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放养”等于快乐童年?为什么成功的妈妈 都在偷偷地“精养”?

“放养”等于快乐童年?为什么成功的妈妈 都在偷偷地“精养”?

时间:2023-06-16 02:18:33

相关推荐

“放养”等于快乐童年?为什么成功的妈妈 都在偷偷地“精养”?

我坚持送孩子出国是对的吗?

这样的坚持值得吗?

我的孩子未来会快乐吗?

……

这些问题一定萦绕在每一位留学妈妈的脑海中。

于是,她们来了!

资深国际教育专家×明星留学妈妈,她们的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妈妈们现在都在做些什么?

妈妈们的挣扎大抵相同:

“我也不想做虎妈,让孩子失掉童年的乐趣,但完全放养是不是真的害了孩子?”;“儿子,你就不能少吃点零食,专心练一会琴吗?”;“我的女儿突然要放弃学了六年的芭蕾?我该怎么办?”……

“虎妈派”VS.“放养派”,放养的后果,连明星都承受不了

“放养派”和“虎妈派”一直是妈妈们争论的热题,很多明星当妈后也都在苦恼。

此前,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中,Angelababy看到小提琴大师吕思清现场拉了一段《梁祝》,接着刘宪华、王迅等人纷纷展示才艺的时候,她感到无比羡慕,她说自己没有才华,“唉,我爸妈小时候怎么就放养我,没让我坚持一门才艺呢!”

有人说,你看,放养的后果来了:连明星都会埋怨父母放养自己,也让这一代的父母压力山大!

说实话,现在的家长都挺挣扎的。

一方面,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又怕过于放纵,孩子不学无术,长大了一无所长,又会反过来责怪家长,觉得家长不负责任……

孩子可以快乐,但是不能什么都不学。因为现在这一代小孩太厉害了,孩子什么特长都没有,会很难建立自信。

家长们大抵徘徊在“精养”和“放养”的分岔路口,孩子的教育就在这无数个选择上,很多事情就在父母的一念之间。

家长这面镜子,你自己有勇气向内看吗?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谈亲子关系以及原生家庭时曾说过: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模仿父母。这不仅仅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更是模仿父母与自己的相处模式。

这一点,同样在我们的嘉宾妈妈们的切身经历上得到认证。

崔崔是Joy和Queena的妈妈,她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为两个女儿规划国际教育路线。两姐妹都是小学阶段就出国了,目前在Highfield Prep School,分别读8年级和5年级。

当被问到“放养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这个问题时,崔崔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害孩子。

崔崔自己本身就是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她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放进一个timetable里,随时随地都带着一个小本子,及时检查。

但她从来不会告诉孩子,你要像我这么做。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们看到妈妈每天的工作,就默认为自己也该如此。

崔崔说:“我会从小培养她们阅读的习惯,每天晚上一定会有一个亲子阅读的时间。”

“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给她们读书,其实蛮累的,我会读着读着睡着。孩子们会把我推醒,那我再坚持读下去……”

崔崔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Joy在英国学校的所有老师都说Joy做事井井有条,完全超越了同龄人。

老师们知道妈妈很organized,孩子也很organized。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学校教育,甚至是更久远。

就像Ellen老师说的,“浸润式教育首先需要父母以身作则。”

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认为孩子会把原生家庭的图景,内化到了内心深处,这甚至都和基因无关,却会影响孩子最终人格、性格的形成。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到底该不该“放养”?如果真的放手了,孩子将来会埋怨家长吧?“放养派”和“虎妈派”之间的关系就像天平两端,很微妙。

另一位嘉宾妈妈Jenny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了,她觉得,这个答案因人而异。

Jenny的儿子Roger去年被英国九大公学之一的拉德利公学录取,她说Roger现在基本就属于放养阶段,选课都是他自己做决定,父母只要负责买好机票,做好后勤工作就可以了。

Jenny说:“惰性是每个人都有,更别说孩子了。孩子在没有人关注的时候偷偷懒,这是很正常的。那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家长去监督,当他养成习惯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养了。”

可以说,放养的前提是“精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己掌握方向盘,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这才是每个妈妈都希望看到的。

站在一条叫做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曾经都是“虎妈”。

说到做“虎妈”,大家一定都做过同一件事,那就是“逼孩子”。

逼孩子是本能,如何“逼”是本事

孩子和钢琴的相爱相杀记,似乎在每个家庭都上演过。

Jenny也曾为此苦恼——我家孩子弹了个“假琴”,怎么才能让他乖乖坐在琴头呢?一开始,他们也争吵过,挣扎过,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不过后来,Jenny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她不再纠结于逼孩子练琴,而是主动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陪儿子练琴。

Jenny知道练琴的路很苦,所以她让自己成为儿子的琴伴,多少个日夜,千万个音符,Roger终于明白音乐对他的意义是什么。

“妈妈我今晚能练琴么?会不会打扰到邻居?”Jenny大概永远会记住那个上完课陪儿子回家的夜晚,幽静的路灯下只有母子两人的影子。不知何时,那个顽皮爱闹的小Roger已经长大了,他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了。

孩子的成才,是一场艰辛的蜕变。比逼更可贵的,是Jenny一直不遗余力地引导Roger热爱音乐。

前阵子,黄磊的女儿多多和小提琴家吕思清的儿子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两人联手拿下钢琴和小提琴的五个一等奖。

但其实,多多的妈妈孙莉曾多次在微博上po过“逼”孩子练琴,又爱又恨的瞬间。

孙莉把多多“逼”出了成绩;Roger妈妈陪孩子一起熬过练琴的孤独时光,而又有多少家庭把孩子逼得意兴阑珊,甚至厌学?

就如作家严歌苓所说,家长能逼孩子练琴,却不能逼他热爱音乐。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除了狠心,更有耐心,懂得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断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我们曾经采访过很多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他们也早早把孩子送出国外,大多数家长的出发点是让孩子获得国际化视野,让他们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兴趣有时候需要一个懂你的知音

Alex是英国坎福德学校(Canford School)的9年级学生。Alex的钢琴之路也并非坦途——他说,“以前国内的老师让我弹的都是为了考级的曲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古典乐,就觉得很枯燥,一怒之下我就放弃了……”

后来,Alex去了英国的坎福德学校,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他发展了很多其他爱好,通过运动结交到了很多朋友,家里面本以为他的钢琴可以就此封箱了。然而,Alex却突然“回心转意”,他央求妈妈帮他找一架钢琴,哪怕是借来的也好,他想继续弹下去。

原来,去了坎福德以后,Alex从来没有放弃过练琴。Alex很诚恳,他说:“我觉得这里的老师更能理解我,他允许我弹流行音乐,中间也会穿插一些考级的曲目,但这让我又爱上弹钢琴了。所以,哪怕是帮我借一架旧琴回来,我也想继续学,真的不想放弃它。”

▲ Alex和Alex妈妈的专访

这让Alex妈妈倍感意外,她觉得让Alex练琴也并非希望他一定有所成,而是希望音乐的滋养可以一直陪伴他。现在的结果,也让她感到很欣慰。

似乎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曾埋藏过音乐的种子,他只是需要一个懂你的园丁,给予阳光、空气和土壤,不断浇灌。

Alex在老师的引导下,重拾了对钢琴的热爱。

然而,有些孩子的兴趣发掘,可能会经历更多的波折。所谓的兴趣,有时候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根本不适合孩子。

一件事情坚持很多年,就可以成为兴趣吗?

崔崔的小女儿Queena三岁开始跳芭蕾,直到去年12月,她突然告诉崔崔,“妈妈,我不想跳芭蕾了。”

崔崔一开始非常难以理解,她觉得女儿坚持了将近六年的芭蕾,怎么可以说不跳就不跳呢,她还是执意帮她选了芭蕾课。

结果,女儿的学校Highfield的老师给崔崔发了邮件,告诉她,你的女儿不想再跳芭蕾了,她想学国际象棋和编程。

后来崔崔觉得,既然女儿这么坚持,那也没必要强求,于是尊重了女儿的决定。你永远无法想象,兴趣可以激发孩子如此大的潜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Queena甚至还参加了国际象棋比赛,对编程她也是爱得不行,甚至立下了当hacker的志向。

的确,唯有在热情的驱动下,孩子主动去吃苦流泪,经历挫折;感受快乐与成就感,养成坚毅的品格,才能决定她未来的高度。

孩子的兴趣也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兴趣就像一颗恒星,永远被热情点燃。

崔崔说,这是英国学校给她带来的意外,英国学校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视野,去尝试各种兴趣爱好。

Ellen老师也说,“英国学校永远会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而英式教育的核心正在于此。”

最好的教育土壤就是给孩子无数种可能。

当你走进一所精英寄宿学校,你总会被他们悠久而辉煌历史所吸引。他们的校园恢弘而大气,但你丝毫不会觉得浮夸。

因为,学校有一种深沉的底蕴在流淌——它流淌在学生们的翩翩衣摆中;流淌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流淌在教堂里的一砖一瓦;流淌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懂得什么时候放手,他们会为孩子挑选最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也许,父母能做的,只能到这里。从此,风雨和彩虹,终究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但孩子永远会记得,曾经大树下的清风阵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