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决战高考作文(1)—时评文与时文选粹4篇(0810)

决战高考作文(1)—时评文与时文选粹4篇(0810)

时间:2021-06-01 06:48:45

相关推荐

决战高考作文(1)—时评文与时文选粹4篇(0810)

④不会“无球跑位”,就会远离“有球机会”。初入职场,做一些复印打字跑腿之类的工作,就觉得自己不被看好,认为所做工作无足轻重,从而虚度光阴,放弃学习;面对改革重任,凡事奔着“球”去,短期内出政绩的、吸引眼球的抢着做,利于整体长远但于己无“进球之功”的则躲着不愿做;斤斤计较于帽子和名分,脚下无球,就抱着事不关己的消极心态,成为实干赛场的旁观者、场边人。不会前后穿插、从旁策应,甚或脚下使绊、暗中拆台,这种拼搏人生的心理姿势不仅很难看,也会让自己惹上红牌黄牌,更会导致所在队伍的整体失利。(反面论证:任何工作和事业中,不会“无球跑位”,就会远离“有球机会”。)

⑤能否以积极进取态度对待“无球期”,决定了人生赛场的攻守态势。正如国画中的留白、散文中的闲笔,猛一看感觉不到它的作用,其实正是为人生的下一笔铺垫蓄势、深埋伏笔。(比喻论证,进一步论述:无球跑位就是在为人生的下一笔铺垫蓄势。)

⑥如果说持球、进球是人生的高光时刻,那么,之前的用心跑位就是最给力的蓄能。人不能总幻想在聚光灯下长途奔袭、一球成名,完成这一切,前提条件就是做好无球时刻的沉潜与力量积蓄。从这个意义上说,“脚下没有球”的日子,更值得珍惜、努力和奋斗。多一些无球时洞察形势的大局观,跳脱出凡事奔着球去的思维局限,学会盯着球的未来落点拼命奔跑,在“镜头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用功努力,才能更多接获命运的“传球”,洞穿人生的“胜利之门”。(总结:凡事不能只顾奔着球去,不能急功近利,要珍惜无球的日子,默默努力,才能洞穿“胜利之门”。)

《人民日报》(08月01日 04 版)

【时评在线】

踏 平 坎 坷 成 大 道

8月8日新华社

8月8日,一个中华儿女无比自豪、永远铭记的日子。十年前,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开幕式上,那一个个气势磅礴的“大脚印”浩荡前行,象征着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定格在记忆深处。十年后,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有力,更加坚定豪迈。

让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摆脱贫困,建立起覆盖13亿多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在人类历史上,何曾有过这样的发展奇迹?走过千山万水,中国早已气象一新,但前路依然不平坦,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必须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补短板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来势汹汹。

面对挑战,唯有勇毅笃行;遭遇风浪,唯有风雨同舟。实现我们的梦想,开创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心,激发出勠力同心、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

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发展的深厚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40年,在亿万人民辛勤打拼下,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时期,不仅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塑了发展格局,释放了制度活力,形成了日益坚实的综合国力。今天,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就有了根本保证。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上亿市场主体,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升级潜力,回旋余地充足,具有强大的抗击打和抗风险能力,为应对挑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6.8%,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区间运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8.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同比下降3.2%。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蓬勃成长,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经济发展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的发展必将更上层楼,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给世界各国和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有信心就有力量,敢奋斗就有希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从来不信邪、不怕鬼,向来不惧怕任何外部压力,在风险和挑战面前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精彩传奇。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凝聚团结奋斗的意志,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奋进的根本力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受磨砺,怎能有成长?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切奇迹都是创造出来的。13亿多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干、加油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一定能踏平坎坷成大道,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

作者系新华社评论员

3、网络社交,诚信为先

07月30日 人民网

网络社交,诚信为先

(标题即论点,一目了然。)

①微信好友发来消息,称正在住院急需用钱;社交群里都说某项目挣钱,投入之后就被对方拉黑……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在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类似的网络社交诈骗问题。“聊天有剧本、情节靠虚构”,以熟人关系为幌子的诈骗更加隐蔽、更易成功,也更需提防、更要监管。(提出问题:列举身边实例,指出网络社交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诈骗等问题。)

②网络社交平台多建立在虚拟、开放的基础上,除了现实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难了解其他虚拟ID的真实情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台不善监管、缺乏自律,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丢失了诚信的本色,必然问题百出,行之不远。(分析问题一:道理论证,论证由于使用者和平台管理者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网络社交丢失了诚信本色,行之不远。)

③中华民族一直有崇尚诚信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将守信视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实是天道人伦的法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致亡国,商鞅“徙木立信”为后世所传颂。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正因此,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和践行诚信价值观,高度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问题二:举例论证,从孔子到孟子,从周幽王到商鞅,正反面论证结合,论证了从古至今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从“乡土中国”变为“流动中国”,从“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大量流动,这一进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交方式: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径在扩大,社交对象在增多,熟人社会的社交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网络社交平台因为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而快速发展之时,更需要注重相关风险,不要让类似的诈骗行为,淡漠了人与人的信任,稀释了整个社会的诚信风气。(分析问题三:进一步论述,网络社交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但决不能让网络诈骗淡漠了信任,稀释了诚信风气。)

⑤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对个人如此,对社交平台也是如此。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应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以“群”而不是“个体”为中心的社会观念,深远地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运行与延续。在迅猛发展的社交新趋势中,人们仍然希望在陌生人社区里找到熟人社会的信任。所以,不妨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引入“群”的理念。只有让每个人都自觉守住规则底线、维护人际和谐,才能构建既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满足现代人社交渴望的、值得信赖的网络社交平台。(解决问题:找回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引入“群”的理念,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

⑥诚信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仍然任重而道远。网络社交平台和使用者须担负起责任,共同建设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交平台,让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文末呼吁:参与者共同担负起责任,建设以诚信为基础的平台,让幸福感与日俱增。)

《人民日报》(07月30日 05 版)

【时评在线】

油漆刷佛像?请对文化存点敬畏

-08-07 11:22 光明日报客户端 封寿炎

日前,有媒体报道四川安岳石窟造像的佛像被人用彩色油漆“修复”,原本古朴端庄、精妙绝伦的佛像被彩漆刷得大红大绿、艳俗无比,让人不忍卒视。当地权威机构随即回应称,被刷油漆的佛像为1995年当地群众聘请工匠“重绘”,有关部门知晓后即予制止。

这批文物非同小可。据介绍,该佛像群开凿于南宋,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目录清单。如此珍贵的文物被漆成红红绿绿的大花脸,这种黑色幽默让人笑不出来。

有人说,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缺失,法治观念淡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也比较低下,这是“保护性破坏”事件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当然有道理。但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将近一千年前,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就是出自普通工匠之手。随后,它们被一代代民众观瞻仰望、顶礼膜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难道这千百年来的普通民众,其文物保护意识、法治观念和文化素质一定比现在的群众高吗?恐怕未必。

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文化文物是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有了这颗敬畏之心,文化文物就是一种庄严的存在,人们就会谨慎而诚敬地对待它们。没有这颗敬畏之心,文化文物就有可能成为手里的玩物,可以任由自己的喜好打扮它、处置它,改变它原本的面貌,扭曲它固有的本质。

不止是安岳石窟,许多令人惊叹、震撼心灵的国宝级文化艺术,都未必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出自无名的普通工匠之手。龙门石窟那些栩栩如生的佛教造像,穿越千百年时空仿佛仍能跟今人对话,可有谁知道造像者的名字呢?敦煌的扑面黄沙,掩盖不住石窟千年的灿烂。如此辉煌的文化艺术得以造就传承,根本原因恐怕不是文保意识、法治观念和文化素质。那些普通工匠也许目不识丁,但他们虔诚敬畏的内心,借由创作而外化为杰出的艺术。从这个意义来说,正是信仰把绝壁凿成殿堂,精神让岩石绽放花朵。

敬畏之心影响着人们如何面对文化文明,也影响着人们如何面对大自然。在一些边远的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之完好、自然风光之绝美令人惊叹。其实在这种表象之下,常常蕴含着当地民众对于天地万物的深深敬畏。他们也许认为万物有灵,一草一木都不能轻易伤害。也许严格遵守祖训传统,绝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在客观上保护了生态,也保护了文化文明。

现代社会的公民当然要普及法治观念和文保意识,但如何重建对待文化文明的敬畏之心,培养面对文化时候的诚敬和谨慎态度,也许更加重要,也更为根本。如果没有这种敬畏之心,精通法律者也可能成为专钻法律空子的文物贩子。有了这种敬畏之心,目不识丁的群众也会坚守朴素的原则,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不敢擅动妄为。

我国已经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何对待、保护和利用这份沉甸甸的遗产,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需要认真思考。钱穆先生倡导的“温情和敬意”应该是最低要求,然而时至今天,类似“彩漆刷佛像”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不少古建筑、文物遗存都受到“保护性破坏”的威胁,甚至受到赤裸裸的破坏。这难道不应该深思吗?(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