败或挫折就一蹶不振,以为人生无望。这是把结果看得太重,把个人的小得小失看得太重。不懂得放怀之要义,便迈不过挫折这道坎儿,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了。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甘愿放弃名利,选择独立与自由。陶渊明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番之后,参悟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的道理。于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守拙归园田,终于找到自己的“旧林”。《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本来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中,后来却选择在湖畔独居。两年光阴,他完成了对世界与自我的思考,为后人留下歌颂大自然的经典名作。两位智者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是功名利禄还是繁华奢靡,什么阻碍了你拥有完整独立的人生,就应该先放下什么。

只有先放下,才能有所怀。放下一些,是为了在其他方面成就自己。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体悟。无论是文王拘而演周易,还是仲尼厄而著春秋,无论是庄子“曳尾涂中”而悟逍遥之道,还是嵇康醉竹林之间而悟音律之变,都离不开对天地人生之理的体悟。这种悟,只有在放空身心,放怀于天地之间时方能实现。苏东坡屡次被贬,却在出猎密州、泛舟赤壁时体察到物我之间变与不变之理。他虽然失之仕途,却收之文学、书法、建筑以及精神,成为被无数人崇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人放怀,偏爱隐遁山林。其实,参悟放怀之道大可不必都跑到山林里去。养一盆花,种一株草,爱一本书,学一门艺术,只要暂时放下心中的杂念,能够让身心汇聚于一处而有所感悟,便是放怀。

佛家有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放下影响你的杂念,让心灵归于宁静,千千万万的困苦挫折都会显得渺小,而人的意志与精神世界就会放大。放怀,是一种超越与释然,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的精神力量。

供图 视觉中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