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诞生: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诞生: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

时间:2020-01-15 05:54:30

相关推荐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诞生: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

近现代的文坛可谓百花齐放,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玛格丽特的《飘》,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说起《飘》,或许有人会感觉到陌生,但说起由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相信大家就不会陌生了。在《飘》出版三十年后,又一部经典之作问世,它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百年孤独》已风靡世界超过半个世纪,全球总发行量累计超过千万册,单从这点来看,其文学成就甚至已超越《战争与和平》及《飘》等经典。马尔克斯也因此赢得了“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这些经典,无一例外,都是在历史的沉淀中完成的。《战争与和平》的背景,是俄国在19世纪初抗击拿破仑的两场卫国战争;《飘》的背景,是美国19世纪60时代的南北战争;而《百年孤独》的背后,则是整个拉丁美洲在完成独立后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象。

都说《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就是玛格丽特自己,事实上,《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是马尔克斯个人成长和生活经验的昨日重现。本文将通过对马尔克斯经历的回顾,带大家走进拉丁美洲式的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魔幻色彩的铸就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的小镇阿拉卡塔卡。由于父母忙于生孩子,10岁以前,他基本上都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马尔克斯的外祖父是位退役的上校,有至少19个私生子,还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著名的“千日战争”。从外祖父的口述中,他了解到这场始于1899年、终于1901年的内战,在战场上留下了数十万具尸体。

平日里,外祖父经常牵着马尔克斯的手,去马戏团看戏,或者在番石榴飘香的香蕉园游泳。而酷爱占卜算命的外祖母,一到晚上便摆出一副木头似的脸,讲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经常吓得他大气都不敢喘。《百年孤独》中浓郁的魔幻色彩,相信就是从这时种下的种子。并且,这颗种子,很快就生根发芽了。

9岁那年某天,马尔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里发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当读到一个人打开瓶盖,冒出一股烟,烟又变成妖怪时,他对这本书彻底地着了迷。书中不时闪现的幽魂、飞毯、神灯,与外祖母曾经讲过的鬼怪故事似曾相识,但从书中看到,他有了新的理解。

此后,邻居们经常看到小马尔克斯在常人难以忍耐的酷暑中,对《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由此断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个大学问家。正是《一千零一夜》和《格林童话》这种浅显而又深刻的读物,作为启蒙老师,引领马尔克斯开启文学殿堂大门的。

《战争与和平》作者、大文学家列夫·托

1937年,玛格丽特的《飘》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同是这一年,马尔克斯的外祖父去世,他结束了他的童年岁月,回到阿拉卡塔卡与父母一起生活。阿拉卡塔卡这个“沉睡在沼泽地深处的村庄”,此后获得了长久的美学意义,正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以及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那样,成为马尔克斯的小说中永恒的原型,而《百年孤独》中的小镇“马孔多”只是其中一例罢了。

中学时代,马尔克斯顺利地成为一名文学青年,这个阶段他的兴趣主要在诗歌,加入学校文学小组后,便时不时地为校刊写诗。

出人意料的是,1947年2月,作为文学爱好者的马尔克斯却转学法律,就读于首都波哥大哥伦比亚国立大学。他的父亲是邮电局报务员和赤脚医生,家庭收入不稳定,他之所以作出如此选择,正是为了自谋生路。法学系的课都在上午,下午他便可以通过打零工挣点钱。事实上,他对法律完全不感兴趣,赚了一点钱后,很快就用文学作品集替换了手中的法典。

除了《一千零一夜》和《格林童话》外,《变形记》对马尔克斯的启发也颇大。大学期间的某天下午,马尔克斯翻开卡夫卡的书,“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迎面而来的这段话让他茅塞顿开,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他外婆就是这样给他讲故事的啊!他大声嘟囔:“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能写!”

第二天,依据从卡夫卡那里获得的启示,马尔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实的小说《第三次无奈》。这部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因病而不得不在棺材中生活成长的离奇故事,亦真亦幻。

从这时起,马尔克斯就立下了要成为一位小说大家的志向。于是,从《圣经》到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从卡夫卡到托尔斯泰,他不断汲取世界文坛巨匠的养料,为日后实现喷发,与这些前辈们比肩做充分的准备。

《飘》作者、大文学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在动乱与落魄中成长

还未毕业,马尔克斯就计划在毕业后继续自己的写作生涯,为此,他租了一所公寓并在这里潜心写作。然而,哥伦比亚首都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动,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1948年4月9日,哥伦比亚自由党左翼领袖、总统候选人埃利塞尔·盖坦在波哥大遭人暗杀。顿时,朝野震惊,舆论哗然,冲突持续了三天三夜,数千人死于非命。受这场内乱的影响,哥伦比亚国立大学被迫关闭,马尔克斯放在公寓里的一些小说手稿也被烧毁。无奈之下,他只好辍学回到了巴兰基亚。

1950年,23岁的马尔克斯成为巴兰基亚《先驱报》的记者。因薪水低廉,他只能栖身在一间陋室中。

这间只有9平方米的陋室在一栋位于报社对面的四层老楼里,这栋楼的上半部分是妓院。按照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说法,作家最完美的家就是妓院,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当年,西班牙文坛大师塞万提斯正是在酒馆、妓院交杂的环境中写出了世界名著《堂吉诃德》。福克纳是马尔克斯所推崇的作家,就在那栋楼那间陋室,马尔克斯开始了小说《枯枝败叶》的创作,而那个妓院也被他写进小说《家长的没落》中。

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马尔克斯身为记者,新闻报道同样新意迭出。

1954年7月,马尔克斯重返波哥大,在哥伦比亚第二大报《观察家报》任职,为“日复一日”专栏撰稿。不久,哥伦比亚罗哈斯·皮尼利亚独裁政府决定撤销乔科省的建制。

乔科省濒临太平洋,大多数居民为黑人,贫穷、破败,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地方。《观察家报》总部曾两次收到自家常驻乔科省首府记者发来的电讯稿,说该市持续举行游行示威,反对中央政府蛮横霸道的决定。社长便派马尔克斯前往该省采访报道。可是,当马尔克斯来到乔科省时,却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游行示威和抗议,那都是常驻记者编造的瞎话。

不想空手而归的马尔克斯决定自己把游行组织起来,以便发出人们翘首以待的新闻报道。于是,他带着几个同事来到省长官邸,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给省长分析形势。省长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终于下令组织游行示威。照片和报道随即在《观察家报》登了出来:游行示威持续不断,乔科省人民反对撤销的决定。

怀着巨大的同情心,马尔克斯还特意撰写了名为《哥伦比亚不承认的乔科省》的通讯稿,以详实的资料和优美的文笔告诉世人:乔科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们却生活在贫困中,如今正被中央政府所抛弃。此举让马尔克斯小有名气,记者生涯越发顺畅。

马尔克斯插画形象

1955年,“卡尔塔斯”号军舰因走私家电超载沉没,军方和政府欲盖弥彰,却被马尔克斯抖了个底朝天。独裁政府不堪舆论指责,报复马尔克斯,向《观察家报》施加压力。于是,就在马尔克斯在该报社混得风生水起之际,却被派往了欧洲。

正所谓祸不单行,只身来到欧洲的马尔克斯又在一年后惊闻《观察家报》被封。这意味着他从此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将陷入困顿中。他一人不识,又一文不名,还不懂法语,只能住在拉丁区弗兰德旅馆一个妓女住过的房间里。实在饿得慌时,就出去捡一些空酒瓶或旧报纸,换取少量面包果腹。这种生活,他足足品尝了两年。

但不管生存如何困难,马尔克斯总是在夜里笔耕不辍。伴着不远处大学里传来的钟声,在一支接一支的廉价香烟中,他写下了一张又一张文稿。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是这样诞生的。当年他的祖父除了没完没了地追忆战争往事外,也在等待一笔有人许诺过的养老金。这部小说就据此而成,结局也像现实一样,所谓的养老金根本不存在,只能让人望眼欲穿。

有人说,马尔克斯即使生活撂倒仍滞留法国,是为了等待机会。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为此后悔过,因为沦落巴黎期间,他邂逅了自己的偶像,即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这次邂逅完全出于偶然,两人只是在街上匆匆地打了个照面。当时,马尔克斯正痴迷于《老人与海》,海明威一定没有想到,这个陌生人有朝一日将与他在世界文坛上比肩而立。

另外,马尔克斯在法国并不“孤独”,因为这里有不少来自拉丁美洲的流亡者。百余年前,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圣马丁,也曾在法国生活过。后来,一些“同乡”告诉马尔克斯,买牛排其实很划算,因为吃完肉后留下的一大块骨头可以用来熬汤,一大锅汤可以解决好几顿饭。正是这些生活的“小贴士”,让马尔克斯攒下了买烟的钱。

此后多年,马尔克斯辗转于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继续从事新闻和写作,并曾一度效力于古巴领袖卡斯特罗领导下的拉丁美洲通讯社。卡斯特罗曾不止一次忧叹说自己原本希望能当个作家,可对于作家马尔克斯来说,更让他值得骄傲的是娶了梅塞德斯为妻。可以说,如果没有梅塞德斯,便没有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的《百年孤独》,也不会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

某版《百年孤独》中的插画

梅塞德斯与鸿篇巨著

马尔克斯是在13岁时与梅塞德斯初次邂逅的,她是阿拉卡塔卡的一位药铺老板的女儿。这位有着埃及血统的女孩,在马尔克斯看来,有着“尼罗河一般的娴静之美”。那时,他常到药铺去,用六孔箫为心中女神吹奏小夜曲倾诉衷肠。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的相濡以沫尤其在创作《百年孤独》的过程中更显得一往情深。爱情,大概就是这样,无论你在社会上如何孤独,在有他(她)的家里时永远不会。

1965年某天,马尔克斯正开着车前往墨西哥城,灵感突然袭来,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那遥远的、漫长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撰写的长篇小说,突然一下便展现在我面前”。于是,他立刻辞去了在广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当交给了梅塞德斯,开始闭关创作。

那段时期的马尔克斯,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伏案写作,接着用打字机修改、誊清。

我每天都写作,甚至星期日也写,从早上9点写到下午3点。我写作的房间很安静,暖气也很足,因为唯一让我烦的就是声音和寒冷。每天工作的时间中,我吸40支香烟,其他时间我就尽量不再让香烟毒害自己。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星期天工作并不容易,但马尔克斯还是战胜了心理矛盾,也可见写作对他而言胜于一切,但不包括他的妻子。在长达一年半的写作期间,他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筹款维持生计的。他只知道自己交给妻子的5000美元家当,在小说写到一半时就已花光。后来他才听妻子说,她当了汽车,然后把自己的首饰、电视机、收音机按一家人的需求程度不同依次当掉。但无论如何,她都从未让丈夫写作用的纸张短缺过。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就这样靠着梅塞德斯艰难而睿智的支撑,又过了大半年,文稿终于杀青。可当马尔克斯兴奋地携手妻子来到邮局时,却发现他们连寄出文稿的邮费都支付不起。梅塞德斯又把仅剩的家当,自己用的吹风机和给孩子们榨果汁的榨汁机典当后,才凑足了邮费。

“要是没有妻子,我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后来马尔克斯不无感触地如此坦言。

马尔克斯和妻子梅塞德斯

1967年,《百年孤独》成功出版,成绩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第一版印了8000册,不到两个星期就被人抢购一空。评论家说,它完全可以和《堂吉诃德》相媲美,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也自此落到了马尔克斯的头上。

《百年孤独》表面上是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遭遇,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实际上折射的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近现代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其广阔的时间跨度和深厚的历史隐喻,丝毫不逊色于《红楼梦》。可以说,若非哥伦比亚的影响力不如俄罗斯和美国,那么《百年孤独》的传播会远远超过《战争与和平》和《飘》。

据说,马尔克斯最喜欢的评语是“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认为说这话的人才是他的知音。确实,《百年孤独》不仅批判的目光十分犀利,还建造了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预言贯穿始终。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这种前所未有的新视角更能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性的深刻反省。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历史沉淀最丰厚,那么《百年孤独》不仅丰厚而且更有开创性。

此后,各种版本的《百年孤独》付印或被盗版,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美洲《圣经》”。

进入70年代后,马尔克斯继续活跃于新闻界,并开始涉足政治评论。这不奇怪,因为这就是创造“百年孤独”的初衷。他用他的笔支持人权运动,谴责独裁与迫害,并从1974年起在哥伦比亚主编出版政治性刊物《抉择》,旨在为社会改革提供论坛。

同时,马尔克斯并未停止小说创作。1975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这是他花了8年时间才写成的,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又出版了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和其他魔鬼》、《绑架轶事》、《回忆我忧伤的妓女》等等,皆堪称经典。

但所有这些,似乎都无法超越一篇名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稿,这篇文章让到达人生巅峰的马尔克斯又回到了《百年孤独》的愿景中。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

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

1982年以前,马尔克斯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始终与奖项擦肩而过。尤其从1976年起,为反抗智利的暴政,他决定不再发表小说。然而,在沉默五年后,他再次爆发,发表了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以此向诺贝尔文学奖发起了最后的冲击,并如愿以偿地折桂而归。

马尔克斯还因此被誉为“哥伦比亚的莎士比亚”。

1982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不停闪烁的镁光灯下,一袭雪白衣服的马尔克斯发表了题为《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的演讲,他坚信: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并永远拥有屹立于地球的机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