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无为而治是最高治国境界 上善若水乃最高人生境界

无为而治是最高治国境界 上善若水乃最高人生境界

时间:2020-11-02 04:54:01

相关推荐

无为而治是最高治国境界 上善若水乃最高人生境界

本文乃作者大胆说故事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无为而治”还包含有执政者要“少私寡欲“的要求,即统治者要自觉地克制自己的私念和欲望。因为执政者的行为对人们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如果执政者贪婪、奢侈,就会使人们竞相模仿,使社会风气败坏,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也包含着对治理国家细致谨慎的要求。《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一个大国,人多事繁,治理时就要像煎煮小鱼那样,小心谨慎,不乱来,不瞎折腾。这也是“无为而治”的原则。美国前总统里根似乎也领会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深意。

美国前总统里根

他在1988年元月所作的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这句话,正像中国古代有位叫老子的哲学家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还把“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概括为“三宝”,这“三宝”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是要爱人、爱民,所谓“俭”是崇俭惜物,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包含着“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意思,即:要想成为人们的领导者,就必须言辞恭谦;要想成为人们的引导者,就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群众的后面,而不要总是盛气凌人、指手画脚,不要总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如果说“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最高治国境界的话,那么“上善若水”则是老子提出的最高人生境界。

上善若水

他在《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为什么说人生最高的至上的境界就像水一样,甚至把水的特性推崇到“几于道”的程度呢?这要从老子的人生哲学讲起。老子的人生哲学,如果简单地加以概括,那就是贵柔、谦下。《吕氏春秋●不二》篇就是用“老聃贵柔”来概括老子的思想特征。汉代刘向则用一则故事来表现道家的“贵柔”思想。故事说的是,老子的老师常樅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在看望时,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道”的问答:“(常樅)张其口而示老子日:“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日:‘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邪;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邪?’常樅曰:‘嘻,是已。天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吕氏春秋

鲁迅后来把这则故事写进了小说《出关》,只是故事主角换成老子与其弟子庚桑楚。不论主角是谁,这个故事确实很形象地表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贵柔”人生哲学。在《老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关于“贵柔”的论述。把这些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是这几个方面:“柔”是生命的最初形态,是有生命力的表现。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处于柔弱状态时,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当它显得坚强、坚硬时,则就已经衰落,临近死亡。你看,刚出生的婴儿是多么柔弱,但他最有生命力;刚发芽的树木枝条,是多么柔弱,但它充满生机;而无论是人或树木,当生命结束时,就呈现出僵直状态。要强大,就要永远保持“柔”的状态。

鲁迅

它以树木作比喻:树根和树干是坚硬的,但它们永远处于树的下部;树叶和枝条是柔弱的,但它们却在树的上面。两者相比,哪个更优越呢?所以《老子》说:能够坚守柔弱,就是坚强。《老子》还拿水作比喻:看起来,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有什么东西能够战胜水呢?之所以没有任何坚强的东西能够战胜水,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它。《老子》的结论是:柔弱胜刚强。水虽然看起来很柔弱,但是,它却可以攻克一切坚硬的东西,可以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是中国人很熟悉的道理,在人们经常说的“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中就包含了这个道理,所以《老子》感到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只是很难实行。

上善若水

比如圣人一再强调的“只有能够承受一国屈辱(的人),才能成为这个国家的君主;只有能够承受一国灾难(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的这个道理,本来是很正确的道理,然而人们听到之后却不能做,认为这是说反话。如果将“贵柔“精神用到待人接物之中,那就是要谦下,就是要像水那样“处众人之所恶”。什么叫“处众人之所恶”?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游,天下之恶皆归。”意思是:商纣王虽然不好,但也没有不好到人们所说的那种程度,只是因为他失败了,处在不利的和低下的地位,于是,“墙倒众人推”,人们就把一切不好的德行都加在他的身上。所以,君子最怕处于这种低下的不利的位置。处于不利的低下的位置,就叫“处众人之所恶”。

商纣王剧照

但是水却不一样,它的本性就是“趋下”,就是往低处流。《老子》要求人们要像水那样,不仅不怕处于“下游”,还要自觉地处于低下位置。体现这种“趋下”的本性,就是谦下。因此,《老子》反复强调要不争、不衿、不居。认为只有“不争,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争”四。又说:做了但不张扬,创造了但不占有,出力了但不作为资本,成功了但不居功自傲。《老子》为了说明谦下的意义,它还用了一个有名的比喻:“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正因为处在最低下的位置,山谷溪流的水才会都汇合到它那儿,使它波澜壮阔,超过一切溪谷。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