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一年带薪全脱产 军转干部高校培训 这样的好事为何响应不积极?

一年带薪全脱产 军转干部高校培训 这样的好事为何响应不积极?

时间:2018-07-18 14:50:41

相关推荐

一年带薪全脱产 军转干部高校培训 这样的好事为何响应不积极?

作者:一路风景

近日,笔者看到了一篇关于计划分配军转干部进高校学习的新闻:六月底,海南省开展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进高等学校专项培训工作。通过选送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到高校培训,帮助其掌握安置岗位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业技能,实现从军队到地方的转型。参训学员从度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中选派,自9月至7月进行为期1年的带薪、全脱产、融入式专业培训。

培训采用学分制、导师制等结合的方式,安排一定的岗位实训学时,公共类课程可结合实际集中开课。而培训专业的确定原则上以安置定岗后军转干部所在岗位需要的实用专业为主。考核情况纳入人事档案,作为今后安排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的初衷,正如文中说的那样,“帮助其掌握安置岗位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业技能,实现从军队到地方的转型”。解决专业不对口、环境不熟悉、能力不突出等问题,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毕竟,和部队熟悉的岗位和技能相比,很多人对地方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是陌生而无助的。如果仅凭自己的学习感悟,这样的熟悉过程会很漫长,恐怕还要交出一定的学费才行。

现实中,一些军转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暂时无法达到用人单位需求的,且不说岗位专业军地不兼容,就只说管理能力、办事办会特别是办文的能力,一些退役前一直在基层连队工作的战友也是稍微欠缺的。这对单位和个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安排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就是这样一个“双赢”的解决办法,对大家的发展和单位的建设,都是一件好事。

据了解,各地都有类似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的安排。最“幸福”的可能是北京的战友,他们的培训学校在清华大学。然而,在和一位同年转业的战友探讨此事并征询意见的时候,这位战友却坚决地说:这事“吹”得再好,自己也坚决不去。同时这位战友也说,别说自己不愿意去了,就是他们单位也明确表示,不放人、不支持。

为什么明明一件好事,很多军转人和单位却要说不呢?

从安置单位来讲:没价值、不着急、不想放。

一位地方单位的朋友就讲了他们单位的做法。他说,对于军转干部,单位是欢迎的。毕竟,不用招考就可以增加一个工作人员,而且基本基础还比较过硬,是一件好事。人一旦进来,不管能力素质如何,总是多了一个干活的人,再让他进高校带薪脱产一年培训,内心是比较抵触的。

地方很多单位对于军转干部培训,首先是认为这样做没啥价值。毕竟每个单位的情况不一样,对军转干部的要求和标准也不一样。即使培训再全面,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因人而异,学得更多的还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这些技能,在单位里通过一定时间的传帮带和实践摸索,同样可以实现,所以没必要专门脱产去训,耗时耗力。

其次,单位对于军转干部有期待,但是也不需要他们立即成型成才,还是愿意给他们一定的成长时间和摸索阶段的,至少来单位初期一些不需要多少技能和经验的、只需要任劳任怨和认真负责的基础性、劳动性工作军转干部还得干得很出色的。所以单位让他们外出参加培训的迫切性不是很强烈。

更关键的是,现在各个单位事情都很多,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很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分担,所以不想放人。军转干部来了,虽然一些太专业太复杂的工作完成不了,但是例如收发文、组织会议、检查调研等工作还是可以完成的,特别是下乡扶贫基本快被军转干部承包了,减轻了很多压力。所以无论是单位还是科室,都不愿意放他们上学,不然他的活儿就要安排给别人干,很辛苦也很不情愿。

从军转干部角度来说,也有很多人觉得进高校学习划不来、没意义、不想去。

首先,进高校带薪脱产学习,时间一年以上太长。这意味着你刚到一个新单位,连单位情况和同事领导都不熟悉,连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还不清楚,就要离开。本来自己就是一个新人,一年之后上学回来还是一个新人,相当于这一年的时间白费了,对自己的成长和适应没有任何帮助。鉴于大家在部队时对上学这件事的经验教训,比如说回来要么换领导了要么没位置了,要么在领导眼里成了逃避工作的表现,通盘衡量一下,和留在单位学习提高相比,脱产去培训实在有些划不来。

其次,认为没啥意义。对于大多数军转干部来说,从事的都是基本的机关工作,比如公文写作、会议组织等。虽然平时没接触过或者不精通,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也能慢慢掌握和了解的。而且,高校所能组织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无法覆盖每个人的工作需求,更多的可能是基础公共内容的学习。所以大家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对自己的成长虽有帮助但是意义不是很大,不如留下来自学更好。

最后,是不想去。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学习虽然脱产不用上班,但是却要全程在高校而且为期一年的,有的还不在生活基础所在地。很多战友之所以选择转业,是因为想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很多人的家庭有很多事需要他来完成,比如小孩上下学、老人的照顾、对妻子工作的支持等。如果上学一年不能每天回家,其实和当现役没啥区别,家里的事情还是帮不了、顾不上,这样的培训学习自然就没有啥吸引力了。

了解了这些,也就明白为什么军转干部进高校活动开展了好多年,却并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积极响应的原因了。

其实,并不是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这件事本身不好,而是没有及时总结、解决一些安置单位和军转干部的顾虑。所以,如果想让这个工作能够有后续力,有热情,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专业设置要更加合理更有针对性。比如,采取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需求而异的设置原则,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设置什么,而不是我们设置什么你学什么,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质量,也能解决大家的实际需要,对未来工作有价值。学有所用,自然大家的热情和认可程度会上升。

二是在组织方式上进行改进。笔者建议,时间跨度可以不变,但是可以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长时间集训和常态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一年里集中三到四个月进行集中培训,其余时间以个人自学为主;发挥出院校学习和网上学习的双重效果,让学员可以结合实际自主选择;将学习内容融入日常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三是拓展学习人员范围。一般来说,参加学习的人都是当年转业的军转干部,这可以理解,毕竟刚转业啥都不知道自然需要学习。其实,转业几年的军转干部,可能因为岗位更换等原因,依然会出现能力不足、专业不熟悉等问题,依然有继续学习培训的实际需要。所以,应该建立全程学习或者分阶段学习的制度,让有需要的人可以自主参加培训,而且应该是全过程常态化的培训。

四是要在转变思想认识上下点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落实起来却很难。现实中,有一些战友是有学习需要的,也是想去的,但是却得不到单位的认同和支持。笔者转业当年参加当地的军转干部培训,学了不到半个月就被通知已经请好假回来干活。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在一些单位和领导眼里,学习培训是一种浪费时间不如在单位上班实在。这就需要通过宣传沟通,甚至是采用一些指令性任务手段,让单位和领导及时转变观念,给予支持。

五是注重个性化和真实意愿。听说为了搞培训,有的地方施行强制性全员性的培训模式,虽然看起来数量多、声势大,但是效果不好,还让很多单位和军转干部反感。有些军转干部退役前就从事机关工作,经验和能力都过关,再去长时间回炉似乎也没必要。所以,应该采取个性化办班、尊重个人意愿的方式组织和实施,让真正想来的、愿意来的军转干部能参加,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绝对是一个好事,但是需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广大军转战友更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充电提高,积蓄力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