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贵州传承百年的非物质文化剧种花灯剧 人民喜欢却濒临失传

贵州传承百年的非物质文化剧种花灯剧 人民喜欢却濒临失传

时间:2019-01-06 22:34:04

相关推荐

贵州传承百年的非物质文化剧种花灯剧 人民喜欢却濒临失传

“灯从唐朝起,戏在宋朝兴”是形容贵州花灯剧的一句俗语,而这句俗语也侧面说明了贵州花灯剧的悠久历史。贵州花灯剧是贵州成形最早、传播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是贵州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草根艺术。每每到了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通过“闹花灯”来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常见的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家庭伦理、劝孝戒赌、敬老爱幼、扬善抑恶、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几近应有尽有。而表演形式不拘泥于场地,随时即可围地就演,因此在贵州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早期的贵州花灯剧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

清光绪,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台戏,立即声震全县,甚至越过县界,民间不管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争相邀请戏班出戏。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在1956年5月,贵州省创建了第一个专业花灯剧团——贵州省花灯剧团,之后经过老一辈花灯艺术工作者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贵州花灯剧,逐渐崭露头角,但是好景不长,那场席卷整个中国的劫难中,贵州花灯剧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城乡的花灯活动一度被取缔,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收集整理的花灯图书音像资料损毁流失,仅十存二、三。加之老一辈花灯艺术家的相继离世,雪上加霜。使花灯剧的传承停滞、断裂。直到1978年才恢复花灯剧的演出活动。

此时的花灯剧已是如大病初愈,虚弱不堪,编剧、作曲、导演、舞蹈等环节都严重断层,后继无人,演员队伍也是青黄不接,老的离职退休,成年的已为昨日黄花,年轻的大多不太懂花灯,锣齐鼓不齐的现状连一些花灯传统剧目因缺角而无法全剧复排,只能恢复部份枝节片断,令人扼腕心痛,贵州花灯剧已处在濒临失传的边沿,亟待抢救和保护。

,贵州花灯剧成功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为了将贵州花灯剧更好的传承下去,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通过互联网将贵州花灯传播更广,为传承保护贵州花灯添砖加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