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契诃夫:无处诉说的《苦恼》 源于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隔膜

契诃夫:无处诉说的《苦恼》 源于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隔膜

时间:2018-10-03 05:02:51

相关推荐

契诃夫:无处诉说的《苦恼》 源于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隔膜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契诃夫的一生创作了太多名作。我们熟悉的《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和《变色龙》等是契诃夫初入文坛时的作品,这些作品幽默地讽刺了一些不良现象。然而,在契诃夫26岁这一年,他的《苦恼》和《凡卡》已经看不到幽默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对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和苦恼孤寂心态的展现。契诃夫的这一转变可以说是他早期创作中一次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此后他便开始以严肃的态度进行写作,逐渐写出了一系列更具有深刻思想的佳作。

英国女作家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曾言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苦恼》讲述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儿子因病死去之后无人倾听自己心声的故事。老人刚刚经历丧子之痛,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接替儿子继续做赶马车的营生。契诃夫截取了这位老人一天的经历进行表现,通过老人的所见所闻,借助心理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膜。

阶层:冷漠不是上层对下层的专属行为,来自同一阶层的漠视更加残酷

作为俄国19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坚持现实主义传统,他不只看到了下层人民之间善良互助的一面,也看到了下层人民之间冷漠残酷的一面,契诃夫对他们既有同情,又有批判。《苦恼》的主人公老车夫约纳在这一天有四次试着找人倾诉心声,四次均以碰壁结束。

他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名军官,也是今天约纳所遇见的地位最高的一个人物。当约纳哑着嗓子说自己的儿子在上个星期死去后,军官顺口问了一句“怎么死的”就闭上了眼睛。一路上,约纳试图向军官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他察觉出军官根本不感兴趣,于是只能不再开口。约纳第二次准备倾吐心事时遇见了三个青年,青年们以极低的价格坐上了他的马车。当约纳提到自己儿子上星期死去后,青年们极其冷漠地回了句“所有人都会死”。约纳试图接着同他们诉说,可青年们只要求他快点赶车。第三次时,约纳内心的苦恼已经变得十分巨大,他试着对一个富人家里的正在扫地的仆人倾诉,还没开口说到儿子就被拒绝了。接连三次的碰壁使得约纳痛苦不堪,回到车夫们居住的房间,他才开口说到儿子,却发现别人已经蒙头大睡。

如果读者有特别注意约纳这四次试图倾诉的对象,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身份一次比一次低。从军官到浪荡的平民青年,再到扫地的仆人和住在一个房间里的车夫,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老车夫的苦恼选择了漠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人不属于上流阶级。如果仅仅是来自上流阶级的冷漠,那么契诃夫就是在指责上流阶层的自私无情而已。这是同一阶层的人对同类不幸的无视,也是这篇小说的深刻意义所在。

鲁迅在《祝福》中也曾对这种残酷现实有所表现。祥林嫂一次次地对着同是底层人民的鲁镇人说着自己的悲惨经历,一开始那些人还会为她洒几滴同情的泪水,久而久之不仅对祥林嫂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拿她的经历为自己增添生活的消遣情趣。说出来“苦恼”的祥林嫂和说不出来“苦恼”的老车夫约纳都不会得到来自同一阶层人民的关心,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更是不能相互理解的。

心灵:被隔绝的个人世界,心与心之间没有温情可言

在《苦恼》中,老车夫约纳四次想要诉说却不得诉说,而他想要诉说的四个对象在拒绝他时有如下表现:

军官在闭眼之前说的最后一句是:“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你这样走,我们明天都到不了。走快点儿!”三个青年一路上不停地催他快点赶车,中间为了催促他快一点甚至打了他后脑勺一拳。扫地的仆人不愿意让约纳的马车靠院子太近,刚说上一句话就催着约纳把马车赶远些。住在一个房间里的车夫起来喝了水就蒙头大睡,约纳说的话一句也没有引起车夫的关心。军官和青年们一心只关心能否快点到达目的地,仆人只关心自己管理的院子门前是否干净整洁,车夫只想着快些睡觉休息,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的事,更不会注意到别人需要关心。他们会忽视约纳,也就会忽视其他人,而他们也终将会被同一阶层中的其他人忽视。人与人之间像是不能融合的两个世界,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于这样一个社会,契诃夫认为它是“寒冷”的。鲁迅在《祝福》中表现旧社会的黑暗时,他用“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为全文奠定压抑灰暗的基调,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恰如天空中那厚重庞大的晚云,它们统治着“鲁镇人”的头脑,使人愚昧和麻木。《苦恼》中,契诃夫开篇便带着读者走进了“暮色昏暗”和“大雪纷飞”的情感环境中,黑夜让人看不见彼此的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寒过冬雪。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冬季为背景,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在表现上也就有了区别。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不要多管闲事这类话我们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但是大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关心别人、安慰别人、帮助别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清楚关心别人是给自己没事找事,可如果为了躲避麻烦而让自己变得冷漠,我们又会忍不住自责。温情的社会中才会有人愿意温暖彼此,冷漠的社会让人变得麻木自私。

个人:一个被黑暗社会毒害的人,也正毒害着别人

契诃夫并不只是把约纳塑造成了一个孤独可怜的老人,这个老人不仅可怜还可恨。

阶级意识鲜明,歧视女性约纳有过之前四次碰壁经历之后,他的苦恼犹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小说结尾处,约纳计划着第五次找人诉说,他的计划对象是“婆娘们”。

要是能和婆娘们说说,就再好不过了。虽然她们都是些蠢货,可没听上两句就会嚎啕大哭的。

前面说过,约纳之前四次的诉说对象的地位是一次比一次低的,这也是契诃夫的特意安排。约纳见到军官和青年们称他们为“老爷”;见到仆人,称他为“老兄”;见到住在一个房间里的车夫,称他为“老弟”;将要成为他诉说对象的“婆娘们”,他则认为她们是“蠢货”。在约纳心中有着极其鲜明的阶级意识,哪怕这些人和他一样不属于上流阶级,在他心里也分着三六九等。更为可恨的是,约纳自身已经品尝过被歧视是什么滋味,他还要用歧视的态度去对待女性。

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约纳如此执着地想要将自己的“苦恼”说给别人听,实际上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慰,希望通过别人的意见来获得自我的精神解脱,这是一种对他人情感上的依附表现,也是卢梭口中的“人自我的异化”。

自我的异化以人性本身的异化为表征。在表现人类自我内部异化的时候,卢梭将文明人与自然人进行对比,认为当代社会中所谓的文明人是异化后的自然人。文明人与自然人不同,自然人贴近着自然本真的状态,享受着内在本性的自由。而文明人则更多地被社会各种规则所束缚,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被他人的看法所奴役,从而丧失了自己内在的独立性,习惯性地依附在他人对于自我的看法之中。这种文明人不是自足的个体,而是一个外展的自我,他们生存于自身之外,很少关注自我内部的感受,是一种外倾的个体,是一种丧失了主体独立性人格的所在。

约纳不仅存在着依附别人的看法这一特征,他还丧失了反抗性,对于别人对他的奴役已经达到了无怨无悔的地步。当一个大雪团掉落在他身上,他觉得没有必要把它抖掉;当别人对他破口大骂时,他只会坐立不安;当别人打他的后脑勺时,他还会嘿嘿笑几声;当别人赶他走时,他立刻把马赶远了些。

结语

约纳的苦恼无处诉说的原因不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在于这个黑暗的社会将严格的阶级意识根植在了人民心中。约纳前四次碰壁时,军官和青年们瞧不起这个车夫,仆人和同住的车夫虽然与约纳一样身处底层,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必对他违心的特别对待。老车夫约纳心中的三六九等的划分更是阶级意识荼毒底层人民的证据,正是这些造就了人间冷漠和世态炎凉。

契诃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大学毕业时他说:“医生是我的职业,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是后来,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医学。这又让我想起了鲁迅,同样是弃医从文,同样是以笔来对抗社会丑恶,他们身上都有着对底层人民深深的同情,也都为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做着自己的努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