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世界读书日|翻开书 每一页都是成长的刻度

世界读书日|翻开书 每一页都是成长的刻度

时间:2019-08-11 11:24:21

相关推荐

世界读书日|翻开书 每一页都是成长的刻度

文 | 章丽娟

一早起来,打开手机,就看到当当推出的的买书优惠了,每年这个节前后,读书的氛围异常好起来,电商、明星、大V和各大社交平台都在以各种方式推荐书。想来也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

反观自身,已经多日未看书了,日子一旦忙碌起来,拿起书都是一种奢侈。白岩松说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天经地义。忙着饿了,肚子和胃会提醒,可是太久没看书,没有电商卖书的提醒,日子照旧。

读过有趣的书,也看过严肃的书,可真的让我推荐书,真得难住我了,我只能告诉你我在岁月漫长中读过什么书,至于会拾起那本书完全取决于个人。经典有经典的好,小说有小说的韵味,传记有传记的真实,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特点,但记住,不唯书。

愿书常伴,足慰风尘

不得不说,每次翻开一本书不是全然无目的的,大多数时候,我也想利用它去抚慰焦躁的内心,赶走随时造访的焦虑。也许,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忍不住焦虑”的时代,随着信息流通加快,我们总是获得或真或假的消息增加我们的焦虑,那些年少成名的例子,那些利用“幸存者偏差”被大肆包装的幸运儿,那些名利双收的成功故事都成了压垮很多年轻人的稻草。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我们被社会制造的焦虑裹挟着,没有安静的空间思考,有的只是不断催促你向前的社会时钟的提醒,提醒你到时结婚生子,提醒你到时买车买房,提醒你到人生某个阶段要功成名就。

于是有人奋起追赶,不敢停歇,可是面对现实的打击,还来不及反思自己的失败,就得继续向前。当我们情绪低落或是从繁忙的杂事中脱身而出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好不容易拼凑起了意义,继续行走,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于是思考自己的远方在何方。

我看身边的人总是把“焦虑”挂在脸上,除了聊上两句,我都会让他们找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看看,因为我们常常是想的太多,读得太少。一方面,我希望他能转移自己的视线,焦虑就像一个深渊,你凝视它,它也在吞噬着你。

另一方面,如果有幸,你也许能找到一本答案书,它也许记载着和你同样的困惑,也许书写着比你处境更加艰难的事实,与它对话,或许能为你缓冲生活中的无奈与无常,从中汲取宽慰的勇气。很多时候,阅读好的作品能帮你深刻地铭记这个时代、帮你对抗时间的流逝,才不至于失去精神的方向,深陷更大的焦虑之中。

想起疫情期间,大多数的我们生活在失去自由,以及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里,意味着丧失了做长远计划的能力(其实短暂的计划也难),意味着失去了和朋友们面对面的情感和温度,失去了转移焦虑和恐惧的可能,我们只能和自我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还好,我们还有书这个朋友,无论疾病健康都愿意陪伴在侧,从加缪的《鼠疫》中去理解发生在眼前的荒诞,从《失明漫游记》中去看到人类在疾病面前脆弱的人性,还好,米兰昆德拉的文字带我忘却那些宏大叙事,关注人本身,在《慢》的节奏中去思考《生活在别处》。

(图为米兰昆德拉)

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要奔赴另一个的城市,然后在那独自生活,想来难免心酸,但是想到在那个城市,有很多书店,那里有很多“老朋友”,心里便觉平和很多。所以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那说的就是我,买书时我总是有囤积的热情,尤其是京东当当有折扣之时,更是抑制不住我的热情,殊不知它每年都有,可是我去年买的书蒙上尘正幽怨地看着我。买时一时爽,可想到搬家的劳累就立马劝住自己,所以就算是个纸质书爱好者,也只能用kindle或者手机看,至少没有那么大罪恶感。

书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所以,在我执行我的“行万里路”的计划时,我都喜欢带上两三本书,想象着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海滩上,吹着海风看看书度过闲暇时光,在一个没人认识的咖啡厅伴着异域风情读着别人的随笔。可现实是,书还是被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由于途中总有比书更吸引人的风景,比如那些陌生的形形色色的人和那些不敢错过的美食。

我喜欢读那些有字之书,一定意义上讲,是它们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阅读有字之书可以让人经历一千种人生,然后选择第一千零一种人生。一路上,那些我读过的书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它们就像一个个与我对谈的老者,我们平等地交流,毛姆说“精神高于物质,个体大于社会”,莫言冷冷道,“文学不是一块遮羞布,作家应该有勇气暴露丑和恶”,朱生豪告诉我们爱是人类最大的驱动力,是语言到达不了的边界,我喜欢的还有三岛由纪夫、王小波、鲁迅、加缪、萨特等等。

有些书给你带来宁静,一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尤其在这个技术崇拜达到癫狂的状态,这本书的时代价值更得到凸显。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平凡人,为了自由,我们需要物质,偶尔苟且,做不到梭罗那般回归自然,但是我们感谢他与我们共享那片湖,那些优美的文字和纯净的表述好似湖水荡漾在心头。

让我忍不住想分享一段,“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活过”。这是第二章的一句话,其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些书给你勇气,如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思想核心的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一个年轻人和哲人的对话帮助现代人去寻获幸福,文章内容不多,我是利用候机的时间看完的,对于不满于此刻生活工作状态的人和性格敏感之人而言,它一定会很治愈,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里面提到的每一个观点都能给人启发,我看完之后,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这些年网络上盛产各种自由,“经济自由”、“穿衣自由”还有什么“车厘子自由”,现在多了个“被人讨厌的自由”,文章当然不主要讲如何接受他人的讨厌,它涉及到我们常会遇到的很多人生议题,比如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等等。我认为这本书重要的思想主题就是对自我心灵的释放,也就是常说的“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

阿德勒帮我们挣脱从来自过去、来自未来以及人际关系的束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长辈常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在阿德勒眼里,理想的人际关系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开而独特的,父母爱你是他们的课题,而我要不要接受是我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纠结和烦恼就少很多。

更多的书,是让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当然每本好书都有这样的力量,他让我们去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去推翻那些藏在潜意识里面的偏见,去读懂自己、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我刚读完的一本书是《像女孩那样丢球》,全文是繁体中文竖排,这给我阅读造成了一定困扰,所幸内容没有让人失望,它收录了作者就女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身体经验所写下的文章,其对女性今天在自由社会中依然蒙受的不义限制做出的评断一阵见血。

这是本偏理论的书,这是从一个我们习以为常不再发问的日常现象引入思考的,关于一个小女孩投球时为何会有特殊的身体姿势,在既成的社会规训里,小女孩总是被教导去玩洋娃娃,而不是上球场去玩球,如果她们出现在球场上多半会在男孩游戏规则下遭受不公平的评价,比如“不动如何用力”,的确如此,女孩丢球的时候身体不够伸展,不懂如何运用肌肉,看起来总是不符合男孩的标准,常有所保留地没有使用全身的力气。

不止在球场上,女孩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性地穿拘谨的衣服,习惯性地保持低能量生活不敢让身体变得强壮有力,于是这种女孩丢球的特殊姿态就被父权社会命名为“阴性气质”。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男孩应该出现在球场,女孩出现在舞蹈房,可是这些天经地义背后到底是什么我们都习惯性地不过问。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过多探讨。

读有字之书,也看无字之书,书海无涯,人生有尽,无字之书即为身之体验,读懂它,需要我们做真实生命的实践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用自己的双眼洞察旁人。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那些人情民俗,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乡间田园,不论是那些不期而遇的邂逅,还是那些预谋已久的遇见,无论是痛苦不堪回首的记忆,还是那些欢欣雀跃的瞬间,有所经历,才有所感悟。有所感悟才不枉此生。

在长长短短的旅行中,我喜欢自然不加雕饰的风光,我也喜欢用平凡的视角去记录那些平凡的人,偶然一个回眸,真诚的祈祷,认真埋头工作的神态。带着一个媒体人的好奇,我喜欢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交流,也许是彼此都有必然分手的共识,所以聊起来没有太多顾忌,我从他们的分享中了解了我未触及过的领域和未曾或者来不及经历的磨难,从他们的故事中去验证那些我从有字之书中得来的道理。

人在旅途,磕磕绊绊常有,一马平川难求,读有字之书给你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阅无字之书练就你冷静平和的心态。岁月悠长,愿你我都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喟叹。

书店的灯光是一个城市的温度

每到一个城市,除了博物馆,最喜欢寻觅的就是那些藏在喧嚣街市的书店,去过的有南京的先锋书店,北京的单向街和三联书店,南昌的青苑书店,武汉的卓尔书店,香港台湾的诚品书店等等,还有一些没记住名字的,但是看到它们还在,就感觉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

在广州生活了三年有余,最熟悉的就是广州独立书店的位置,大众的有方所,西西弗、言几又和北京路的联合书店等,小众一点的有博尔赫斯,文津阁和1200bookshop等,他们大多数还有分店,虽然不能常常光顾,但是知道它们的存在就觉得这是座有温度的城市。

很多时候并不是奔着看书的目的去的,有时候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可以让我暂时远离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喧闹,躲进这里,看一会书,或者是,就是只是看着,看着书店里人来人往,享受这片刻的安静时光。

台湾的书店让我印象深刻,除了大家熟知的诚品书店,台湾还有很多其他独立主题书店和二手书店,他们分布在城市大大小小的街区,有些面积不大,免费阅读的空间只有几张桌子而已,但是看着那柔和的灯光,泛黄的书页,总会觉得平静很多。国内也有很多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如果第二天不用早起,我也就选择一个幽僻的角落盘腿坐下。

(台北的二手书店)

书店的灯光是一个城市的温度。无论走到哪里,去看看当地的书店,无论买书与否,你都该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情调与氛围,因为,它们才是当地的文化风景。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应该关乎记忆,就像老巷子口的冷饮店,承载着少年时夏天的美好光阴。

(台湾的独立书店)

曾几何时,我们的旅行变得越来越“快餐”起来,看风景、拍照片,匆忙地转身而去,只留下模糊的轮廓,记不得那里的内涵。其实,这是对旅行莫大的讽刺,忽略了文化食粮与体验的旅行就好像是一个空壳,我们只看到了目的地的表面浮华,却终究看不透它们的精髓。

(香港的诚品书店)

书店不只是单纯零售图书的场所,而是一个能够让人停下来,慢下来,并体味生活,进而对生活有更新、更多、更丰富认识的地方。我十分喜欢诗人博尔赫斯的那个比喻,“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觉得也可以是书店的模样,对于一个爱书的人、一个爱阅读的人来说,书店里有大量的宝藏,它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的很多奥秘,它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无比愉悦。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按需而取,而不必担心囊中羞涩。

如果你问,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我不知如何作答,那些遨游在书本中的岁月都给了我养分,那些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都让我有所成长。我无法量化每一本书、每一段路、每一个遇见的人带给我的影响。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深有共鸣,“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部分来源作者拍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