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时间:2023-08-10 00:27:49

相关推荐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导向,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显示与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双创资源集聚区,通过构筑大载体、提供大服务、完善大政策、建立大制度、优化大环境,全面掀起双创热潮。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依托双创的优良基因和深厚土壤,全力构建“平台、服务、政策、改革、环境”五位一体的双创体系,建设全省环境最优、效率最高、创新成本最低的双创福地。

在国家、省发改委的指导关心下,合肥高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服务链、政策链、资金链、生态链、文化链“五链合一”,实施科研高新、产业高新、智慧高新、国际高新、活力高新、服务高新“六大高新”工程,打造和传播“高新创业、业创新高”氛围和口碑,加快探索形成区域性双创扶持制度体系和经验,努力把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双创特区”。

图1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考察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祝大家创新愉快。

——习近平

一、基础与条件

(一)市、区概况

合肥市居皖之中,地处江淮之间,面积约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0万,被国家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合肥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核心城市、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国家首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市、首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图2 合肥市区位图

合肥高新区地处合肥市区西部,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余万。先后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等称号。6月,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7位。

图3 合肥高新区位图

(二)基础条件

合肥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政策扶持、服务完善、平台搭建、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双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4 《经济日报》专版报道合肥高新区双创发展

1、国家战略机遇叠加

省级层面,安徽被明确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享受先行先试政策。市级层面,“一带一路”将合肥确定为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定位合肥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内陆经济开放新高地。以上战略机遇均为合肥高新区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图5 合肥市区域交通示意图

2、新兴产业集群集聚

“十二五”以来,合肥高新区坚持“产业为王”,着力“做大引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突破发展,新兴业态持续涌现,形成富有活力、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引进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光伏新能源五大新兴产业,形成以科大讯飞、联发科技、安科生物、科大智能、四创电子、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带动的新兴产业集群,为双创发展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

图6 合肥高新区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示意图

3、双创载体功能完备

合肥高新区着力构建全程企业链条建设,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为原则,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利用老旧厂房改建一批创新型孵化器、新建一批众创空间集聚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双创主体提供空间载体,,合肥高新区获得安徽首个“全国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称号,构建起“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全程双创载体链条。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44家,其中包括18家众创空间(国家级4家),18家孵化器(国家级6家),8家加速器,各类孵化场地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0余家。为鼓励载体形成气候,合肥高新区还“量身订制”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闲置厂房改造、房租补贴等方面,重点支持众创空间和新型孵化器的引进和建设。

4、科教人才资源丰富

合肥是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科大等高等院校60多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14家、各类研发机构959家、在肥工作两院院士81名、各类科技人员6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

合肥高新区从人才源头抓起,注重人才和其他创新要素紧密结合,着力建设产业、政策、平台、服务“四位一体”人才生态体系,致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牵引双创发展。截至目前,全区从业人员总量约19.22万人,近三年年均增长率约13%,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约1.73万人,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约4.57万人,高、中、初级职称比例约1:3.5:5,人才结构趋于优化合理。

图8 合肥高新区海联会高峰论坛

合肥高新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18人,省百人计划20人、省特支计划10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99人,市“百人计划”59人,省115、市228产业创新团队95个,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1200余人,成为全省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

5、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合肥高新区在科技金融支持上不断做创新文章,围绕企业成长的全周期,通过政府增信,贴身设计了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各类财政金融产品,如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税融通”、“转贷资金”等,大力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双创主体,探索攻克融资“最难一道关”,精准激发双创活力。

类别 代表产品 成效

初创期 “天使投”、“孵化基金”、“青创资金”等 通过股权及债权方式,累计支持179家企业,支持资金达2.67亿元。

成长期 “创新贷”、 “政保贷”、“税融通”、“转贷资金”等 通过债权方式,累计支持174家企业,支持资金达4.43亿元。

成熟期 “订单贷”、“挂牌贷”、产业投资基金等 通过股权及债权方式,累计支持76家企业,支持资金达9.80亿元。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初步建成覆盖“境内境外、场内场外、股权债权、全国区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园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发展壮大,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上市挂牌方面,合肥高新区自主培育上市公司15家,占全市数量的44%,已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募集资金169.33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33家,占全市的52%;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区域性场外市场)已托管企业925家,挂牌企业721家,为托管挂牌企业解决融资总额达76.31亿元。

基金方面,合肥高新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创造性地推出“双引导”创投基金模式,设立政府双创投资引导基金和双创孵化引导基金。双创投资引导基金针对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上市前等生命周期,提供天使基金、VC/PE等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双创孵化引导基金引导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机构发起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小微企业。

图10 合肥高新区天使基金logo墙

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累计出资设立子基金10支(包括全省第1支天使投资基金,全省第1支中外合资基金、第1支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达28.73亿元,资金撬动比例约为1:4。

6、双创服务体系健全

合肥高新区面向双创需求,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汇聚科技服务资源,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为双创主体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成功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成为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

7、协同创新初见成效

合肥高新区依托合肥市优质科教资源,力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建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三大协同创新平台,以双创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聚变”形成“创新策源地”和“创业梦工厂”,为全区双创发展构建良好的协同平台。

8、双创文化氛围浓厚

合肥高新区不断挖掘和激发各类双创主体、载体、服务体、配套体的潜力和活力,打造出以“合创汇”和“双创活动周”为主打的双创文化活动品牌,并积极倡导各大院校、科研院所、众创空间、孵化器组织和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双创文化基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文化在园区蔚然成风。

,合肥高新区全新打造区域双创活动品牌——“合创汇”,旨在搭建创业者与企业家、投资人对接的平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进一步营造双创文化氛围。

“合创汇”全年活动采用“6+6”的模式,由资本项目路演对接活动、创业训练营2部分构成,共开展12场活动,项目路演与创业训练营两个活动逢单双月交叉举办。项目路演活动每期设定一个创业主题,进行相关行业领域项目的路演展示。创业训练营组织专业化、市场化的创业导师授课,在商业计划、创业政策、投融资、企业营销等方面向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进行基础辅导和培训。“合创汇”启动仪式已于3月19日成功举行,来自各创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高校、媒体等约350人参加了路演活动。4月22日,“合创汇”第一期创业训练营开营,共有百余位企业创始人参加。

图14 合肥高新区“合创汇”启动仪式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意见》,紧紧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服务链、政策链、资金链、生态链、文化链“五链合一”,实施科研高新、产业高新、智慧高新、国际高新、活力高新、服务高新“六大高新”工程,打造和传播“高新创业、业创新高”氛围和口碑,加快探索形成区域性双创扶持制度体系和经验,努力把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双创特区”。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激活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市场,激活主体,通过环境营造、制度设计、平台搭建等方式,聚焦调动企业、人才、团队等各类双创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和创造力。

2、政府引导,政策协同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双创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制度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和政策协同,确保扶持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不断完善双创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双创生态环境。

3、问题导向,先行先试

把破除阻碍双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试点方向,突破制度障碍,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切实解决各类双创主体面临的资金、信息、政策、技术、人才和服务等瓶颈问题。

4、创新模式,完善平台

以构建良好双创生态为目标,推动建立不同类型的双创支撑平台,探索平台发展模式,丰富平台服务功能,创新扶持双创方式,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双创。

(三)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类双创资源,把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创业主体积极活跃、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

1、政府工作目标

(1)载体建设。3年示范期内,新增载体数量30个,新增面积30万平方米。(责任部门:高新区科技局)

(2)政策扶持。3年示范期内,扶持资金19.5亿元。(责任部门:高新区财政局)

(3)服务平台。3年示范期内,新增双创服务机构达350户。(责任部门:高新区科技局)

(4)金融资本。3年示范期内,新增基金27支,青年创业资金、创新贷等财政金融产品支持企业规模达12亿元。(责任部门:高新区财政局、科技局、经贸局)

(5)氛围营造。3年示范期内,举办各类双创活动370场,参与双创活动人数达37000人,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社会风尚。(责任部门:高新区工委办、经贸局、财政局、科技局)

2、产业培育目标

以创新激增成果,以成果培育项目,以项目成立企业,以企业集聚集群。

(1)新增成果。3年示范期内,新增知识产权数13000个,授权专利5300项。(责任部门:高新区科技局)

(2)培育项目。3年示范期内,新增项目37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合同成交额55亿元。(责任部门:高新区经贸局、科技局)

(3)新增企业。3年示范期内,新增企业8000户,其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0户。(责任部门: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科技局)

(4)集群集聚。3年示范期内,新增各类产业集群3个。(责任部门:高新区经贸局)

3、经济指标

3年示范期内,新增就业人数90000人,新增营业收入370亿元,新增全口径财政收入22亿元,新增企业投资180亿元,新增政府投资300亿元。(责任部门:高新区人事劳动局、经贸局、财政局)

(四)空间布局

形成以合肥高新区为核心区,经开、新站、合巢经开三大开发区和四个主城区为拓展区,以五县市为辐射区,建设双创示范区域。

打造核心区,合肥高新区重点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六大平台;构建拓展区,经开区、新站区、合巢经开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重点发展产业主导型双创空间,强化公共技术支撑;带动辐射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通过园区共建、市县联动、产学研合作等途径,重点培育建设省级开发园区等双创基地,带动五县市创业创新。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服务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1.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和动态调整行政权力目录,公开运行流程,建设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实现行政权力网格化运行。健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统一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名称,推行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窗口”受理制度,加快推进网上预受理和预审查,实时提供全程在线咨询服务。推进行政执法资源整合,探索综合执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处罚决定公示制度,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双创主体提供更好服务。

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未列入国务院《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目录》的项目实行“非禁即入”原则,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办照前的手续,以权力的“减法”换取创业活力的“加法”。

创新企业登记模式。适时开展企业登记的网上申报,逐步实行“电子营业执照”,积极探索互联网+工商登记模式;在政务窗口设置企业注册登记申请自助终端设备,方便企业办理登记手续。

3.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大力引进双创人才。推进合肥高新区“江淮硅谷”人才工程,每年组建30个左右的双创团队,引进培养5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采取“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团队”的方式,鼓励领军人才自行组建双创团队,发挥人才工程和人才团队聚才用才的良好效果。通过选聘“引才顾问”、“引才大使”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举荐优质人才。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双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的双创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双创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4.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牢固树立“发展为要、创新为首、项目为重、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运用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困扰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各类问题,通过加快完善服务制度、精简

优化服务流程、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推进效能革命等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上下服务企业的水平能力。

5.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合肥高新区以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为总体目标,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不断夯实信息基础、整合信息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智慧应用体系发展,最终实现合肥高新区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创新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使合肥高新区政府服务和治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

6.搭建线上政策平台

围绕双创企业发展阶段的政策需求,搭建合肥高新区“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合创券”、“政策通”等产品,通过“人在干、云在算”有效方式,真正实现“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合创券”是将传统的政策资金后补助转变为政府面向企业设计发行的一种可兑现的有价电子凭证,实现科技扶持政策的前置,旨在鼓励区内小微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积极购买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引导科技中介机构集聚提供服务,发挥杠杆和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单户企业每年最高可申领10万元,可抵预付50%的合同费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凭借合同、发票及服务结果等相关证明向高新区管委会申请兑现。

“政策通”将全面实现政策审批电子化,打出政策发布和兑现的“快拳”和“准拳”,有效提高政策兑现效率,提升企业申报成功率,让扶持政策高效精准地送达每一个双创企业。

专栏 示范项目一:合肥高新区“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活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要、创新为首、项目为重、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运用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困扰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各类问题,通过加快完善服务制度、精简优化服务流程、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推进效能革命等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上下服务企业的水平能力,大力优化园区投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主动担当、敢于负责、争先恐后、大干快上”的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权责

园区所有企业均为服务对象,重点跟进服务新引进项目、园区五上企业、总部经济企业、上市及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由管委会各分管主任与责任部门牵头,针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成立七个为企专项服务组。

(一)招商引资服务组:负责解决新入区项目招商洽谈、投资协议签订、企业设立注册、项目协议履行等方面问题。

(二)项目调度服务组:负责全区重大项目的管理、调度、协调及服务,包括:调度区内已列入的市重大调度项目、省、市“大新专”、市“121”等各类重大项目;编制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及建立重大项目库;协助区内企业申报国家三年滚动计划资本金项目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等。

(三)要素保障服务组:负责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地、水、电、气、路、热、讯等要素保障问题以及项目建设报批等事项。

(四)社会事业服务组:负责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征收、拆迁、清障、安置等工作,解决园区重点企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问题。

(五)企业生产服务组:负责解决企业提升产能、扩大投资、技术改造、市场拓展、项目申报、资金争取、产业政策兑现等方面问题。

(六)用工保障服务组:负责解决企业人才引进、招工劳保、劳动培训、劳务纠纷、资质认定等方面问题;负责调动管委会全员服务企业积极性,开展干部职工服务意识教育与技能提升培训。

(七)金融保障服务组:负责解决奖补资金兑现、企业上市挂牌、直接融资推进、政银担企合作、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产品利用等方面问题。

三、细化流程

牢牢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问题发现收集、研究处理、跟踪问效的流程,进一步细化服务流程、明确服务主体、优化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企业工作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

(一)问题发现收集环节:构建多维度问题受理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包联服务,构建三大信息化受理平台。

(二)问题研究处理环节:确立问题处理责任主体,明确问题处理方法流程,强化网络平台跟踪管理。

(三)服务成效考评环节:服务成效考评环节,开展年度服务成效考评。

四、平台建设

进一步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于内启动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平台、重大项目调度平台、入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企业问题统一受理平台四大信息化工作平台,更好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加快推进行政体系和行政能力现代化。

五、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制度,为提升全员服务企业工作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重申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的基础上,新出台全员包联制、缺席(超时)默认制、绩效考核制,力推各项制度贯彻落实。

示范项目二:合肥高新区“合创券” “合创券”是将传统的政策资金后补助转变为政府面向企业设计发行的一种可兑现的有价电子凭证,实现科技扶持政策的前置。目的在于鼓励区内小微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积极购买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引导科技中介机构集聚提供服务,通过发挥合创券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4月首期3000万元“合创券”线上发布,累计534家企业获得“合创券”支持,第二期2000万元“合创券”也将适时推出。

一、基本特点

1、操作流程简化,方便企业使用。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只需在“合创券”平台进行注册并填写相关资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即可成为“合创券”申领和受理单位。其中,小微企业最高申领“合创券”为每年5万元,科技小巨人企业最高申领为每年10万元。企业可在平台上采购合格服务机构提供的科技服务产品,直接使用合创券可抵预付50%的合同费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凭借合同、发票及服务结果等相关证明定期向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申请兑现。同时,合肥高新区按照实际兑现金额的10%奖励给合创券合格服务机构,从而激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

2、集中展示需求,鼓励机构集聚。“合创券”平台将汇集园区万家双创小微企业,服务需求量大,涉及面广,中介服务机构可在平台获得更多的目标客户,变“零售”服务为“批发”供应。此外,系统还会根据服务机构的产品合格率和服务响应好评率,给予综合正面评价,推荐企业优先考虑采购。

二、示范效应

合肥高新区“合创券”以“互联网+政府服务”为着力点,通过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在不大幅增加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成本,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促进第三方服务规范化,激发市场活力,做到政府、企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多方共赢,实现“五个转变”,主要如下:

1、变事后为事前,提高政策效率。原有科技政策审核体系下,企业从购买科技服务,到申请政策补助,再到审核通过和公示,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通过合创券模式,企业只需通过区内孵化器推荐和系统智能比对,在一开始就能享受第三方机构服务,政策落地实现了“零时间”、“零距离”,大大提升政策服务效率。

2、变管理为服务,强化契约精神。“合创券”制度关键在于把政策执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双创企业等各方均通过合同约定各自权责,按照协议约定执行,强化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将政策管理提升为政策服务。

3、变幕后为台前,降低廉政风险。“合创券”利用“互联网+”优势,企业(机构)注册,能力和产品审核,“合创券”领取、使用和兑现等行为均需在管理系统内进行操作,全过程公开透明、有据可查,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可以杜绝权力寻租,降低廉政风险。

4、变松散为集聚,发展科技服务业。一方面,企业集中在“合创券”平台上发布科技中介服务采购需求,便于机构快速响应,提高供需关系撮合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按照实际完成金额上浮10%补贴服务机构,弥补其结算账期的损失,有利于提高机构积极性,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合格服务产品。 5、变工具为生态,打造综合性平台。“合创券”通过持续采集双创企业、科技中介机构信息,构建数据基础,后期还将陆续开发完成政策通、市场汇等模块,围绕双创企业创业创新阶段需求在市场产品对接、线上资本对接等方面不断谋划推进服务内容,构建双创服务生态圈,推动双创企业不断发展。

(二)打造政策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1.做好政策落实示范

确保落实好合肥市“1+3+5”政策体系、合肥高新区“2+2”普惠政策体系、“创九条”双创专项政策,给予双创企业主体、创业创新载体、创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撑。3年内,合肥市各级财政投入100亿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400亿元,汇集500亿元资金助推创业创新。其中,合肥高新区将集中各渠道资金,投入15亿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60亿元,汇集75亿元资金支持双创发展,保证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同时严格绩效考核,强化目标管理和结果评价,督促项目加快实施和提高资金支付进度,确保资金效益尽早发挥。

2.完善普惠政策体系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自主创新”两大主题和支持企业发展的“人才”、“科技金融”两大支撑,不断完善合肥高新区“2+2”政策体系,打造支持双创的普惠政策体系。产业转型发展政策方面,重点促进优质项目落户、支持重点产业加速发展、鼓励企业提质增效;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方面,重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人才政策方面,重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人才引进、鼓励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科技金融政策方面,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给予全周期金融扶持政策,同时优化全方位金融服务环境。

3.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推进政策细化集成。系统梳理省、市、区各层面已发布的有关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完整的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省、市、区双创政策的兑现频次,让更多双创企业享受到立体式的政策支持。二是打造“创九条”升级版。建立政策跟踪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公众意见,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为调整政策目标、改进政策措施、推动政策落实提供科学依据,打造“创九条”升级版,精准支持双创企业。三是加大政宣贯力度。制定系统性、持续性的双创政策宣贯方案,每年定期邀请国家、省、市等政策制定及执行部门为高新区内科技型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商贸流通型企业、小微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专场政策培训活动。

专栏 示范项目三:合肥高新区创业创新政策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动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创业创新企业成长阶段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双创政策,打造“创九条”升级版,精准支持创业创新。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成立经贸、人事、财政、科技等部门组成的政策制定工作组,在工作推进中,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同配合,财政局主要负责设计政策总体框架、确定政策调整原则和资金总量,各政策执行部门负责具体政策条款设计。

二、建立科学制定流程。广泛开展调研,赴政策执行较好,支持精准的先发地区进行学习,明确政策制定原则,围绕双创企业从设立、运营、成长的阶段性需求营造创业创新优良环境,制定贴身政策,把双创政策作为高新区2+2政策体系的有力补充,力争简洁、精准、有力度。

三、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加大政策兑现频次和力度,召开不同类型小微企业、双创团队、众创空间和金融机构参加的政策修订座谈会,听取双创企业和团队等各方面需求,完善政策条款。积极利用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评估、政策执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双创政策条款进行跟踪评估,对于执行效果好的条款,加大扶持力度,对效果差或是越位的政策予以修订或取消,不断提高政策精准性。

四、双创政策支持内容

1、围绕双创企业需求营造环境。从硬载体和软环境等两个角度对双创企业进行保障,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力量,鼓励将闲置厂房改造成众创空间,对于改造发生的投资给予支持。对于众创空间发生的运营费用,给予补助。此外,入驻众创空间孵化区域内新成立的双创企业,可以享受租金补贴,获得有效融资的,增加相应免租期;另一方面对于有益于创业创新的各类资本项目对接、创客培训、项目路演活动等进行鼓励。

2、强调政府资金撬动作用。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创业大咖支持双创企业,通过参股天使投资基金、企业贴息支持、扩大现有财政金融产品覆盖面、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银行等方式,解决双创企业融资难题。引导基金最高可按20%比例参股创业服务机构设立的孵化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对于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委贷基金的,可按贷款基准利率给予创服机构贴身支持。

3、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效率。将互联网和大数据引入政府管理,通过“人在干、云在算”有效方式,真正实现“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通过做实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兑现、两创企业融资及科技服务、双创产品技术对接等功能,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创新生态。进一步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工商全程电子化登记,力争让双创企业享受高效优质服务。

(三)打造资金链,扩大创业投资来源

1.转变支持思路,做大政府引导基金

降低创业投资门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双创企业作用,按照“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天使投资基金持续增资机制,完善与园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对接沟通机制,政府出资部分让渡收益,提高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至30%以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容忍度提高到10%,3年示范期内扶持百家以上优质中小微企业。

设立孵化引导基金。进一步提升新型孵化器“演而优则投”的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宽容失败、风险共担”原则进行管理,引导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机构发起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小微企业,吸引具有先进水平的孵化管理机构在高新区加速集聚。

建设基金管理团队。构建创业投资全产业链,牢抓天使投资品牌,立足高新区,引进和打造“看的准、投的快、发展好”的国内一流基金管理团队。强化与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强合作,集创投基金、科研院所、双创企业合力,丰富金融服务链条,强化创投支撑。

2.打造基金小镇,吸引创投机构集聚

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到末,集聚股权投资基金100家,管理资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建成全省基金管理机构总部基地。同时吸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人基金管理机构落户,着力将高新区建成立足合肥、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金集聚高地、金融创新高地。

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新区启动并建成特色“基金小镇”。按照一个中心区、多个功能区的方式布局,按照“投资+项目”理念,由高新区联合省投资集团共同打造,主要建设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集基金大街、金融大厦、资本对接路演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办公配套为一体的全生态高端综合特色街区。引进各类投资机构总部入驻,金融大厦将吸进一批全国一流的投资基金在合肥新设、注册,并辅以各类金融服务配套。“基金小镇”将不断完善生活配套服务,提升完善周边已有业态和配套设施,切实为基金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

打造金融生态圈。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打造“基金小镇”,完善功能区配套服务,建设国际社区、专家公寓,进一步招引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商业业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倾力打造三大服务平台,一是实体经济科技金融平台,在目前集聚200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各类金融机构招引力度,形成集银行、证券、投资等于一体的科技金融生态网。二是基金产业交流平台,成立基金产业联盟,组织举办基金高峰论坛,开展行业研讨,丰富基金人才的交流活动,确保“基金小镇”建得好,基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三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基金产业集聚发展暨以商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开通绿色通道,协助企业做好落户注册、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对接、银企对接等。

3.政银担企对接,助力破解融资难题

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构建原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银行和同级政府按照4:3:2:1比例承担代偿风险的共担机制。完善对金融机构考核评分体系,增设小微企业放贷考核指标。提高政府对金融产品风险的承担比例,降低银行和担保机构风险负担。持续对国有担保公司增资,构建“融资担保+”创新机制,打造双创企业融资服务新平台。

打造创新金融产品。深化政银担企对接,大力推动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税融通”、“转贷资金”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在合肥高新区先行先试,积极促进金融机构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分类别、分产业、分专业地为企业提供专场、一对一的融资对接活动。

4.建设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打造上市挂牌企业集群。进一步深化与沪、深交易所等专业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集聚各类发展要素资源,力争三年内,打造合肥高新区场内市场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集群,形成示范和引导效应,使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企业自主、自发的选择。

加强区域性场外资本市场建设。把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打造成为推动安徽省创业创新活动的着力点和扶持政策的输出平台。建立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转板对接机制。推动省、市、区各级设立的各类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进行多维度对接。

推进债券融资发展。借助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东风,鼓励和帮助园区企业利用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等工具开展直接融资,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5、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服务试点

打造全方位信用平台。对照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任务,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与信用服务、创业投资、技术转移、专业咨询等专业机构的联系合作,搭建起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高新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园区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发挥科技金融引导作用。鼓励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利用高新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信用信息作为依据,开发更多更好的信用贷款、信用担保等创新性产品,对支持高新区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大力弘扬信用文化。大力开展诚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提高企业信用文化水平,在全区建立良好的诚信文化和金融生态环境,切实汇聚起推动高新区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的强大正能量。

专栏 示范项目四:合肥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 合肥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是安徽省第一支由政府全资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目前过会项目28个,已完成出资1.4亿元。已投企业中,2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占已投企业数量的7.1%,5家企业已启动挂牌工作,多家企业估值获得大幅度提升。计划到基金规模达到5亿元,投资企业数80-100家,总投资额达3-4亿元。

(一)天使基金模式

1、出资方式——政府全额出资。合肥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是安徽省第一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注册资本2亿元,旨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投后增值服务,助推高科技企业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运作方式——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运作原则,设立专业从事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管理机构——合肥高新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专业运作合肥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负责基金投资项目的招引与遴选;同时设立天使基金投资委员会,负责项目最终决策。

3、投资方式——股权奖励。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运作,便于支持企业核心团队及下一轮资本进入,对于完成业绩约定的企业鼓励核心团队以低成本、大比例回购被投资股权,以股权奖励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4、投资领域——倾向于战略新兴产业。支持产业包括TMT、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

(二)天使基金创新点

1、投资阶段前倾,大力支持早期创业项目。相对市场化投资基金,更偏向早期创业项目,弥补股权投资产业链前端投资不足的缺点。

2、提供种子基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安徽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教师、研究人员创业项目,在产品和技术小试或中试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助推科研成果向产品和生产力转化。

3、加强投后管理,以优质增值服务为工作要点。针对初创企业情况,一对一定制增值服务方案。借助政府端资源,搭建与银行合作渠道,实现投贷联动,进一步为企业解决资金短板;有效整合高新区基金资源,助力企业未来发展、行业资源,与资本市场对接;充分利用政府政策资源,帮助企业申报优惠政策和搜集精准扶持信息;对接中介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务、财税、培训、人才引荐等服务,帮助企业规范运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人才吸引力。此外,还联络各大媒体,帮助企业加强自身宣传,扩大产品服务影响力,推动被投企业迅速适应市场、加快成长。

4、挖掘项目潜力,给与市场化合理估值。面对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缺乏净利润、净资产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创业团队的技术专利和研发成果,按照团队、产品、市场前景、盈利预测等多个维度给与估值,按照市场化方式充分尊重和挖掘创业企业的价值。

5、完善退出机制,实现企业和国资双赢局面。通过协议约定,在企业估值大幅上涨后,按低于市场估值、高于投资时估值的合理区间适当让渡股权,一方面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保持创业团队发展活力,持续推动企业壮大发展。

示范项目五:合肥高新区政府增信类金融产品 为拓宽双创主体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破解融资难题,合肥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打造了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政保贷”、“税融通”、“转贷资金”等一批政府增信类金融产品,加大对双创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一)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

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选择合肥高新区进行试点,通过“省市合作、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方式,以“债权投资+股权投资”模式扶持初始创业和发展创业。青创资金与合作银行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贷款发生损失出现代偿的,由引导资金与银行按一定比例共担,打破银企合作“信任壁垒”,为企业增信背书。

产品要素:

1、青创资金主打“创意贷”和“助跑贷”两款产品,“创意贷”提供5-50万元信用贷款,根据企业市场前景、产品订单、股东和诚信记录等择优发放,“助跑贷”开展50-300万元的抵押贷款。2、申请个人和企业无恶意违约行为记录、企业完成注册并获得有效订单、产业方向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创始合伙人中须有45岁以下的青年。

(二)创新贷

由高新区财政资金投入1000万元创新基金,合肥高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按照1:1的比例共建创新基金风险池,合作银行分别按政府风险补偿金10倍放大贷款合作额度(1亿元),向中小微企业发放的信贷产品。

产品要素:贷款利率按不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2倍执行;单笔限额原则上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每笔贷款期限为1年(含),可采用循环贷款方式;借款企业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三)政保贷

由企业风险保证金(贷款额度的2%)和政府风险补偿金(800万)共同作为增信手段,合作银行按政府风险补偿金10倍放大贷款合作额度(8000万),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产品要素:贷款利率按不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2倍执行;单笔限额原则上额度不超过5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含),可采用循环贷款方式;借款企业提供贷款额度40%的保证或抵(质)押,或由担保公司提供贷款额度40%保证。

(四)税融通

银行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纳税等级情况,向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纯信用贷款。

产品要素:纳税等级为A级的企业,按照其近两年年平均纳税额最高不超过5倍核定授信额度,为B级的,最高不超过3倍;贷款利率按不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2倍执行;单笔限额原则上额度不超过500万元;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且无需企业提供反担保和缴存客户保证金。

(五)转贷资金

针对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贷款即将到期而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由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公司为其按期还贷、续贷提供短期资金。

产品要素:企业运行正常、但自身转贷困难,符合银行续贷条件;转贷资金单笔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一般为7-15天,最长不超过30天,月利率不超过1%。

(四)打造生态链,构建创业创新生态

1.打造区域双创培训品牌

不断加强“合创汇”品牌建设。合肥高新区正在申请注册“合创汇”商标,创业训练营活动还将持续开展,主要围绕创业基础知识、企业营销、产业升级、资本的力量等主题,为园区创业者提供多角度、高质量的课程。此外,合肥高新区还将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助力园区创新创业,开展“云+创业”计划,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举行技术沙龙、公开交流等活动,让园区的创业团队享受一流的技术分享与交流,开办“腾讯云-园区CTO特训班”,由腾讯技术专家对园区优秀团队的CTO进行体系化培训并纳入到腾讯云CTO俱乐部。

辐射带动园区各类创业培训活动。以“合创汇”为基础,辐射带动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业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园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推进建设双创空间载体

对接各类双创主体的需求,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双创空间载体链条,以政府为主导,打造“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定向孵化模式,借力政府资源以及园区产业资源,为双创主体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增值服务。

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依托合肥高新创业园、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5F创业园、洪泰、苏河汇等双创空间载体,沿园区内云飞路、天智路等特色街区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支持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新型孵化器业态入驻集聚区,为双创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

新建改建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大企业兴办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是当前新经济形式下的趋势,目前国际国外已经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有大企业发展起的双创支撑平台,如微软加速器,联想、百度、腾讯、阿里、小米等。高新区鼓励境内外机构、企业和个人建立各类创新型孵化器;鼓励社会资本利用老城区、老旧工业厂房等存量建筑建设创新型孵化器;鼓励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建设创新型孵化器。

全面推进孵化器的转型升级。鼓励孵化器利用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建立以专业技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天使投资服务和市场拓展服务等为特色的孵化服务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孵化服务模式,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打通完善协同创新通道

加速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三大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研究院创新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创新引领。一是进行绩效评估,对协同创新平台项目落户、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指标进行绩效评估,考核优秀的,每年给予每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不超过100万元的经费支持;二是给予房租补贴,推动高端人才研发团队携带技术和项目创办企业,给予新创办企业实际租用面积最高每月25元/m2的房租补贴,给予成长期企业实际租用面积给予每月15元/㎡补贴;三是支持成果转化,拥有科技成果的高校院所教师及研究人员,以现金方式出资并持有企业股权,在协同创新平台内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按照不超过现金出资额的20%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开展活动,协同创新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高新区给予活动费用及众创空间场地装修、设备购置等补贴,对获奖团队设立的公司,给予10-2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五是组建产业联盟,围绕产业发展,对协同创新平台牵头成立的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给予50万元奖励;牵头成立的合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给予30万元奖励。

支持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以微电子技术开发与评测中心、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发与测评中心、未来信息网络研发中心、生物医药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四大平台为抓手,围绕平台构建上中下游的联合实验室,打造完整的研发产业链;以技术转移转化为重点,加快企业孵化步伐,搭建富有活力的企业发展“双创生态体系”;围绕“人才强院”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力度,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订单化新模式。

支持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加快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和公共计算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公共计算平台、产业发展智库、国际合作交流”等八大功能。

支持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建设。以围绕特色鲜明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建设高度智能化的重大医疗装备产业基地为主,以环境安全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为辅,打造青年科学研究双创平台,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4.推动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

以大数据专委会及上海新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等一批数据研发机构、企业为依托,通过鼓励社会公共数据开发、引导商业数据挖掘、建立大数据研究院、发起数据要素交易场所、组建大数据产业联盟、成立大数据产业基金、培训行业人才等多种方式,打造从学术、科研、应用、转化、交易为一体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集群。大数据集群核心启动区建筑用房包括大数据专委会办公用房、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大数据交易展示中心、大数据企业投资孵化中心、核心企业办公用房等,预计面积为1.4万平方米。

5.搭建互联网+双创服务平台

围绕双创企业发展阶段的切身需求,搭建合肥高新区“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市场汇”服务平台,将涵盖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协调各类服务机构入驻平台,涉及财务、法律、人力资源、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专业技术及其他综合服务机构,把创新链条做长,让企业享受最完善的双创服务。

专栏 示范项目六:合肥高新区“云+创业”计划 合肥高新区将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助力我区创新创业发展,开展“云+创业”计划,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在园区的发展,为高新区创新创业注入新的动力。

5月20日,合肥高新区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腾讯云基地正式落户合肥高新区,双方将在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展开全面合作。为园区企业开放业界力度最大的半年免费+半年半价的云资源。双方约定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的资源补贴,扶持500个创业项目,为上云企业提供接入腾讯生态体系的服务。合作期间,腾讯云还将每年在高新区举行6场技术沙龙、公开交流等活动(如企业云应用架构、网站性能优化、产品思维、大数据等内容),让地方创业团队享受一流的技术分享与交流;同时开展“腾讯云-园区CTO特训班”活动,由腾讯技术专家对园区优秀团队的CTO进行体系化培训并纳入到腾讯云CTO俱乐部;此外,还将联合国内多家一线投资机构组成了投资联盟,帮助高新区内优秀上云项目进行资本对接。 同时,合肥高新区将腾讯云纳入合肥高新区“合创券供应商”,在合创券适用范围内,每年高新区内的腾讯云用户最高可获得扶持补贴10万元/个。帮助云企业接入腾讯生态体系,不仅提供腾讯应用宝价值50万的分发资源,还提供互联网人才培训等系列服务,并计划在园区举办多场技术交流活动和“腾讯云—园区CTO特训班”,腾讯云还将在园区建立“腾讯云产品体验中心”,各种形式的合作持续展开。

(五)打造文化链,加强双创文化建设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为核心,强化政策支持,突出企业主体,激发社会参与,推动文化引领,提升人文素养,实现惠民利企,努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文社会环境,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1.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文化

组建高新区企业创新文化联盟,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以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建设;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等举办企业科技创新文化研讨会,开展创业家沙龙,提升创新学院;开展高校青年学生、社会群体与区内企业的创业培训活动;继续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资本技术对接、科技创新产业政策扶持等双创工作。

2.打造校园创新文化品牌

在区内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各院创业专家、创新成果为示范,广泛开展创新文化宣传活动,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接区内外高校院所资源,开展跨区域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结对共建活动。

在全区中小学校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活动,宣传科技创新文化理念,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文化价值观。打造五个特色精品项目:结合科普活动周,将每年的五月定为“科技创新文化活动月”(“读一本科普书、画一幅科普画、做一个科普梦、听一场科普或创业故事报告”);举办高新区校园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大赛;举办“小小牛顿”论坛;编印高新区科技创新文化课外阅读材料(包含区内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人才励志故事、科技产业前沿知识等)。

3.营造以创业创新为荣的社会氛围

构筑主流媒体、都市报、网络媒体等多层次创新文化宣传格局,通过开辟专栏、集中采访等形式 ,宣传创新创业环境、政策,挖掘和宣传基层科技创新先进人物。强化榜样示范,评选“合创之星”;加快建设高新区公共文体中心和国际化社区建设,筹建创新文化主题广场;整合创新文化资源,强化政策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市民行”活动,定期向社会开放合芜蚌科技公共服务中心科技成果展厅、部分众创空间和创新型企业;在公园、社区、街区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小品和公益广告,开展科普进社区宣讲活动。

4. 建立宽容失败与容错机制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氛围,对于真创业、真支持创业的,在政府引导基金亏损、天使投资亏损补偿、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进行支持。如入驻孵化器的小微企业,招用毕业 2 年内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其最长 2 年的单位缴纳部分社会保险补贴,第一年全额补贴,第二年减半补贴。对在孵化器注册、创业活动持续 1年以上、创业失败的在孵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参照其领取失业保险金标准,配套给予最长不超过 6 个月的创业风险援助金。

5.强化双创文化队伍建设

加大企业、孵化器和中介机构等宣传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力度,提升创新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将创新文化传播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吸引有专长、有热情的社会人士和企业家,组建创客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创业辅导、科学普及等工作,构建由专业媒体、机关、企业和社会宣传员、志愿者等构成的多元化创新文化队伍。

四、政策举措

(一)双创生态培育政策

1.高新区双创生态培育政策

(1)开展“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建设。鼓励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能够引领高新区产业发展并带来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企业依托高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团队。高新区每年评选出一批在科研、技术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对促进高新区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的“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团队及带头人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人才项目。

(2)鼓励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合肥高新区鼓励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在高新区创办企业,鼓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入选专家、安徽省“百人计划”入选专家在高新区创办企业。

(3)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合肥高新区鼓励当年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国家、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市级一等奖及以上)的高新区企业或者当年带获奖项目(两年内)来高新区创办企业。

(4)扶持初创期企业

设立孵化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孵化+投资”模式,吸引特色化、专业化创业服务机构在高新区集聚发展。孵化引导基金以阶段出资方式,引导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发起设立子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具体要求按照《合肥高新区双创孵化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暂行)》(合高管〔〕28号)执行。

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财政出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投资国家“千人计划”、安徽省“百人计划”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产业化项目。

鼓励信用融资担保、银行创新信贷,发挥青年创业引导资金作用。

2.合肥市双创生态培育政策

(1)落实普惠性税收政策。全面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复合要求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一定比例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月销售额、营业税纳税月营业额较低的企业实施免税政策。

(2)实行政府采购支持。制定合肥市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办法,落实小微企业产品价格以及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不得以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供应商的规模条件设定差别、歧视条款或作为评标加分因素。政府部门采购预算安排一定比例面向小微企业。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对金融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增设小微企业放贷考核指标。安排中小企业转贷专项资金,以基金形式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担保、代偿资金池,由国有控股公司运营管理,转贷业务风险容忍度提高至30%。设立小微企业信贷引导资金,安排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对当年新招用各类登记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按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建立新型政银担“4321”风险分担机制。构建“融资担保+”创新机制,做大做强国有融资担保平台。

3.向上级争取的双创生态培育政策

争取在合肥高新区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办法,对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研发经费150%加计抵扣、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激励政策。

(二)双创平台搭建政策

1.高新区双创平台搭建政策

(1)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以创新产业园为主,软件园、F地块为辅,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支持推广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业态入驻集聚区。

(2)鼓励初创期企业入驻孵化器。通过年度绩效考核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补贴。鼓励毕业企业继续在区内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在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年度绩效考核中排名前五名的给予政策奖励。

(3)鼓励企业入驻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租用示范区加速器生产研发用房的,对实现年上缴税收不低于300元/㎡的,按实际租用面积给予补贴。

2.合肥市双创平台搭建政策

(1)兴建一批众创空间。加大众创空间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肥设立专业孵化器,鼓励和支持将闲置楼宇、工业厂房转型成为各类孵化载体。

(2)打造创业创新基地。支持面向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蓝领、下岗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利用闲置厂房返租返购。

(3)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或年度考核优秀的;外资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的;我市企业在境外当年新设立、合办、收购研发机构的;招引先发地区科技园区管理团队的,给予政策奖励。

3.向上级争取的双创平台搭建政策

(1)争取试点发展创业创新债券市场。探索支持提供“双创孵化服务”的企业发型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涉及双创孵化服务的新建基础设施、扩容改造、系统提升、建立分园、收购现有设施并改造等。争取试点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集合债券。

(2)争取开展双创信用金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专业保险经纪服务”科技保险发展模式。探索打造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以创业领军人物、创业团队的“信用报告”为桥梁,打通从抵押、担保、股权发挥、信保融资,再到知识产权质押、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直至信用贷款的路径。

(三)双创文化建设政策

1.高新区双创文化建设政策

(1)鼓励企业创优达标夺杯。对当年被评定为市级著名商标、市名牌产品的企业;当年获得安徽省卓越绩效奖、安徽省质量奖的企业;当年获得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的企业;当年获得“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的企业;对当年获得省级新产品认定的企业;当年获得市级新产品设计大赛一等奖及以上的企业;建安企业承建的项目,获得国家“鲁班奖”、省“黄山杯”等优质工程,分别给予政策奖励。

(2)企业国外认证补助。对当年累计发生的产品国际认证、商标国际注册、境外专利申请费用在一定标准范围内的企业,给予认证、注册、专利申报核准等费用补贴。

2.合肥市双创文化建设政策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底前实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放宽新注册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全面推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实行经营场所负面清单管理。探索“互联网+工商登记”模式,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简化企业注销流程,完善小微企业退出机制。构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强化失信企业信用约束。

(2)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赋予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自主权,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全部归所在单位,并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一定奖励。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肥转移转化的,并在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完成的,按其技术合同成交并实际支付额给予补助。

3.向上级争取的双创文化建设政策

籍借中科大校友资源,打通海外高端人才与合肥高新区的互动交流渠道,积极向国家申报、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国际优质资源和项目入驻示范基地,努力构建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

(四)双创资源共享政策

1.高新区双创资源共享政策

(1)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发展。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等与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签约并在高新区建设的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

(2)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高端人才研发团队携带技术和项目创办企业。按照“先交后补”方式,给予新创办企业实际租用面积的房租补贴。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入驻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

(3)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高新区对用于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及众创空间场地装修、设备购置等给予补贴;对参加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以上(含)的团队在高新区创立公司的,给予创业扶持资金。

(4)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拥有科技成果的高校院所教师及研究人员,以现金方式出资并持有企业股权,在产业技术研究院内创办的科技型企业;高校教师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学生(含在校学生和毕业两年之内的毕业生)在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均可申请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高校院所转让发明专利给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进行产业化。

(5)支持组建产业战略联盟。围绕产业发展,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的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牵头成立的合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的,给予奖励。

2.合肥市双创资源共享政策

建立健全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宽带接入、大数据应用和科技文献等资源向创客企业开放机制。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租用纳入安徽省及合肥市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网的仪器设备的,给予租用单位补助。支持建设小微企业设备租赁服务中心。建设安徽省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形成“展示+交易+融资”网上技术市场。

3.向上级争取的双创资源共享政策

争取试点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机制,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开放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限制,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和直接转化。

(五)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政策

1.高新区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政策

(1)支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园区建设开放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经区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或备案的,按仪器设备投资额给予一定补助;年服务企业较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平台年度服务收入给予平台拥有单位一定补贴;园区企业使用区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经审核后,按实际支付费用一定比例补贴企业。

(2)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

2.合肥市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政策

(1)构建公共服务网络。搭建全市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拓展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全市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实施信息消费“双百”工程,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信息消费创新产品、信息消费体验中心,给予一次性奖补。

(2)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支持面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的“X”专业化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以讯飞、绿地、联想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和工业设计服务平台。支持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开展研发和测试的中试、工试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合肥市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公共服务“电子券”。探索开展“庐创汇”创新创业服务系列活动。

(3)完善基层创业服务。支持市场化网商创业平台发展,对从事社区O2O电子商务的初创企业,在其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销售达到一定规模,给予一定额度政策奖励。鼓励电子商务集聚发展,鼓励国内知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肥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县级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站。

3.向上级争取的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政策

(1)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试点探索健全知识产权检索、咨询、评估、交易等,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并归集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同步施行“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联合惩戒机制。

(2)完善外籍人才管理。争取试点开设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开展外国人才出入境便利服务试点,吸引海外人才离岸创业。

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下列政策扶持:

(1)对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执行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新增加了将高新技术企业为科技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列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允许按实际发生额的150%比例,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予以税前扣除。

(2)对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对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获得本企业给予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的奖励,一次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以在5年内分期缴纳。

五、重点工程

(一)科研高新

合肥高新区正以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技术中心为契机,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构成“黄金创新三角”,积极争取部署建设离子医学中心、量子技术中心、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超导核聚变中心等支撑平台,联合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和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三大协同创新平台,以“6+3”模式实现源头创新,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化的链条,全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1.依托合肥离子医院中心有限公司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生物及肿瘤治疗技术优势,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建设国内首个超导紧凑回旋加速器治疗装置,建设质子治疗培训中心,打造离子医学中心。

2. 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团队,以中科大先研院在建的“京沪干线合肥总控中心”和计划建设的互联网数据量子IDC数据中心为技术基础,打造国家量子技术中心。

3.依托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科研团队技术优势,整合全市新能源产业优势力量,通过高效太阳能电池、高效逆变器、先进储能等技术创新,建立智慧能源集成示范基地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

4.依托中电科38所核心技术,部署天基信息网,搭建未来互联网试验示范网,并与移动通信网互联互通,打造空地一体化网络。

5.依托中电科38所和中科大核心技术,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基地,打造联合微电子研究中心。

6.依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中科大等单位,在全超导托卡马克和ITER项目技术积累基础上,建设核聚变综合测试平台、工程制造基地以及衍生技术孵化基地,搭建世界一流的大型聚变工程综合测试与应用平台,打造超导核聚变中心。

(二)产业高新

按照合肥市、合肥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推进三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产业领域,着眼产业高端、聚焦科技前沿,全面深化创业创新,打造五大新兴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结合安徽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工作,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向各大产业的融合渗透。充实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平台,打牢产业发展根基,打造先导产业。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掀起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新高潮。加快基于数字化、人机交互、三网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技术企业的落地生根,将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高地。

2、光伏新能源产业

依托合肥高新区新能源(装备)产业基础,凸显特色,优先发展太阳能光伏以及储能等配套产业。在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重点引进、扶持一批拥有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形成完整的“链条”。同时加强储能、风能及其他相关产业细分门类补充完善,强化分布式光伏、渔光互补、光伏扶贫等推广应用,促进产业集聚,将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核心示范区。

3、生物医药产业

紧密结合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技术研发这一优势环节,以安科生物、智飞龙科马、同路生物、立方药业等核心企业为突破口,加快重点攻关、联合研发医药的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家一类药物和专精特新产品的生产建设与技术改造,进一步树立行业精品、提升产业规模,将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

4、智能制造产业

采取智能制造应用与产业培育双轮齐驱的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围绕家电、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强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通过已有支柱产业吸引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入区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加强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将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内智能制造技术高地。

5、公共安全产业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公共安全产业联盟。建立军工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继续支持军工行业组建民用产业集团,促进以大集团、大公司为龙头的公共安全产业创业创新集群发展,把握合肥高新区成功申创首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努力把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安全应急产业基地。

(三)智慧高新

合肥高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即“智慧高新”建设,不断夯实信息基础、整合信息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智慧应用体系发展,最终实现合肥高新区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创新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使合肥高新区政府服务和治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

智慧高新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服务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应用,针对城市管理、政府服务、商业交易等领域业务需求,整合政府、市场、行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与脱敏处理后,基于“互联网+”,以API(应用开发接口)的模式包装成为各种数据服务,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交易与利用。双创主体可利用大数据API的购买、调用方便创建各种互联网+创新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智慧高新建设跳出了传统的单一式、项目式的建设思维,采取PPP模式,选择“发展商”作为社会资本方,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政府由“大包大揽”建设型政府向“购买社会服务”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合肥高新区引进安徽出版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率先尝试“文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将文化元素导入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创新文化、创新氛围的引导,重视市民素质培养,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让城市建设增添人文气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四)国际高新

合肥高新区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建立中德、中俄、中韩等多方国际合作关系,提高国际化程度,打造“国际高新区”。双创示范方面,将重点打造建设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和“侨梦苑”。

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将以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应急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国际交流与教育合作基地、中德智能制造成果转移与企业孵化基地两大创新平台和一个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形成一套综合性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简称“5211”)。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力争把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度结合的集中区、安徽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区、科技金融与高端人才的聚合区,并最终争取将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产业园能上升到中德两国政府层面,成为双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方位合作的示范区。

“侨梦苑”侨务品牌项目分为启动区和集聚区,启动区位于合肥创新产业园,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为华人华侨创业初期提供办公场所和生活配套;集聚区规划在南岗科技园,规划面积约4.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产业集聚区、企业孵化区、人才交流区、综合服务区等。计划5年内新增华人华侨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和投资的企业数量不低于1000户,引进华人华侨及海外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500人,逐步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侨商产业制度体系,争取到侨商产业实现营业总收入800亿元。将“侨梦苑”暨侨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在安徽的创业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成为海外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文化等融汇的“新侨城”。

(五)活力高新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为核心,激发社会参与,推动文化引领,提升人文素养,激发双创活力,实现惠民利企,努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文社会环境。

1.评选“合创之星”:讲述双创好故事,展现高新好创意。联合新闻媒体,在全区企业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先进人物评选活动,讲述爱岗敬业、匠心筑梦的先进典型事迹。

2.实施科技创新文化活动月: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喜欢创新的探索精神,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将每年的五月定为高新区“科技创新文化活动月”,在各学校广泛开展“读一本科普书”、“画一幅科普画”、“做一个科普梦”、“听一场科学故事”、“脑洞大开校园创意设计大赛”、“小小牛顿”论坛。

3.组建高新区企业创新文化联盟:以培养创新文化为核心,坚持为企业服务,加强企业间的文化交流,促进联盟成员的优势资源互补,全面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使联盟成为联谊、互助、合作、服务、发展的有效平台。组建企业创新文化100强联盟,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以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建设;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等举办企业科技创新文化研讨会,开展创业家沙龙,提升创新学院。

4.建设创新文化主题场馆:通过在社区居民间的正面宣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全区大力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筹建创新文化主题广场,在社区广场开展区创新创业企业、先进人物等事迹展、科普知识进社区巡回展。

(六)服务高新

认真落实省、市、区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要、创新为首、项目为重、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运用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困扰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各类问题,通过加快完善服务制度、精简优化服务流程、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推进效能革命等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上下服务企业的水平能力,大力优化园区投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主动担当、敢于负责、争先恐后、大干快上”的跨越发展新局面。

园区所有企业均为服务对象,重点跟进服务新引进项目、园区五上企业、总部经济企业、上市及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由管委会各分管主任与责任部门牵头,针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成立七个为企专项服务组。

牢牢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问题发现收集、研究处理、跟踪问效的流程,进一步细化服务流程、明确服务主体、优化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企业工作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

进一步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于内启动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平台、重大项目调度平台、入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企业问题统一受理平台四大信息化工作平台,更好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加快推进行政体系和行政能力现代化。

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制度,为提升全员服务企业工作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重申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的基础上,新出台全员包联制、缺席(超时)默认制、绩效考核制,力推各项制度贯彻落实。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申报和建设工作纳入合肥市双创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政策设计、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合肥市“两创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合肥高新区成立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推进小组,组长由合肥高新区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合肥高新区经济贸易局,推进小组抽调精干人员承担示范基地申创与建设的具体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协调解决双创发展重大问题。

(二)全面协调推进

加强项目管理。建设独立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库,加强已进入库项目的跟踪管理工作和未进库项目的摸排更新工作。开展专家评审严把项目关,聚焦库内重大项目,对列入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合同管理制度。

完善统计监测。建设专项统计库,完善产业发展统计、运行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应统尽统。加强宏观运行数据的采集、跟踪、监控与分析,定期召开基地创建分析研讨会,加快基地内重点项目工程的落实。

实行定期调度。严格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5号)文件要求,制定定期汇报调度制度,实行“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通过会议调度、问题派单、实地督查等调度手段,着力解决双创示范地基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深化督查考核

建立督查考核体制机制,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对双创示范基地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安排,具体到高新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实施包括定期报告制度、专项检查及抽查制度、验收审计制度等在内的目标考核制度,对任务落实、政策兑现、资金投入、企业满意度等进行动态跟踪和考评。

(四)加大资金保障

积极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创业大咖支持双创企业,通过参股天使投资基金、企业贴息支持、扩大现有财政金融产品覆盖面、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银行等方式,解决双创企业融资难题。高新区政府引导基金最高可按20%比例参股创业服务机构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最高出资额度可达500万元。对于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委贷基金的,高新区可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创服机构贴身支持,年最高贴息可达50万元。设天使投资基金,宽容创业创新失败,在政府引导基金亏损、天使投资亏损补偿、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进行支持。

(五)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合肥高新区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优先申创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中韩(合肥)创新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重点项目,引导跨国际、跨区域的各类双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速向合肥高新区集聚,提供双创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性,将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国际交流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