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读书使人了悟: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读书使人了悟: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时间:2021-10-08 08:06:15

相关推荐

读书使人了悟: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当皇帝后瞧不起孟子,认为孟子不配亚圣这个名号,取消了他在神庙的配享。到了晚年,重读孟子,被一段话语深深震撼,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恢复了孟子在神庙的配享之位。那么这段话语来自哪里?因何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它又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内涵?让我们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作者提到六个人,他们分别是:舜 、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不是生来显贵。他们当时的身份分别是 :

舜 ------农夫

傅说------泥水匠

胶鬲------鱼盐贩子

管夷吾------囚犯

孙叔敖------隐士

百里奚------奴隶

这样低贱甚至有些悲惨的生活使他们经受了内心的痛苦,筋骨劳累之苦,饥饿之苦,贫困之苦。同时磨难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们所不能做的才干。

孟子初步想表达:原来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先经历磨难,只有痛苦的生活才能锻炼出他坚强的意志、超常的体质、高尚的品质和无穷的智慧,这些是成功的基石,有了它们人们才能登上人生的顶峰,才能创造出卓越的成就。

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那是要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只有自己认识到问题了,才能去改。否则,认识不到,或者不重视,就不能改错。

“困于心、衡于虑”是形容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形。别人怎么知道这个人想转变自己呢?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要看他的行动、脸色以及听他说了什么。对于一个人来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人在苦难中学会了勇敢和奋进,感谢苦难。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则是从国家层面来论述,哪个国家希望有内忧外患呢?哪个国家的百姓不希望国泰民安呢?孟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当然会胡作非为,独断专行,荒淫无道……例如,秦朝有指鹿为马的赵高,奸佞当道,秦二世不能不亡国 。唐太宗有谏臣魏征直言进谏,甚至把唐太宗袖子里的鸟都闷死了,太宗不怒反敬,才有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2.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沉迷于所谓的太平盛世,昔日那些效忠于他的谋臣武将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也感慨过:敌国破,谋臣亡。

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灭亡。

有没有取得成功后因为不继续努力又失败的例子呢?

当然有。悲催的李隆基前有开元盛世,后有安史之乱;越王勾践年轻卧薪尝胆复国,晚年因昏庸而惨死;

大文学家江淹才华横溢,后来文思枯竭,留下江郎才尽的笑柄;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先天聪慧不努力,长大与常人无异;甚至于科学家牛顿晚年一度致力于神学,浪费了光阴。

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居安思危;一个人想有一番作为,就得经过艰苦的磨练。结尾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有人告诉我,逆境能消磨一个人的斗志,顺境更能出人才。的确古有:“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苏辙成才得益于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今有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凤凰卫视曾子墨等,成才得益于良好家庭环境。

那么,面对逆境成就人才还是顺境能出人才,你更赞成哪种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现代人而言,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顺境中有意摒弃诱惑居安思危,逆境中不沉沦有乐观之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了忧患之心会更坚韧,有了忧患意识人生会更丰富。当前我们的祖国是一只浴火的凤凰,而我们也在磨砺之中积蓄着力量。相信自己,改变自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我不想祝愿你的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但我希望每个人在经历人生坎坷的时候,能够记得孟子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用它来温暖自己,警示自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