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苏轼绝笔之作 用12字评价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绝笔之作 用12字评价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时间:2019-06-10 00:10:29

相关推荐

苏轼绝笔之作 用12字评价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60多岁的苏轼逐渐感觉到老迈了。这个年过花甲、饱经风霜的老人,依然在旅途中奔波——正如他把最好的三十年都放在旅途当中一样。

人生最好的三十年,苏轼一直在奔波当中度过,其实也就是遭遇被贬。徐州,密州,惠州,儋州,黄州,杭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虽然被贬之地越来越远,虽然职位也越来越低,但是却也更激发了他的才华,在不同的地方,都留下了经典之作。

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此时的他虽然身在经历春夏之交,但是已经感觉到生命的即将终结。漫山遍野的春日的朝气,更加映衬出苏轼的年迈。而这种悲苦的情绪,更是在他的笔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是《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当一向豪放的苏轼写出这样的诗句来,我们不得不审视他当时的心境了。他的心是“已灰之木”,已经被烧透的木头,没有了任何的生机,只剩下一片狼藉,再也无法将其收集起来继续迸发力量。

而他的身体,更是带给他悲苦之感,“身如不系之舟”,身体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就好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失去了束缚,但是也失去了控制,就那样在江河之中随波逐流,再也无力控制。

一句话概括,苏轼对此时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完全失控了。

失控是最可怕的,因为不知道这随波逐流会带人走向何方。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个“何方”就是死亡,但是死亡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恐怕无人知晓,也无人说得清。作为一个生命体,在面对死亡时是恐惧的,这是本性;而对苏轼来说,此时用尽一生的力量回顾自己这一生,才算是给自己盖棺定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身心失去控制之时,用这12个字评价自己的一生。

回头来看自己这一辈子的成就,那就是三个地名,一个是湖北黄州,一个是岭南惠州,还有一个是海南儋州。

为什么是这三个地方?因为这三个地方让苏轼印象最深刻。

黄州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死里逃生的地方,若非宋太祖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恐怕难逃一劫。不过在当时诸多文人的帮助之下,苏轼总算捡了条性命。在这里他靠在“东坡”躬身农耕养活自己,为自己博得了“苏东坡”的雅号;在这里他得以游览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在这里他一改此前专注婉约词的倾向,真正把豪放词推上了历史舞台。

1089年到1094年,苏轼接连来到杭州西湖和颍州西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为两个西湖都修建了长堤,此后被贬广东惠州。在惠州,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荔枝的叙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年此地尚未开化,但是苏轼依然甘之如饴,此种心境,绝非常人可比。

但是老天就像是故意捉弄他,在这里,他的侍妾王朝云因病去世,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都早早离他而去,尤其以年迈之时诀别的王朝云让他最为伤感。苏轼不仅仅为她写了悼亡词,还亲手为她修建了亭子,甚至还专门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3年后的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依然没有敌得过命运的捉弄,当时被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然而此时苏轼却已经是心存淡泊。在这里,他写出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办学堂,介学风,几乎用一己之力让这里逐渐开化,甚至让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儋州追随他。

在黄州,他的功业在文学上,开创豪放词,留下《赤壁赋》;在惠州,他的功业是安贫乐道,在未开化之地依然甘之如饴,收获爱情,却也经历生死诀别;在儋州,他的功业是开化启蒙,让边远之地真正感受到中原文明。

苏轼绝笔之作,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之时,回望自己这一生,得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结论,虽然有几分悲苦,却也总有几分欣慰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