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商丘:文化软实力变“硬支撑”

商丘:文化软实力变“硬支撑”

时间:2021-04-27 05:46:14

相关推荐

商丘:文化软实力变“硬支撑”

民权县王公庄农民画室

文化地标

火神台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擦亮“商”文化品牌,打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声威

■商丘市市长余学友:把文化经济打造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文明创建的支撑点

主持人语

商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商丘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把文化资源挖掘好,文化城市名片打造好,真正把文化经济打造成商丘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改善民生的新亮点、文明城市创建的支撑点,打出了商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虎虎声威。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10月23日,恢宏大气的华商文化广场内,彩旗飘扬,鼓乐声响,2000多名中外华商云集于“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参加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拜谒经商始祖-王亥。节会当天,签约项目216个,总投资413亿元,项目涉及文化旅游、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园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按市场经济规律做强文化产业

商丘市市长余学友说,商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想把商丘市文化产业几大板块做好,就要按照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做。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商丘市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打造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庄子文化、木兰文化等六大商丘地域文化品牌。

为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商丘市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文化节会,成功签约项目22个。同时,对重点项目给予政策资金倾斜。

几年来,全市投资数亿元建设了永城汉梁文化博物馆、华商文化广场、木兰文化广场,以及民权王公庄农民绘画广场、商丘古城南湖游乐场等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发挥出巨大的“乘数效应”:通过项目招商,签约、引进资金40多亿元,使文化产业生产总值每年以30%以上的速率递增,去年,全市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

文化专业村“叫”“红”全国

“荷锄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画虎雄;泼墨岂只为斗米,虎虎生风长精神。”这是民权县王公庄农民朋友的诗。四句短诗,描绘出王公庄村农民靠画虎走上致富路的真实面貌。

王公庄村1366人,其中有700人从事绘画产业,形成了以王公庄为主的农民画家群,年创作绘画作品7万余幅,年收入达到了6000万元。

如果说,王公庄靠画虎“叫”响全国,那么夏邑的宫灯,就满载洋洋喜气走向了全国各地。

夏邑县火店乡从事特色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达到800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形成了火店、李店、邵庄等12个村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乡镇6万多群众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全乡文化产业产值达8亿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70%。该乡相继被命名为“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产业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几年来,商丘市科学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永城茴村书法村、宁陵刘楼陀螺村、柘城大仵舞蹈村和李庄唢呐村等一大批农村特色文化专业村日益壮大,宁陵“刘腾龙”毛笔、睢阳区木雕、柘城“泥人李”泥塑、虞城刻瓷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日益叫响。目前,全市18个文化专业村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14亿多元。

先行先试,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说,突出“商”文化建设,把商丘打造成世界华商的朝圣地、商业精神的发源地、商业文化的传承地、商业人才的聚集地,打出商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虎虎声威。目前,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都做了髙标准的规划设计,并在建设上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走出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子。

文化体制改革完美收官

8月9日,商丘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成为河南省首家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地市。正如,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所说,商丘要擦亮“商”文化品牌,打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声威。

困难再多,任务再重,商丘也要在创新中完成工作,这是使命,也是责任。商丘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组连续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部署改革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印发了《商丘市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委政府、市直宣传文化系统有改革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文艺院团成功转企改制。商丘市把唯一一家市级文艺院团商丘豫剧院实行了转企改制改革,促进了戏曲事业的发展。随后,商丘市豫剧院院长陈新琴一举摘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年底,全市所辖各县(市、区)电影公司、电影院、影剧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圆满完成了省定任务,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表扬。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升了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完成省定任务的同时,商丘市还对全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改革。

在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同时,商丘市以“五个一工程”文艺创作为龙头,狠抓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联合北京星光国际传媒集团,投资拍摄了电影《花木兰》,并在虞城举行了首映。在河南省第五届优秀文艺成果奖评选中,商丘市报送的电影《草根英雄》、文艺类图书《女儿桥》、豫剧《钟鸣钟庄》等5件作品获奖,在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商丘市有九件作品入选,位居全省第一。

让群众享受文化的阳光雨露

每当华灯初上,在位于商丘市中心的帝河广场上就会响起欢快的锣鼓声响,时而还会传来阵阵喝彩声和笑声,这里,正在举行每年一度的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演出一台接一台。

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商丘市开展了广场文化百日百场演出活动、爱国电影百部万场放映活动、爱国主义歌曲百首“六进”活动等“五个百”活动,为群众奉献两万场次的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商丘演艺集团从开始,就承担了全市“舞台艺术送农民”任务,每年为全市农民群众免费义演大戏数百场,并且开展了“建文化名市,送文艺下乡”双百场演出,受到了农民群众热烈欢迎。

“十一五”期间,为切实保证文化惠民,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商丘市各级财政在文化与体育传媒方面投入达7.77亿元,年均增长25.7%,高于同期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6个百分点。几年来,商丘市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成了35个文化站建设任务,实施了两个县级支中心和594个村级服务网点项目,全市共建农家书屋3471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5%以上,并且精心组建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217个,覆盖全市4669个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目前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农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高质量的视觉盛宴。(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侯国胜)

专家点评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汪振军

商丘以改革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突破口、以文化富民为目的,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文化正在发挥着促进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个性的巨大作用。“商丘现象”说明: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转化为发展的“硬实力”。

文化名片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商文化、火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三商之源”、“中国火文化之乡”。

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

近几年,商丘市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打造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庄子文化、木兰文化等六大商丘地域文化名片,“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华夏祖地”叫响华夏大地。

另外,重点打造了“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王公庄村、宁陵“刘腾龙”毛笔、夏邑火店宫灯等文化品牌,提升了商丘文化影响力。(专栏编辑 杨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