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从“破窗效应”看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

从“破窗效应”看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0-12-07 11:51:16

相关推荐

从“破窗效应”看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

赵晨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粗放式的处理方式以及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尽快实施对垃圾的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已经是时不我待的迫切问题。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后,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开始由点到面、逐步启动。底之前先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中国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正式到来。

垃圾分类是一个小问题,又是一个大问题。说它“小”,因为对一个家庭来说,打包分装垃圾实在算不上大事,只是家庭小事;说它“大”,对整个国家而言,巨量垃圾的分类处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是个巨大的问题。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有三种:填埋、堆肥、焚烧。填埋处理方式最简单原始,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还容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堆肥和焚烧都要求对垃圾进行分拣、分类,才能在处理中把对环境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例如不经分类的生活垃圾在燃烧中会大大增加二噁英(国际一类致癌物)的排放,而经过分类处理,燃烧或填埋的负面作用就会大大降低。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率先开启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实践表明垃圾分类要取得好效果既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更需要每个家庭的认真参与。长期以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热情和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治理发展的重要瓶颈。没有“共建共治”,哪里有“共享”,垃圾分类作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能够成为破解共建共治共享难题的一个“引爆点”。

“引爆点”最早源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环境中不好的现象如果被放任不管,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一条人行道有少许纸屑,如果不打扫,就会出现更多的垃圾,最终人们将会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破窗效应”作为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心理现象,只要能够正确应用,可以把坏的事情转化为好的事情。以“关键点”为突破口,通过以点带面,促使整个事件发生连锁反应,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一直以来,如何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模式是基层治理久攻不破的难题。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有一个抓手,能把群众、党员干部和政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垃圾分类就具备这一属性,因为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无法实现治理效果。因此,垃圾分类作为引爆点,是新时代全面提升群众的责任意识、文明素质以及主人翁精神的良好契机。

首先,垃圾分类可以成为促进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关键点。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而缺乏民众的参与配合是难以完成的。但在现实层面,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冷漠情况较为严重,对城市和社区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造成这一情况原因很多,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的确让群众产生路径依赖,认为社区管理就是政府的事,民众认同感较低。而且社区虽然是居民实现自治的场所,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把社区居委会作为实现政府管理的末梢机构,抑制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出现党委、政府“热热闹闹地干,群众袖手旁观看,党员干部累出了病,可群众还是不高兴”的局面。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群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使基层治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社会发展任务,迫切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垃圾分类不同于以往的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它的推行落实必然要求所有的家庭都要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或许也正是破解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关键点”,每个家庭、每个人从最初的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垃圾分拣、分类,到逐渐形成习惯,提高参与意识,主动维护社区环境,最后真正发挥群众在社区治理主体的地位,这是垃圾分类在社区治理中引发的连锁效应。

其次,垃圾分类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突破点。从一些城市的垃圾分类实践效果来看,虽然这些城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垃圾分类初期效果并不理想。就像一位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说的“垃圾分类实质上是人的问题,不是垃圾的问题”。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颁布,垃圾分类要在更多的城市落地生根,要达到好效果,就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先解决思想问题,继而才能改变行为惯性。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条幅标语、印发手册的宣传是很难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要使垃圾分类可以认真执行并长久坚持,既需要完备的环保法令、严格的分类标准以及严格的监督与处罚机制,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在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例如德国、日本,都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特别是在中国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垃圾分类的活动,不仅能训练孩子的归纳能力、判断能力,还能在共同参与家务劳动中,增进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后,会引发群体的从众效应,必然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中,继而影响全社会。

再次,垃圾分类可以成为党建引领,抓好基层党建的着力点。垃圾分类是一项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在党建引领下多方协调联动,才有可能取得实效。第一,领导干部要带头。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实施垃圾分类,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对全社会是一种正向的引导和示范,更有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第二,党员要带头。家庭中的党员要带头实施垃圾分类,言传身教,增强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社区中的党员可以通过分包到户的方式,入户宣传、讲解垃圾分类的益处和常识,引导非党员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入桶的习惯。此外,在垃圾分类的初期,要求定时定点投放,可以安排社区党员担任志愿者、指导员,监督小区垃圾投放情况。对完成好的家庭,可以采用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激励方式。例如,可以给家庭成员的单位或孩子的学校寄送表扬信,可以在社区光荣榜公示优秀家庭,还可以通过积分方式给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兑换生活必需品,来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第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社区中举办以群众为主体的各项文体活动,鼓励大家以歌唱、小品、儿歌、游戏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并评选出好的原创作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最后,垃圾分类可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并不协调,群众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等观念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垃圾分类时代的到来会促使每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这场活动中,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过程也是改变我们社会文明状态的过程。譬如,要求每个家庭必须定时定点的投放垃圾,就是在培养群众的规则意识,不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拒收或罚款);垃圾分类是全社会共同责任,人人有责,也是在培养群众的公共责任意识,改变袖手旁观的社会心态;每个家庭对垃圾的分类投放也是培养群众环保意识和节俭意识。垃圾分类有压力也要有动力,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社区,可以获得优秀文明小区称号,并要求所有房产中介挂牌标注,当群众买房不仅追求硬件设施,更注重人文环境的时代,优秀文明小区无形中会提高小区房子价值,让群众更有动力把小区建设好。

日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了40多年时间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今天已经融入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是中国开始正式推进垃圾分类的元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所以,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施需要政府承担垃圾治理的主体责任,从理念宣传到投放监督,从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不断提高垃圾处理的科学化、无害化水平;需要人人养成习惯、自觉参与;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在中国,任重道远,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