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读懂了逍遥游 也就读懂了人生

读懂了逍遥游 也就读懂了人生

时间:2020-11-11 07:57:20

相关推荐

读懂了逍遥游 也就读懂了人生

一关于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境界,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诟病。

人们普遍认为所谓逍遥游即是在追求一种绝对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心理体验。

庄子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这种境界似与佛家“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境界非常相似。

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则是要依靠心性的自我调节,去超越外界一切事物,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事物绝对隔绝,进而由心出发强行将外界事物的影响虚无化,以此获得心理层面的绝对自由。

这种心理状态即是大众普遍理解的逍遥游的境界。

而由此看来,庄子绝对精神境界的观点便似乎却有消极避世的倾向。

那么,人的心性到底能否通过自我参悟而做到与外界一切绝对隔绝呢?剥离了对外物感受的内心是什么?此种境界下人之个体的价值又是什么?

而从社会角度去看,人如果进入这种脱离了自我价值进而丧灭掉一切现实价值的状态,那么是否意味着社会中的道德品德、善恶是非全部成为虚无,而人相对于社会的恶行是否亦可不动声色、泰然处之了呢?

所以,有人就曾就此角度诟病庄子是一个厌世者,当然对于庄子宏大惊艳的文章所展示出的超高文才并没有人否定,故而他们给庄子的评价是“消极厌世、玩世不恭的哲学诗人”。

所以后世提及庄子,便总是一种悠游自在、逍遥于世,却也消极避世、追求心灵解脱的印象。

二那么,庄子的主张真的就是单纯的避世吗?

首先,庄子出生于战国中期,当时的社会诸侯混战、礼乐崩塌,我们姑且预设庄子的观点是他在看到世道大乱后而生起的一种用来自处的避世之心。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庄子是在感慨人生的现实境遇总是受到种种外界因素的制约而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呢?

但换角度思考,这种制约下的人生境遇对个人意志产生的种种不得已性,是否才是人生的本来状态呢?

孔子讲,人生在世有二者是必须尊崇的,一个是命、一个是义。

简单概括来说,命即是人之先天境遇,是造化所致,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人一出生就自带的地位、贫富、美丑、性别、地理位置等等。

命的因素是不可控且纷繁复杂的,有的人一出生即是大富大贵,而有些人出生贫苦,那么二者的人生之路必然是不同的,这就是命因。

而所谓义,则泛指社会之于人之个体在价值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应当性,简而言之即是人伦之事的善恶、对错等的判定规则。

比如中国古代所谓君臣、父子、夫妻间的三纲,以及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就属于典型的义因。相对现代社会来说,比如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等等都属于义因。

义因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性,就是义因是绝对先行于人的行为的,简而言之这些约束人意识行为的框架被创造出来,便产生约束力,且框架不会因为人行为的背离而消失,比如随地吐痰的人很多,但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规范不存在。

所以,所谓义因就是伴随人的社会活动而诞生,却并不因具体个人的行为而消失的对于人的人生产生影响的一项因素。

可以看出,人只要活着,是注定摆脱不了这命、义二因的影响的,这与前阶段大热的动漫哪吒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显然庄子也是看透了这一点,故而庄子充分展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主张顺从人生。

老子云:“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简而言之你的命就是你的根,你有你的命,你就有你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去顺应它。

庄子言:“圣人……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命义是你的根本之道,由此而展开的生生之事,才是你的人生。

那么既然如此,似乎对于由命与义而生的生生之事的顺遂便展现出了庄子思想入世的一面,而不是绝对的出世而逃避。

甚至可以说庄子的出世本身便不过是结合时代而顺命的入世行为了。

有人可能觉得庄子并没有在乱世中像儒家、纵横家那样努力去入世做事,而是躲在了自己心灵港湾中逃避。

但庄子的才华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非常高了,楚王曾出重金聘请过他,他毅然拒绝,坚持自己“泥途曳尾”之志,完全没有为财货地位而动摇。

足见庄子并非夸夸其谈,而是认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自己之于天地之间的命义不在于当官治世,因为他知道乱世并不是靠他而终结,他也无法终结,一切纷乱都在“道”的推动下正常地变革着。

而此时相对于自己,出世即是无为的入世。他用自己的态度,践行了道家真人治世,道法自然,无为为上的真谛。

故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乘物就是入世做事,庄子把世间的人伦之事称作物,“乘物以游心”就是以逍遥游的态度去面对人伦之事,而“养中”就是养心,“不得已”就是约束人生的命与义。

所以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得已”,庄子的态度并不是逃避,反而是依托之以养心,来提升自身心性修养。

三至此便可以看出,庄子成功以一种“虚以待物”的心境,达到“无己”的至人境界,心做到了“无己”则可虚而不塞,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天地为己,以“道”行无为之事了。

简而言之,没有了自己的概念,视角提升到世间万物之上,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此规律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不去追求所谓的“我命”,而是以“天命”来替代“我命”,去依“天命”回归人世,去面对人伦之事。

而这种宏大视角下的人生状态,就是所谓的“逍遥游”。

所以庄子的“逍遥游”并非是绝对的精神境界,相反是一种让心结合人之先天境遇,去感受、应对人伦之事,进而实现的心与物、人与天浑然一体、内在统一的状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