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农村过春节 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大年初一”拜年活动

农村过春节 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大年初一”拜年活动

时间:2018-07-06 13:21:31

相关推荐

农村过春节 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大年初一”拜年活动

在农村,“过春节”,一直流传着大年初一晚辈去本村邻里各家轮流给长辈拜年的习俗。

这一习俗已经流传很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至今还在延续。

以前“拜年”,晚辈是要给长辈磕头的。一个村子里的年轻的后生们,要不约而同地排成长队去各家轮流给长辈“磕头”,以示尊重和敬意!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传统观念的不断更新,“磕头”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渐渐不怎么施行了。但是,“拜年”还是要必须进行的。一般是礼节性的“问好祝福”了!

大年初一,各家就早早地吃完早饭。打扫好因为年夜而可能弄得比较凌乱的屋子,准备迎接可能前来拜年的后生们。主人为了表示应该具有的热情,要准备充足的瓜子、糖果之类的零食。虽然这可能是极具“象征性”的招待!但是,家家都是必须准备的礼节!

以前,晚辈给长辈拜年是要真真正正的“磕头”的。一般,主人中的长辈一定早早准备妥当,甚至于“梳洗打扮”,穿着过大年的新衣服,端坐在大炕的“炕头”上。晚辈进屋,按称呼祝愿长辈“过年好!给xx拜年了!”然后是匍匐在地,给长辈磕头!

长辈要客气地回应,“别磕了!留着头发长(Zhang)吧!”这是约定俗成的客气话儿!这家拜年完成,拜年的“队伍”就又到下一家!如此循环。

这也是农村过大年的一个非常具有“人情味儿”的年轻人的集体活动!是现在的城市里所不能具备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时代,现在的城市里的相互“拜年”已经由发短信息和微信所代替。除去个别亲戚之间的必须的相互拜年来往而外,一般的“拜年”,都是发短信和微信相互“拜年”了!

形式的简单和近似于格式化的新型“拜年”方式,当然是时代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变革,但是没有了传统的乡村邻里的那种“守望相助”和邻里融洽的“实实在在”气氛和意义。脱离了这种传统节日里邻里之间的和谐和的原汁原味的“过大年”的节日“味道”!

这种传统的“大年初一”的乡村邻里的“礼节性”互动,传承了多少年,自然有着它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基础。正所谓,“一切存在,都一定有着它必然的合理性!”

这种传统的“礼节性”节日往来和“互动”,有着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比较现实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才历经沧桑传承下来!

这第一个因素就是,这种“大年初一”的年轻人的相对而言的带有集体性质的“拜年”活动,体现出了一个自然村子里各家各户的乡村邻里的友爱互助的气氛!是一种自然村子里“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示,充分表现一个自然村子里的乡村邻里关系的融洽程度。通过“拜年”这样一个具体的事情,可以看出这个村子的整体精神风貌!

第二,通过这样这个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际活动,也是对本村的年轻一代所进行的最具有实际意义的传统教育和“尊老爱幼”的世纪教育。不论是一年中远在在地工作的游子,还是始终在家乡创业的人,都是要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表示出对家乡的一切约定俗成的“年俗”和“规矩”的遵循!这也是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的最具体的体现!

第三,大年初一拜年这种习俗,有着它固有的社会影响力。那就是对乡村邻里关系的融洽起着不可或缺的“润滑剂”的作用。

不管平时谁家和谁家乡村邻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些许小事“摩擦”,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的不愉快、不和谐,都要通过“大年初一”这样一个传统的礼节性的“拜年”和晚辈的“磕头”而得到化解!

一般情况下,如果平日里,乡村邻居两家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闹得不愉快,甚至是相互之间的矛盾升级!如果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彼此又不好“下台阶”!那就得等到过春节的“大年初一”拜年这样一个机会和环节得以缓和了。

一般情况下,彼此有意见或者矛盾的两个家庭,在大年初一就会有一方家庭有意安排自己的成年孩子首先去给曾经有过意见或矛盾的另外一家的长辈去拜年“磕头”!其中所传达的“无言信息”就足以说明了对方的“诚意”!可以说是“一拜泯恩仇”!彼此的一些不愉快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切也就都归于正常了!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被首先接收到晚辈“磕头拜年”的人来说,自然是“给了台阶就下去!”彼此的不愉快,或者是较为严重的一般性“恩怨”,也就到此为止了!当然对方也要在这样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礼遇”!以示自己的“态度”!

这是城市里的“拜年”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自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比较现实的存在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