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钧瓷研究院:孔相卿新创烧成工艺制度 改写“十窑九不成”钧瓷史

钧瓷研究院:孔相卿新创烧成工艺制度 改写“十窑九不成”钧瓷史

时间:2023-09-24 15:14:29

相关推荐

钧瓷研究院:孔相卿新创烧成工艺制度 改写“十窑九不成”钧瓷史

设若以1978年正式以自立匠师身份进入钧瓷业,约40多年来,孔相卿对当代钧瓷业的第一大贡献就是于1990年代早期创造性地引入液化气窑炉,用来烧造具有“还原窑变反应釉”特质的钧 瓷,一改延续千余年“十窑九不成”的钧窑旧律。

在陶瓷史上,钧瓷釉烧制难度大,无疑是诸 多陶瓷门类中最为复杂、最为神秘、最为纠结的门类,尤其钧釉调配、烧成工艺在诸陶瓷门类中难度最为繁杂。从北宋末年创烧到晚清民国时期,曾经拓张大江南北的钧窑系不仅萎缩到原产地河南神垕镇,而且即使在原产地,钧瓷业烧造也奄奄一息,濒临断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扶植下,钧瓷回归到神垕一镇恢复研烧。

最初只在国营瓷厂、钧瓷一厂、钧瓷二厂保护性试烧,后来延及乡镇、村队瓷厂。但在传统煤烧、柴烧钧瓷窑炉里,由于燃料内含成分不确定,尤其是微量元素的作用,烧成曲线难以稳 定性掌控,钧瓷成色常常出现极大偏差;沿袭自 古代的钧瓷窑炉窑内温差大,匣钵密封有限,使钧瓷成品率很低,大大限制了钧瓷的产量和艺术性表达。一直到1990年代早期,钧瓷“十窑九不成”的烧成技术难题并未根本改观。

1993年,孔相卿率先研制成功液化气钧瓷窑炉,将原来的椭圆形窑体变为方形,将窑炉的进 气口改成了喷嘴,将煤烧的2个燃火点增加至8个以上,并对烧火口和封口进行了改良。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很好解决了升温困难,窑内温差大,压力、气氛难以操作的难题,为钧瓷烧成工艺的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历经千百次试验,孔相卿成功研制出一套新的钧瓷烧成工艺制度,探索出净色期(指烧成前期的氧化期,从点火至1050℃)、呈色 期(指烧成阶段的还原期,从1050℃至1250℃)、保色期(指后火阶段的保温期,从1251℃至 1350℃)细分的钧瓷呈色工艺流程标准。一般而言,从900℃(正常在1000℃以上)开始转入还 原期,每50℃算作一个级别,认真观察不同温度还原对钧瓷釉面产生的影响,由此找到各种火焰 “转火”的温度点,从而将钧瓷呈色的过程细分化,清楚明了地了解烧成各阶段的作用,懂得颜 色好坏是在哪个阶段、因何种操作造成的。进入 止火冷却阶段,所有阀门和火头关闭,并完全打 开闸板。

待窑温冷却至200℃以下,打开窑门自 然冷却,使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窑内与高温下的釉面接触,通过氧气对釉面进行氧化,以固定还 原成果,使釉面色彩趋于明快、鲜艳。孔相卿在制定烧成工艺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加大或者降低 气压值,增加或减缓火的流量、流速等方式,对气氛轻重进行相应调整,以改变窑炉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创造出更多各类呈色的“巧遇”机会,形成独特而丰富的釉色景观,幻化出五彩缤纷的、最具色彩覆盖性的钧瓷色彩体系,为后来的儒家陶瓷美学新体系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