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四川省邛崃市:小乡村“陶坝”探索走出乡村发展治理新路径

四川省邛崃市:小乡村“陶坝”探索走出乡村发展治理新路径

时间:2020-05-12 02:15:29

相关推荐

四川省邛崃市:小乡村“陶坝”探索走出乡村发展治理新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

大同镇陶坝村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部山区,幅员面积9.13平方公里,全村521户1575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口729人,占总人口的67%,占劳动力人口的69%。全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较薄弱山村。在创新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探析乡村振兴路径工作中,除了难以摆脱区位偏远的掣肘外,陶坝村还面临着众多现实问题:一是人口空心化严重,大量外流的劳动力弱化了农村生产建设和乡村治理主体,淡化了邻里关系,疏离了邻里感情;二是居民权力表达渠道不畅通,利益诉求表达途径无法满足自治需要,基层民主协商氛围不浓厚;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不精准,需求捕捉能力欠缺,公共服务供需信息失配,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有待提升;四是乡村产业弱质化明显,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及产品营销水平较低,“造血”内生动力不足,邛字号农产品“金字招牌”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产品到效益的转化衔接能力不够。为此,陶坝村坚持发展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保障居民自治权力为前提,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纵深推进“互联网 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乡村产业培育、社区多元治理等与互联网科技交融互促,奋力打造基层参与式社区治理“陶坝样板”。

二、做法与经过

(一)拓展基层党员存在表达功能。一是创新党员教育,确保流动党员“不流动”。搭建线上农民夜校、“微党校”,建立党员学习教育资源库,同步推送共产党员网、四川党建、天府先锋、蓉城先锋等党建平台信息3258条,开展“学时制”学习考核,对全村15名在外流动党员进行网络送学,确保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个“神经末梢”。二是强化两新党建,强化资源调配。村党组织积极与7家农业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切实找准联系双方利益联结点,充分发挥两新组织渠道信息优势和市场开拓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猕猴桃、佛手瓜等规模化农业、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定向开展种植技术和营销品牌等培训,吸引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三是细化基层协商,强化党群交流。建立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线下依托陶坝村“群众工作之家”搭建协商平台,坚持民情收集、协商办理、问效评估“三步走”,最大化激发居民群众的公共精神;线上建立“议事厅”及支部、社区、小组微信群等,破除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时间、空间障碍,推进村民新时代下再融合。初,陶坝村通过线上“议事厅”多方筹措、优化方案,及时有效解决了主干道河沟路塌方修堡坎等问题。

(二)强化乡村人才培育。一是强化发现储备。充分用活邛崃市出台的乡村振兴配套政策25条、人才新政18条,实施“凤兮归崃”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行动和后备干部储备计划,吸引在外经商的郑小琴等5名优秀农民工回村就业创业,带领村民积极发展陶坝村属地电商,5个村民电商初步实现20余万元销售收入。二是强化培训提升。整合农技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资源,邀请田秀才、种养殖能人等农业专业人才入驻,线上及时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及时满足农业生产物资需求。同时,线上开辟农民夜校、微党校、农技咨询等栏目,在线开展农业政策、种养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乡村产业人才7名。三是强化扶持奖励。建立村(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及职业化薪酬体系,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3000元以上”标准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全面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 考核绩效”报酬制度,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和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落实相应职业津贴,开辟职业晋升空间,定向招录事业人员,极大吸引人才回村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同步推进社区网格专业人员管理,优秀网格员作为村两委储备培养。以大同镇(陶坝村属地镇)以例,近两年共吸引10余名优秀本土人才回村任职。

(三)推行“互联网 ”乡村治理。一是主动公开村级事务。通过全覆盖开通线上“书记信箱”的方式,第一时间了解居民群众需求,通达村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开设线上公示栏目,及时对党务、村务、财务以及民生事项进行主动公开,让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能及时了解村上事务,做好社区公共事务的监督者;开设线上“工作日记”栏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两委”干部按职能职责分工主动公开履职情况,及时答疑解惑,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居民群众共同参与村级管理;每月线上下辖发起村级管理事务例会,对村干部履职情况及本村各项工作进行民主监督、评议。二是开通线上“议事厅”。在全市271个村(社区)开通线上“议事厅”,将村级议事协商“搬上”互联网,搭建了村里村外和留守人员的信息和情感沟通平台。截至目前,全村在线公示村(社区)党务、村务、财务信息4589条,通过议事厅议决落实事项4个。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发布防疫动态121条,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支持防疫工作,群众通过“书记信箱”主动提供了重点人员、举办群宴等线索89条。三是助力特色产品销售。依托优质生态自然资源禀赋,利用互联网 ,引入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以来该村规模流转土地4000余亩,发展主导产业猕猴桃、柑橘等,提升乡村产业业态;线上开设“邛崃市集”,设置“特色产品店铺”“特色农产品打卡地导航地图”等功能板块,整合邛崃文君酒、黑猪、黑茶、猕猴桃等区域特色产品,发布“邛崃特色农产品地图”,打通乡村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推动产地向市场直供,减少乡村产品流通环节,提升农业产业利润空间。如大同镇陶坝村通过“为村一起卖”对农产品佛手瓜进行宣传,解决了原来本地销售低价、滞销的问题,将24万斤佛手瓜一次性销售到云南,且销售价格为原来的2倍。

(四)发挥社区治理防控优势。一是发动村民共同筑牢社区防线。发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奠定的基层基础优势,把社区这一基本单元作为疫情防控的“主阵地”,发动党员群众争当人民战争的“主力军”。发动党员干部、村民骨干等力量全力投身社区防控一线,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以户、网格为基本单元,逐户排查、逐一登记,先后完成3轮521户1618人全覆盖上门走访排查,重点锁定家庭未见面人员、经营主体未返回人员、外来新进人员三类群体,共同筑牢社区防线。二是发动村民做好群防群治。充分激发村民“自己的家园自己守”的主人翁意识和“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建立一对一联系和反馈制度,锁定重点区域来(返)邛人员,共排查省外来返人员52人、境外3 人;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实行分类管理,确保不漏一户一人,积极线上线下招募志愿者332人,发动村民自治力量,在进出村落通道设立消毒检查卡口,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做好公共区域消杀等自我防控工作。三是促进村民自我服务。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聚焦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士、孕妇等群体,协商组建“八个一”服务队(即1名镇街班子包片同志、1名驻村干部、1名村干部、1名自治组织服务人员、1名社区医生、1名警察、1名律师、1名心理咨询师),轮班值守,提供物资代买、情感支持等暖心服务100余次,让社区居民感受邻里关心、社区温暖;发动社区干部、党员、楼栋长、院落长、网格员、五老七贤等人员组建矛盾纠纷化解服务队,采取线上协调、线下劝导等多种方式,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个别居民不理解、居家隔离引起的邻里纠纷等矛盾进行协商化解。

三、成效与反响

小乡村陶坝村根植互联网 ,广泛调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发展治理。

(一)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实现参与式乡村治理,党建是基础,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乡村社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陶坝村依托互联网,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起精准智慧的党建工作路径,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有效调动了党员带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层党组织积极带领村委会、议事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主动引导村民参与村中各项事务,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大增强,渗透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夯实了村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参与式乡村治理,群众是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导向,以提升村民主体地位为最终目的。陶坝村依托互联网,带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激发了村民在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村民得以更广泛地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公共治理中;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推进民主协商,让村民的事村民自己在协商中解决,乡村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成效初显,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改善了乡村治理绩效。实现参与式乡村治理,产业是关键。陶坝村坚持以互联网平台为窗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打通商品流通链,拓宽了市场机会,让原本在局部网络中没有价值或价值较低的农产品得到价值提升,丰富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广大群众通过平台,自发宣传地标文旅品牌,将卖故事、卖乡土文化有机融入产业销售链,实现产品销售向产业营销的变革,乡村治理的绩效得到了有效改善。经过几年的实践,陶坝村村民的满意度达到97%,达到98%,达到100%。

四、探讨与评论

邛崃市从参与式发展理念的角度,以“参与”和“协商”为理论内核,在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下,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有益的发展,使社区成员共享发展的成果。

(一)找准乡村需求是基础前提。创新项目不能只一味地求新,而是要建立在群众需求、乡风民俗、乡村发展等基础之上,不能脱离了社区、脱离了群众而进行创新。邛崃市在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中正是抓住了乡村社区人口流出空巢化严重、外出务工人员联系家乡的渠道少、乡村产业发展难等这一实情,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发掘乡村价值,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提供载体,增加留守人员与外出人员的互动、本地产品与外界市场的互动,将群众参与、外出务工人员、农产品外销联结起来,共同把脉乡村发展与治理。

(二)多方融合共治是重要源泉。多元参与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社区发展治理的重要一环,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已成为重要动员对象,但是多元主体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常态有效的互动联系机制。邛崃市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保姆式”观念,找准政府、社会主体、群众三方定位,积极搭建多元主体能畅所欲言、展示才能的平台,寻找党员、群众骨干、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作为共治伙伴,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营造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

(三)善用社会资源是有力支撑。社区发展不能脱离了大的社会环境,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格,拥有庞大的社会资源力量,要善于借助周边优势,用好用活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邛崃市紧紧抓牢自身的基础优势,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乡村的人力、农产品、乡土文化等资源串联起来,向乡村治理聚合,焕发乡村发展活力,改变以往资源贫瘠、人员净流出等劣势,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社区,让外出的人才“愿意回来、愿意留下、愿意耕耘我们美丽乡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