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地理文化未解之谜:沙漠中的“魔鬼城”

地理文化未解之谜:沙漠中的“魔鬼城”

时间:2019-12-04 03:56:01

相关推荐

地理文化未解之谜:沙漠中的“魔鬼城”

这是一个查无人烟却又热闹非凡的“城市”。当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时,人们在城堡漫步,耳边能听到一阵阵从远处飘来的美妙乐曲,仿佛千万只风铃在随风摇动,又宛如千万根琴弦在轻弹。可是旋风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那美妙的乐曲顿时变成了各种怪叫,像驴叫、马嘶、虎啸…又像是婴儿的啼哭、女人的尖笑;继而又像处在闹市中:叫卖声、吆喝声、吵架声不绝于耳;接着狂风骤起,黑云压顶,鬼哭狼嚎,四处迷离…城堡被笼罩在一片朦朦的昏暗中。这座神奇的“城市”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河区东南5千米处,方圆约187平方千米,地面海拔350米左右。

独特的雅丹地貌使这片地区被称为“乌尔河风城”,当地人称之为“魔鬼城”。“雅丹”是维吾尔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维沙漠在内,都有这种地形。究竟是谁建造了这种奇特的地貌无数奇异的声音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据说,在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魔鬼城”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后经两次地壳变动,湖泊变为一片广阔的沙漠,遍布着沉积岩和变质岩。千百万年风雨的侵蚀造就了深浅不一的沟沟壑壑,裸露的岩层被风雨雕琢成各种奇异的形态。这里尽是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的土阜、土丘,土丘又干又硬有的拔地而起,如柱、如伞;有的匍匐在地,似狮、似虎;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带走疏松的沙土层。致密的平台形高地在暴雨的冲刷下其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加上大风的不断剥蚀,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形成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

巨大的墩台高达1220米,侧壁陡立,极难攀登。从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层理;下部是厚厚的灰绿色砂层,最上面是一层淡红色的粉砂黏土层,这是由于碳酸钙胶结得非常坚硬,而形成一个保护层,使土丘顶面非常平坦。每当大风来袭,呜呜的风声在此处如鬼哭狼嚎,让人毛骨悚然。“魔鬼城”一名便由此而来“魔鬼城”就像一个颓废了的古城,纵横交错的风蚀沟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楼群。各种各样的造景地貌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置身魔鬼城定能使你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这里还真正存在着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遗址——艾斯克霞尔古城堡:风蚀台上还存有长方形的土夯建筑,高约5米,这曾是古丝路的驿站。据当地人推测,此地西面的湖泊干涸之前,这里也有村庄人家,当水源游移湖泊消失后,林木飞鸟在风沙中,部分变为化石,而此地居住的人只得背井离乡,连先祖的遗骨也移走了。

科学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指出“魔鬼城”实际上就是一个“风都城”,并没有什么鬼怪在兴风作浪,而是肆虐的风在中间发挥着作用。在气流的作用下,狂风将地面上的沙粒吹起,不断冲击、磨擦着岩石,于是各种软硬不同的岩石在风的作用下便被雕琢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魔鬼城”的地层是古生代的沉积岩,多为侏罗系、白垩系的红、黄、灰白及其过渡类型的彩色砂、泥岩,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一层又一层相叠而成,厚薄不一,松实结合。又由于这里属于干燥少雨的沙漠气候,经过太阳的烧烤,大地在白天时一,冷热变化十分剧烈。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岩石会片灼热,但晚上气温会骤然下降。碎裂成许多裂缝和孔道。沙漠地区的风面对着准噶尔盆地老风口,再加上常年受到从中亚沙漠地区而来的西北风的影响,这些风最大的风力可达10~12级,风力极强。夹带着大量砂粒的狂风扑打在岩石上,长年累月地对那些有软有硬的岩壁进行侵蚀,这样那些岩石也就被雕琢得十分精致而且神奇。

但是,经过实地考察,雕琢“魔鬼城”的伟大工程师绝不止有“风”,还有“雨”即流水的侵蚀、切割,是不是“风吹雨打就足够了呢?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众多的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半坡遗址就是在她身边的村落,这个遗址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东西,又留下不少谜团。半坡遗址是1953年被考古队发现的,随后几年中,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发掘,渐渐揭开了这沉睡了6000多年的原始村落的面目,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当时林木繁茂,自然环境异常优美。发掘中考古工作者认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原始村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村民们的生活状态具体如何,人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些都有待于发掘材料的证明。半坡村落遗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呈椭圆形,南部为居住区,北部为公共墓地。东北角有烧陶窑址。居住区、墓地与烧陶窑址之间有一条大壕沟相隔这条壕沟长70多米,宽深各约5~6米,向两边延伸,起防护的作用,被壕沟围绕的是居住区。居住区内,最显著的是中间有一座大房子,其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半地穴式的。所谓半地穴式,是指建造时先挖出一个平整的坑,然后再搭建房屋,以使房子一半处在地坑中,这种方法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易于使房屋稳定。大房子门向东开,中间为火塘,其作用应是村落成员们举行集体活动的地方,如商量大事,接待外族重要来客,可以称为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边有许多小房屋,小房子的房门都朝向大房屋,形成不甚规则的半圆形房屋群。中小房子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式两种,从外表来看有圆形和方形之分。墙壁是用草和泥抹成的,房屋中心都有一个灶坑,是村民们做饭的地方。从房屋中灶炕附近的灰烬中发现有烧残的兽骨,没吃完成堆的螺蛳,可以看出半坡村人早已脱离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过上了比较殷实且安定的日子。半坡人已知道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石头、兽骨和陶片制造的工具。石器以磨制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有些磨制石器也只是在打制的基础上,仅对刃部稍加磨制。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对人类来说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具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