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苦恼 其实一直都在——读契诃夫《苦恼》有感

苦恼 其实一直都在——读契诃夫《苦恼》有感

时间:2024-02-05 20:45:30

相关推荐

苦恼 其实一直都在——读契诃夫《苦恼》有感

文/杜杜

我读契诃夫的作品,本来是冲着学习大师的写作技法而去的。

这篇创作于1886年的小说《苦恼》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契诃夫擅长描写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就像《一个文官的死》中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把唾液喷在了一位长官的脖子上,此后切尔维亚科夫变得张皇失措,多次上门道歉,最后因为不安与担忧而自杀死去。

《苦恼》这部作品中那个孤独的马车夫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虽然约纳波塔波夫的故事只是在他与马的交谈中结束,但生活在那个没人愿意听他的苦恼的冷漠无情社会,陷入孤独的深渊的主人公约纳,他的命运距离死亡又有多远?

契诃夫笔下的农民是贫困、落后、愚昧和矛盾的,像极了许多年后的中国作家笔下的农民。

故事开启于昏暗的夜晚,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在这样的大雪纷飞的夜晚,约纳波塔波夫赶着马车去拉客人,却连给马儿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但最痛苦的却不是挣不到钱。约纳·波塔波夫的儿子死了快一个星期了,约纳想和坐车的人诉说他的苦恼。坐车的军人自顾自地闭上眼睛,三个年轻人只是打闹,这两拨坐车的人却没人愿意听他诉苦;他和扫院子的仆人说,仆人却要他把雪橇赶走;回到大车店,看到一个年轻的车夫,刚想和他聊聊自己儿子的事情,车夫喝完水就盖上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失去儿子的约纳,睡不着觉,走到马房,把他的苦恼对着吃草的马儿统统说了……

困扰着人类的,向来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精神的抑郁,没有释放的出口。

关乎农民的问题,文学史上谁写得最好不敢说,但写得最多的却无外乎俄罗斯和中国。大概俄罗斯经历了漫长的农奴制,中国则有两千年的封建制,这给两个国度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两个伟大的民族也都有着现实主义创作的光荣传统。

无独有偶,1924年,鲁迅写下了《祝福》,与契诃夫的《苦恼》惊人相似。祥林嫂逢人便说她的阿毛下雪天被狼叼走的事情,开始,人们还同情祥林嫂,听得多了,人们也就厌烦起来,终至人们再不愿听祥林嫂的唠叨,祥林嫂就在众人的冷眼中沦为乞丐,终于在新年前死去……又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一群冷漠麻木的人,眼看着一个可怜的人,孤独地死去。

两篇相隔了30多年的作品,都是反映农民的贫困悲惨,我更相信,鲁迅应该是受了契诃夫的启发的,因为那个年代鲁迅阅读翻译过多部俄国文学作品,而且当初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模仿的果戈里的同名作品。

现在的中国已很少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中国的强大,工业大国的轮廓渐渐显现,过渡阶段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路人跌倒扶不扶”的现象折射出的群体的冷漠麻木问题,一直都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我想,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冷漠麻木,这样的社会问题,多少反映了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道德的缺失与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一个马车夫的苦恼,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在于社会的冷漠麻木。现代社会里的冷漠麻木又何尝少过?围观裸女拍照发朋友圈,却没人上前制止;有人跳楼,楼下却有人高声叫好;老人晕倒路边,众人围观指点却无人搭救……道德建设的问题与经济发展似乎不能同步前进。

苦恼,其实一直都在。事关人性的问题讨论一直都在。契诃夫和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约纳式的苦恼,祥林嫂式的悲剧,却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这些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