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南京一中事件再次引发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之间的争议

南京一中事件再次引发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之间的争议

时间:2020-01-16 01:30:06

相关推荐

南京一中事件再次引发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之间的争议

今年江苏省高考成绩出炉后,一所重点中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那就是南京一中。事件的起因是南京一中校长力推素质教育,不去看重学生的分数。于高分考入南京一中的一批优秀学生经历了这个学校特有的素质教育后,于今年参加高考,考出的成绩令人咋舌。

同样是在江苏的二十九中,录取的生源的分数线比南京一中整整低了30多分,然而就是这批学生今年参加的高考成绩却在“一本率”,“400分以上人数”两方面均超过南京一中,特别是400分以上的人数是南京一中的几倍。仔细看看,两所学校一本率差距不大,但是400以上的人数却相差悬殊。

要知道,高考光是上一本线是远远不够的,上了一本线并不是意味着就能上985,211这样的名校。要超出一本线很多分才有希望击败大多数竞争者,进入自己心仪的名牌大学。那些慕名考入南京一中的高分学子们,自然也怀揣着一个名牌大学的梦想。然而最终在今年的高考中却得到了一个悲壮的结局。

咋一看,似乎南京一中一本率也不低,家长们为什么还是不买账。因为进入南京一中的都是优质生源,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有实力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能进入名牌大学,从大概率来讲,一个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会得到更好更优的发展。现在这些有潜力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多只考上了一所普通一本院校,说是悲壮的结局,毫不为过。所以家长们失望、愤怒。家长们一致认为正是南京一中所谓的素质教育导致的“高分进校,低分高考”。校长尤小平责无旁贷,家长们点名要求校长下课。

这起事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争论。我们回溯一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显现以及素质教育的兴起和受到重视,源于前些年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为学习成绩不佳,以及母亲的期望过高,长期与母亲发生冲突,最后不堪重负杀死母亲。

1983年6月出生的魏永康,从小接受母亲的悉心照料、学习培养,成为当地的小神童,于17岁就成功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但是令人惊奇的是魏永康最终没有拿到毕业证书,还被学校劝退了。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

曾有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高考分数考入某重点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数、理、化方面过人能力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然而她做实验的能力却非常差,连续一个月,她都未能靠自己独立、完整的做好一项实验。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

有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以优异成绩毕业,拿到毕业证后到用人单位应聘,面试环节,面对面试官的发问,表现地非常局促、非常紧张,说话也结结巴巴,甚至连自己的基本情况都表述不清,面试官宁愿录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也不会录取他。

中国的中学生屡屡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斩获大奖,但是中国人却鲜有获得诺贝尔奖的。

以上事件只是众多事件中选择的几个典型,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反常的事件,让人们多次展开讨论,应试教育的利与弊。素质教育也是这个时候得到重视,许多中学校长开始试尝试探索各种素质教育的方案。

然而真正等到素质教育一经实施,反对、质疑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对此持观望态度的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也更是大有人在。首先,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这样一来,以前唯分数论英雄的观点受到冲击。然后素质教育主张减负,增加素质教育相关的科目,这些都会压缩、挤占应试教育的时间,影响应试教育课程的安排,这些举措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由于教学任务重,升学指标压力大,许多中学其实并没有完全展开素质教育,而是在保证分数的前提下,羞答答地开展一些素质教育。这使得各地中学开展的素质教育往往名不副实。又由于没有一个清晰的执行纲领,也没有现成的素质教育模范可以借鉴,导致各地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是五花八门。这么多年来,在学生、家长、媒体的议论中,在学校的反复衡量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间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是应试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素质教育只能是配角。而在某些学校,素质教育只剩下一个口号了,甚至在一些学校,素质教育连个影子都没有了。

在这里,笔者也难以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利与弊下一个结论。不过笔者倒是观察到了一些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相关联的现象。

首先,我国现代高考制度在1905年科举制度结束后就开始确立了。到1952年,新中国建立起了全国范围内统一的高考制度。在当时,作为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要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学子选择一个尽可能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被选中,被确立起来,而且高考制度也的确不负众望,发挥了巨大的、卓有成效的作用,也体现了高考制度的巨大生命力。时至今日,尽管高考制度的许多弊端也备受诟病,但是依然没有一种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高考。

高考制度在高校选拔人才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通过高考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对于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人生规划影响巨大。而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为高考制度量身打造的,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应试教育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素质教育却和高考制度脱节。

高校的招生标准,用人单位的招人标准,几乎很少引入素质教育的概念。除了一些高校会招收少量艺术、体育等特长生外。大部分高校招生,仍然以高考分数作为招生的主要标准,而不会以学生在中学期间是否参加素质教育而加分,任何用人单位招人,首先看的是这个应聘者毕业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然后还有他在大学期间的成绩是否优异。而不是看这个应聘者在他中学期间是否接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

所以说,关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之争,在这里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无论素质教育有多少优点,无论应试教育有多少缺点,可以肯定的是应试教育在高考中依然拥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通过良好的应试教育成功考入一所心仪的名牌大学,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更能成为所学专业的佼佼者。毕业以后应聘工作优势也非常明显,更能得到大公司,大企业的青睐,更有机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而且前些年,国家取消了不少加分项,无形之中导致应试教育在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分量更加重要了。所以说,素质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缺乏高考制度的支撑,缺乏用人单位的青睐,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教育。相比之下应试教育具有自己非常牢固的根基,接受良好的应试教育在拥有高考制度的中国是不会有错的。现在就连一些外国的高校,也开始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对于那些高考成绩优异的学子们,连外国的高校都会青睐。从来没有哪个外国高校会说,我们要招人,招那种在中学接受过素质教育的人……

高考制度作为世界上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应试教育本身就是和高考制度挂钩的。考入一所优秀的大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拿到一本含金量高的毕业证书,对于今后参加工作至关重要,可以说这能够切实有效的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体现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即使有的中学校长力推素质教育,但是前提还是应该在不影响应试教育的情况下适当开展素质教育。否则即使素质教育效果出来了,但是却考出低分的学生是不被高校青睐的。而接受过良好素质教育的学生,却从一般的普通大学毕业,毕业后也难以被用人单位青睐,这样的单纯的素质教育拿来干什么。这里不是抨击素质教育,而是从高考、就业两个角度来看,单纯的素质教育完全没有优势,没有根基。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把它和应试教育挂钩,不能影响应试教育,不能影响考高分数。

可以想象,假如一个人高考失利,就业困难,即使他接受过良好的、系统的素质教育,在这个社会上更大的概率也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他的整个人生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和高考是相配套的,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而设定的。大多数高考成绩优异,考入好的大学的学生,以后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重视应试教育,主动适应高考制度的观点并非笔者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也不是纯粹的个人论断,而是有充足依据的。高考是人生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特别是针对那些家庭背景不强,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寒门子弟而言,在缺乏家庭的有力支持下,高考更是国家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咸鱼翻身,改变他们祖祖辈辈辛苦命运的一次机会,也是国家给予的一种恩惠。但是居然会有人玩弄这种机会,最后丧失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抱恨终身。

比如蒋多多事件。在的高考考场上,蒋多多和其他考生不同,她在试卷上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对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不满,最终蒋多多的文综科目被判为0分,总分114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有独特思维的人。而且蒋多多本身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奖状,自己也非常喜欢写作,在她家里面,甚至放着40多本作业本,全部是她写的文学作品。但是和其他认可应试教育、顺从高考制度的学生不同,她敌视应试教育,玩弄高考,最终得来了什么。由于没有高校学历,进入不了好的单位、企业,贫寒的家庭也给不了她多少支持和帮助,最终她只能自食恶果,自生自灭,了此一生。

7月高考,徐孟南在试卷上乱写:“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号……”,最终高考成绩为零分。在他眼中,应试教育是失败的,高考制度是无用的。而他就是要通过放弃高考,自谋职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无用论,证明不需要高考一样可以成才。此后徐孟南辗转各地打工,成家生子。然而现实却结结实实的打了徐孟南一个嘴巴,让他彻底清醒过来。最终十年之后的,他参加了安徽省普通高校考试专场,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从他当年的狂妄无知,到后来的历经艰辛,尝尽磨难。用了十年时间来重新审视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最终以身说法,认为自己当年的高考零分行为是注定错误和失败的。

应试教育并非被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并非被说地那么戕害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中学课程的设置其实是非常合理,非常实用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音乐、体育等等。这些科目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大脑,均衡的开发左右脑的潜力。脑细胞的锻炼和肌肉细胞的锻炼一样,多用则锻炼的好,少用则锻炼的少,不用就得不到锻炼,脑细胞就会慢慢退化。人的大脑拥有上百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通过大量的连接相互传递着信息,大脑越用这些连接越多,大脑也就越灵活。

而高考制度的残酷竞争使得学校会对老师制定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达严格的升学指标。老师会花足时间,花够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细讲,学生们则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下课后反复练习,以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在校期间反复各种大考小考,反复检验学习效果,发现不足,立即针对性复习提高。这种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连续的、高强度脑力训练,恰好可以极大的开发大脑的潜力。所以那些经历过中学高强度魔鬼训练,经历高考枪林弹雨洗礼学生们,他们的大脑其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开发、锻炼、强化。拥有这样的大脑在以后的大学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场合中,可以更好的胜任各项任务。至于那些贬低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扼杀想象力的说法完全是没有依据的。

另外高考制度并不像那些反对者说的那样,高考嘛,就是一张纸就决定了人生的前途命运。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非常不负责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那些高考高分的学子往往从初中开始就是学校的佼佼者,高中三年,成绩也是拔尖,所以他们考得高分并不是偶尔。

高考试卷确实是一张纸而已,然而这可不是一 张普通的纸。首先高考是有考试大纲的。任何一张高考试卷都是紧扣考试大纲出的题,所以高考试卷囊括了所有考点,考察的知识量大,面广,考察的知识运用熟练度高,特别是理科的一些大题,对考察学生思维能力非常的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所有的题,还要保证拿高分,没有一点实力是绝对做不到的。而且考试大纲全部是公开的,老师、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针对高考大纲进行学习。所以高考试卷而不是一张随手拿来的纸张,考生参加高考也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临时参加的考试。而是经历高中三年的高强度学习,反复练习,反复专研,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而要想进入一所重点中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们在初中三年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击败其他竞争者才考上重点高中。反对者说的意思,好像高考非常随意,能力强的人才的直接被埋没,能力差学生的却可以金榜题名。其实也错,总的来看,在一所重点中学,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平常考试中属于优等生的第一梯队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的成绩,基本上也是排在第一梯队。平常属于中等生的第二梯队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成绩,基本上也是排在第二梯队。平常属于差生的第三梯队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成绩,基本上也是排在第三梯队。除了少数学生可能超常发挥,或者发挥失常外,高考成绩基本上体现了每一个考生中学几年学习的总实力。

高考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让优秀的学生从大众中脱颖而出,从而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和参考。经过中学的几年学习,学生的天赋各异,学习方法不同,勤奋程度不一样,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拉开了差距。而考试成绩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些天赋异禀的学生,又刻苦又努力,又善于专研又善于学习,在同样的教学质量,同样的学习时间中,总是能超越别人,学得更好,考得更好,这样的优质的生源,自然有实力进入更好的大学。而更优秀的大学,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教学资源,更能把这些优质的生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

我国于1993年提出建设211大学的项目,也就是到21世纪,要打造100所高等学府。我国又于1998年5月提出建设985大学的项目,既要打造出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设想。要想切实打造这样的高等学府,一方面是学校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是招收的优质生源,假如没有应试教育、高考制度持续不断地输送优质生源,是难以实现的,建设高等学府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其实中国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反对者说的那么不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比如,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氢弹之父,余敏。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当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

这些国家栋梁之才,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标准的应试教育,不都成才了。他们中有一些人有过留学经历,但是都是在中国接受了完整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大学毕业后去外国留学的。所以说应试教育也是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最后,考虑到应试教育由来已久,其优势明显,生机勃勃,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可撼动。至于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从反思应试教育弊端而被重视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也具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目前高考制度的大形势下,只有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素质教育,逐渐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最终找到一个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典范。而不是片面追求素质教育,甚至以牺牲应试教育为代价来换取素质教育的实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