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高考高中50篇作文范文 (任务驱动型+时评类)11

高考高中50篇作文范文 (任务驱动型+时评类)11

时间:2021-01-26 02:03:04

相关推荐

高考高中50篇作文范文 (任务驱动型+时评类)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带一路”需要“美食带”

段1

亲爱的外国友人:

您好!

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通过写作让您进一步了解中国,但我绝不敢说此文能让您“读懂中国”,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绝非我能凭一己之文能让您“读懂”的。为此,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华美食”,为您勾勒今昔之中国。

点评

采用书信体格式,便于交流。肯定中华文化的博大,顺势提出自己要议论的两个关键词,顺利地接下“任务”。

段2

中国曾有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除了丝绸和瓷器,食物也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重要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胡豆、胡萝卜等食材;明代盛边贸,中国又引进了番椒、番薯、番瓜等农作物。这些引进的食物食材均对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重要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位。以“辣椒”为例,它的到来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国人的口腹之欲,甚至对中国的菜系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川菜、湘菜、黔菜等菜系中,它俨然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当家花旦。再比如,西域特产的葡萄酒自汉朝传入中国后,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已经充分地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点评

回顾历史,将丝绸之路和中华美食联系起来,突出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运用。

段3

与此同时,从中国走出的茶叶、小麦等食物也同样在“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沿线国家,不断地充盈着他们的餐桌和饮食文化。沿途八万余家中餐馆更是遍地开花,受到所在国人民的喜爱。美食,无疑是人类文明互鉴过程中当之无愧的“先遣使”。“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是大合唱,不是单人舞,是集体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食物的交流是多向的,食物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沿线各国的人民,均是这类交流的受益者。

点评

简述事实,突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华美食对于外国的影响。

段4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中华饮食被冠之以“美”字,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华美食从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中华美食必将在国际交流间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作用。

点评

重点介绍中华饮食文化,突出其特有的作用。

段5

一带一路,天下之大同也。中国之美,美在中国美食。欢迎您来中国体味博大精深的美食和文化。

祝: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点评

完成介绍任务,简略总结,发出邀请。

说明

文章选自新浪“柳栖士的博客”,是《高考全国I卷满分作文选录》中的一篇。其他文章大多是斗志昂扬的“赞歌”,而本文比较客观冷静,显示出了作者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既强调了文化的融合发展,也介绍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点。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中华文化不是区区800字可以介绍得深入的,选一个侧面做一个简略的说明就算完成了任务。文章不存在跑题的危险,但想写好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更注重知识和思想,内容的空洞是任何结构技巧和优美辞藻所不能弥补的。

第十二篇全国三卷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人生考验中,高考是最轻松的那个

——我看高考

我至今无法理解那些试图通过一场考试改变命运的人。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华发早生,眼镜是“瓶底子”,皱纹比陈景润还要深邃,以夜间最晚回到宿舍和凌晨最早离开宿舍为荣,熄灯后也要打着手电筒夜读。那是高考大省的一所乡镇中学,老师们挂在嘴边的一个学习榜样是,上几届一个学生,毕业时被发现床下满满都是电池。

遗憾的是,我那同学是考试的信徒,但成绩单并不垂青于他。

我们从没交流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话题。过去40年里这场考试一再被“神化”,“改变命运”是关于它最神奇的说法。要知道高考是为高等学校选拔生源,而不是魔法学校。

提示

开篇照应标题,提出对高考的看法,用典型事例指出执着于高考、甚至迷信高考的现象,和实际上高考的起点并不公平的现实。

高考的确如魔法般改变过很多人的命运,但40年来,魔法效应一直在递减。40年前恢复高考之所以影响中国,是因“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科教秩序,高考标志着一个庞大系统的重启和复位。高考不是破天荒的改革,只不过是向正常轨道的回归。

高考对中国的深刻改变,在于它送走了依靠“出身”或“领导批准”才能上学的时代,终结了“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使一个国家追求真知、唯才是举。而这,才是点石成金的手指。

此后多年,“高考改变命运”只是一种修辞,一种寄托,一种对知识的信心,一种万千家庭对子女进行励志教育的口号。

提示

客观中肯地指出高考对于中国的意义,指出高考在不同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高考我一直好奇,阅卷老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或眼光去鉴别作文,一篇作文59分与60分的区别到底在哪儿,以及字写得好看会不会得分——我的每一位高中老师都在强调要把字写得好看一些,包括数学老师。

通过高考我倒是认识了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和我那所乡镇中学经历的,实际是两种高考。差别就像床底堆满的电池和华丽的学科论文之间那么大。我的同学中只有少数能够达到本科线。而在我就读的初中,甚至只有个位数的学生考上了高中。命运有时在高考前就已决定了。

我知道这才是我们要去改变的事情——发展中国,改变它的不平衡,让每个孩子有相对平等的人生机会。这也是整个国家恢复高考的初心。

因此,我对高考有很多期待。期待它不再“一考定终身”,期待它结束文理分科,还期待它恢复“出厂设置”:唯才是举、公平竞争。

提示

从对阅卷的质疑,过渡到对考试起点的质疑,进而提出对高考的期待:相对公平的起点和相对科学的方式。

至于我自己,我相信读书一定是有用的,但永远都不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它有时只是一种托辞。常有不如意者说,自己当初高考发挥失利,否则就将如何如何。一位女明星对媒体大谈自己当初“差一分去清华”,根据其进一步的描述来推算,她差的那一分约等于别人的200分。“差一分去清华”的传说总有市场:人们倾向于把不如意归咎于高考失利,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不够好运找个台阶。

提示

肯定读书的作用,否定“一考定终身”,高考成功未必会成就你,高考失败也未必就毁了你,不要夸大高考的作用,正视自己。

将命运寄托在一场考试上,有点自轻自贱了。如果薄薄的几张试卷就承载着“人生大考”,那人生未免欠缺一些厚度。人生只有一次,考试可以一再重来。

何况,恢复高考后最早那批命运多舛、上过山下过乡的考生,已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所有的考验中,高考也许是最轻松的了。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记者部副主任)

提示

重视高考,却无需把全部人生寄托在高考上。多年之后,曾经的春风得意,早已云淡风轻;曾经的萧瑟之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按语

本文选自新浪“太子头上的博客”,并非考生所写。文章对于高考的分析之深入不是轻易可以达到,但其分析问题的逻辑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娓娓道来。从个人的层面看,在起点并不公平的情况下,过分执着于高考,甚至因失败而轻生是不明智的,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从国家的层面看,则要尽力促进机会公平,优化竞争模式。尊重知识,热爱读书,而又能看破自身的处境,做出最优选择才是真正的人才。

第十三篇时评类作文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的“常态”,“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今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笔尖和键盘都在传承汉字文化

段1

近来,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因为,它们不仅考验了参赛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电视机前“陪考”观众的一次测试,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

题目材料中给出的是一种现象,不是具体的事件,文章开篇化虚为实,用具体的事件呼应了题目材料,并指出“答卷并不乐观”的事实。

段2

自打读书开始,老师们便教会了我们读书写字,从拼音到笔画,从握笔姿势到用笔尖在作业本写出的一个个方块字,这就样,汉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至今。目前,电脑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键盘代替了笔尖成为了主要工具。其实,笔尖和键盘都是在传承汉字文化。

指出人类在发展,书写工具在进步的事实,表明观点、照应标题。

段3

首先,笔尖和键盘都是汉字的书写工具,汉字的书写工具的进化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的演变,到现在的“机笔”——键盘,这是科技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结果,但它们书写出来的都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汉字,都是在用一个个方块字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

笔尖和键盘本质上同样是书写工具,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段4

其次,笔尖和键盘在书写汉字时各有优势。用笔写汉字、用键盘敲汉字,都是用汉字来表达传递信息,但他们都各有优势。在工作时首选键盘,因为一般而言,用“机笔”写字速度快、效率高,还可以节约纸张成本,同时“机笔”写出的汉字正规,避免了错别字和因书写潦草让人无法识别。而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软笔、硬笔练习书法,既养生又怡情,笔下汉字或气势磅礴、或潦潦草草、或飘逸洒脱,令人赏心悦目。

笔尖和键盘的应用范围不同,不能勉强放在一个领域来评价优劣。

段5

最后,笔尖和键盘都在传承汉字文化。古代诗词名人笔下的诗词句,是汉字文化,现代的“机笔”写作,也是汉字文化。总导演关正文也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本意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并“重温汉字的美好”。程荣说,“汉字用来记写汉语并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就像节目参赛选手说的一样,“不论输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书写工具是媒介,书写内容是文化,内容相同,工具不同,只能说是殊途同归。

段6

总之,笔尖书写出来的和键盘敲击出来的都是汉字,书写出来的都是几千年来的方块字。不管是笔尖还是键盘,都是在传承汉字文化。至于提笔忘字、手写汉字是否会衰退,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从上学开始,首先要交小朋友们的就是读书写字,而不是都抱着电脑在敲字。再则,虽然现在是“机笔”时代,但在休息之余的时间内,还是希望我们能提起久违的笔,抄抄诗句,练练书法,重新享受手写汉字的美好。

结尾解决问题:对于“失写症”不必过分担忧。提出倡议:休闲时光多多拿笔写字。

说明

本文选自“语文新高考”的新浪博客,作者是东北新闻网的赵凯。所以我不敢说“点评”,只是给同学们做个注解。我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最清晰简明的结构来写应试文章,议论文的重点是把事理分析得清楚明白、有理有据。大家看上面是成熟作者写出的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创新的结构,不是也很好吗?

第十四篇时评类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他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儿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冷面下的温柔

段1

在社会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对熊孩子的纵容、对忤逆儿的宽恕,却很少有人能够像那位司机一样,坚持要让违规行车、并且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女童负责。而事实上,前者看似柔情,却是蜜糖里的毒药;后者看似残忍,却是冷面下的温柔,真正的温柔。

点评

开篇引入材料,说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观点明确。

段2

毋庸置疑,孩子也是国家的公民,除了年龄偏小,他们与大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接受社会化,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同样也是孩子们不可推卸的义务。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并且敬畏着底线、法律、规则等社会中的约束。并且,我们还必须意识到,这些约束似有铁链般冰冷沉重,似是在限制着彼此的自由,但如果凭借着一点法外柔情(比如年龄、金钱、权利)侥幸逃脱,那其实大家都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拥有了同样的权利。所以,承担起该负的责任不仅是一种惩罚,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善良如那位司机,从小就让女孩树立起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不至于以后在更长的人生里不惹出更大的灾祸。所以,表面上不近人情的冷面事实上是最深远的“人情,”它帮助女孩成熟,进而影响她的终生。

点评

从小女孩的角度看,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了这个教训,将来才不会有更大的过失。从社会的角度看,惩罚女孩也是保证他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完成了对个例的浅层分析。

段3

冷面助力于个人的成长,同时它也匡扶着社会里岌岌可危的正气与希望。试想:如果社会上只剩下老好人,那么世风会成为什么样?显然,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人情比法大”的、毫无秩序可言的世界,因为当社会责任可以通融,甚至可以赎买,它就显得无足轻重。它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都可以在事后弥补。而实际上,一切的恶行都已发生过,一切弥补都来得于事无补。冷面的存在,正是在引导这个社会将所有邪恶防患于未然。它会让人们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畏,进而向善,进而规矩。尤其是对于女孩子为代表的少年,通俗而言的“祖国的花朵”,这种灵魂的建设便显得更为远大而深沉。

点评

分析事件的社会意义:不因人情而忽视法律,使人敬畏法律,进而向善。完成了对个例的深入分析。

段4

当然,冷面不是咄咄逼人,不是一味苛刻,它应当是建立在善良基础上的循循教导。毕竟,“冷面”是“热肠”的外在态度。以冷面对孩子不是恫吓他。不是让他恐惧规则、抵触责任、而是要让他绽放出更有担当意味的笑容。同时,我们还要记得宽容。冷热合宜,考虑周详,才是“冷面”的最高理想。

点评

防止观点偏激,修补观点漏洞,完成了对问题的辩证分析。

段5

温柔有很多种,可以是轻声细语,可以是春风满袖,但适当的冷面与冷语,有时才是最具有长远价值的那一个。

点评

结尾点题,重申观点,简洁清楚。

总评

这是一篇经典的五段式议论文。引入材料——对材料浅层分析(点)——对材料深层分析(面)——修补观点漏洞(辩证)——结尾点题。非常适合高一的同学来模仿,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文采和创新的观点,但也达到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

第十五篇书信体时评类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快递小哥”驾三轮不小心与一辆黑色京牌轿车发生剐蹭,被该轿车驾驶员边辱骂边连续掌掴至少五次。这场景被围观者用手机拍下并发到互联网上。快递公司总裁见此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配再做公司总裁!”其公司随后称将坚决依法维权,并不同意调解。公安介入,打人者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该事件引发网友各种评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给快递小哥、轿车驾驶员、快递公司总裁、围观者、网友等诸方中任一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致快递小哥的一封信

段1

亲爱的快递小哥:

你好!我是一个高三的学生,了解到你的事后,我迫切地想要写下这封信给你。你的伤情如何?没什么大碍吧?我为这个轿车驾驶员的野蛮行径而愤怒,为你所经受的一切而痛心。

点评

开门见山,有问候,有关切,有态度。

段2

这件事本身必然将成为你无法磨灭的阴影,后期持续的高关注度和高曝光度更无数次地撕开你的伤疤。你面临的不仅是飞来横祸,更有铺天盖地的关心问候。即使大部分都出自好意,但这一切都会化为压力压在你身上。假使你真的有压力感,我想说,你比我年长,关于生活,我懂的远不及你。但我知道,经典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压力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对待问题的态度。

点评

对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讲道理、谈观点时忌讳偏激、自大、以长者口吻教训他人。适当运用让步、转折、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让说理更亲切合理。

段3

“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忍胯下之辱,处于劣势之际忍耐,得以自保,才有后来的成功之路,才有后来的大将风范。你身上便有宝贵的忍耐,有一段未来在等你。因此我希望你能继续对生活、对明天充满希望。

点评

一句名言、一个典故,完成对当事人的宽慰和劝勉。

段4

你的一个“不小心”引来掌掴之祸,究竟你的“不小心”刺痛了谁的神经?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

点评

用过渡段,引出下文对服务人员生存状态的分析。

段5

当今服务行业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行业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许多人自恃顾客就是上帝,经常毫无理由地刁难服务人员。服务与被服务的氛围,会给被服务者带来莫名的优越感。医生、护士,被人拳脚相向;小摊贩、清洁工,被侮辱的新闻层出不穷。

点评

联系现实,列举现象,提出服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的现状。由个例扩展到社会现象,分析逐渐深入。

段6

每个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都曾付出了汗水和劳动。毛泽东说过,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面对发难,决不妥协,以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黑人同胞为诉求合法权益浴血奋战,女权主义者为追求男女平等不懈追求,以上两者至今已卓有成效,但他们中不少人仍在继续燃烧生命,只为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小哥,你要有永不妥协的信念,我坚信对服务人员保持应有的尊重一定會成为社会共识。

点评

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列举成功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段7

而且可喜的是,改变已在发生。我佩服你的老板坚决维权的态度,佩服他的挺身而出,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作家刘瑜说:“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仅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他的勇敢发声,正印证了社会在进步。

点评

通过肯定快递老板的做法,证明了面对暴力,诉诸法律的可行性,同时也照应了材料,不丢议论的角度。

段8

不放弃,不妥协,乃最美姿态。伤痛正在淡去。听,春风正在走近。

关心你的朋友xxx

9月4日

总评

书信体作文首先要注意格式,其次要注意语体特征。给人写信,不能过多使用书面语,要适当运用口语,加入第二人称,与收信人交流互动。此外,对事件的分析仍依照普通时评作文的分析逻辑。包括,引入事件、表明态度、分析实质、分析影响、提出建议、表达愿望。(张帆老师点评)

第十六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校为解决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在学校门口长时间占道、乱停乱放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办法,效果均不佳,最后只好与交警部门联合行动,对凡停留超过15分钟及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拍照和抄牌,随后将相关家长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并要求相关学生督促家长改正,还将此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评先等挂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学校门口的停车乱象得到解决。对于此举,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拆分信息,进行判断

1、私家车在学校门口长时间占道、乱停乱放。(错误)

2、与交警部门联合行动,对凡停留超过15分钟及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拍照和抄牌。(正确)

3、将相关家长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并要求相关学生督促家长改正。(值得商榷)

4、将此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评先等挂钩。(值得商榷)

立意及范文

私家车乱停是不对的,不能因私废公,学校与交警联合维护交通秩序是正确的。然而,将相关家长名单及车牌号码发到家长群中,则暴露了学生和家长的隐私,并不可取。将违规现象与学生及班级评优评先等挂钩,也加重了学生好老师的负担,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处理问题要有法治精神,同时也应顾及人文关怀。

外法内儒治乱象

针对私家车为接送学生而长期占道且乱停乱放问题,学校与交警联合行动,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使乱象问题得以解决。对此,各方反应不一。而我认为,学校此举虽稍有不妥,但总体上彰显了我国外法内儒的治事精神,可点赞表扬。

私利犯公,则法护公益。公与私的利益冲突一直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很多时候,谋取私人利益并不能算是一种错误,但若是为私利而害公益,则可视为不当之利了。试想,若人人为私,公益何在呢?个人的利益最终又如何保全呢?父母爱子,以私家车接送本也无可厚非,但众人皆以车送人,造成学校门口拥堵,严重妨碍他人正常出行,则此事已属违规行为。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办法来缓解,但并无效果,之后才不得不联合交警采取行动,这也实属无奈之举了。

法不行,则信不立。或许有人会说,都是为了送孩子上学,如此强硬,实在太过于冷酷无情。但早在战国时代,商鞅徙木立信就指明了法的特征,即法律法规从一“出生”就具有公信力和强制性。如果人人都为私利犯公,以为所犯不过小错误,父母何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人人都以逃避法律约束为得意之举,法律的权威如何能够保证?社会的发展如何能稳固有序?如果我们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方便,能够心安理得地违法,还振振有词地试图商量法律法规这一底线,那在别的领域,是否还会有为了各种“方便”而大开法律后门呢?

以人为本,儒顾人心。法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往往可能会伤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在讲求以人为本,和睦相处的今天,我们仍需坚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以此来缓和人际冲突、家校冲突。而关于私家车的乱停放乱放问题,学校联合交警使用法律法规来解决,是可以被理解和支持的。但将此事中违规家长的姓名和车牌公布于家长群,且把家长违规与班级管理挂钩,实有不妥之处。一方面,学校的行为有可能已经侵犯了家长及其孩子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此举让孩子承担了太多外界压力,可谓不智。激化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过于功利而缺乏人文关怀,可谓不仁。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矛盾的处理,单靠法治则过于粗暴,单以儒治则显得懦弱。而内儒外法,既规范了秩序,又照顾了人情。如此,还学校一片安宁,还社会一份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素材1

巴黎市的南城区,曾是巴黎市最脏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总是乱扔垃圾。官方不断加大处罚力度,但仍然无效。

就在大家都有些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在南城增加一些特殊的垃圾桶。这种垃圾桶的模样设计类似于一个篮球场上的篮筐,然后在“篮筐”套上袋子,人们只要将垃圾像投掷篮球一样“投篮”进去就好了。事实证明,这种垃圾桶很快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们像热衷于看乔丹打篮球一样热衷于“投篮”,南城区的街区卫生状况发生了大逆转,很快成为了巴黎市比较干净的区域。

素材2

在交通岗等红灯是一件让人烦躁的事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往往令人度日如年。及时有协警约束,也总有人行人闯红灯过马路。最近有一段视频:某个交通岗的信号灯可以投射人的舞蹈动作,只要有人进入特殊的小屋做动作,他的倩影就会被投射到交通灯上。当红色的小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时,等候通过斑马线的人立刻被吸引而不再着急过马路,几乎没有人再闯红灯了。

第十七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副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中,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三则新闻,它们分别为“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主办方宽容12岁男孩无意损坏珍贵名画。

这三则新闻均为有温度和人情味的事件,体现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的温暖。

第二部分提出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第一,必须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第二,围绕“温度和人情味”这两个关键词,阐述选择该新闻的理由;第三,把选择的新闻与其他两则新闻进行对比性分析,凸显所选择新闻的温暖所在。如果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写“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的内容,则属于偏离题意;如果没有做出选择判断,只是分析了三则新闻的温暖,则亦属于偏离题意。

范文

最暖是温情

三则新闻,读罢均令人动容,或为之鼓掌,或为之感动,但若问我们哪一则最有温度和人情味,则无疑是珍品画展主办方那润物细无声的温情。

“油条哥”多年坚持不用有害油,诚信经营,良心做人,在这个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的当下,确实难能可贵,但诚信经营、良心做人难道不是一位商人所必须遵循的底线吗?当底线居然也成为了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标准的时候,你所感受到或许不是那初读的暖意,而是那充满荒诞与反常的寒意。而面对那苦等了两个多小时,只求和儿子见一面的老父亲,我眼泛泪花,内心感动,但唯独感觉不到温暖。这是一位勤勉敬业的儿子,这是一位父爱如山的父亲,理性告诉我应该要为之点赞,但感性的我,更希望儿子能抬一下头,看一看那等待多时的老父亲。而儿子最终看到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的老父亲,想必也会潸然泪下,那泪中,有感动、有愧疚、有深情,但在儿子的心里,或许并不温暖。

而珍品画展的主办方,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流,因为面对那不慎损坏名画的12岁男孩,本可按章处理,报案索赔,追究责任,毕竟那是一幅珍贵名画,虽非无意,但确实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主办方却没有,因为名画再珍贵,也不如人心珍贵,何况那是一位才12岁的男孩的纯真心灵。他才刚开始用他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用他的眼睛去仰望这个世界的光明,而这一切,随着那不慎的一跌,都有可能被严苛、惊吓所取代。法规不外乎人情,一个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严苛处理,虽合规合理,但如果缺乏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呵护,那么其意义、价值便大打折扣。而主办方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充满温情和人情味的,面对珍贵名画的被损失,此时此刻,算计的不是自己的损失有多大,而是用满怀深情的方式呵护孩童那敏感而纯真的心灵,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对这个世界抱以足够的善意,对身边的人和事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在这个人心冷淡、信任缺失的年代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这个世界,有必为之事,如“油条哥”的秉持良心、待人诚信,这本应为生活的常态;也有应为之事,如那忙得抬不起头的医生儿子,勤勉工作,这是职责,但职责之外,我们也希望能感受到更多的温度与人情味,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为难为之事,如那主办方的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则尤其令我们动容,令我们感动,因为此处的温度与人情味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与得失。此次珍品画展,展出的不仅有那珍贵的名画,更有那暖人的温情与宽容理解的人情。最暖是人心,温情涌动,世界便不再冷漠,人情依旧,彼此便不再隔阂。

因此,无疑,主办方的温情与人情是最暖人心的,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在这乍暖还轻冷的时节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暖意。

第十八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三星公司,在通讯电子领域,多少年来把紧紧跟随领先者作为一大战略,它追随过苹果公司的创意和设计,包括它的制造,但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人民日报》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①我欣赏领先者,不断创新进取,朝气勃发。

②我欣赏追随者,勤勉学习,不断成长。

③我欣赏先做追随者,再做领先者的人。模仿不是宗旨,超越才是目的。

④我欣赏既是追随者又是领先者的人。懂得取长补短,不忘坚持自我。

范文

领跑者:划破黑暗的第一缕晨曦

有人说,当追随者,是为后来的超越;而我认为,每一个领跑者都独一无二,他们的精神、意义不可超越,因为他们的成就属于一个时代。

倘若把没有革新没有改变的世界比作长夜,那领跑者就是第一抹划破黑夜的晨曦。在迎来黎明的路上,有人会成功,也有人会倒下,甚至付出生命,正如哥白尼,正如布鲁诺,但是更多的人,沿着他们领跑的路,冲出了愚昧。

的确,就个人的发展而言,也许当个追随者的人生更为惬意和轻松,不需承担太多压力,只需沿着领跑者的路一路走下去,荣誉便唾手可得。但就社会的意义而言,领跑者的失败甚至比追随者的成功更具有意义,有一名科学家曾感慨:“至少我为科学排除了错误选项。”是的,领跑者的作用恰似路标,指引着那些追随者绕过艰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更是让人心生敬意。就如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先行怀疑,人类将永远不能理解“自然选择学说”;没有哥白尼发起的对“地心说”的质疑,就没有“太阳中心学说”的确立;没有莫奈,世界从此失去“印象”的美;没有马可尼,也就没有了今天科幻小说的发展……每一个领跑者,都是一次革命的起点,也将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被马克.吐温认为是“火星人”的科学“超人”尼古拉?特斯拉就是这样一位领跑者。他对电磁的认识可以说是亘古未有,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能把电与磁玩到神乎其技的伟大疯狂科学家,为了留住他,美国不惜动用国力,耗费巨资支援南斯拉夫建设,以使他在美国继续搞研究。他一生创造了一千多项发明,他发明的“交流电”、“无线电”等一大批新科技,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其实,领跑者的不可超越之处不只在于他们是开拓者和指路者,更在于他们是英雄精神的传承者。义无反顾者,往往因其信念之坚被奉为英雄,而领跑者就是这种英雄。(从新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跑马拉松的人对此往往深有体会,领先者往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要权衡速度的快慢,要规划节奏,要永远以最旺盛的斗志冲在最前,他是孤独的,追随他的人以他为标杆,而他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或许,每一个追随者最后有可能会如蚕蛹化蝶,成为下一个领跑者。但当他领跑的时候,那种勇气与担当,那种精神,又成了追随者们仰望的标杆。放大来说,不止马拉松的领跑者,每一个领跑者都是这英雄精神的传承人。其实,他们可以放弃,只要退后一步,从领跑者变作追随者,一切都将不同,不用承担那么大的压力、不用耗费那么多的心力……

但他们选择坚持,从本质上,他们就是时代的缔造者。他们的行为超越个人的荣辱。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乔布斯的“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就是国家崛起、自由平等、社会进步的动力。领跑者,恰如刚好天塌地陷时的高个子,撑起人类进步的天空。

然而如今,越来越少的人有勇气挺身而出成为领跑者,这导致了“中国制造”早已打通国际市场,“中国创造”却始终起色不大。中国制造业,追随者甚多,领跑者甚少,甚至有些人从追随者变成了剽窃者,复旦大学招生视频抄袭东京大学,前北大博士于艳茹论文抄袭,说到底,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勇气担当的缺失。

愿更多的人像那些我们敬仰的领跑者,用勇气担当用责任划出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第十九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青海某学生以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就读,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退学转入北京某技师学院。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广泛的争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摒弃传统观念 学艺报国

段1

青海某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就读,却因不适应而转入某技校。这一做法虽令人不解,却让人深思。而我认为,我们要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

点评

此段先引述材料,后明确提出观点,表明态度。语言简练,很符合当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开头要求。

段2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观念中坐井观天,认为只有进入名校将来才有出路。殊不知时代在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有所不同。

点评

此段先破后立,先批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进入名校将来才有出路的错误想法,而后提出变化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段3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知灵活变通,不会将学到知识适用于实际,等到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毫无用武之地。何不摒弃传统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将自己囿于这并不与自己相融的世界里?该青海学生以省理科前5名的高考成绩进入北大,但却在北大“痛不欲生”,果断选择退学进入技校学习,这不仅是他正确的认识自己,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表现,更是他懂得把握时代潮流的智举。

点评

此段也是先破后立,先批评当代教育与实际相脱离的做法,而后分析青海学生的做法,肯定他的果断与明智,从教育这个角度论述了中心论点,颇有说服力。

段4

当今社会就业问题紧张,就业难成为许多毕业大学生的拦路虎,而那些毕业地技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却成为“香饽饽”,务大企业争抢着录用。从这一对比上看,学艺报国未必不是明智之举,社会上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缺少,而高等学府毕业出来的学生却无用武之地,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点评

本段从当下就业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虽论断有点以偏概全,但仍有说服力。

段5

我国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军。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在当前来说的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的。高等学府毕业生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而技术人才才是为这些理论前赴后继的“火车头”。

点评

本段从国家发展的现状角度进行阐述,对我国当下的时代脉搏把得很准,不关心时事的学生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写得难能可贵。

段6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播出,引发了众多人对工匠的关注,“工匠精神”一词一度成为热词,而“单招”一词更是成为宠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大国工匠”更是令人敬仰,航天火箭零部件的制作,毫米之差的苛刻要求,正是这些技工用他们的双手为我国的复兴之路添砖加瓦,全中国人为之感动!

点评

此段联系实际,进行拓展,事实胜于雄辩,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段7

该青海学生的目光长远,判断明确,为很多在技术方面有兴趣和能力的人才开了好头,并不是只有出身名校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学艺也能报国。

点评

本段回收,小结了以上第二段至第六段的阐述,呼应题目和开头,突出了观点。从第二段至本段,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为什么要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的观点,作者多维度地进行反复论证说理,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段8

由此学生的选择是否可以看出教育的漏洞?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空洞,数载的寒窗苦读最后却选择了技校。因此,不仅家长和学生的观念需更新,学校的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目标不应仅是名校,更应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和考虑时代所需。

点评

本段主要从怎么样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这个问题来阐述,作者给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更新观念,二是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三是考虑时代所需。作者没有详细阐述,而是略写。

段9

学艺报国亦是众多出路的一条,与其如白领般每天忙忙碌碌,不如当一个蓝领用双手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

点评

这个结尾不好,有职业歧视之嫌,还不如来一个呼应开头的平常段落,虽无新意,但也平稳。

第二十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中秋节前夕,家住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或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切分信息

信息一:中秋节前夕,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

追溯:女儿对父母的牵挂、孝顺

信息二: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

追溯:父母对女儿同城过节不回家不理解、不满意

信息三: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

追溯:不缺月饼缺什么?缺精神安慰,缺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信息四: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追溯:有点小情绪

捋清关系

信息一是事情的起因,信息二、三、四是在信息一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因为住得很近的女儿中秋节只寄了一盒月饼而没回家看看老人,老人对女儿的做法很诧异,给女儿打电话,在电话中对女儿没回家有点小情绪,没等女儿解释就把电话挂了。

写作提纲

题目:只见“月饼”不见人

第一段:两句话概括材料并提出问题。

第二段; 分析女儿不回去的原因,指出其不回去的不合情理性。

第三段; 分析老人的话,过渡到对“懒”字的分析。

第四段:对“懒”字进行概念厘定,揭示老人诧异的原因。

第五段:由浅入深,揭示老人不等女儿解释就挂电话的原因。

第六段:强调儿女回家看看不仅仅是义务,更是责任。

只见“月饼”不见人

段1

中秋节前夕,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因其女儿快递回一盒月饼而人没回家感到很诧异,打电话给女儿声称不缺这盒月饼,没等女儿解释就挂了电话。女儿寄月饼回家,本是一番孝心,老人为什么很诧异呢?

段2

诚然,女儿寄月饼回家也是牵挂父母、孝顺父母的体现;但住得很近的她,拿着月饼回家看看老人不也是很方便吗?也有可能女儿很忙,那也没关系,提前给父母打个电话,说明原委,又有哪个父母不体谅儿女的呢?也有可能是出差在外,看到这盒月饼很不错,就想让父母尝尝。果真如此,这份孝心值得点赞;即使如此,也应该提前打电话给父母说清楚原因。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就算迫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出门,以致于中秋佳节也不能回家看看父母,那先打电话总是可以的,免得老人祈盼。

段3

老人还说,不缺这一月饼。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当下,不缺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这是老人给女儿打电话时说的,而这盒月饼还是女儿送的,这就意味深长了。如果老人不缺月饼这类物质用品,那缺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老人的话语中来寻找端倪。

段4

先看看“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这句话,一个“懒”字值得玩味。“懒”字意味着老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懒”字意味着老人先入为主判断女儿是在家里“懒”得出门。倘若老人的判断正确,那就勿怪老人生气了。近在咫尺却让老人产生远在天涯的感觉,老人能不生气吗?退一步来讲,就算老人判断不正确,你确实有事脱不开身,你难道就不能先说明吗?

段5

再看看在老人认为女儿“懒”后,又说“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这句话,就更值得深思了。如果老人不希望子女给自己的只是诸如月饼之类物质,甚至认为不缺这些物质时,那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精神抚慰。对于老人而言,在中秋佳节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与子女团聚。团聚情节是流淌在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里面蕴含对团团圆圆、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渴望。在黄斌老人看来,近在咫尺的女儿“懒”得回家,只象征性寄一盒月饼表示孝心,是女儿在敷衍自己,这份孝心自然就成了窝心。

段6

然而,让人揪心的是,类似于老人女儿的做法并非个例,而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儿女们可能有各种原因不能陪老人过节,但一定要记得:要“常回家看看”。这不仅仅是义务,更是责任。希望天下的儿女,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尤其是团聚的节日;千万不要让“只见‘月饼’不见人”的现象成为常态,而寒了父母的心!

行文思路解析

文章开篇简要概括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很诧异?接着肯定女儿寄月饼回家是牵挂父母、孝顺父母的体现。然后试着从多角度分析女儿没回家的原因阐释了无论什么情况也该先告知父母,免得父母祈盼,来说明老人诧异的原因。再接着从老人的话语来分析老人的心理,紧扣一个“懒”字行文,对“懒”字进行层层厘清并做正反对比,自然而然归演到“团聚”“孝心”“精神家园”“文化基因”等层面,进一步说明老人诧异并直接挂电话不给女儿解释的原因。文章结尾指出“类似于老人女儿的做法”这种状况的相对普遍性,体现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忧虑,并希望天下的儿女,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升华主题。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16131@,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 QQ1613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