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弱者越弱;富的更富 穷的更穷!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弱者越弱;富的更富 穷的更穷!

时间:2020-12-19 16:34:33

相关推荐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弱者越弱;富的更富 穷的更穷!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三个仆人原先的财富是一样的,到最后却相差悬殊。

最终差距的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前,他们各自去做生意,这时的差距是他们自身因素(如努力)造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国王回来后,国王对他们进行奖惩,这时的差距是外界原因造成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第二阶段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建立在第一阶段的结果的基础上的,而第一阶段的结果又取决于自身的因素,所以开始时自身因素的一点小差异导致了后来的差异,再后来,差异进一步放大,连锁传导使得马太效应产生了。

这就是马太效应。它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无独有偶,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的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也提到相似观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此后,该术语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之中。

马太效应,即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通俗而言,就是越强则强,越弱则弱;越富有,更富有,越贫穷,更贫穷。

1

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积,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领域的被打败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扩大。当你成为领头羊后,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跟经济学的马太效应不同的是,爱情中的马太效应并不简单地是拿情感做成本,越滚越多;而是如果处于情感的包围中,心态就会很好,人放松,对快乐敏感,对伤害迟钝,再加上激素作用,让人容光焕发,这些都会更具对异性的吸引力。当然,异性的微妙的竞争心理,也促进了爱情的马太效应。所以如果没有被爱包围,至少要模拟被包围的那种状态,把心态放松 ,随时处于接收的状态,像一台不断调试的收音机,爱情就比较容易到来。

在教育方面的长期马太效应被运用在心理学家Keith Stanovich的研究中,他曾广泛做了对阅读能力和语言残疾的研究。Stanovich用「马太效应」一词,来形容早期成功获取阅读能力,通常会导致作为学习者成人后的成功这一现象,而如若没有能在头三年或四年中获得阅读能力,将可能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新技能的困难。

儿童在开始阅读方面的落后,也将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后来,当学生需要“从阅读中学习”,他们的阅读困难会进一步造成学习大多数其他科目的问题。这样,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会逐步下降,并进一步在学业上落后,跌幅会比同龄人越发增高。

学生阅读能力愈高,对词汇和世界知识的增长愈快、愈多,这结果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两者良性地循环;阅读能力愈低,对词汇和世界知识的增长愈慢、愈少,这结果进一步妨碍阅读能力的发展,两者恶性地循环。

于是,高阅读能力的儿童,与低阅读能力的儿童,在语文能力、对世界的认识等智能上的表现,差异只会愈来愈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始终无法修补。

因此,如果教师和家长对能力落後的儿童抱持观望,期望他们的阅读能力能随年岁增长而自然赶及,这种想法实在不切实际。

2

在与一些30-40岁的家长聊天时,发现他们对于社会问题讲得最多的是,“现在哪里只是拼个人能力与运气的时候呀,更多的时候是把爹妈放在社会竞争的前线,正是拼爹拼妈的时候”。虽然这句话让人听得心里不舒服,但确实有不少生活现状佐证了这些家长们的说法。

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为例,子女从高校毕业,步入社会,然后很幸运地在大城市里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到了谈婚论嫁时,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奈何囊中羞涩,于是普通家庭的父母东拼西凑,劳累地给年轻的子女凑出上百万元的首付,而富裕家庭则可能直接给子女备齐或者轻松“给出”首付,帮助子女圆“家”梦;从别人的子女到拥有自己的子女后,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优秀的公办小学、初中,那么为了孩子,一些家庭经济富裕的家长会舍得支付6、7百万购买60-90平米的老旧学区房,帮助孩子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果想让孩子进入国际化教育的私立学校,家长每学年需支付的学费不菲,优秀教育资源正以金钱为筹码进行变相的拍卖。

英国一个导演,为了验证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从而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5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几个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上了不错的私立学校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其中一个在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上了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剩下的一个孩子则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

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如果没有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的处境将更为堪忧。

这部纪录片,虽然反映的是英国社会阶层壁垒的问题,但当今我国的社会阶层,也的确有相类似的情况。在时,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火遍了全网,“寒门”与“贵子”两个具有明显对比意味的词语宛如两根尖锐的银针,直击了多人的内心。

阶层壁垒是否真的如此难以打破?是的,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验证。但,它并非无法打破,不可打破,诸如刘强东--出生贫寒的农村家庭,但依靠自己的勇气与能力,创建京东,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世界玻璃大王曹德旺--14岁辍学在街头买卖小商品,经年累月一日两餐食不果腹,最后成为财富值22亿美元的企业家······

3

利用马太效应,强者愈强,而弱者要想用较小的投入进入强者之林,关键是有一个好的战略策划,思路决定出路,只要走对路,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照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在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最短的时间,集中最多的力量,在目标领域迅速做大,然后不断地保持这一优势。如果没有实力在某个领域迅速领先,那么请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模仿其实也是一个捷径,模仿者少了一个市场开拓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一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想超越,就必须在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拿来主义”其实要大家拿来的是前者的思想和理念。

永远不要小视自己任何不起眼的优点。

刘浩民是一个广告公司设计部门的副经理,中学时他很不起眼,也很内向,唯一的特点就是字写得比同学好。不过他并没有忽视这一点,并且加以利用,起初只是为班级出黑板报,与此同时又加强了绘画的学习。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肯定当上了班级的宣传委员,这样他又得到了和校内其他干部交流的机会,原本内向的他加强了人际交流的水平,很自然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学校的宣传组织干部。到了大学他所担任的不仅仅是宣传委员,而且兼任了学生会主席,再也不是原来那个不起眼的学生了。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原本内向的孩子通过短短几年成为一个极具领导才能的广告经理,如果刘浩民也像寓言中的最后那个仆人一样埋掉了那“一锭银子”,那他或许将永远平庸。

是的,千万不要小视你身上任何一个闪光点,只要不断吸收身边的能量,那个小小的闪光点总有一天会光芒四射。

尽量多地使用自己的资源。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回想一下《圣经》中的寓言,那个用一锭银子换了10锭的人(可以想像他是如何高效率地使用这一本钱的),还有那个把一锭银子用布包起来唯恐弄丢的人,哪种方法更可取?

才能(或者天赋)更是这样,美术大师不停地作画,音乐大师每天花费几小时练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才能更出色。不仅艺术家如此,那些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质量最好的人,都是在不断努力中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的。才能不是僵化的东西,它是在磨炼中成长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才能。

时间这个资源有点特别,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一定的,你花费时间做这件事,就一定无法再用于其他事。可是观察一下身边的人,老是抱怨“时间不够用”的恰恰是那些做事最少的人,这是怎么回事?

问题在于不同的时间利用率,一个做事迅捷、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时应对几件事也能胜任,而一个行动迟缓的人,也许一天下来连一件事也做不成,区别就在于前者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掌握了做事的最简捷方法。而后者,只是学会了拖延,他的事情总是完不成,所以时间也总是不够用。

任何资源都是在不断使用中才能得以增值,想那个得到“10锭银子”的仆人,他一定是在不断使用这一锭银子才得以增值的,即使是美术大师也会不断画习作,钢琴高手每天也要不断弹奏几小时。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这克服不足的过程正可以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我们在同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资源不但要不断使用,而且要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我们的优势资源,把他们集中起来,以便更快达到目的。

沃森和克里克正是做到了集中了优势资源直达目标,才能在一年半中就研究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这是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被誉为“生物学的革命”。如果不集中优势资源的话,半路出家的他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伟大的一个项目。

通过以上一些案例我们应该明白,只要成功地运用“马太效应”,我们的“雪球”一定会越滚越大。当然,哪有航海的不曾经历过风浪,哪有登山的不曾经历过陡坡,或许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雪球会突然停下来,不要紧,你只要充满自信和激情地走上前,推一把,不就行了?

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似乎许多的事情都会被打上价格的标签,导致不少人在看到社会尖锐的一面时,自我放弃,顺从命运,过得平庸无奇,却仍旧自洽地用“人间不值得”来麻醉自己;当看到他人尤其相识的人获得成功时,习惯归因为“他不就是运气好,刚好碰上了这个机会”、“没办法呀,人家后台硬得很,成功是必然的”,这些话很酸,明显缺乏“他能成功,我为什么不可以”的铿锵勇气和自我肯定信念。

抛开处在社会金字塔顶层的权贵们,对于普通大众,在命运面前,从来不存在什么“顺者昌”,顺从、屈服、甘愿接受命运所给予眼前的一切,结果很显然呀,要么是在消极抱怨中度过一生,要么是碌碌无为地接受一生。

有时间抱怨、抓头苦想,在遇到现实张开的獠牙时便落荒而逃,夜深时反问自己为什么不是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如果你会经常如此思考,失败在你的人生中,肯定不会偶然缺席。

要想有机会、有可能甚至成功地进行完美的逆袭,靠幻想空谈、自怨自艾绝无法实现,要靠的是: 当别人还在为自己在工作上获得的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时,你已经将这些小小的成就、无数的失败置于平常心下,淡然面对,厚积薄发;当别人每天沉浸在刷剧追星的路上时,你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增值自我,规律的作息,高效地利用时间,健身、看书、旅游,活出自己的色彩;当别人还在为迎合所谓的圈子文化、人际关系而虚以逶迤时,你分得清楚何为人生知己,谁为酒肉朋友,谁应该真诚相待,谁应该有限接触,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只有自己优秀了,才有可能自成一派;当别人还在抱怨自己的出生不如A同事B同学C亲戚时,你已经坦然接受这一现实,反而更加珍惜宝贵的父母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同时将眼光投放至未来的5年、,定下每一阶段的目标,坚韧不屈、不卑不亢,勇敢地迈过一个个的坎。

人生值得,值得期待!眼里有阳光,笑里是坦荡。

只有我们,才能定义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也只有我们,才能创造出改写自己命运的运势符。 在人生的逆境中,挥斥方遒,依靠的是内在的底气与实力,顺从命运的安排并非是所有普罗大众的必然选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可以有无数的形态,没有谁规定你一定要顺应现在的生活,适应所在的阶层,成为无欲无求的出世高人。

马太效应,揭露了人类现实社会里,容易让人气馁与丧气的现象。但是请所有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够有所感悟,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不存在一成不变、无法改变的,所谓命运一说!只要你愿意,广阔的天空任你翱翔,即使大雨滂沱,于你而言,仅是晴空万里、彩虹高悬的前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