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如何克服当众讲话时的紧张感

如何克服当众讲话时的紧张感

时间:2020-07-27 22:45:13

相关推荐

如何克服当众讲话时的紧张感

很多人在较为正式的会议、比赛、演讲等场合当众讲话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紧张,手足无措,本来记的滚瓜烂熟的台词说起来也是磕磕巴巴。

如果你向父母、朋友求助,他们多半会告诉你,你不要紧张,你不要把这件事情看的太重,你就当下面的观众都是空气就行了,你提前多练习几遍,熟能生巧,这样站在舞台上就不会紧张了。

可,听了这些建议,你就不紧张了吗?

不,不是的,你还是会紧张。

他们给你的建议出发点固然都是好的,但这些建议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劝你去逃避紧张,忽略紧张。

我们应该做的,是仔细分析紧张出现的原因,然后再探究克服方法。

我们为什么会紧张呢?

紧张是人类基因进化的一种自然选择,是一种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应激反应。在远古时代,紧张情绪督促着人类在面临野兽进攻的危险时赶紧拔腿而跑。几万年进化下来,野兽的危险基本没有了,但紧张情绪一直保留到现在。

那么,在现代社会,紧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做起事来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应对环境的方式。我们按照这种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和环境互动,基本上一切事情都能够按照我们所预想的方式发展,久而久之,我们就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种控制感和掌控力。

一旦我们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原来那一套应对方式便不起作用了,而头脑还没有来得及对新的环境形成合适的应对方式,我们的掌控感被剥夺,我们面临的环境不确定、事情不确定、结果也不确定,我们害怕失控,我们害怕把事情搞砸,紧张感便油然而生。

紧张就是为了避免失去对环境的控制,重新恢复对新环境、新事物的掌控感便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法宝。

具体该如何做呢?

-01-

体验紧张的感觉

既然紧张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么,当紧张感出现的时候,不去抗拒,不去逃避,不反复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而是去认真地体验此时此刻紧张的感觉,体验自己心跳加速的感觉,体验自己双手微微颤抖的感觉。

有条件的话,找个凳子,坐着,做一遍扫描身体的练习(以下练习来源于《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有修改)。

闭上眼睛,自然地呼吸,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来感受你的身体。

感受你的脚趾,就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脚趾上就好,不用使劲,感受你的脚掌、脚心、脚后跟、脚面……

感受你的小腿,然后把注意力缓缓地向上移动,请接受自然而然出现的感觉;

感受你的膝盖;

感受你的大腿,臀部;

再感受你的腰部、背部,感受你的整条脊柱;

再感受你的小腹部;

再感受你的肚子、心口、胸部;自然而然地呼吸;

再感受你的双手、手掌、手腕、前臂、手肘、上臂;

再感受你的双肩,放松……再感受你的脖子、下巴、嘴唇、鼻子、面部眼睛、额头;

再感受你的后脑,头皮。

做练习的时候,让紧张的感觉自由地流动,自由地发展,不去做任何抵抗。

-02-

唤起成功的体验

信心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你可以想象自己以前事情做成功的感觉,什么事情都行,关键是去体会自己做成功一件事之后的那种喜悦感、兴奋感、激动感。然后,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这次会做的更好。

-03-

可控第三者

所谓可控第三者,就是当我在和你的二元关系中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时,要找一个可以控制的第三方来恢复控制感。它可以是人,可以是物或事件。这里的“你”,就是紧张。

举个例子,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吉塔能够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她能够时刻看到自己满心信任的爸爸在观众席上为她加油打气。每当吉塔比赛中遇到挫败时,只要看到爸爸在台下,就能给予她无穷的力量与信心。当爸爸被关进小黑屋时,吉塔便一度失去了控制感,变得手足无措,接连败退。在这里,爸爸,就是可控第三者。

比如,也有的人在紧张时会听一听自己平日里喜欢听的歌曲来放松全身,消除紧张感,这里的歌曲,也是可控第三者。

可控第三者必须是自己熟悉的、信任的人或事。可控第三者带来的就是信任、安全与控制。

-04-

消除不确定性,获得掌控感

不确定的环境,不确定的人和不确定的结果,带来无法掌控的紧张感。

只要我们消除了环境、人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紧张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

比赛前,高考前,提前熟悉考场环境,熟悉路线,这就是为了消除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

比赛前,私下里多找一些朋友当众练习,感受在人多的时候讲话的感觉,不要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练习。正式比赛时,想象台下的观众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这就是为了消除人带来的不确定性;

提前练习,刻苦训练,做好充分准备,这就是为了消除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学习当众讲话,去豆瓜训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