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决赛前 中山医院燃起“第一把火”!

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决赛前 中山医院燃起“第一把火”!

时间:2023-09-22 21:56:24

相关推荐

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决赛前 中山医院燃起“第一把火”!

1925年,一位年仅25岁的德国乡村医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将一根无菌导尿管通过左臂肘部的上腔静脉插入到自己的右心室,成功完成了医学史上第一例心脏导管手术。27年之后,这个被人们视为“小丑表演”的举动,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现代心脏病学的开创者之一——沃纳·福斯曼。

福斯曼这种“疯狂”的医学创新热情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风起云涌。

8月23日,在中山医院举行的“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誓师大会上,由肝外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病理科、泌尿外科、心外科、核医学科医务人员自发创新研究的项目震撼亮相,评审专家多次用颠覆性、爆炸性研究作为点评,令人不禁赞叹:医生也是发明家!

肝癌筛查首选“新星”——血浆miRNA肝癌检测试剂盒

肝癌是肿瘤防治最大挑战之一,早诊治、抗转移复发是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的关键。由樊嘉院士和周俭教授团队研发的“血浆miRNA肝癌检测试剂盒”另辟蹊径,从肝癌病人外周血循环核酸入手,筛选并建立了基血浆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肝癌液体活检诊断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检测早期肝癌(敏感度可达86.1%,特异度可达76.8%),诊断效能也优于传统肝癌标记物AFP,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人员表示,该成果的临床应用可以提高肝癌患者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有望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

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转化,并获得 NMPA 的三类器械注册证(体外诊断试剂)和生产许可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鞘多能的Fustar可调弯鞘

现有鞘管头端角度在出厂时已经固定,无法根据血管形态调控,选择性差,增加费用、增加管腔的损伤概率。“人体的血管千差万别,如果导丝没有顺从解剖形态,就无法进入到治疗目标的血管里面。”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团队开始思考,能否将鞘管头端设计成一款多功能的可调弯导管?基于这个理念,以符伟国教授姓氏命名的FuStar可调弯鞘应运而生。

“这个产品具有良好头端调控性能,最大调节角度达到160度,对于陡峭、扭曲等血管解剖形态学困难的血管分支,调节到顺应其个体化形态的弯曲度,有利于为接下来的器材导入等操作提供更可靠稳定的通道。”符伟国介绍,该产品在实践中可以广泛应用于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对侧髂动脉的腔内手术等。

图A. FuStar可调弯鞘主要有鞘管、调控旋钮和冲洗侧孔及阀门组成。

图B. 主要的特性是可以通过调控旋钮根据血管实际形态调节鞘管头端的弯曲度,最大可以弯曲160度,使之具备了良好的选择性能和稳定可靠的输送功能。

该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在获得了美国FDA和欧盟CE证书,获得CFDA认证,上市以后在39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接下来我们会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例如研发外径更小的可调弯导管用于超选靶血管;实现三维之间调节;增加300长短规格,缩短调控手柄到鞘管远端的距离。”符伟国表示,FuStar可调弯鞘的问世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会有一系列产品呈现。

1克组织可以快速制备3万张芯片

建立一种高产和量产组织芯片制作技术,病理科侯英勇教授告诉健康界,早在2000年第一次看见组织芯片的时候,她就认为自己可以做到。

“现有组织芯片制作人力物力成本高,仅能在已有的蜡块上取样,组织厚度受到蜡块厚度的限制,每个组织芯长度不一致,聚合为组织芯片蜡块后,可以获得200-300张组织芯片,但约50张即开始丢失组织芯。”产量有限,芯点不全,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科研和临床工作人员。侯英勇带领团队通过多种方法开始探索,发明了相关工具,建立了系列方法,突破了组织芯片高产和量产的瓶颈。

“1条25px长组织芯可以获得2000张芯片,1克组织可以快速制备3万张芯片。”侯英勇介绍,组织芯片不仅有量的提升,而且达到了“片片有质控”的目标。制作模式多达4种,能从新鲜组织、固定组织、石蜡包埋组织以及脱落和培养的细胞开始进行组织芯片的制作,部分方法为国际上首先报道。

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正在申请国际专利1项,近期转化专利3项。这将对组织芯片的普及应用和充分发挥组织芯片的价值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让心外科大夫远离混线、套线困扰的新型卡线器

心外科王春生教授团队针对临床存在的痛点问题着手进行设计改进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心脏卡线器”,可使心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布线忙而不乱。

“我们设计的卡线器包括可反复消毒使用的卡线器底座和一次性卡线条,卡线条包括3根120度卡线橡胶条。一次性卡线条采用软质橡胶材料,可避免对滑线造成损伤,卡线条上设计‘Y’形卡线槽。”该项目参与者陆树洋介绍,每组卡线槽内外侧均设置数字标示,准确快速反应出卡线数量。卡线器底座设置多种独特的固定扣槽,用于将卡线器固定于胸骨撑开器上,保持卡线器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弹簧式或塑料卡线器引卡线不牢、卡线种类局限、缺少计数标识等问题,有效避免数瓣环上数十根缝线同时存在时引起的混线、套线、打结等冗余的操作,大大提高缝合、分线的效能。据了解,本产品已临床试用了近20例心脏手术,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同类产品。

中山医院多措并举推进成果转化

科技兴,则医学兴,科技强,则医学强。这些国内乃至国际首创的新项目成功问世,不仅得益于健康中国和创新驱动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还离不开中山医院历来对转化医学的重视。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医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让患者真正获益?中山医院有着自己的激励政策与制度。

早在1月,他们就在科研处设置了由专人负责的成果转化科。为保障专利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相继出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利工作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提出了中山医院“医研产”创新链和创新模式,切实提高医院与企业有机结合、无缝连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导、帮助、管理专利项目转化,多渠道促进医学创新项目真正产业化。

据了解,近年来中山医院的一些科研成果转化率从原先的5%提高到了10%以上,处于全国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率领先地位。每年申请专利约150项,共计59项专利成功转化,签约总金额逾6000万人民币。不但实现了领先科研成果Bench to Bed,而且营造了全院踊跃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先后被评选为“上海市企事业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先进集体”等。

建立“医研企”沟通桥梁 实现科技创新赋能

“医学创新转化是衡量医院水平和支撑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介绍,“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的举办,正是为了调动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创新热情,促进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汇集医学创新领域的顶尖资源,解决当前国内医学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助力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

“誓师大会不仅是为参加全国比赛,同时也是为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中国医学创新工作而誓师。”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表示,为调动医疗工作者的创新热情、营造医学创新转化的浓郁氛围,医院将进一步探索完善制度建设、活动形式,继续保持中山医院医学创新转化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是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联合健康界共同主办,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提供创新思想与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搭建促进“医研企”深度融合发展沟通的桥梁,推动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中山医院作为受邀医院之一,前期经过院内层层选拔,最终遴选出6个优秀参赛项目以及2个展示项目。除了上述介绍的4个创新发明之外,还有以下颠覆认知的“大智慧”将在决赛上精彩呈现。

1.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研发的治疗AD国家一类新药研究(展示项目)

依据国际主流学说研发的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全部失败。神经内科钟春玖教授团队在多项国家重大基金支持下,开创性提出AD “脑能量代谢障碍”创新理论,并研发了具有重构脑能量代谢、调控脑能量代谢障碍诱发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的低毒、多靶点一类(化学类)新药BT,小样本临床观察表明能长期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获国家临床试验批件,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全国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美国Ⅱa期临床试验将于今年底结束。

自主创新理论和新药研究有望给国际AD研究带来颠覆性改变。

AD“脑能量代谢障碍”学说工作模式图

2.具有缓释抗凝药物涂层的起搏电极导线的设计开发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起搏治疗是部分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电极导线是起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电极导线植入过程对血管壁或心内膜的损伤、电极导线在血管中对血流的影响、手术导致的高凝状态和导线的机械阻塞均易引起血栓形成、机化粘连和静脉闭塞,造成局部静脉回流障碍。

对于预防导线血栓形成至今未有有效的措施。导线上如能负载缓释抗凝药物理论上能持久灭活局部的活化凝血因子,减少或避免导线局部的血栓形成,减少粘连、栓塞等并发症。可应用于所有长期植入式电极导线,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起搏电极导线外绝缘层表面喷涂抗凝药物以预防导线相关的血栓形成以及其并发症的思路,在国内外杂志上均未见报道,已经申请到实用新型专利且于转让。

3.腹腔镜手术遥控动脉夹

“腹腔镜手术遥控动脉夹能够更加精准地遥控阻断动脉,从而避免咬合力不足出现术中出血或咬合力过强对动脉壁造成损伤。”泌尿外科陈伟教授创造性的提出腹腔镜下遥控阻断血管的理念。这种可遥控按需操作的血管夹闭装置与传统血管夹的区别在于,它可通过原有的器械通道进入,不增加额外通道的前提下,由助手操作,实现体外按需阻断血管,显著缩短器官热缺血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血管阻断。除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外,可进一步改良以适用于其他器官的部分切除,如肺叶切除、肝叶切除术以及血管外科手术等。世界上尚无同类产品,该项目已获得2项专利授权。

4.多模分子影像医师图像分析智能增强功能模块

现有的PET/MR多模浏览阅片模式需从纷繁复杂的多达30种序列中,筛选有用的医学信息,耗时费力,容易遗漏有价值的信息。该项发明公开了一种PET/MR智能扫描序列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待处理的扫描序列;S2:对所述待处理的扫描序列进行分组;S3:获得序列分组结果。

该发明技术方案对繁杂的序列进行分组,所得分组结果通过图形配合列表的模式呈现,图形上显示所有序列对应人体上的成像范围,而且通过图形化操作可以打开全身或某个部位的扫描序列列表,医生在阅片时直接选中需要查看的器官或部位,系统自动打开相关序列,无须查找,节省了序列查找时间,大幅度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

不断创新设计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和浅度决策能力的功能模块,经过科学严谨的验证,形成基于标准医学多模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多模分子影像医师分析协诊系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