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求真务实谋发展 改革创新再出发

求真务实谋发展 改革创新再出发

时间:2020-06-14 02:15:29

相关推荐

求真务实谋发展 改革创新再出发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

总局登记注册局

总局质量发展局

总局食品生产司

□本报记者 栗世民/摄

编者按

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工作,部署重点任务。此次会议是新形势下动员部署全系统进一步改革创新、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北京、辽宁、山东等省区市市场监管局的代表,以及总局登记注册局等司局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特予以摘编刊发,敬请关注。

北京:坚持首善标准 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局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抓改革、促竞争、保安全、提质量、重维权、强基础,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圆满完成国庆服务保障政治任务。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把国庆服务保障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强化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状态,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服务保障任务落实落地。

建立“一办七组”,强化服务保障指挥体系,完善市区两级协同机制。针对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社会面防控等保障任务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细化落实监管措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保障机制,以“精精益求精”确保“万万无一失”。

在保障国庆活动“亮点”的同时,牢牢守住市场监管安全底线。今年的国庆烟花注入了高科技元素,新颖别致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总局统筹指挥下,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更加严格、科学的产品技术指标。在烟花产地省局大力支持下,严把烟花质量控制关,确保国庆烟花产品的质量安全。

截至国庆节当日,累计监管定点供应食品1.47万吨,保障了294.8万人次就餐安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领域实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零报告”;形成重大活动保障的“北京经验”,为建立健全常态化保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提升作出重要贡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北京作为样本城市之一,企业开办指标得分进入世界前20名。企业对北京营商环境现状总体满意度不断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构建优化“e窗通”平台等4项改革举措向全国复制推广。

坚持首善标准,全面落实总局工作部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深化企业变更注销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和申报材料精简70%,市场监管领域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市场安全监管有力加强。率先实现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食堂“阳光餐饮”工程100%全覆盖。重点食品和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年内完成高风险电梯评估6200台。

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网剑”行动、“铁拳”行动等专项整治深化推进,全年办结案件近11万件。

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严惩侵权假冒、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消费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均较年初上升约30个百分点。

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制定《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京单位创制国际标准数量占全国48%。创新医疗器械申请和获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加强业务融合,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严守质量安全底线,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社会共治,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打造“北京标准”,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辽宁:主动担当作为 扎实推进工作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以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严守安全监管底线,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创新发展,市场监管工作取得扎实进展。

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营商环境。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于11月2日挂牌成立,今年年初又实现集中统一办公,“三定”职责全部落实到位。同时,强力推进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和药品监管派驻稽查体制改革,在全省14个市都成立了药品派驻稽查处,新增180名行政执法编制,市场监管力量得到全面加强。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第一批“证照分离”改革累计惠及企业30万户。从12月1日起在辽宁自贸试验区顺利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企业简易注销率超过60%。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首家出台了全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条例,中介组织服务管理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截至11月底,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4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373万户,同比增长9.7%。铁岭市被国务院认定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

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率先出台涵盖省委、省政府全体领导班子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将全省1.2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全部纳入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学校托幼机构食堂“明厨亮灶”率达98.2%。全年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016件,端掉窝点72个,打掉团伙17个,涉案总金额5.56亿元,刑事处罚65人,行政问责5人。开展7个方面药品专项整治,查办案件5968件,罚没款82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7件,处罚到人16件。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率先完成省市县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调整,对存量文件全面清理,增量文件逐件审查。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3亿余元。创新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改革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申请审查制度。被全国普法办评为“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班子及班子成员共检视问题166个。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将主题教育整改活动与整治市场监管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结合辽宁实际,全面谋划、全力推进工作。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营商环境最优省建设,扎实推进市场监管各项改革工作。二是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三是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大竞争执法力度,狠抓大案要案查处,维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围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五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抓好消费维权制度机制创新。六是围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依托“互联网+监管”,不断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重庆:稳中求进开新局

一年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主题教育为牵引,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市场监管事业开新局、谋新篇。

聚焦聚力安全底线。推行风险排查制度化机制化,定期开展安全隐患“四大行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食品抽检量达到4.5批次/千人,学校“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事件的底线。

聚焦聚力市场环境。对标世行标准,采取“三减两提”,推动企业开办实现“一网、一窗、一次、一日”全流程办结。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7.65%。试点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45天公告期压缩至20天,在全市推行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建立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4个市级部门展开评议。

聚焦聚力质量提升。8家企业入围第七届市长质量管理奖和提名奖。连续6年开展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计量设备免费检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获批成立。

聚焦聚力监管效能。“智慧市场监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立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对199户认缴制企业开展第三方核查。立案查处6472件,个案罚没金额1000万元以上案件4件。

聚焦聚力服务发展。出台促进医药产业发展“1+3+N”服务措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20条措施落地见效。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示范引领作用显现。成渝市场监管一体化等区域合作务实推进。

聚焦聚力能力提升。实施“十百千万”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培训56期次,培训3.8万人次。建立完善制度50项。主题教育梳理检视问题442条,整改率87%,两次在全市大会作交流发言,得到充分肯定。

在工作中,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突出亮点和特色工作。一是突出党政同责。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深改委4次研究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对标细化《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184处,制定食品安全党政同责12个方面清单。二是突出改革创新。机关处级干部交流达62%、一般干部轮岗达51%,加快文化建设,促进深度融合。实行垂直、分级并行管理体制,21个直管区局实现“一乡镇(街道)一所”,市药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单独成立党组。三是突出稳中竞进。明确“一年起好步、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创一流”的目标。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重庆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将着力保安全,加强“四个治理”,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坚守安全底线和健康红线。着力推改革,以优化开办企业带动营商环境改善,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促发展,大力推进实施“四大战略”,统筹抓好市场监管“十三五”收官和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着力惠民生,全方位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食有所安”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内容。着力牢基础,围绕主轴、突出主线,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强队伍,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扎实的市场监管铁军。

青海:顺应大势展现新气象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正式挂牌组建一年来,奋力推动职能重构、人员调整、干劲提振,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紧扣青海实际,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坚持“抓改革、优环境、重维权、严监管、提质量、树品牌、促发展、强队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省市场监管工作和队伍建设展现出新成效、新气象。

强化援青合作交流,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5月,青海省省长刘宁专赴总局汇报工作。肖亚庆局长高度重视,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表示,总局要像支持西藏、新疆一样支持青海。9月,总局在西宁召开援青合作交流座谈会,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支持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制定4方面17条帮扶措施,全力支持青海市场监管工作。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对口援助省市局与青海省6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从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青海市场监管事业发展。青海市场监管系统主动作为,积极与总局相关司局和各省市局对接沟通,促进合作援助事项落实落地。目前,符合高原气候条件的“高原检测业”已进入大发展阶段,特别是高原能效测试、牦牛纤维检测等项目全面实施,对促进节能减排、倒逼企业创新、提高产品能效、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狠抓品牌强省战略,推动青海走向世界。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正视劣势,发挥优势,在引领省内企业顺应“战略”之势、走好“品牌”之路、打好“绿色”之牌上下功夫、做文章。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创造性打造青海品牌商品推介会这张“金名片”,在继上海、成都、济南、郑州、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国内8个中心城市成功推介之后,又瞄准国际市场,搭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快车,于开启“青海品牌商品国外推介会”之旅。“青字号”品牌成功进驻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订单纷至沓来,104家特色企业走出国门,签约金额近1.5亿元,接待参观4万余人次,产生了良好的效应。青海省将把青海品牌商品推介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朝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挺进,全力推动青海生产、青海出产、青海制造、青海创造走向世界,促进加快实现“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奋斗目标。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总局部署要求和肖亚庆局长报告精神,结合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安排,围绕生态保护优先,主动把市场监管工作融入绿色发展大局,强化源头管控,在重点领域、敏感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发展促进年”活动,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质量提升、知识产权等战略,实现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推动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提出的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和食品安全监管“三大提升”举措落地,并在总局的支持下,全力举办好高原能效与测试技术国际高峰论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强化监管,坚决守住民生安全底线,不断适应青海省各族群众更高层次消费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和谐新青海作出市场监管部门应有的贡献。

登记注册局: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以来,登记注册局积极稳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配合国务院职能转变协调办,起草“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改革方案,梳理形成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自12月1日起,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开始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

持续深化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登记注册局完善政策措施,强化部门协同,加强信息共享,优化办事流程,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模式,基本在全国实现企业开办不超过5个工作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开办企业”指标排名再上升1位居第27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着力推进注销便利化改革。针对企业注销涉及部门多、手续复杂、耗时长问题,登记注册局积极完善企业注销制度,推动多部门协同和全流程优化,搭建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拓展适用范围,压缩公告时间,建立容错机制。1至11月,全国共有328.70万户企业办理注销登记,其中133.88万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登记程序退出市场。

注重统筹协同。登记注册局按照总局部署,承担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组牵头工作,积极配合精简行政审批组、优化营商环境组、激励创业创新组任务落实,及时推动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任务要求,梳理确定工作思路,完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专题评估,夯实改革深化基础,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制度保障。在相关司局的支持下,登记注册局积极争取将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一系列重要和成熟的改革举措写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夯实改革基础。会同总局相关司局,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推进《条例》贯彻落实。配合相关司局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外商投资法》配套法规,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积极为外商投资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便利登记注册。登记注册局全面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进一步精简企业登记文书材料,规范经营范围登记,大力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建设应用全国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系统,梳理形成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深化行政许可服务“一网通办”。

下一步,登记注册局将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和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落实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细化改革举措;及时总结评估,做好动态调整,促进滚动优化;通过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等方式,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和信息归集共享。

推动建立科学完善、统一规范的登记注册制度。制定执行统一的企业开办等商事行为标准规范,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推进市场监管部门行政许可规范化,研究开展商事登记立法。

着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登记注册服务。全面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法》实施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工作,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营商便利。立足职能,积极配合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项工作。

质量发展局:认真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质量发展局坚持守底线与拉高线并重,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坚持目标导向,统筹协调,凝聚建设质量强国合力。加强与兄弟司局、相关部委协调配合,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找准定位、合力推进。对标对表中央精神,在总局牵头落实12项高质量发展任务,联合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等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协调46个部委共同落实质量提升行动,协调相关部门、31个省份制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会同38个部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质量提升行动情况。

主动融合、加强协同。统筹质量工作考核与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公平竞争审查督查、“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新增信用监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犯罪等内容,扩大其他部委考核指标占比,统一组织实施,减轻基层负担。

协调联动、形成机制。为加强对质量工作的指导,报请国务院调整完善了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23个部委参与。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改革创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技术和服务规范,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工作体系。构建“总局统一管理,地方分级负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推进召回与反垄断、公平竞争、执法、监督、标准化、信用监管等工作的信息共享,依法实施召回管理。

建立“发现产品缺陷—提出产品安全规范建议—促进行业整体产品质量提升”机制。注重利用召回数据帮助企业消除隐患,提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

坚持结果导向,注重实效,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支撑。质量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有获得感,企业有认同感,质量工作才有成就感。

增强全民质量意识。联合14个部门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参与企业超过50万家,群众超过9000万人次。首次在全国开展“质量开放日”活动,接待来访企业和人员100多万人次。

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指导地方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湖北、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将标准、计量、合格评定等质量技术基础与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相结合。

,质量发展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总局统一部署,依法履职尽责,努力实现更大作为。

持续深化改革,健全质量治理体系。提高质量政策制定水平,编制质量强国战略纲要,完善质量统计监测体系、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开展对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激励支持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地方,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

坚持底线思维,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推进产品伤害监测与预防干预工作,完善产品售后质量担保制度,在消费者满意上下功夫、求实效。

夯实质量基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进质量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协同服务,推进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优质服务承诺,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和“质量开放日”等活动,在服务中小企业上下功夫、求实效。

山东:做好“监管”和“服务”大文章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落实总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开办环节整合为2个。全省市场主体总量已过千万户,同比增长15.1%。市场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查处案件48961起,移送司法机关184起,省级监督抽检食品、药品3.3万批次。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步提升。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省政府出台《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实施意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省16市均参照执行。二是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协同效应。编制《〈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山东省地方标准》。施行《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协同顺畅。建设全省统一平台,将7905个政府部门、1080万户检查对象、4万余名执法检查人员全部纳入,实现各行业全覆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的抽取、匹配等流程,全部由平台自动随机生成,全程留痕可追溯,实现了智能化监管。

与此同时,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基本建成。从小处入手,为民服务解难题。针对校园及周边食品、保健食品、网络餐饮等问题多发领域,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4.9%,校园周边销售食品问题发生率从6.17%下降至2.5%,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态势得到遏制,下线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2.54万家。开展“食品工厂规范化”建设,加强流通主渠道监管,推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和食品相关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5%和97%以上,食品抽检样本量突破4份/千人。实施品牌引领,推出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7个、食品生产示范基地22家。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率先实施质量提升中期评估,相关做法在国务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交流。消费品质量提档升级,家电、鞋帽、日化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获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品种约占全国20%。山东质量、山东标准、山东品牌建设扎实推进。2900家大中型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了148家制造业企业高端品牌培育。在全国率先打造“质量链”平台。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全省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467件,质押融资60.8亿元。国际标准化组织铸造机械技术委员会、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委会落户济南,全国唯一的国际标准化论坛和全国首个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在青岛设立,全国首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综合服务中心在烟台创建。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持续强化监管执法,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深化信用监管,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广东:完善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以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着力完善市场监管治理体系,提升市场监管治理效能,全力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治引领,积极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对市场监管的全面领导体系。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的领导贯穿机构改革全过程,实现省直单位首个挂牌,有效实现机构整合、理念融合、人心聚合。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推进全省系统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研究制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等行动方案。

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企业准入经营监督管理体系。在全省范围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稳步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实现产品准入、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知识产权改革的同向共进。至11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1241.7万户,同比增长9.5%。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省共抽查企业30.6万户,抽查率6.6%。健全信用联合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全省90.1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度企业年报率达96.5%。

坚持质量强省,积极构建企业主体、政府监管、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体系。加快质量体系建设,建成2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54个国际和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在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新公开团体标准1169项,累计有效期内认证证书43.16万张,居全国第一。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整合生产、流通领域抽查,推动质量监管标准化;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创新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问诊治病”活动。优化质量公共服务。积极参与承办中国质量(深圳)大会,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省政府质量奖评审活动。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构建激励创新、高效保护、健康活跃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体系。一是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修订出台《广东省专利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支持建设224家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至11月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29.3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428万件,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万件,均居全国第一。二是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以省政府名义在全国率先出台《举报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奖励办法》。三是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1至11月,全省专利权质押登记金额达156.9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坚持底线思维,积极构建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以省政府名义印发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和主体责任清单,全面压实各方责任,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达100%;深化电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全省电梯责任保险覆盖率达89%。建立市场安全监管形势分析会制度,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妥善处置多起市场安全突发事件。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强化统一的市场监管执法;持续开展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专项整治。

宁波:寓监管于服务之中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总局及省局的部署要求,积极构建“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大融合”工作新格局。目前,宁波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企业覆盖率达10.27%,查处行政处罚案件6873起(其中大要案1580起),消费者满意度得分位列全国70个大中城市第十,并探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宁波做法”。

聚焦改革红利、市场活力,行政审批“行简约之道”。宁波市市场监管局重点从市场主体的“生”与“死”两头下功夫。积极探索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试点。实行企业开办“一次受理、一次采集、全程通办、集成审批”,取消企业名称核准、社保登记单独办理、企业银行开户许可等事项或环节,建立不见面审核机制。目前,宁波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只需8个工作小时、3个环节、5份申请材料,并已实现“零见面”“掌上办”,个体工商户同样受益。自4月平台上线至今,全市实现“网上办”企业41410件,占同期开办数的88.73%。积极探索全国简易注销改革试点。率先上线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成功打通税务、人民银行等6个部门业务系统,分类施行普通注销简化办、简易注销当场办、特殊注销灵活办、“死户”注销强制办等快办机制。目前,宁波简易注销最快20天办结(含公告期),提速56%;全市共简易注销企业18001家,占同期企业注销量的61%。该项举措得到肖亚庆局长和浙江省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予以刊发。

聚焦市场化、社会化,知识产权保护“集多方之力”。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从商标专用权入手,全国首创“商标保险+维权+服务”模式,成立宁波市商标专用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发挥经济补偿、维权援助和法律咨询等三大功能,在行政部门查处或司法部门判决构成商标侵权后,将负责赔偿企业在维权中产生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和法院判决的直接损失。今年共为35家企业、2623件商标提供承保服务,累计保额1260万元。

聚焦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安全监管“解群众之忧”。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在牢牢守住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四大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紧盯特殊人群、关键设施,实施重点监管。针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总局专项行动要求,以基层市场监管所为单位,大力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建立会议营销场所“一张清单”,落实会议营销登记、举办者主体责任公开承诺、场地提供者信息报送、事中事后监管等四项制度,并与市老龄办合作,组建了一支由650名社区老同志参加的“银龄”志愿者队伍,帮助监管部门搜集线索,提供了有价值线索46条,查处典型大案5起,其中包括浙江省首起集团性虚假宣传会销大案,罚款150万元,入选总局“保健”市场整治百日行动典型案例。针对电梯使用安全问题,在创新实施“保险+服务”电梯安全责任险后,又升级电梯安全综合险,提供“乘梯人员+维保监督+配件更换”的风险保障,实现全过程跟踪,大大降低了事故概率。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宁波市电梯安全监管经验和做法,推动电梯安全地方立法,目前《宁波市电梯安全条例》已列入市人大立法审议项目。

厦门:服务高素质现代化建设

,厦门作为全国10个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之一,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厦门市农村集体聚餐多元化治理模式”获评第二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全国十佳案例;中消协发布全国7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厦门位居全国第五。

厦门市市场监管系统突出亮点和特色工作主要体现为五个“新”:

服务经济发展有新举措。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55条措施,为企业提供市场监管全职能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推出“知保贷”“知担贷”两类专利权质押贷款融资服务产品,有效提高企业融资风险防控能力。

食品安全监管有新作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厦门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工作方案(—)》,勾勒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景式“规划图”,并以“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为导向,对食品安全实施严格监管。

执法机制有新突破。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推进“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线上线下互通”的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模式,跨部门联合执法成员单位增至9家,成效明显。“双随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平台进驻市、区两级186个监管执法部门,实现对1164项事项的随机抽查。

质量提升行动有新进展。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推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获评“中国质量之光”。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活动,成为全国试点城市。实施政府质量奖激励政策,厦航成为全国首家服务业“中国质量奖”企业。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实现“三连冠”。

维护市场秩序有新成效。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螃蟹绑大草”等水产品称重行为专项整治,推出“诚信筐”等6项规范举措,水产品称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出台意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类广告监管工作,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广告得到有效遏制。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和肖亚庆局长的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努力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运用,在全市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研究制定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仓”操作规范。

着力强化安全监管。抓好食品安全战略三年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以基层医疗机构及城乡接合部小诊所、零售药店为重点,持续加强“两品一械”高风险环节和风险点监管。

着力提升监管效能。落实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指导意见。完善“智慧监管”系统,构建市场监管一体化信息平台。针对“职业索赔人”难题,加强调研和部门联动,制定工作规范,提出破解措施。

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开展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劣质商品、仿冒名牌专项整治,集中治理电商平台侵权仿冒、虚假宣传、假海淘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广告违法行为,推动广告产业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互联网、教育、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着力夯实支撑基础。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列入全市立法正式项目。高标准建设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

食品生产司:“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食品生产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小切口”做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大文章”。

以公开承诺为载体,把主体责任“晒”出来。公开承诺是底气,也是责任。遵照肖亚庆局长指示,食品生产司举办“提升乳品质量企业公开承诺”活动,12家大型乳企负责人公开亮出承诺、晒出责任、接受监督;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携77家乳企共同发出“提升乳品质量我们共同行动”倡议,营造了明确责任、落实责任、监督责任的良好环境。

以规章制度为基础,让责任规定“严”起来。落实主体责任,制度是根本。食品生产司针对消费者关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标注不清晰、不规范等问题,组织制定修订《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规章4部、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10余个,进一步细化落实《食品安全法》,补齐制度短板,强化监管弱项,解决监管问题。

以企业合规为前提,让管理责任“实”起来。食品安全治理,核心是落实责任。食品生产司监督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定责任和义务,保证生产过程持续合规。研究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工作规范和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办法,督促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自查,主动报告食品安全风险,企业年度自查率达90%以上。在企业自查基础上,食品生产司指导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原则,确定检查频次、实施靶向检查,全系统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83.3万家次,发现问题主体7.5万家次,合规率达91%。

以风险管理为重点,把防控责任“扛”起来。食品安全治理,“防”大于“治”。食品生产司推动企业加强全产业链风险分析,建立实施HACCP、GMP、ISO22000管理体系,严防源头风险、严控过程风险、严管出厂风险。

以食品小作坊为切入,把安全责任“管”起来。食品小作坊,关系大民生。食品生产司坚持“抓大不放小”,按照“三个一批”思路,组织开展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小作坊普查建档率达100%、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食品生产司在浙江召开小作坊监管现场会,力促小作坊提档升级,推动地方建设小作坊加工园区。广东、浙江、内蒙古等地以小作坊园区建设助推产业集聚化、管理集约化,内蒙古规划建设园区95个、已建成使用72个。

以培训考核为抓手,让责任能力“强”起来。能力不足,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最大短板。食品生产司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树立“监管为民、为民监管”理念。组织开展食品生产监管大培训、大考核,一方面抓食品生产检查队伍专业化建设,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集中2个月时间,连续举办5期食品生产检查人员培训班,培训检查员师资846人,各省(区、市)局共培训食品生产检查人员6200人次;另一方面,抓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编写抽查考核试题、开发抽查考核APP,截至12月20日,全国共监督抽考在产企业13.5万家、覆盖率98.7%,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考合格率94.4%、满意度98%。

下一步,食品生产司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食品安全重点任务,增强责任意识、完善责任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维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