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重庆巫溪独活走向国际市场 巫溪洋芋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重庆巫溪独活走向国际市场 巫溪洋芋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时间:2021-03-16 21:30:43

相关推荐

重庆巫溪独活走向国际市场  巫溪洋芋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摘要:重庆巫溪以种植洋芋、红薯和苞谷为主,近年来独活种植成为品牌。据悉,,“巫溪独活”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部分独活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市场。

   “巫溪洋芋”出国了!

今年7月,“巫溪洋芋”成为重庆市唯一入选首批100个中欧互认的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成功打开了重庆“山货”走向世界的大门。

洋芋、红薯和苞谷一起俗称“三大坨”,在巫溪曾是“贫困”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巫溪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如今,巫溪洋芋代表重庆搭上了出国的“直通车”。

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巫溪县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着力推动发展观念转变、产业绿色转型、生态财富转化。通过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过去不起眼的巫溪“山货”如今不仅走出了大山,更走出了国门。

走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之路

“山高峡深一线天,九山微水一分田”,这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巫溪县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当地,不少贫困乡镇大部分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在这样先天条件恶劣的山区,产业该如何破题?

“针对巫溪土地零散、高差明显的特点,我们经过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布局了‘1112’(100万吨马铃薯、100万只草食牲畜、10万担烤烟和20万亩中药材)重点产业,将山区‘高中低’立体气候转化成了特色产业上市时间‘早中晚’的市场优势。”巫溪县农业农村委主任詹亚军介绍。以此为基础,巫溪聚力推进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水果、乡村旅游5个十亿级产业链,大宁河鸡、核桃、生态渔业、高山蔬菜、构树、花椒、烟叶、茶叶、蚕桑、中蜂10个亿级产业链建设,形成了具有山地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布局。

中蜂养殖

独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巫溪大山深处的传统中药材,性喜冷凉、阴湿,过去多以野生为主。近年来,巫溪县在全县双阳乡、兰英乡、土城镇等23个乡镇的高海拔地区发展独活产业,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7万余亩,产值1.5亿余元,独活已成为巫溪县部分高山贫困农户的支柱产业,生长在巫溪的独活,它的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当归酸酯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9月18日,巫溪县双阳乡双阳村,贫困户郑达平正在田间管护独活。双阳村位于大山深处,海拔1000多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在当地村干部的劝说下,返乡的郑达平把自家闲置多年的3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独活,并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精心施肥、管护。目前他家的独活长势喜人,预计今年仅种植独活一项,收入便可超过10万元。

不仅如此,,“巫溪独活”还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并卖到全国5大中药材集散市场以及广东、四川等地中药饮片厂,部分独活还“走”出国门,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市场。

在科学布局产业的同时,巫溪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三产融合来延伸产业链。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是当地有名的“青脆李”村,近年来靠发展青脆李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从起,当地开始举办李花节,实现了春赏花、夏采果、秋冬体验民俗的农旅融合产业链,形成了景观与产业的有机衔接。

走科技创新的现代农业之路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如何让传统分散的低效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特色产业转变?巫溪县在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将科技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

9月18日,位于文峰镇的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繁育基地内,当地村民正在扦插刚移栽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这里是农业部认定的全国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年产原原种6000万粒、原种1.2万吨、良种12万吨。农民使用基地提供的脱毒种薯,亩产比传统种薯高出300斤—500斤,亩均收益多出300元左右。

蒲莲镇蒲莲蜜柚

詹亚军介绍,马铃薯在巫溪有悠久的种植传统,过去由于品种退化、科技到位率低等原因,巫溪马铃薯产量不高、商品化率低,一度成为贫困山区的“名片”。近年来,巫溪县建立马铃薯脱毒繁育基地为薯农提供良种,引进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建立苗情监测点指导大田生产,通过科技助力,使传统的“土豆豆”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豆豆”。目前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0万余亩,种植户达10万余户,总产量50万吨以上,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在青年人多外出打工的农村,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什么地?”的难题,把产业真正“留”在村里。巫溪县成立产业扶贫专家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分类开展指导。同时,全县各村还设置产业发展指导员,为农村发展产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产业技术服务队”。

红池坝镇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地处偏远、产业薄弱。当地农民沿袭着传统的种植养殖观念,根本接受不了新品种和新技术。如何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并赋能老百姓脱贫增收?红池坝镇依托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重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一是通过由政府统一购买技术服务、统一采购种苗农资、统一开展田间管理,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由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代种代养来解决田管等问题。二是建立了镇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及13个村级产业示范基地当“样板田”。三是在每个村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红池坝镇号召农户发展辣椒产业,一年下来只发展了80亩。但第二年,“样板田”一季下来收了三四千斤辣椒,还抢种了一季花菜,一亩地的产值达到了7000多元。这下,村民主动发展。第二年,红池坝镇的辣椒产业就发展到了1500亩。

走市场引领的品牌农业之路

10月,在中国北京世园会举办的“北京世园会优质果品大赛”中,巫溪酒全种植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青脆李因个大、青脆、味道甜、果汁多得到评审的一致好评,获得国际金奖。这并不是巫溪青脆李第一次获奖。在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暨第四次全国优质李鉴评会上,巫溪选送的2个李子品种同样获得了金奖。“巫溪青脆李”因此广为人知。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巫溪县顺应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走市场引领的品牌化发展之路,通过积极培育自主公共品牌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商品转化率,目前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一名牌”达224个。其中,巫溪独活、巫溪洋芋、巫溪洋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近日,位于大学城的“巫溪小店”里顾客盈门,市民争相抢购来自巫溪的腊肉、干货、水果蔬菜等农特产品。“巫溪小店”是巫溪为解决农产品“有产业无链条、有实体无实力、有产品无商品、有品质无品牌”难题,着力打造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11月正式上线运营,当年便远销重庆主城、河南、北京、陕西、内蒙古、上海、山东等地。更是在主城开出了首家集产品展示展销、休闲体验、电商工作为一体的“巫溪小店”体验店,同时开发网商平台App、微信公众号,用“互联网+”让更多巫溪农产品走出大山。

詹亚军介绍,今年,巫溪将继续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借助“消费扶贫”打通内外市场,提高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提高品牌价值和附加值,逐步打开全县优质农特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的渠道,走出一条市场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增收、增收实现脱贫的良性化发展道路。

多向发力推进产业扶贫 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9月18日,巫溪县天元乡新华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里,村民李相明正在为果树修枝、除草。“种百香果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李相明一脸喜悦。

近年来,巫溪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多向发力推进产业扶贫,目前已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巫溪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仅全县便新增高效农林经济作物7万亩,粮经比调整为56﹕44。仅马铃薯产业就覆盖贫困户2万户以上,贫困户因此户均增收1000元。通过大力促进马铃薯、板角山羊、中药材、青脆李、冬桃、生猪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一产增加值7.8亿元,农业增加值增幅4.9%。

该县还因地制宜,为每个村规划1—2个主导产业、2—3个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同时,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县涉农村(社区)设置产业发展指导员1169名,其中贫困村602名,到村到户开展指导。

如何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巫溪县积极推行“三变”改革试点,优先安排贫困户占比较高的经营主体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开展龙头企业与乡镇、贫困村(户)产业发展对接活动,累计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61家,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带动63名贫困户务工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同时完成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153家运行良好的合作社带动2104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年增收1250元;95家家庭农场带动691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年增收900元。同时,当地还积极推进就业扶贫,仅便建立了21个扶贫车间、扶贫超市等,吸纳本地243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刘茂娇 杨亚方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