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民银智库研究第124期《生物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及风险提示》

民银智库研究第124期《生物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及风险提示》

时间:2023-07-28 05:37:36

相关推荐

民银智库研究第124期《生物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及风险提示》

1.内涵及分类

生物产业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工业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生物产业又可从制造业、技术应用业和研究与服务业出发分为如下几个细分领域:

由于生物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应用和研究密不可分,所以本研究报告以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为基础,将生物产业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细分领域,这一分类也符合《生物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标准。其中,由于生物医药在行业中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本报告将对其进行重点分析。

2.行业特征

1. 高科技性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因此,生物产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具备较强的高科技性。

2. 高附加值

生物产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多技术融合使得生物产业具备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因此,生物产业的附加值高于多数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生物产业链可分为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和应用体系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创造的附加值不同。其中,产品制造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3. 长周期性

生物制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阶段。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开发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产品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甚至以上的时间。

4. 重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不仅是生物产业的核心,也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生物产业的有形资产比较少,其核心要素主要是知识、文化、信息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这就要求生物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知识产权紧密相连。在生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会导致任意仿制和随意复制,对整个产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5. 高风险性

首先,生物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以智力投资为主,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缺少能做抵押的不动资产;其次,生物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盈利模式存在不确定性,在发展路径和模式上缺乏成功经验可循;最后,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生物企业的泄密将严重影响经营业绩。因此,生物产业具备高风险特征。

3.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生物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对解决人类健康、资源、环境以及农业、工业等关乎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将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将生物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其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主动抢占21世纪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现实需要,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等5个年产值达10万亿元的支柱产业,确立了生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规划》提出,到,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此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规模要保持中高速增长,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4%,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生物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1. 生物行业现有政策解析

,国务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相继发布政策鼓励临床急需药品和创新药品加快审评审批,有利于加速国产药物研发上市;对转基因继续保持“研究上要大胆,推广应用上要慎重,管理上要严格”的态度;在绿色发展和环保加码的大背景下,通过发展生物质能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大气污染防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物质能迎来较快发展。

第一,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创新药品审批。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并实施《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明确了优先审批的范围、程序和工作要求。《意见》明确了7种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药品注册申请可列入优先审批范围;防治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罕见病、恶性肿瘤、儿童疾病、老年人特有和多发的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注册申请均可列入优先审批范围。

第二,转基因技术大胆研究、慎重应用、严格管理。3月,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我国对转基因的方针是一贯的,就是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应用上要慎重,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就是要严格依法监管。1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落实农业转基因监管职责,严厉打击农业转基因生物非法试验、制种、经营、种植、进口和加工等行为,保障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优化能源结构,鼓励生物质能发展。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抓好黑龙江垦区等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能源、农业和环保“三位一体”生物天然气县域循环经济。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委下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整体来看,在绿色发展和环保加码的大背景下,通过发展生物质能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已经成为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

2. 未来行业政策导向

(1)《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有望择机发布

3月28日,由科技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共16部委组成的《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编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意味着《纲要》正式步入编制阶段。科技部部长万钢担任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确保《纲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行动指南,《纲要》编制将重点聚焦4个方面。一是科学研判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二是深入分析比较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三是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创新的客观需求;四是科学分析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确定我国未来主攻方向。预计未来《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有望择机发布,将对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方向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2)取消进口关税,鼓励抗癌药降价

4月23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降低药品进口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号),《公告》明确,自5月1日起,以暂定税率方式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为零。据了解,此次调整将取消28项药品的进口关税,调整后,除安宫牛黄丸等我国特产药品、部分生物碱类药品等少数品种外,绝大多数进口药品,特别是有实际进口的抗癌药均将实现零关税。6月2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各省(区、市)对医保目录内的抗癌药要开展专项招标采购,对医保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要抓紧推进医保准入谈判。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未来,指导抗癌药降价的细化政策有望择机出台。

(3)鼓励仿制药研发上市

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指出,要促进仿制药研发,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及公共卫生安全需求,加快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对国家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仿制药、列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药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仿制药等注册申请优先审评审批。要及时纳入采购目录,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激励作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价格政策。未来,针对仿制药研发的财税补贴、审核周期、采购程序、医保支付比例等的细化政策有望进一步出台,逐步打通仿制药的研发、审评、采购、临床等各个环节,推动仿制药进入市场。

2.经济环境

1.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增速下滑,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增速持平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企稳回升,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速有所上升,由上年的6.4%升至7.7%。然而,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增速却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全年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支出为14600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末回落0.7个百分点。1-4月,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增速进一步回落,由上年末的9.3%进一步回落至7.59%,累计支出额5539.15亿元。整体来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速的放缓主要是由于新一轮医改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不过,随着癌症、慢性病等疾病发病率的走高,患者对于生物药品的需求将稳步走高,财政支出中流向生物药品的部分将持续增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1-11月,国家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为15214.2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与上年末持平。1-4月,在十九大“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思想指导下,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增速明显上扬,同比增长20.38%,累计支出4933.15亿元。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我国继续实施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财政专项安排996万元,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助试点。

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速回落,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上涨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末M2同比增长8.1%,较上年末下降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首次降至两位数以下。受此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长1.85%,增速较末下降0.23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所回落,但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影响,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却出现明显上涨。,医改进入深水区,国务院、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法规。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指出,9月底前要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协调推进管理体制、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落实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区域协调制度。

受此影响,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呈现明显上涨的局面。,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58%,较CPI高出4.73个百分点。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5.09%,虽然较上年末回落了1.49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超过5%的较快增长。

3.技术环境

1. 排队等待审评的注册申请数量大幅下降

,CFDA发布《度药品审评报告》指出,药审中心全年完成审评审批的注册申请共9680件(以受理号计,下同),其中完成审评的注册申请8773件,完成直接行政审批(无需技术审评,下同)的注册申请907件。排队等待审评的注册申请已由9月高峰时的近22000件降至4000件(不含完成审评因申报资料缺陷等待申请人回复补充资料的注册申请),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各类注册申请基本实现按法定时限审评审批,基本完成了国务院44号文件确定的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的工作目标。

2. 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新药审批加快

截至底,共有110件注册申请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得以加快批准上市(以通用名计算,共涉及57个品种),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降低用药费用、促进公众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这其中包括国产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口服丙肝治疗用新药阿舒瑞韦软胶囊、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甲磺酸奥希替尼片、儿童抗癫痫用药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治疗乙肝和艾滋病的国产仿制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胶囊等。附录4为完成审评建议批准上市的优先审评药品名单。

4.社会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近年来,医药、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转型升级加速,居民对于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等产品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首先,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居民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生物药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其次,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生物制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容;最后,在加强常规能源开发和大力推动节能的同时,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向能源多元化和清洁能源过度已迫在眉睫,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生物能源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三、我国生物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1.行业发展周期与景气判断

1.“十三五”期间,生物产业有望从技术积累阶段向产业崛起阶段转变

由于生物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研发资金需求量大、知识和人才需求密集等特点,所以行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阶段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之后是持续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一阶段,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科研等方面投入不足,我国生物产业技术水平已经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开了较大差距,在仿制药领域的竞争力也无法与印度等国相比。整体来看,行业发展还处于技术积累阶段。不过,我国近年来积极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地位基本确立,未来生物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望超过4%,将逐步进入产业崛起阶段。

2.行业景气度维持较高水平

,国内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生物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行业利润保持了较快增长。,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始终处于[150,120)的“较为景气”区间,表明行业景气度较高,并且与上年相比,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生物药品制造业作为医药行业的高端子行业,发展潜力较大,且行业毛利率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行业景气度更高。1季度,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进入[180,150)的“较强景气”区间,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预计我国生物产业将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维持较高景气水平。

2.产业链分析

生物产业链的上游是原料体系,由农业种植业、动物养殖业以及垃圾废料、废水回收三部分共同构成。中游产业链是由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子行业构成,下游产业链为应用体系,范围较广,涵盖医院、种植、养殖、电力、石油、化学、造纸、纺织等若干领域。由于生物产业受政策影响极强,同时作为新兴产业受上下游产业的影响又较小,因此在研究生物产业市场需求时更侧重于从政策影响力角度来探讨。

3.行业运行分析与预测

1. 生物行业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行业收入有望超过90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居民对于抗体药物、胰岛素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政府和居民疾病预防意识有所增强,对疫苗等产品的需求稳步增加,加之医疗条件改善、临床用药逐步升级,推动我国生物制品需求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行业收入水平近两年来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申银万国生物制品行业营业收入合计555.7亿元,增速较上年末上升3.16个百分点。

,预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老龄人口患慢性病及癌症的概率更高,对生物药品的需求将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撑。此外,我国新生儿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左右,将对疫苗等生物制品需求构成良好支撑。同时,“一号文件”和《种植业工作要点》均强调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生物农药发展有望提速。,生物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达到655.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7.9%。长期来看,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我国生物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升至4%,行业收入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有望在超过900亿元。

2. 生物制品利润增速有望回升,行业利润水平有望达到236亿元

全年,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49.37亿元,同比增长15.52%,增速较上年末下降4.94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保控费力度逐年加大,压力向上传导至制药企业所致。行业营业成本累计为188.76亿元,同比增长7.82%,增速较上年末上升5.65个百分点。

,在《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和《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等政策鼓励下,我国生物企业创新动力有望增强,对产品创新研发的投入将有望增加,一定程度上将导致行业营业成本走高。同时,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多针对重大疾病、慢性病的生物制品有望纳入医保,将对生物制品行业收入增长形成支撑。综合来看,,预计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利润总额为173.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6.4%。长期来看,生物药品行业创新研发实力有望持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将持续增强,生物农药等企业有望在国家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大背景下实现较快增长,生物能源企业则将在成为传统能源的有效补充的情况下迎来一定程度发展,生物产业利润增速将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到行业利润水平有望达到236亿元。

3. 行业投资增速放缓,在政策鼓励下“十三五”投资增速有望上行

近年来,随着生物药品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行业投资额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加之国内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受此影响,,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累计投资1221.70亿元,同比增长6.58%,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行业规模较小,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较为剧烈。,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完成投资额144.32亿元,同比下滑8.98%,降速较上年进一步扩大0.33个百分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部发布的《“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强化生物技术产业化,加快生物技术专业化高新园区建设,打造10-20个产值过100亿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及5-10个产值过100亿的生物制造专业园区;生物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4%,使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国家相继出台《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和《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等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加快研发创新。整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吸引更多资本参与投资。预计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将为140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7%;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投资将为14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2%。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创新的加快,该领域投资有望加速上行。到,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额有望超过1730亿元,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超过154亿元。

4.细分重点行业现状及趋势

1. 生物医药

(1)疫苗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疫苗市场管制严格,疫苗产品主要由卫生部下属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及昆明生物所提供。随着行政管制的逐步放宽,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逐步参与到了二类疫苗市场中。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由原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改制设立)等国企主导的一类疫苗市场和由民营和外资企业主导的二类疫苗市场。

,批签发量排名前十的疫苗中,8种为Ⅰ型疫苗,2种为Ⅱ型疫苗。其中,2种Ⅱ型疫苗分别为流感疫苗和狂犬病疫苗。与相比,随着二类疫苗流通方式改革带来负面影响的逐步消除,二类疫苗批签发量有所回升。具体来看,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量同比大幅增长27.62%至7052.45万人份;流感疫苗批签发量为2385.85万人份,较同比增长27.60%。8种Ⅰ型疫苗中,除乙肝疫苗、流脑疫苗和卡介苗之外,其他Ⅰ型疫苗批签发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具体来看,,乙肝疫苗批签发量较增长12.96%至7394.04万人份,流脑疫苗批签发量较增长20.97%至4526.67万人份,卡介苗批签发量较增长16.61%至1056.27万人份。而百白破三联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和麻风二联疫苗批签发量分别较下滑37.70%、15.20%、1.86%、38.39%和72.73%至4700.67万人份、4162.76万人份、2032.57万人份、1795.77万人份和1037.21万人份。

1-6月,纳入统计的19种疫苗批签发量同比上升19.48%至25175.86万人份。批签发量排名前十的疫苗中,7种为一类疫苗,3种为二类疫苗。这7种一类疫苗分别为乙肝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乙脑疫苗、脊灰疫苗、甲肝疫苗和麻腮风三联疫苗。其中,脊灰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甲肝疫苗批签发量分别实现53.27%、50.96%、45.38%和43.64%的涨幅达到2403.45万人份、3348.77万人份、3161.84万人份和1196.38万人份。3种二类疫苗分别是狂犬疫苗、水痘疫苗和肺炎疫苗。其中,1-6月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量累计为3890.85万人份,同比增长29.88%,批签发量排名第一;水痘疫苗批签发量累计为1237.64万人份,同比大幅增长98.48%;肺炎疫苗批签发量累计为503.78万人份,同比大幅增长173.18%,主要是由于沃森生物23价肺炎疫苗和辉瑞13价肺炎疫苗相继获批所致。值得注意的是,GSK的二价HPV疫苗和默克的四价及九价HPV疫苗相继获得批签发,累计批签发量408.44万人份。

(2)血液制品

,血液制品方面,静丙批签发量较下降13.76%至41.16万人份,不过人血白蛋白较大幅增加36.31%至12.65万人份,主要是来自浙江海康和新疆德源的批签发量有所增加。诊断试剂方面,除丙肝诊断试剂盒批签发量下降9.36%至127.7万人份之外,HIV、梅毒和乙肝诊断试剂盒批签发量都略有上升,分别上升2.84%、1.18%和1.09%至125.53万人份、165.02万人份和163.79万人份。抗体药物方面,单抗批签发量较大幅下降30.54%至138.51万人份。

1-5月,血液制品方面,静丙批签发量为4.33万人份,而上年同期没有静丙获得批签发。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为12.97万人份,而上年同期同样没有人血白蛋白获得批签发。诊断试剂方面,除乙肝诊断试剂盒批签发量有所下滑之外,HIV、梅毒、丙肝诊断试剂盒批签发量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8.95%、1.50%和15.60%至81.66万人份、89.37万人份和76.52万人份。抗体药物方面,单抗批签发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34%至101.77万人份。

2. 生物农业

生物农药可分为昆虫天敌、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农药等。截至底,我国登记农药产品总数为38248个,其中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登记产品数1266个,占比3.3%,涉及97种有效成分(含不同菌株);农用抗生素(国外不承认为生物农药)登记产品数2415个,占比6.3%,涉及13种有效成分,两种合计占农药登记总数的9.9%。而目前美国已登记的生物农药制剂约1420个,占总登记制剂数的8.3%;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约248种,占总登记有效成分数的20%。与美国生物农药成熟市场相比,无论是在有效成分占比还是登记数量占比方面,我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新增登记农药品种(有效成分)38个,其中生物农药占10个,包括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苏云金芽孢杆菌G033A、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和梨小性迷向素等。

3. 生物质能

(1)供热

生物质清洁能源是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12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生物质能供热具有绿色低碳、经济环保等优势,是重要的清洁供热方式。到,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目标超过1200万千瓦,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约3000万吨,生物质燃气年利用量约100亿立方米,生物质能供热合计折合供暖面积约10亿平方米,年直接替代燃煤约3000万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设相关生物质清洁能源项目仍需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人口、相关产业、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农业农村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等多方面问题,相关示范项目尚在推进,市场需求仍待培育。

(2)热电联产

1月19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开展“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通知》显示,示范项目共136个,装机容量380万千瓦,年消耗农林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约3600万吨。其中,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126个,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8个,沼气热电联产项目2个,新建项目119个,技术改造项目17个,总投资约406亿元。

《通知》要求,“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力争底前建成(或完成技改),为河北省广宗县等70个县城、河北省宽城县龙须门镇等63个乡镇提供民用清洁供暖,供暖面积约9000万平米,惠及县城及乡镇居民约400万人;为76个中小工业园区提供清洁热力,合计约6900万吉焦。示范项目供热部分每年替代散煤约660万吨,区域内相应规模的燃煤供热设施关停。相当于每年节约天然气约40亿立方米。

5.区域分布

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为重点,珠三角、东北、川渝等地区快速发展的格局。从各省生物产值来看,山东、江苏、京津冀、沪浙四地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资金、科技优势快速发展生物产业,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产值分别达到了1717亿、1623亿、1046亿和1021亿元,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珠三角、川渝、河南、吉林等地区均超过700亿元,属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二梯队;湖南、湖北,江西等产值在400亿元左右,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相对而言大部分西部区生物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1. 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火炬计划和产业基地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国家发改委自以来,先后批准了四批共计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此外,科技部自1997年起至今也确立了39个火炬计划生物特色产业基地。剔除重复及非生物医药基地,两部委确定的生物产业基地共计56个。在全国几大经济区域中,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各占有18家、12家和8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数接近总产业基地数的70%;此外中南地区11家,西部地区7家,比重分别为18%,12%。两大国家级医药城-江苏泰州和吉林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分别由国务院于3月和12月正式批准成立,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两大发展核心区域。

2. 区域集聚化发展趋势日趋显著

当前,全国各地新开发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引驻对象。以基地为载体的现代生物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呈现集群态势。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生物产业最大的聚集区,围绕上海、杭州等基地逐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的市场经济体系比较成熟,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围绕广州、深圳等基地形成了商业网络发达的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的生物科技力量雄厚,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围绕北京、天津等基地形成了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集群;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和生物农业,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生物产业投融资状况分析

1.投资规模

生物医药方面。近年来,随着生物药品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行业投资额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由超过40%的高速增长回落至6.5%左右的水平,一方面是受到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负面影响,企业投资热情不足,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增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生物技术研发创新储备不足,行业发展受制于新药品种少、现有药物竞争加剧等方面的影响,开始进入平台期。,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累计投资1146.24亿元,同比增长6.58%,增速较上年小幅下降1.52个百分点。

生物农药方面。由于行业规模较小,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较为剧烈。,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完成投资额158.55亿元,同比下滑8.65%,为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受到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的负面影响,这也符合近年来行业投资增速呈现“大小年”的规律。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下降至31.60%,较上年下降2.13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

1. 投资主体结构

生物医药方面。从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主体分布看,内资投资占据绝对主力地位,且内资投资占比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内资投资占比进一步上升,内资投资额为1103.11亿元,较上年增加73.45亿元,占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总额的96.24%,占比较上年进一步提高0.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额为25.93亿元,较上年下降8.78亿元,占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总额的2.26%,占比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额为17.2亿元,较上年增加6.11亿元,占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总额的比例为1.50%。

生物农药方面。从我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投资主体分布看,内资投资占据绝对主力地位。,我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内资投资额为154.39亿元,占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投资总额的97.37%,占比较上年下降1.6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额为3.44亿元,较上年增加2.16个百分点,占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投资总额的2.17%,占比较上年上升1.43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额仅为0.73亿元,占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投资总额的0.46%,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额均较上年有所增加。

2. 投资类型结构

生物医药方面。分投资类型来看,新建项目投资占比虽然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较上年明显下降,扩建项目投资占比变动不明显,改建项目投资占比较上年有明显增加。,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投资类型分布中,新建项目投资额为565.93亿元,较上年下降55.03亿元,占比为49.37%,比上年下降8.37个百分点;扩建项目投资额为230.15亿元,较上年增加20亿元左右,占比20.08%,较上年小幅增加0.52个百分点;改建项目投资额为301.13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加80.85亿元,占比为26.27%,比上年上升5.79个百分点。

生物农药方面。分投资类型来看,新建项目投资占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其次是改建项目,扩建项目投资保持低位,占比有所下滑。,我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投资类型分布中,新建项目投资额为93.53亿元,占比为58.99%,较上年下降3.21个百分点;扩建项目投资额为9.62亿元,占比为6.07%,较上年下滑2.28个百分点;改建项目投资额为46.85亿元,占比为29.55%,43.85亿元,较上年下滑4.29个百分点。

3.商业银行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1. 商业银行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措施

从银行提供信贷的企业来看,由于生物项目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与银行注重贷款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的特征有所冲突,加之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等原因,银行大额信贷的主要流向仍是天坛生物、长春高新等行业龙头企业。然而,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涉足生物产业,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初步形成生物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

(1)建立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金融体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生物科技企业积极开展专业化经营,部分商业银行已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和科技金融服务专业特色支行,在资金优惠配置、成本利润核算、不良容忍度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逐步建立独立、专营模式,有效解决了生物金融业务的内部机制安排。在对分支行的考核机制上,也向中小企业倾斜,大幅提升中小企业贷款日均增量综合权重。

(2)推出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自 年6 月浦东新区被国家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区”以来,商业银行加大力度探索推出知识产品质押融资产品以及用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的创新产品,大规模推广科技信用贷、科技企业组合授信、合中小企业订单融资、小巨人信用贷、科技中小企业履约责任保险贷款、微贷通等产品。此外, 年2 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开业以来,商业银行积极为挂牌企业创新推出股权质押类贷款,为生物企业进行股权质押操作开通了绿色通道。

(3)开拓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业务模式

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与创投企业、担保公司以及生物科技园区合作,开拓了极具特色的投贷联动创新模式,由银行、园区、担保公司三方共担风险。这期间,商业银行不断推出了“投贷宝”、“融合”等针对生物中小企业的标准化投贷联动产品,为企业提供“投资+贷款+担保”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既满足了企业对融资结构的灵活性需求,也很好地保障了投贷保三方的权益。此外,浦发银行与硅谷银行合作筹建了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浦发硅谷银行,打造适合中国本土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商业模式。

(4)实施更为贴近生物企业特点的风控手段

鉴于初创期的生物企业技术风险大、识别难度高、成果转化难等诸多风险,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配备专业化的风控团队,实施专业化的审批流程,确定合理的授信准入标准。同时,鉴于生物行业涉及面广,具有较前沿的科技含量,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科技管理部门的合作,着手建立评审专家库,实现优势互补。

2. 商业银行支持生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商业银行通过各种创新在生物产业发展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应看到,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流程管理与生物产业发展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创新产品与创新业务模式的推广缺乏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担保机构的协调配合,相应外部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够健全,科技企业财务不透明、信用水平低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

(1)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流程管理与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发展生物产业要因地制宜,既要适合市场需要,又要符合国情需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省资源禀赋不同,生物产业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区域。然而,当前各地区商业银行遵照执行的信贷投向指引是面向全国的,各地区几乎没有差异。此外,生物中小企业需要长短期相结合的融资产品,但银行多不提供长期融资,导致生物中小企业长期资金存在缺口。此外,为了满足长期资金需要,企业在一笔临时性负债到期后不得不申请债务展期或借新还旧,这种频繁的举债、还债会面临利率变动而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的风险。

(2)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的推广与预期存在差距

因配套政策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广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例,当前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抵质押办理和处置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均不完善,办理也较繁琐。此外,知识产权还存在变现难、处置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当前担保体系的发展已不能满足银行和企业的要求,大多数担保公司仍然要求申请担保企业提供房地产等有形资产作为抵押,或者支付高昂的担保费用,增加了生物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影响创新业务模式的推广。

(3)银行业监管目标与生物产业的高风险难以相容

尽管商业银行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缓解了支持生物产业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但相应的外部激励仍然欠缺。长期以来,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生物企业的市场和产品成熟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用敞口风险仍然较大。当前,财政资金等政策性资金覆盖面较低,即便在财政较为宽裕的科技园区,地方财政资助对企业的门槛要求也较高。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科技贷款业务约3%的平均利差,不足以覆盖其信贷风险。

(4)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与一般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类似,生物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很突出。研究发现,除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抵押资产少、综合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外,最令银行难以接受的是技中小企业具有强烈隐瞒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偏好。“信用”问题严重破坏了科技中小企业与银行“有贷有还”长期合作的信用机制,导致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提高这些企业的借贷门槛,增加了其融资难度。

五、风险提示

1.技术风险

在生物产业中,最大的投入当属研发、厂房和设备方面的支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降低抗癌药品费用发布会时介绍,抗癌药研发投入大,平均成本超过7亿美金,但新产品研发成功率不到2%。一旦研发项目失败,将无法避免的对生物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企业按时还款的能力。

2.政策风险

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七批)的通知》,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正式从国家补贴目录中剔除。补贴资金的取消将对已开工的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造成较强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相关行业政策变化,警惕政策风险。

3.市场风险

生物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状况密切相关,虽然近年来生物行业飞速发展,但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部分企业业务规模萎缩,甚至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尚处于技术积累期,高端产品生产能力较弱,低端产品可替代性较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建议商业银行在授信前对生物企业市场风险进行谨慎评估,警惕市场风险的发生。

4.流动性风险

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会议指出,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整体资金趋紧,导致部分高杠杆企业现金流紧张,公司资金链紧绷,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意外事件,很容易导致违约。

5.信誉风险

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这是长生生物自11月份被发现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规定后再次被曝光疫苗质量问题。良好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由于企业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使企业的信用和名声在市场中、社会上的威信下降的案例比比皆是。信誉危机将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还款能力。

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发展周报》团队

minshengyinhang

李岩玉 liyanyu@

郭晓蓓 guoxiaobei@

王 润 wangrun1@

黄 赫 huanghe5@

董运佳 dongyunjia@

廖贝妮 liaobeini@

施元雪 shiyuanxue@

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发展周报》团队

minshengyinhang

李岩玉 liyanyu@

郭晓蓓 guoxiaobei@

王 润 wangrun1@

黄 赫 huanghe5@

董运佳 dongyunjia@

廖贝妮 liaobeini@

施元雪 shiyuanxue@

联系人|郭晓蓓(微信:6100641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