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从文化自信中 寻找治理文化乱象的良方

从文化自信中 寻找治理文化乱象的良方

时间:2022-07-21 13:57:42

相关推荐

从文化自信中 寻找治理文化乱象的良方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月月

早在的十九大会议上,总书记就反复强调了要增强“四个自信”,并提到:“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的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更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的大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宽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能发现,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依旧灿烂辉煌,其中一大原因,便是从古到今的中华儿女一直保持着对文化的定力与自信。

遗憾的是,这种文化自信到了今天,却稍显缺失。

01

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中的信息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层出不穷的文化乱象正混淆着人们的视听。

打开手机,抖音、快手里粗口、低俗的搞笑“艺术”充斥其间;打开电视,各类三观不正的相亲类节目哗众取宠;想读一本书,媚俗的书名和内容迎合着低级趣味;想听一首歌,痞话连篇的低俗歌曲一夜走红。

这些层出不穷的文化乱象,造成了文化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混乱,为道德迷失推波助澜。

然而,我们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小说低俗化的问题由来已久,一些平台会在小说简介上刻意通过带有暗示性、挑逗性的内容吸引用户;一些小说内容低俗不堪,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要求下,各大平台都全面整改,但整改的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

以晋江平台为例,平台整改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提高审核标准,明确规定“脖子以下不能描写”。

这种草木皆兵的整改方式,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某小说讲到了医学知识,而这些器官统统在脖子以下,于是作者只能把文章改得“不可描述”。

知名作家水千丞就曾无奈地说过,自己写书的热情快要被苛刻的过审耗尽了。

不禁思索,这样“一刀切”的整改方式真的能整治网络文化乱象吗?恐怕很难。当整治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不仅藏在底下的“毒瘤”无法拔掉,还会误伤很多真正喜爱文学的人。

其实,通过这种啼笑皆非的过审制度进行文化整治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乱象出现的根源,是文化自信的缺失。

因为文化自信的缺失,我们才会总想着用低俗的流行元素谄媚流量,靠情色成分抓人眼球。因为文化自信的缺失,我们才会缺乏文化创新能力。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会认为,只有在国外知名SCI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才算是高水平的成果;几乎所有的电影导演都会看中自己是否入围奥斯卡奖……我们渐渐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只有得到了国外肯定,才能实现自我肯定。而这样的思维定势,让我们一味地想要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而折损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

02

以文化自信,治文化乱象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文化乱象的根源在于文化自信的缺失,那么治理文化乱象的根本方法,也就在于提高文化自信。

走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误区

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命脉。要想提高文化自信,当然需要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太理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乱象”。

比如,近些年来,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吟唱像《青花瓷》、《东风破》一类的古风音乐,有的年轻人甚至开始创作古风作品。很多人认为,“古风”时尚迎合了年轻人寻找个性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有利契机。

可是,这些拥有蓬勃创作热情的年轻人们不一定拥有创作才华,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良莠不齐,甚至连文句都不通。

比如,某高校文学院副教授就曾在微博上批评了古风歌曲《盗将行》。

歌词为了做到古风古韵,进行了大量典故和古人作品的堆砌,但典故里的内容和歌曲表达的内容却完全不搭。

又比如,一些地区大行“复古”之道,纷纷斥巨资兴建仿古建筑。一时之间,五花八门的仿古建筑可谓是琳琅满目。但这样的仿古建筑,充其量只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与重复。

可见,要想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就必须走出一个认识误区:不是所有老的、旧的东西,就能代表传统文化。就像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王小龙说的那样:“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优秀’二字。评价‘优秀’与否,既要坚持真理尺度,也要坚持价值尺度。”以落后、低俗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就如同在一堆烂泥上建摩天大厦,迟早都逃脱不了轰然倒塌的命运。

让传统文化在坚守中创新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不知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是这些内容毕竟过于晦涩难懂,距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使太多人对传统文化望而却步,也使许多文化工作者要想出一些“歪招”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新版的《红楼梦》,一向孤高清傲的黛玉居然落了个“裸死”的下场。就连《人民日报》都点名批评,称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

因而,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的同时,让年轻一代愿意亲近、愿意接触,便成了发扬传统文化的一大难题,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大难题。而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让传统文化在坚守中创新,用创造性的方法让历史“说话”。

作家冯骥才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奥地利的梅尔克修道院,从大门往里有几十米的走廊,游览者必须穿过它,才能进入大殿。在长廊两边,是一无所有的白墙,上面装配着电影设备,里头播放着怀旧式的棕色调影片——19世纪的维也纳大街。游客走在这条狭长的走廊里,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一点一点地进入了历史时光。

冯骥才说,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绝不是让它搁在那儿,成为和我们没有关系的东西。而是要用高明的创意,让历史“活”起来。

的确,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创造性地“牵手”,才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可行之路。无论是一味地复制、仿建古建筑,还是随意堆砌几个典故,写几首前言不搭后语的古风歌曲,不仅无法起到提高文化自信的作用,甚至是在伤害传统文化。

其实,近年来,许多电视节目已经尝试着用创新的方式诉说传统文化。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就邀请公众人物来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化的故事,用“纪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活起来”;又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面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而这些,都是让传统文化“老树发新枝”的好方法。

兼容并蓄的心态,为文化自信注入活水

当然,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并不代表着我们要夜郎自大、唯吾独尊,我们依然需要怀揣着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心态,让其他民族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注入活水。

其实,在中美博弈摩擦不断的今天,我们应当认识到,许多贸易的摩擦是文化差异产生的。因此,如何实现文化的求同存异,找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对于我们打破文化差异带来的国际贸易限制、以更自信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有着重要作用。

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对于外来文化常常持着“选一否一”的态度,要么唯我独尊,觉得外来文化不如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要么崇洋媚外,觉得“月亮还是国外的圆”。但无论哪一种,都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格局里。

其实,要想打破二元对立格局,让多元文化能够求同存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交流,多了解,多尊重。只有多交流,才能互相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做到尊重。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文化附着于本土文化的特定语境,是很难翻译、也很难让外国人理解的。比如,蒋勋在他的《细说红楼梦》中就曾讲过,他最受不了的,是外国人把《红楼梦》里的大丫鬟鸳鸯翻译成wild duck(野鸭)。同样的,我们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文翻译版,恐怕也很难真正感受莎翁在诗中描绘的意境与美感。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对这样的文化差异表示尊重,因为只有尊重,才有融合的可能。

中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凡是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融汇中西文化的目的,不是要这两种文化去争个你死我活,而是融会贯通,择善而从,发展出真正适合中国的新文化。

例如,西医文化自明朝传入中国,就经历了漫长的融合历程。而今,中西医的融合为许多疑难病症提供了更多治愈的可能性。像死亡率相当高的急性心梗,就适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在疾病的早期,可用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调理体质;在疾病发展阶段,可用西医调控血脂,并结合中医“既病防变”理论进行干预;到了疾病康复阶段,可用中医“愈后防复”理念,用八段锦等非药物康复方式,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华文化有了更多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在中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和谐共鸣的融合中,真正的文化自信才得以树立。

03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文化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捍卫,而民族只有在自信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而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乱象层出不穷。整治文化乱象不能流于表面,而要认识到其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文化自信的缺失。唯有树立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获取坚守的从容和奋发的勇气,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立世,文化兴邦。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