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间:2019-11-23 20:18:41

相关推荐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江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出台实施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高质量,核心落脚在民生为本,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逐渐化为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发力制度改革,解决结构性的民生问题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明确要求,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这一重要论述,既道出了民生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又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江苏各级党委政府践行“以百姓心为心”的理念,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利益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事关人们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把一个个民生痛点变成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而这些民生痛点,大部分都是结构性的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化解,是对执政能力、发展定力的全方位考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充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然而,“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是江苏在实现充分就业中面临的一个结构性难题,亟待系统谋划、整体突破。为此,江苏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带动就业、重点群体帮扶、就业技能提升、就业失业监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公共就业服务强基“七大行动计划”,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覆盖城乡各类群体、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就业服务体系。出台了新形势下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等114条政策和创新举措,着力打造江苏就业创业政策“升级版”。制定并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聚焦大学生、农民、科研人员、城镇失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六大群体”,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

通过实施这些积极的就业政策,江苏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和,江苏省就业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140万人,约占全国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的1/10;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1个百分点。

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末,我省一二三产就业人员比例为16.1∶42.8∶41.1,城乡就业人员比例为67.9∶32.1。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创业人数年均增长15%以上,新业态对城镇新增就业贡献率稳定在8%左右,成为拉动就业新的增长点。

教育是民生之本,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多年来,“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长期困扰教育改革发展。不仅如此,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

针对这些问题,江苏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推进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扬优势、补短板、提质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着力扩大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坚决治理各类违背教育规律、干扰教育秩序、破坏教育生态的现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改变普高、职高硬性分流的做法,满足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愿望。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拓宽职教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全力支持创建更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高等教育的“高原”上隆起更多“高峰”。

通过这些努力,江苏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小学校舍越来越宽敞明亮,实验室、功能性教室不断升级,更多教师走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普高的录取率明显提高,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下一步,江苏将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育机会公平走在前列,学生学习快乐、教师从教幸福、家长放心信任、社会普遍认同,力争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增加“隐性财富”,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

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是事关城乡居民的“隐性财富”。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近年来,江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创新民生发展思维,建立了大于国家清单的省级清单。,江苏制定实施《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基本公共服务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10大领域共87个服务项目。

这些公共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功能配置“可量化、可持续”、配置标准按“人”不按“地”,确保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日俱增。目前,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规范基本形成,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究,基本公共服务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高。

医疗资源均等化,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是每个人普遍关心的公共服务内容。近年来,江苏扎实开展省级综合医改试点,持续完善基本医保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医疗领域改革。开展“健康江苏”建设实践试点,深化公立医院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强化医联体建设,89%的县(市、区)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县域就诊率接近90%,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增长,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9%,居民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医联体在江苏出现。医联体使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带动了当地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则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江苏全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保障全体劳动者再到对全体居民的保障,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统计表明,全省百姓社会保障满意率从的58.4%跃升到的91.5%,提高33.1个百分点。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今,江苏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近些年,江苏系统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多元参与,提升服务质量。全省养老机构从上世纪50年代末仅有的39家增长到目前的2378家,养老床位数达67.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7.4张,其中护理型养老床位达24.5万张;8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省建成一批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9.8万老年人享受到多样化居家上门服务,初步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心系群众冷暖,办好扶助性的民生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这些温暖人心的话语,要求我们站稳群众立场,急百姓之所急,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

“苏北可能成为全国农村住房条件最差的地方。”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的这句话,振聋发聩。此后,他反复强调,“决不能让群众住着危房‘被小康’”。,江苏下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为这项工作定下“时间表”“线路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改造,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是省委的明确要求。

农房改造,主要针对四类重点对象,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徐州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每户15000元,用于支持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同时布局产业园区,打造农民10分钟就业圈;宿迁针对困难群众进行住房价格分类补贴,对部分极其困难农户采取完全兜底保障政策,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安排困难群众优先就业;盐城对四类重点对象的房屋状况开展"回头看",确保应改尽改、一户不漏。截至底,江苏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9.1万户。

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江苏社会救助体系的鲜明特色,不仅将破解二元结构矛盾转化成发展的契机,在全国创造示范样本,也为困难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02年,江苏开始在部分县市探索农村低保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从今年7月起,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21元和每人每月7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和7.5%,提前一年超过了年6000元的兜底脱贫标准。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江苏各设区市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南京创新推出的以“全科社工”“一门受理”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打通了社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扬州救助急难家庭的实践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张家港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社会救助“中央厨房”。当前,江苏已建成以金融资产信息查询为重点的省级大数据核对平台,以来共对229万人次城乡低保等对象的“房子、车子、票子”经济状况信息进行全面核对。通过线上信息核对和线下入户核查相结合,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度。

率先尝试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探索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江苏经验”,有效回答了“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这三个现实问题,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建档立卡并动态调整,将西南岗等6个集中连片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扶贫对象“瞄准”机制,让江苏精准扶贫有的放矢;省财政对农户贷款贴息50%,扶持生产、就业援助、保障兜底、医疗救助等措施综合发力,实行扶贫开发和民政低保制度有效衔接,种种“靶向疗法”确保“药”到“贫”除。

着眼品质生活,满足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体现为社会需要和精神需求。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有序、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周边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场所,成为人们越来越在意的事情。

江苏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往频繁,流动人口较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来,江苏在全省范围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网格员扮演了信息采集员、便民服务员、治安巡防员、矛盾化解员、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员、政策宣传员等六种角色,实现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取、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问题在第一时间上交的社会治理江苏模式。

一张工作证、一部手机,吴江的专职网格员每天开展专职巡查,遇到问题只需要随手拍下,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上传到区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平台自动向对应网格长的手机终端派发工单,由网格长协调相关力量处办。在吴江,全区被划分为899个基层网格,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平台管流程、一套机制管运行、一个办法管考核、一支队伍管执法,形成了“小网格、大联动”的社会治理生态系统。

统计显示,我省公众安全感从87.4%提升到底的97.6%,安全感提升的背后,是创新升级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全面推进,以及群众主体作用的不断发挥。

近些年,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快速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中,成为城乡居民崇尚的健康新风尚。同时,广场舞上哪儿跳、跑步去哪儿跑也成了老百姓的“烦心事”。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运动健身,我省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和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较大规模的体育公园700个、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体育公园200个被列为全省十大民生实事。

民生是涉及所有个体、所有家庭的大事情,然而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民生的理解和需求又大不相同。为了满足更多人的民生需求,江苏既尽力而为,兜底基本民生,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也着眼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需求,量力而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服务。

老旧小区老年人出行困难,是影响不少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难题。面对加装电梯过程中的意见统一难、多方协调难、工程实施难,南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南京经验”。出台配套细则、协调规划审批、多方筹集资金,南京各部门协调推动增梯工作,全力解决老旧小区老年人的出行难题,为破解这道全国性的难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同样需要政府、社会给予特别关注。在淮安市清江浦区盐河镇甘露村的“关爱之家”,每周六都会有12名志愿者带着2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来自南林大淮安校区的大学生,为孩子们带来了课业辅导、儿童文学赏析、手工课、书法课、绘画课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为了让全省19.54万农村留守儿童在关爱中健康成长,省政府部署农村留守儿童专项保护行动,建立20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被列入去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农村留守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农村留守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今年,全省还会新建200个“关爱之家”。

(执笔人:丁和平、苏胜利、李佳婧、朱瑾、高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