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垂暮之年的朱元璋办过的最后大案 南北榜案变革了明王朝的科举制

垂暮之年的朱元璋办过的最后大案 南北榜案变革了明王朝的科举制

时间:2023-09-12 06:53:03

相关推荐

垂暮之年的朱元璋办过的最后大案 南北榜案变革了明王朝的科举制

前面有一期,我从蒲松龄的屡次落榜谈到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利弊,这一期,主要是讲明代震惊全国的一件科举事故,读过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下面就由我慢慢道来。

明朝的开国历史是非常曲折的,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这像极了一个国家要崩盘的前奏,当时全国的税额比元朝初期增加20倍不止。百姓不堪负重,北方白莲教头目韩山童等人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红巾军起义,打着:“明王出世,人民翻身”的口号吸引了广大农民参加起义。这里注意,白莲教的背景,被儒家视为异端,是不受文人正视的。其实当时的很多起义军,都不被文人看好,包括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参加起义军后取的名,寓意为“诛元璋”,把自己比作诛灭元朝的一把利器。元军前期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北伐,没有余力南顾,朱元璋便趁机在南方逐渐发展壮大,从而荡平江南群雄,为北上灭元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军事基础。

明太祖

南北榜案扼要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这一年举行科举会试,朱元璋选定了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事件主要是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取录五十一名进士,以福建闽县人陈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因所录五十一名全是南方人,故称南榜。开榜后,因为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淮河以北的学子全部落榜,北方学子如何能信服,诸多考生认为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故意照顾南方仕子,于是并在齐聚在酒馆、客栈、街边纷纷议论。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怒斥一众官员道:“难道咱大明,只有半边天下吗?”随即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等人重新阅卷。过了一夜之后,张信等人说刘三吾判卷确实没有徇私舞弊,但这时有人上告说张信等人与刘三吾私通。这可能直接导致了在《二十五别史·明书》中的记载:“上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有私,指为胡、蓝馀党,逮拷讯。”就是说朱元璋知道后大怒,怀疑并认定大部分官员是胡党或蓝党,后来将张信与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将刘三吾发配戍边,就是去守卫边疆了。后来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又复选六十一名进士,取山东韩克忠为状元,都是淮河以北的学子,这就是当时所谓“南北榜”。

明朝疆域图

圣心难测,胆大心细的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先后办了很多大案,从空印案,郭桓案到蓝玉案,那些跟着他混的创业小伙伴们没几个是善终的,他就怕功高盖主,威胁他的统治地位,所以常常先发制人,杀之而后快。在胡惟庸案中,就处死约三万人,包括七十多岁的李善长,蓝玉案中诛杀一万多人。朱元璋其实也曾想过杯酒释兵权,但看来他并没有赵匡胤那么幸运。当君主的痛恨被别人欺骗与背叛,开国皇帝守江山可一点不比打江山容易。

再说刘三吾,他其实是元朝旧臣,学识异人,在明朝建立初期多有贡献,明王朝的科举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史》中关于主考官刘三吾的性格记载是这样的,记载中说“: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而且刘三吾这时其实已经是朱元璋的主要政治幕僚了,因为其他人要么被处死,要么被贬,但他最后也没有逃过。但从朱元璋没有处死他,足可以看出,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看刘三吾和其他官员极有可能,成了他的政治牺牲品。其实说到刘三吾和他的监考官员们,既然知道了榜单后,也太憨直了,你哪怕作下弊,录取几个北方学子进去,也不至于遭此大祸啊。事件发生的隔年,朱元璋就驾崩了,这也成了他一生中雷厉风行办过的最后一个大案。其中细则,如今早已经是不解之谜了。

从今天看,南北榜案的发生其实是偶然中带着必然,因为朱元璋是自南向北,消灭北元统一天下的,当时北方初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还未稳定,南方的经济全面超过北方,文化也比北方发达,江浙一带更是多为文人翘楚。所以,出现北方人却全部落榜,概率也是极大的。其次,据不完全的统计,洪武年间,元朝残余势力对明朝北边的侵扰有数十次,如此动荡的北部边疆,对于长久受元朝统治的北方人难免也会心中动荡。明朝初期,皇族勋戚、官僚地主仍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底层的劳动人民仍然过着被奴役剥削的痛苦生活,生活极其艰难。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为了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必须要稳定南北政局,有人说朱元璋想借此拉拢北方文人,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

在元末乱世到明初这段时间,许多文人骚客纷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廿二史札记》中指出:“明初文人多不仕”,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文人多数看不起朱元璋,不愿与之合作,只有少数人如宋濂、刘基等人相助,这就造成了明朝初期有才学的官吏匮乏。其实在洪武六年开始,朱元璋罢科举制整整十年,多数以察举制举荐人才。所以可见朱元璋其实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但也是一个用人必疑的人。

朱元璋借 “南北榜案”调解了南北统一形势中政治平衡的问题,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从未有过分南北科举的先例,此事件开创了明朝南北取士之先例,到了洪熙帝以后成一个确立的科举制度。

就从这里,看出朱元璋在政治上的胆大心细,帝王之术运用是多么的炉火纯青,一桩震撼大明王朝的科举大案,街头巷尾天下学子皆知。但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随便再开一个科举北场,办掉一批可能早已是心头刺的官员,对于已是垂暮之年的朱元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何稳定巩固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为后代扫除障碍才是他的重点。

科举审阅

后言

其实我觉得朱元璋这个人,我也不说他是什么天纵之资,但就识人善用这一点,而且用的是干净彻底 ,绝不留下任何风险,确实异常少见。为君者,是为了能更好的治理国家,平衡各项制度和官员间的关系,更何况他是一个开国皇帝,还是一个土根皇帝,后人也不能多奢求他有多么贤才仁德。而今我们回首看他的功绩,主要是驱逐胡虏,拯救汉人江山,废除了元朝不平等种族政策,带领中华文明走向新的篇章。这些对于历史,还有当时的民族也好,百姓生活也好,都有着不小的积极意义。

我是流云,关注我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历史点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