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五台老三区近代教育名师

五台老三区近代教育名师

时间:2021-05-05 05:38:43

相关推荐

五台老三区近代教育名师

写在五台老三区教育名师前面的话

清末,五台本区域内涌现出一批当时在五台县有重大影响的德高望重的名师。他们秉承红烛精神,筚路蓝缕,苦心孤诣,醉心教育,默默耕耘,为老三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道光年间,国都殿村罗周典因材施教,严以管理,把一个出身寒门的穷苦孩子郭安仁一手培养成进土。他的学生中庠生、监生、县丞、九品之类比比皆是。

环椿坪村韩国栋在东冶镇等地区设馆授徒,坚守师德,循循善诱,精益求精,前来求学者甚众。光绪年间,他带领9名学生赴代州应试,除他的女婿外,其余8名学生都中了秀才。他还把一名思维迟钝的门生谢瑚培养成了举人。“谢瑚不进,前住国栋”的典故一直流传于老三区。

白家庄镇中庄村的阎超选,一生当塾师,在本县寨里、古城等村执教,教学有方,教出的学生成名者颇多。光绪末年代州最后一次院试,阎超选在古城村执教,他带领杨太岩、杨贯西、杨俊、杨西亭、杨毓秀、王翠林、王殿英等7名考生赴考,除杨毓秀因体格缺陷未被录取外,其他6名都中了秀才。一村被录取的名额,几乎占了全县分配名额15名的一半,一时传为佳话。这些秀才在民国年间大都智勇双全知名度很高。其中有3人留学日本,1人曾任山西大学校长。

东峪村光绪秀才胡礼谦老先生,从20岁执教私塾起,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任教,是五台教育史上教龄最长的教师。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乡里称道颇负盛名。从他开始,五代共有15人从事教育事业,他们都以热爱家乡倾心教育而著称。其他名师还有东寒的鲁学连、胡家庄的胡尚礼、中庄村的阎宗临、陈家庄的李镇卿、两涧的高茂如、东寨的阎子登、环椿坪的韩可久等。

名师出高徒,老三区清末不到百年间,就考取进士3名、举人6名、生员69名。松台村出身寒门的王不显中了进士。白家庄村有文举白万鹏,武举白全清。文举白万鹏的父亲白印铨为例贡生,二子白占鳌为秀才。王城村阎政中一门出过3个秀才。

杨良贵老师

民国时期,老三区考取大学生26名,其中胡家庄村胡柱的7个孙子有5个大学生。老三区祖孙三代以上从事教育者比比皆是,有檀家沟村檀作揖、柏兰村杨良贵、环椿坪村韩晋荣、檀家沟村檀荫城、陡寺村阎秀奇等。

罗慧星老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区教坛涌现出阎喜堂、罗慧星、阎振良、阎中贤、白树忠、杨爱正、路良平、胡效莲、胡双芳、阎丽珍等名师,也涌现出阎明章、杨芝芳、阎计芳、韩飞龙等名校长。

刘慧儒博士

园丁辛勤,桃李芬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域内走出博士44名、博士后6名,大学生更是不可胜数。人口仅100多人的小山村避寺垴村大专以上学历者90名,其中硕士7名、博士2名、居全县全省之首。老三区的教育,曾创造了美好的昨天,也正延续着今天的辉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罗周典(1791-1877),字郁文,号石桥,生于1791年,卒于1877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人,是当时五台县德高望重的教师。尤其在清水河地区,更是享有盛誉,是本地区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众门生于同治十三年为其老师所立的德教碑,至今屹立于村中。

国都殿百年古树

罗周典先生幼时家贫,少年丧母,由南茹村高姓外祖父抚养其外祖父是一个落魄秀才,白天教先生打铁,晚上教先生读书。十九岁时,首次赴代州应试,一举入泮(考中秀才)。以后因科场腐败,文章憎命,潦倒科场,40余年再未获一第。咸丰初被授于拔贡、恩进士的称号,遂绝意仕途,悉心设馆授徒,不几年名声鹊起,远近童生慕名而来就学请业者络绎不绝。现在仅德教碑上100多“受业门人”中,就有进士一人(沟南郭安仁),其余庠生、监生、县丞、九品之类的比比皆是,可窥先生当时办学之兴盛,成绩之超群于一斑。

泽州府介绍

像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知识分子一样,罗先生科场失意,并非因为学问浅陋,他也不是那种读死书的老学究。相反,他被远近知识分子仰为山斗。罗周典先生的文章,正其理论,精于结构,自成一家;尤工诗赋,还创作了不少散曲,可惜这些手抄本,在日寇为害时,付之一炬。现在仅从残留的部分看,确实不同凡响,有盛唐风。谨译录其绝句一首,以飨诸君。

《与郭生》(安仁)

老马龙钟识途难,山间只落共盘桓。

一泓漫尔论为水,海上汪洋竞未见。

先生创作的对联尤其脍炙人口。

同治登基的当年大年初一,贴出一联云:

君治臣治,万民同治;天清地清,一统大清。

这副对联广为流传。几十年后,徐向前元帅的父亲徐茂槐到国都殿教书,听说了这副对联后叹道:“罗夫子可惜命运不济,又生在这穷乡僻壤,这样的对联,翰林院也难出哩!

罗周典先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寨里有一学生,系大财主子弟,顽劣异常,先生给取名“刘抑”。罗先生恩威并施,终于“抑住了这个学生的野性,使其学业渐进,后任县丞之职其次是对学生子弟要求严格。自设馆以来,从学者日众,其中不乏纨绔阔少之流,先生一律严加管教。不论是谁,一有错处,辄面斥不少贷。其子弟过其居室,更有提履蹑足者。但他在教学上,从不搞绝对的师道尊严。我们从他与诸生仅存酬唱之作中,可见一斑。

罗周典先生一生,屡有富贵的机会,但也宁甘淡泊,不移雅志。视品节为根本,视富贵如浮云。他说:“锐志功名者,必无真气节。”这一方面可能是对科场腐败的愤激之语,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上述特点。自己功名不就,可他的学生,同治甲戍进士郭安仁知泽州府,再三邀请罗先生作慕宾,先生均婉言谢辞。是岁大饥,饿殍遍地,罗先生在乡首倡捐粟,以济贫饿,乡人慕义者皆从之,结果全活甚众。试想罗先生若为官一方,必不失于清官之誉,学生刘抑当县丞后,邀先生县城干事不就,又以他家在国都殿的庄子地二十亩相赠,先生笑止之先生少年失恃,事父至孝。

由于教学成绩斐然,四方有达官大户聘以重金者,坚辞不应。为尽孝方便,只在本村与近村授徒。其从兄训典,无子而鳏,先生邀其同灶,并出资令从商贾使其免受流离之苦,堂侄先早逝,先生又自动负担起养活其寡母与儿子的责任,直至殡葬其母而妻室其子。

先生居乡,坚持节操。好论国家盛衰、古今人物、学问源流、义理疑难,不阿豪门不随流俗,有古君子风,为乡里所推重。有疑难事,必就而决之;有争讼者,亦求一言以判断。其孝悌仁爱,急公好义若此,至今在乡里传为美谈。(根据退休教师闫喜堂的《名人小记》罗周典文字整理)

罗周典的得意门生

刘抑,字德隅,号松山,寨里村人。议叙县丞衔卫千总刘秉文子,继伯父刘秉清为嗣子,家境富有。他的先祖们就乐善好施,曾经拿出自己的五百金把定襄县的清官黄公救出冤狱。有个叫牛存喜的村民生活贫困,无所依靠,不能成家,刘抑拿出自己的钱把他典当了的东西赎回来,又送给他很多粮食,牛存喜终于成了家。

道光年间,当地连年遭受瘟疫,传染极广,他主动捐出自己家的粮食赈济穷人。为此,省里的巡抚和县里的县令赐匾旌表。他特别慷慨疏财,不当守财奴。滹沱河上的白梁桥年久失修多年不能通行。他卖掉自己的水地11亩、岗地40面,作为修桥资金,白梁桥才得以修复。滹沱河南岸的人为他立碑记功。

他居住在生产煤炭的五洞山(即窑头),本县和邻县为了运输方便,共同出资修路,刘抑则独立捐资,使红泉寺、西茂岭、长野沟、石槽沟、大岭子通窑头的驮炭道险路变坦途。东冶的石桥道是直通省城的大路,修此路时,他倾全力资助。

罗周典德教碑

罗周典德教碑记

岁戊午,安仁始请业于石桥罗老夫子之门,与其诸弟子游,类皆讲节义、谈孝友,不屑自居文章士。既而至其家,见子侄辈肃然秉礼,肫然相与以诚,有古君子风。私心窃叹谓:何过人之淑如此!自后十余年,朝夕仰其德行,窥其言论风采,乃知其有自来也。

夫子家甚贫,早岁失恃,以侍养太夫子故,授徒近村。四方有聘以重金者,辞不应。太夫子性嗜韭,既殁,逆不食韭。家人以甘旨进,则泫然曰:“吾父母不获享此也!”从兄典训无子而鳏,出资令经纪,即与同爨,卒未失所。又以次男之龙为之嗣。堂侄先光早逝,则又养其寡母并其二子,皆饮食之,教诲之,为聘妻而娶。岁大饥,首倡捐粟以济穷饿,乡人慕义者皆从之,全活甚众。其笃于天性,勇于好义,类如此。自幼颖异,读书过目成诵,终生不忘。十九岁补弟子员,旋食饩,每试则冠。其为文也,必先正理法,瘦小精悍。于诗尤工,有盛唐风力。一切忧时戚事,愤惋不平之意,皆寄于诗。时及医卜堪舆之学,罔弗精于邑人耳!其名无论识与不识,皆仰为山斗焉!

自设馆以来,从游日众,其气象口口,人每望而生畏。弟子言动或非礼,辄面斥不少贷。而舆论古今人物、国家盛衰,以至学问源流、义理疑窦,往往再三引喻,数十百言无倦色,乃其教人本旨。尤兢兢于立身,行已之大,公私义理之辨,故虽屡踬棘闱,其意淡如也。常语人曰:“锐意功名者,必无真气节。”可以想见其素志矣。今夏,门下士与戚友之好善者相议曰:夫子之绩学、笃行与夫子诲人无己之心,不可以弗传,各愿出囊金,俾勒石道之左,再三请于夫子而后许。以仁朴质不妄言,命以实叙之。仁不敢以不文辞,仅就所知者,志其大略如此。夫子名周典,字郁文,石桥其号也。时年七十有八。

大清同治年岁次甲戌吉立

弟子郭安仁等立

注:此碑位于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村。

延伸阅读

罗子山,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人,是晚清五台德高望重的教师罗周典的长子,秀才出身,子承父业,一生从教,颇负盛名,善写对联,出口成章,可惜诗稿毁于日寇战火当中。据传,他在南坡教书时,一天晚上,一个农民来到私塾,不小心戳破了窗纸,罗先生顺口吟道:“一支长烟袋,穿窗台放不开,戳破窗棂纸,透进月光来。”他给母亲孙氏撰写的挽联是:“入门五十余年,历练过万般辛苦;盖棺后八旬周岁,成全了无限生涯。”

五台道光名师环椿坪人韩国栋

韩国栋先生,字干才,号兀峰,五台县陈家庄乡环椿坪村人。道光年间贡生,他才思敏捷,过目成诵,尤其精通楷书,临学颜欧书体,十分逼真。父亲肌肉萎缩而瘫痪,他侍奉床前,早晚从不懈怠。父亲去世后,到东冶设馆教书授业。教学当中循循善诱,精益求精,求学者很多。有家境贫寒上不起的学生,常常给米粟救济。光绪年间,带学生赴代州考试,九名学生当中有八名一举考中秀才。

环椿坪村

他的学生中有个叫谢瑚,谢瑚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对韩先生十分敬重,无奈谢瑚不仅生性迟钝,而且读书还不用功,韩先生虽然尽心尽力地教他,却收效甚微。有一天,谢家请韩先生到家赴宴,酒席宴前,谢瑚的父亲要求韩先生对他的儿子多加照应。韩先生叹了口气说:“东家待我天高地厚,可瑚生学业长进不大,看来我也没有好办法了,实在愧对东家对我的礼遇,不如……”谢父问道:“是不是谢瑚痴呆,不可造就?”韩答:“东家说哪里话?是韩某教学无方。”

恰好谢瑚端着盘子进来上菜,谢父灵机一动,指着韩先生问:“瑚儿,正席上坐的这是谁?”谢瑚对其父的问话莫名其妙,笑着答道:“是韩先生。”父又问:“我是谁?”答:“是我父亲。”谢父转身向韩国栋说:“你看,韩先生,咱们两个他都能认得,说明见得面多了就记住了,还是请先生耐心教着吧。如果犬子进不了举人,我就赖住先生了。”

此后,韩国栋先生就对谢瑚更加努力地启发诱导,谢瑚也认真学习起来,后来终于进了学,并于道光乙未年间乡试中举,成为五台县崇实书院的主讲。所以五台流传下这样一句话:谢瑚不中,赖住国栋。

光绪年间,环椿坪的韩国栋先生带着他的9个学生赴代州考秀才。到了代州的第二天,韩先生带领学生到街上走动走动,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地方,见当时肩负出题责任的学政大人也在此处转悠。他发现学政大人面对桃花微笑点头,这一微妙的表情,被韩先生补捉到了。学问功底深厚的、考试经验丰富的韩先生突然想起了《诗经周南》当中的“桃之夭夭”一句。因为当时的命题都是从《四书》、《五经》里来的,而“桃夭篇”是一篇以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以伦理为国之本的名篇。再说“桃之夭夭”是“少好貌”的意思,又适应考诸生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奋发向上的年龄特点。

韩先生想到此,立即带领学生回到店房……考试结束那天,报录的人在他们住的店房门前放炮报喜。根据当时的惯例,每中一名秀才,就放一声铁炮。刚放第一声,店主人就向韩先生祝贺,韩先生早已胸有成竹,摸着胡子慢慢地说:“还有哩!”如此这般,当韩先生说了第8个“还有哩”后,却没有再响起第9声铁炮,先生大感诧异。原来那天出去回来,韩先生就以“桃之夭夭”为题,让每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写成以后他又对每一篇作了修改,然后让他们背过。其中8名都背过了,都碰上了题,考中了秀才,唯独先生的女婿不相信这位老丈人的高招,因而没有背诵过这篇,自然也就没有考上。

光绪年间,韩国栋先生领上他的学生,去五台城滤童,路过石漕沟,爬起大岭岩休息。韩先生问学生们说:“谁能吟石漕沟诗?”一个学生略加思索,随口吟道:

“一进石漕沟,两山夹住头;爬起大岭岩,更上一层楼。”

五台沟南东寨清朝名师鲁学连

鲁学连(1854-1934)字仲轩,亦字南星,五台县沟南乡东寨村人。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出生在五台县东寨村的一个商、耕、读兼容的家庭。少年时代,其父教子甚严,使他在读书过程中逐渐懂得了经商和耕种的道理。鲁学连从教期间,传道授业,解惑育人,受到村里人的广泛称赞,村里人尊称他为“二先生”。这“二先生”的称呼还有一段缘由,鲁学连的同胞兄长鲁效连,是清代廪生,一生从教。

鲁学连从五六岁开始,就跟着长兄认字读书,且聪颖好学,朝夕苦读,发奋图强,可叹长兄鲁效连于中年不幸因病去世。在沉痛怀念兄长之际,他决定接过兄长的未完事业,依然登上讲坛,开始步入他教书育人的生涯。时至今日,乡亲们每当提起他,依然以“二先生”相称。在鲁学连32岁那年,清政府授他为修职郎贡生。

鲁学连,幼年随兄效建读书,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造诣较深。一生秉性耿直,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把家财视若浮云。从教四十余年严于律已,手不释卷,潜修学问。对学生管教严格,育人重德,并慧眼识英才。他接替长兄的事业后,对兄长之子的要求尤为严格,盼其成才,以报达亡兄之恩德。德教碑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公诲其子与门人同,而学业日进”。其家族能够书香门第代代相传鲁学连功不可没。

他在东寨村从教的漫漫岁月里,经历了清末和民国初的两个不同背景时代。他的出色弟子有清末秀才,有民国初年的大学生、中学生,还有投入军界的优秀学子。当地许多人家的祖孙三代都曾是他的学生。正因鲁学连教书德高望重,誉满五台山下。

德教碑楼

民国(1929年),鲁学连75岁高寿的那年,探家归里的弟子们自愿集资,为其立了高耸于村口的德教碑楼,以示隆重庆贺,愿其英名流芳千古。他的优秀弟子闫俊良在德教碑记中这样写道:“戊辰季秋,门下士闫桂芳、孙继祥、白尚文等。一时归里,谒侍在侧,见公须眉皆白,依然手不停批,目不释卷,钦仰之诚,窃恐积学之士,每因功名未达,埋没无闻。辄欲协同砚友闫弟、段纶章等修碑垂远,以锦教恩”。

在五台县东寨村西北方向约一公里处的大路旁,高高的耸立着一座历经沧桑,被人们称为《德教碑》的碑楼。这座碑楼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是东寨村一带众学子怀着深深的敬意,为他们德高望重的恩师鲁学连集资兴建的。

碑的正面篆刻着集资建楼树碑的众弟子的名字,背面刻有其优秀弟子闫俊良敬撰的碑记。青石碑体竖立在一个十分精致的碑楼内。碑楼于同年6月建成,竣工庆典那天,举办了盛大的庆典宴会,全村男女老少一起赴宴,鼓乐助兴,共同祝贺。在十年浩劫中碑楼遭到破坏,外楼被拆除,碑体侥幸保存下来。碑楼建成的第五年,鲁老夫子于1934年病逝东寨故里,享年80岁。

他的弟子阎弟(1878-1940)东寨村人。幼年时在鲁学连门下读书,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因乡试不能如愿,又值妻儿先后病逝,遂立志从医。他数年埋头医学,苦心专研,医学造诣很深,尤其妇科,用药得当,疗效甚佳,深得患者的信赖。晚年时,因行动不便,在村设药铺,坐堂看病。他常以“医乃仁术,当以济世为先”自勉。

对于病患者,心存救济,见人之苦,若自身受之。为人治病,不分贵贱尊卑,远至窑头峪里,近到邻迩方乡,无不一视同仁。遇路遥远者,常留宿备饭;重病患者,常留宿家中,直到好转。

抗日战争初期,卖地捐钱,支援抗日,乡人无不称赞。德教碑楼已历经了80余年的风风雨雨。每当看到碑楼,人们最想谈论的是,鲁老夫子终身从教,他与他的弟子们在那个崇师重教的年代演绎了师生之间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古村王城村,自古就是人才辈出,曾经出现过阎廷芳,阎致祥两位武秀才,还有就是闫致中家中一门三秀才。

闫致中老宅

闫致中(1867-1939)五台陈家庄乡王城村人,清末秀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享年72岁。他的学生特别多,可谓桃李遍天下。

王城古树

王城村是一个三百多口人的村子,在三区算是中等村庄。王城书房是在闫家私塾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阎明章的几个本家哥哥,从民国二年开始,差不多每年都有住高小的。

阎明文是台城第一批初中毕业生,当时人们称洋秀才,也像清朝进了秀才一样,毕业放榜后,有“报子”先把喜讯报到了家里。说明王城初小从私垫到学堂(当时习惯称学堂)一直没有间断。不同的是从私人书院移到了寺院的禅房里。

阎明章上初小是时间是1931年,有教师1人,有学生25人,以后学生增加到38人,又增加了1个教师。当时的书房是村办的,学董负责筹集摊派学校经费及教师的一切开支。

几个老师的工资(当时叫薪水),刘月明、闫治顺、李正奇全年薪水60元银元;胡守仁、闫致中、闫伦秀全年是70元,闫明秀、刘仲银、刘河良是40元(当时一元可买莜面30斤)。经费来源有两方面:每个学生摊一元叫恭礼钱,其余的由村里负担,按地亩摊派。

当时的学校,除带有私塾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其它特点。第一是除陈家庄外,大都没有女生;第二是学生年龄悬殊,在初小里,十七、八岁的学生很多;第三是教师文化程度偏低,一般都在高小毕业以下;第四是重视语文,一般不上其它课;第五是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如垴上村闫金泉70多岁了还在樊家坪任教,阎明章的伯父闫致中也是70岁时还在王城任教;第六是学校大都设在庙院里。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徐一鉴,字子衡,民国时期山西著名的教育家,在五台、崞县、太原等地从事教育生涯三十余年。他的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徐向前和薄一波就是他的两个得意门生。

徐一鉴

徐一鉴,1873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大建安村,兄弟三个,排行老三,大哥徐一经,二哥徐一清。在入私塾前,父亲学惠就教他们兄弟三个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父亲与大哥种地,主持家务,省吃俭用,全力供他与二哥读书。1902年他与二哥一同考中秀才,二哥以院试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山西最高学府令德堂深造,他则入五台县城崇实书院读书。后为了补贴家用,他开始在大户人家的私塾教书,曾在五台县东冶镇翰林渠纶阁家教过书,还在崞县北社、东社等村教过书。

续范亭

1906年,同盟会会员续桐溪(崞县西社村人)从山西大学堂辍学返里,在宏道镇创办了川路学堂。同盟会会员康佩珩(五台县五级村人)为校长,徐一鉴为该校教员,主讲国文,兼讲经学。当时高小班的续范亭(曾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梁上椿(曾任晋北矿务局长)、刘定庵(曾任晋冀察边区政府委员)等人就是他的学生。

徐一鉴在川路学堂执教二年后,考入山西优级师范博物科。1909年底,从该校毕业,名列优等第一名(见《并州官报》第123期)。清廷授予举人,俗称“洋举人”,以别于乡试考中的举人。毕业后,被聘为崞县(今原平市)第一高等小学堂的校长。1910月,续桐溪被阎锡山任命为太原巡警道(相当于公安厅长),续聘请徐一鉴与赵丕廉(五台县五级村人)为秘书,代他处理日常事务。

第二年秋天,续与阎政见不合,辞职归里,兴办实业。徐则随续回到崞县,担任宏道镇高等小学(原川路学堂)校长。19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在五台县河边村创办了一所两等小学校,徐一鉴被聘为校长。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

199月,徐一鉴调任山西省立国民师范任学监(训育主任)。

五台东冶沱阳学堂名师赵子祁

赵子祁,字云若,小字完珠。1874年生于五台槐荫村中南巷。他的祖父赵阜成,生子三人,赵子祁居长。两叔早逝,全家一应事务,全赖赵老料理。

李力安题字

赵子祁自幼好学,二十二岁进秀才,曾参加清代末次科举。为节省路费,徒步行至西安考场,初试录取,复试时,因患伤寒未能参加而落第。三个月后,才病愈归来。成立新学以后,欲求深造,偕同村赵涵溪入山西大学东斋,学文科。

1905年又偕族祖赵公庵及阎锡山等,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一年。在此期间,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

他回国后,倡导新风尚,与赵公庵一道,提倡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脚。他们率先示范,自己及家人带头剪了辫子放了脚。槐荫村第一个响应放脚的是赵斐成的女儿金银。以后又破除迷信,参加打掉真武庙的泥菩萨。女儿童年的玩具中,有本雕的一尊弥勒佛和一尊文昌帝君,赵老的爱人说是打神像时拿回来的。

赵老不止提倡放脚,还反对女人扎耳朵眼,说这是奴隶社会给予妇女的枷锁。所以女儿成了当时村里独一无二的没扎耳朵眼的女孩子。赵老还主张妇女解放,说要想免受公婆和丈夫的气,就必须读书,求得自立的能力。因此,关于女儿的前途,常常引起父母的争论。由于赵老坚持己见,女儿才得以上学。以后提倡女人剪发,赵老亦非常赞成,说大好光阴,每天花费在梳头上,不如剪去为好。

赵老自进学以来,即开始了他三十余年的教书生涯,始教私塾,年薪一百吊。以后即在东冶镇沱阳两级小学任教,直至1929年全家随大儿子移居太原。

赵老教学,一向认真负责,常以不能误人子弟而自勉。经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同学们修改作文,圈圈点点,字斟句酌,不遗余力,直至深夜。他为沱阳学堂培养出不少人才,遍及华北各地,至今还遇到一些曾受教于赵老的,对其学识品格,多所敬重。

赵老素性淡薄,不慕荣贵,更不屑于逢迎。亲友中颇有显达者皆鲜于往来。19赵老送二儿子来太原考中学,住了三月,对阎锡山、赵戴文、徐一清等当年故友,均未拜访。后赵戴文见到赵老时说:“听说你来了太原,着人找你时,你已经回去。既到太原,为什么不到家里来?”赵老说:“我受不得你门上人的气”。还有一次是,阎锡山要来东冶沱阳视察,沱阳学校负责接待。

这天清晨,五台县长邱仰浚来到学校,等候迎接。邱看不起父亲这位穷校长,父亲也看不惯这位官气十足的县太爷,两人坐了很久,不曾交谈。及自阎锡山到来,邱方先给阎斟茶,阎将第一杯茶,亲自敬给赵老,邱估计赵老可能有点来历,这才一改傲慢态度,变得特别殷勤起来。这次见面时,阎问及赵老生活及子女近况。赵老告以长子育堂,上大学一年,因闹学潮被开除,现在五台县中学教书。阎主动提出以山西公费,保送大哥去日本留学。大儿子去日本的第二年,即考上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享受中国公费,不再花山西的钱。

赵老秉性耿直,不畏权势。在沱阳学校时,东冶镇三月初八庙会,赵老组织童子军,维持会场秩序。阎锡山的一个马弁调戏妇女,受到童子军的干涉。这个马弁将一童子军殴打重伤。赵老诉于区公所,区公所慑于阎锡山权威,不敢受理。赵老说:“我以一 校之长,无力保护一个学生,说明我不能称职”。一怒之下,不惜辞去年薪三百元的校长职务,接受了崞县上东社小学的聘书。一年后,徐唐文来沱阳学校,徐与赵老有师生之谊,经徐再三敦请,赵老为助徐办学, 才仍回沱阳执教。

赵老酷爱读书,终其一生,每有余暇,则手不释卷,新旧学说,多所涉猎。女儿童年时,见父亲对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胡适文存、独秀文丛等,都仔细阅读,并爱好诗词。女儿未上小学之前,即能熟背长恨歌、琵琶行和一些小诗,皆父亲口授。他还爱好写作,偶有所感,即寄情笔墨。数十年集日记十余册。有诗词、对联、散文、祭文等,借于土改中散失。记得有一首写槐荫景色的诗是:“面对文山似画屏,滹沱如带绕门前;秋来一字雁行过,呼群声里蔚兰天”,也颇有意境。

他的一生,自奉俭约,布衣素食,甘之如饴。暇时常与邻里农民,共话稼樯。凌晨即起,即村外拾粪积肥。秋季常带领子女们到山上割蒿草,以备一年驱蚊之用。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书生文人的习气。

1947年5月,因子女在外,无人奉养,由女儿接到河北省武安解放区。同年10月,因患肺灸逝世,享年73岁。

五台中庄清朝名师阎超选

阎超选,五台县白家庄镇中庄村人。生于1875年(同治末年),又名胜艮,字与群,号龙山,幼时体弱多病,稍长奋力求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其喜欢古文经史伦理的学说。他一生当塾师,在本县寨里,古城等村里执教,教学有方,教出的学生成名者颇多。

光绪年间,中庄村阎超选曾经以“凤阳花鼓”的曲调填写了《窑头苦》的歌词:“手提着窑灯肩攀着篓,夜半招呼煤窑里走,可怜容颜憔悴,衣服黑丑,佝偻如同地狱之游,三百六十日,窑里度春秋……山主供油加重利,窑主分红二八抽,炭价苦贱粮价贵,掺糠和菜难糊口,未老先残多喘病,斩腿捣背更堪忧,最数年关不好过,无处躲债使人愁。”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矿工的苦难生活。

代州院试

光绪末年,代州最后一次院试,阎超选在古城执教,他带领杨太岩、杨贯西、杨俊山、杨西亭、杨毓秀、王翠林、王殿英等七名考生赴考,除杨毓秀因体格缺陷没被录取外,其他六名都中了秀才。一村被录取的名额,几乎占了全县分配名额十五名的一半,一时传为佳话。这些秀才在民国年间大都智勇双全,知名度很高。其中有三人留学日本,一人曾经担任山西大学校长。

他十分重视教育,当时省内有名的儒士,多出其门下。他性情刚直,不畏权贵,尚崇实,不慕名,事亲至孝,家庭和睦,曾经对人说:“父母亲的爱,这实在是人之常情,我从小失去母亲,但是继母十分爱我,每逢我回家时,家里的人都十分热情地待我。继母对人说:“我不想让超选有不快乐的事。”唉!我对母亲没有尽孝,而继母爱我如此,这实在是继母仁慈。”

阎超选在浙江省长兴县任职时,整顿新建学校,培养读书人,扶持老百姓,他在任职期间,业绩突出。长兴县里有人为他创作了一首《十奇谣》颂扬他的功德。父亲去世后,阎超选归家守孝三年。期满后,阎超选以母亲养老为由,没有再去做官,在家中设馆授徒,读书自乐,逾十年之后而逝。

阎超选不幸于民国初年逝世,享年47岁。他的墓志铭有联:“品格纯效乎古,学术不囿于今。

终身从教的两涧人清末秀才高茂如

沟南乡两涧村

高茂如(1885-1945),字寿松,五台县沟南乡两涧村人,清末秀才,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民国以后,闫锡山曾以高薪聘他任职,他因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拒绝,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一直在三高小(校址在中座村)任教,教语文、历史,因教有成绩,在县城会考时,三高小名列前茅。他教出的学生遍布五台各地。在战乱当中,高茂如老先生困在家乡,开设了一处私塾。校址设在他刚修不久的书房院里。所收的学生,大约十几名,有孙家岗的孙掌林(后任静乐县副县长),王家庄的闫月治、闫安仁,东寨村的高兴宽(曾任阳曲青委书记,已牺牲)、鲁宗孔(在太原工作)闫志学(后名闫宗仁,曾任青海地区公安局长),茹家垴的白某某、两涧村的王淑均、高官林、孙松林。所教课程大部分是《古文观止》、《作文新范》一类古典文学。

高茂如老师很有爱国主义思想。他教学不按原来的书本程序去教,而是由他选择。他选下后,先让学生们轮流用毛笔一笔一画地抄,抄完后让你死背,背熟后他才开讲。他选的课文多是《木兰从军》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阿房宫赋》、《岳阳楼记》等。他讲书时,不看书本,连课文中的注解小字,他都背得烂熟,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引人人胜。他借古喻今,虽不点破抗日二字,然听讲的人心领神会,使学生欲效岳武穆吞尽胡虏血的精神,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继承文无样的爱国精神,支持正气,为抗日视死如归。

他每周要让学生作一篇文章,作文题目也极其新颖。诸如《我的志向》、《怎样做人》。他批改作文很认真很细致。他修改后的作文,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作文誊清》,让你誊出来,都背过。他对学生背诵课文卡得很严,每一篇课文,都必须让你背得滚瓜烂熟。他说这是基础功,不得马虎。他管理学生也有一个手板,但轻易不用。手板上写着:“只打顽皮虎,不责小心人。”

他常好写对联和俚诗,写下后反复吟诵,让大一点的学生记诵。他在三高任教时,见到闫锡山在三区寨里村办的“新民工厂”不开工、不织布,当地绅士,都到里边大吃大喝,抽烟赌财。春节时让他写对联,他给写一副云:“新民民不新,赌牌烟灯两相聚,工厂厂无工,吃茶喝酒随便来”。横批写“新民工厂”。贴出后,那些绅士们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台儿庄和平型关战役后,他即兴写了一首诗为“吆吆小丑望太侈,吞象原来不是蛇。闻讯台平多歼敌,始信黄炎不好惹”。

1942年以后,私塾被公学挤掉,他又被聘到日伪三高小任教。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中共六区区委书记杨来同志给伪三区区长韩国钧写了一封警告信让他传达。他以老师的身份,将韩国均叫到学校,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卖国贼的可耻下场,然后将六区区委的信交给他,使韩的为非气焰顿减。高茂如活了62岁,在60岁时又生了一个小儿子,他欣喜地说:”六十又生子,取名周甲来。”

五台名师东寨人闫子登

闫子登,字俊山(1892-1952),五台县东寨村人,山西省西斋大学毕业。历任川至中学、豆村高小、五台简师、定襄师范教师。在抗战期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加抗日工作。曾以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身份,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五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摘自《五台老解放区教育简史》)

山西省妇女界和教育界知名人物赵佩兰

赵佩兰(1897—1953),字纫秋,小名九仙,山西省五台县槐荫村人。民国时期五台县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山西省妇女界和教育界知名人物。

19,槐荫村建起五台第一座女子学校,佩兰踊跃入学。她学习认真,成绩突出。佩兰生性刚强,敢作敢为,无矫揉造作之态。幼时父母包办,把她许给五台县五级村一家姓杜的做媳妇。结婚时才知道丈夫是村公所乡巡且不务正业,婚后第二天回娘家,一下轿就冲进院屋,将头上盘头发结毁掉,梳成当时流行的日本式女生“娥娥”头。并说“我不回杜家了,我要离婚。”结果她胜利了,从此告别了“贤妻良母”式的旧式妇女生活。

她反抗封建婚姻的精神,一时被传为美谈。她在本村女子学校毕业后,相继考入五台县女高和太原女子师范学校。19女师毕业,先后在太原国师附小、东华门小学担任教师。因其教育有方,不久升任校长。

1926年,槐荫村小学男女校合并,邀请赵佩兰回村任校长。她应邀带领赵名珍、赵杏兰、石兰英、胡凤歧、杨淑贞、赵玉梅等人来到槐荫村,开创了全由女教师执教的新局面。赵佩兰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当时学界常在东冶镇集会,赵佩兰经常登台演讲,博得群众掌声。

1929年,赵佩兰调任太原精营东街小学校长,时间长达八年。因她管理有方,善于团结教师,深受师生拥护。1937年,太原沦陷,因她与阎锡山五妹子阎惠卿友善,便一起去四川省灌县居住。

克难小学

1941年由四川返回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后又到第二战区司令部驻地吉县克难坡,受到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的青睐,于1943年担任了克难小学校长,并担任山西省战时儿童保育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民族革命同志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到太原担任新道街小学校长。1947年,曾以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妇女委员会的资格,当选为国大代表,并出席会议。

1949年太原解放后,赵佩兰留在学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三反”时无辜被人牵连,未等查清事实,因性急好胜,1953年自戕。

赵佩兰的丈夫徐培峰,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的秘书、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检点参事室主任。

五台名师兰家庄人胡恭夫

胡恭夫(作肃),五台三区兰家庄村人,生于1898年6月卒于1947年7日,享年49岁。太原第一师范毕业,抗日战争前曾在五台县三高小任语文教员。民国25年任三高校长年。在三高任教期间,由于治学严谨、授课有方,曾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他以身作则、生活俭朴,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特别是讲古典文学,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在王城小学胡家庄两级小学任教,1947年因病去世。他一身从事教育工作,是三区名望较高的教师。(檀风栖供稿)

山西诗人教师康耀庭(1902-1952),字佩珵,五台县五级村人。沱阳高小毕业后.考入川至中学,与方闻、朱典合称川至三才子。后升入山西大学文科,学习勤奋,博览群书,常写诗著文。山大毕业后,立志做一名清白的好教师,遂到进山中学任教。讲课之余,常做诗自娱,其时山西日报专辟一栏,登载其诗篇,遂有山西诗人之称,1950年调定襄师范任教。康耀庭对古文学、书法颇有研究,其楷书气势不凡,风流俊逸。

五台名师中庄村人闫宗临

史学大家闫宗临

闫宗临(1904- 1978年)系中庄村人,著名教授和历史学家。三高毕业后,在本村任教一年,考人川至中学后,因闹学潮转入崞县中学。1924年毕业,考到北京朝阳大学此时与鲁迅、高长虹等有所来往,增强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创作了散文集《夜烟》、中篇小说《大雾》等。1925年自费到法国马赛、转巴黎留学,1929年考入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专攻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1936年,完成博士论文《杜赫德之研究》获得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37年与梁佩云在瑞士结婚。七七事变后闫宗临报国心切,毅然辞去伏利堡的高薪讲学职务,回国任山大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之后,又相继在广西大学、桂林学院、中山大学任教。

1950年8月,回山西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山西师院副教务长,研究部主任,山西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还先后被选为太原市人民代表、山西省人民代表、山西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革中,闫宗临受冲击逼害,造成偏瘫,卧床不起,但他襟怀宽广,还进行书籍翻译,自号”铁牛老人“。1978年10月5日逝世。根据其生前表现及要求,山西省委文教部批准,追认为中共党员。

闫宗临一生热爱党、热爱历史科学和教育事业。主要著作有:《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近代欧州文化之研究》《欧州文化史论要》、《巴斯加尔传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还有《佛国记》等9部专著手稿尚未出版,文学作品有圩田》等短篇小说多篇。

(刘子方根据《五台县志》及《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整理)

胡尚礼(1903-1992)五台县陈家庄乡胡家庄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张家口第一中学、山西省忻州中学、太原国民师范、太原进山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历任五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五台县第二届议会副议长、晋冀行署教育科长、北岳区民教厅副厅长、晋冀行政公署教育厅长、张家口市教育局长。

胡尚礼

1953年调中央扫盲委员会任副司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工农教育编辑室主任。

1957年1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筹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他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他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后下放到干校劳动。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他又回到中央教育研究所,参加重建工作。1992年9月逝世,享年89岁。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镇卿,又名藩国,(1908-1989),五台县陈家庄乡陈家庄人。1930年毕业于“山西省国民师范”,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离休。毕业后曾任三高小教师,槐荫学校和河边实验生活小学教导主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任五台县三区军代所所长,五台三高小、二高小、四高小校长。

槐椿苑

1944年秋,日本将要投降,但还占领白家庄、五台城、东冶镇,在环境还不安定的形势下,由李镇卿同志主办,樊育仁、檀凤栖同志协助,在东峪口村恢复三高小,同东峪口小学合并,暂叫三完小。1945年春,三完小移在陡寺村,同陡寺村小学合并。

陡寺永安桥

1946年后半年,三完小和胡家庄完小合并,正式命名为五台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校。校长先后由李镇卿、杨全明担任,教员是樊育仁(兼党支部书记)、胡中民、高生堂、韩可久、闫瑞荣、杨贞。1948年春,三高小又移在陈家庄村,校长由张哲夫、高生堂、刘裕如先后担任,教员是韩可久、李华国、韩西亭、闫瑞荣、李俊业、李金竹、李雁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太原市六完小校长、南城区文教股长、中共南城区委统战音副部长、文教部部长、文卫局局长、区委统战部部长、区政协副主席等职。李镇卿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1938年,正是日寇侵占五台的时候,他不畏艰险,挺身而出,负责军运工作。

不做亡国奴的韩可久老师

韩可久,字晋贤,又名明义,五台县陈家庄乡环椿坪村人。生于1909年5月4日,卒于1991年11月15日,享年83岁。他出生农民家庭,他年幼时,母亲常常给他讲王羲之苦练书法,屈原洞里苦学,朱元璋放牛读书,岳母刺字等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历史故事。

韩可久

从小母亲讲给他的一些历史故事越发激发起他的求知探奇的强烈愿望,他下定决心励志读书。在十岁时就读完了私塾,离开家乡到窑头寨里,耿镇读书。

窑头遗址

母亲常常使用旧社会农村妇女裹脚“狠批三年,风流一世”的朴实比喻鼓励他刻苦自励,勤奋学习。母亲深知裹脚的危害,时尚可以很多样,美丽也不是非得靠牺牲健康和忍受痛苦来实现的。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极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15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代州初级师范学校。三年后考入代州师范高级班。1933年于代州师范毕业,次年春季开始在五台三高小任教,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就在艰难的抗战时期,日寇占领了学校所在地,他同其他老师一道带领学生他先后转移在广银沟、陡寺等学校坚持教学,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曾经劝他为日本人做事,并许以丰厚的待遇,而他对说:“宁可吃糠咽菜放牛放马,也不做亡国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县委县政府恢复三高学校,他参与了恢复建校建校工作。三年困难时期,他为了减少开支,改善师生的生活,他亲自带领学生上山砍柴,下地种菜。1947年响应国家号召,动员自己17岁的大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他在陈家庄高小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调槐荫中学任教导主任,1953年调忻县专署干部文补校任教师,1957年又调耿镇中学任教,1972年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受学生爱戴。他生活简朴,乐于助人的品德一直为乡人所称道。在1972年退休回家后,仍然参加劳动,为生产队种蔬菜,看菜园,操持家务劳动,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五台名师虎汉村人白汉文

白汉文

白汉文 (1910-1994)化名田时雨,虎汉村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25年毕业于三高。参加工作,先后在虎汉、裴家沟、南头等村当小学教员。1938 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五台城汉文创办六高小,先在虎汉村小学另设高级班,学生只有十几名。后来另找了个土窑,学生增加至30余人,随之迁往马家庄,一直坚持到日军投降后。

1939年任抗日民主政府五区区代会主席。1941年后任五高、六高、七高校长。1949年调五台县教育科任督学。1951年任四区副区长。1952年任三区区长。1953年8月后任五台县卫生科长。1954年7月任文教局长。1956年后任定襄中学、河边中学副校长、校长等职。1978年9月后回五台中学担任顾问。1988年因病休息。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爱校如家,一心为公,勤俭办学,艰苦创业,为五台的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台名师胡家庄村人胡靖华

胡靖华又名玉和(1920-1982),胡家庄人,共产党员1937年参加抗日工作,历任三区动委会宣传部长、青救会主任、四区牺盟会秘书、胡家庄完小校长、四区教育助理员、四区区长六区区长、专署文教局副局长、东冶市市长、五台县文教科督学、科长、五台县人民政府秘书、副县长等职。他为人刚正,忠诚革命事业。1946年担任六区区长期间,因特务告密被闫军抓捕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始终未暴露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摘自《五台老解放区教育简史》)

五台名师樊家坪人刘子方

刘子方(1924-2000)五台县白家庄镇樊家坪人。1938年高小毕业后,先后担任农村治保主任,锄奸团长,青救会主任。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心校长、联校长。

刘子方

1951年调忻县专署文教局,在干部扫盲班及教育行政干部讲学班做农教工作,先后任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58年调任神池县文教局副局长。1958年任忻县专署文教局科员,后又调晋北地委驻忻办事处。1960年任晋北工农师范副书记。1961年任忻县专署文教局业余教育视导组长。1962年任忻县教育干部学校教导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挨批斗,被下放到忻县“五七”干校农场劳动。1970年落实干部政策,恢复工作,先后任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政治处副处长、党支部书记,忻县地区教育干部学校办公室主任,忻州地区教师进修校办公室主任。

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1983年离休后,参加了忻州市教育志的编写工作。1993年曾与阎明章老师合编《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他一生为老三区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阎明章(1924-)五台县陈家庄乡王城村人,1924年10月生,汉族,高中文化。他九岁入学,天资聪明。1941年日寇入侵三区后辍学从教。1946年入党,历任王城村,柏兰村,罗家庄村中心校长。

阎明章

1946年1月加入共产党,1941年1月参加教育工作。陈家庄高中时期,他于1971年至1980年担任校长兼书记,后陈家庄初中成立,他于1981年至1983年担任校长兼书记。1987年离休,县处级待遇。20世纪80年代初,1971年后陈家庄高级中学(后改为县立初中)阎明章老师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享年87岁。

陈家庄中学

陈家庄中学再度声名鹊起,吸引了五台县城及周围乡镇的许多学生来此求学。他始终坚持行知合一的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生廉洁奉公,不争功,不诿过,不善虚荣,不阿权贵。

环椿坪全村兴学育人,尊师重教。五百人的村庄有教师四十多名,几占村民总人口的10%,其中不乏有德高望重,桃李遍地的高级教师。这里所讲的是一位任劳任怨,一生从教的韩南林老师。

韩南林

韩南林(官名韩一清),五台县陈家庄乡环椿坪村人。生于1931年2月24日(阴历),卒于7月17日(阴历),享年83岁。一生从教,教书育人。他于1979年退休。他幼小体弱,童年曲折坎坷,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其一生,壮晚之年,总算有个幸福之家,生有五子,安享晚年。

环椿坪村

曲直坎坷的幼年。他一出生,由于祖母在抚养时患有奶病,失去了哺乳功能,只好雇奶妈家喂养,由于奶妈缺少奶水,多半是用米汤喂养,从小营养不良,三岁接回家中,到四岁才会走路。

好在到他上学的年龄,村中办有私塾,他从7岁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在读书之时,正赶上日寇入侵,只能时而读书时而逃难,十分艰苦,好多时间都是在逃难的山洞中度过,好在他尽管条件艰苦,学习还比较用功,打下一定基础,到12岁时,侵华日军在白家庄、教场、高洪口、河口、天和设有炮台,该村在恐怖的包围之中,他还在村里的派遣下,给日军炮楼当过劳工,在日军的刺刀下,作为十二三岁的童年,可想是何种感受。

抗战第一村南茹村

童年艰苦求学。日军在1940年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把周围的村庄几乎烧光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是一边逃难,一边在家园种地,仍能坚持自学,在14岁时考入陈家庄高小读书,在读书期间他可说是半劳半读,当时由于他父在外地任教,其祖父年岁已高,家里缺少劳动力,家庭的生活支柱还是以种地为生,因此到了农忙季节,他只能请假回家,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自学,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他能够在当时严格的考试条件,取得了高小毕业的成绩,让其后辈人想起来,为有这样的长辈,而为他备感兴慰。

在高小毕业后,由于家中没有劳动力,他就不能再读书了,只能停止学业在家参加务农,养家糊口。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经过土地改革,家中的土地也不多了(在土地改革中,家里被划为富农成分,所以大部分土地被分出去了)。后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不断变革,他由于上过高小,在当时的村里就算有文化了。

他年龄虽小,又参加到村里的合作社,被分配到村里的骡马运输队当会计。当时主要奔跑在五台至盂县一线的运输途中,负责运输费用的结算。直到1952年,他仍然渴望求学,考取河边师范学校(初师),完整读了三年的全部课程,在1955年毕业,又考取了忻州师范学校(高师),但由于学校停学,只读了不到半年,没有完成学业,只拿到高师培训结业证(整批学生同样)。

东峪清朝书画家胡炬旧居

任劳任怨一生任教。从1956年忻师结业,韩南林老师被分配到宁武县圪辽乡圪辽村任教,由于他教学有方,被评为雁同中署(忻州与大同合并期间)的模范教师。后分别在五台殿君村、东峪村、柏兰村、刘家庄村、陈家庄七年制初中、智家庄村任教,直到退休后还被本村返聘教书。

韩南林任教的二十多年里,凡走过的地方都被学生家长和村干部挽留。特别是智家庄,从设校以来,从未出过一名大学生,在韩南林老师的辛勤耕耘浇灌下,打好了基础,以全乡整体的优势考入完小,数年后一年考取了两名大学生,一举改变了村里出不了大学生的观念,被全村赞叹不已。

柏兰村古柏

严守家风克勤克俭。在十村八乡,韩家克勤克俭的家风,在韩家后人的记忆里,曾祖父、祖父、韩南林无一不是勤俭持家的后辈典范,韩可久和韩南林本是教师一生,从衣着打扮上看,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有工作在外的穿扮。穿打补丁衣服是常事。

韩南林在柏兰、刘家庄、陈家庄教书期间,已通了公共汽车,但从来未坐公交车一次,都是步行往返。在放假期间,只要一进家门,放下行李,就拿起农具,下地干活劳动,退休后一直和农民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直到体弱干不动才作罢。他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大年初二,凡是男丁要全部出动上山割柴或背篓送粪,他的孩子记得年年如此。用长辈的说法,一来让孩子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来免得后辈子孙混耍钱场学坏。

到了晚年,韩南林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可说是孜孜不倦,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很值得晚辈学习。

终其一生,韩南林的一生虽说平凡,但在他身上是后人值得学习的一生,是后人追忆的一生。(文图 胡立成)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就能更好点亮孩子的未来、有力托举民族的复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璀璨星辰,榜样的光辉照耀神州大地。“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老三区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胡礼谦

师者行为世范,方能传道授业解惑。胡礼谦(1854-1939),(又名九绪)生于1854年(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

胡礼谦先生住过的老宅

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胡俊(1875-1943),胡礼谦长子(又名正丙),生于1875年(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身体力行抓关键,立德树人铸师魂。

胡炬

胡炬(又名正春),(1887-1954)胡礼谦三子。生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

德高望重的胡炬老师

胡炬老师,字正春,五台三区东峪村人,生于1887年,卒于1954年,享年68岁。其家世代为乡学童蒙老师。胡老师年青时,因体弱多病,未能科第,但因天资聪颖,继承家学,自学成才,民国年间在罗家庄明查弯等村执教三十余年。胡老师博学多才,品德高尚。其书法功力遒劲,独具风格,加之擅长医术,治病救人,为国育才,为社会造福,在五台三区一带,享有盛誉。

胡炬先生作品

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

清朝书画家胡炬墨迹

膝下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的学生有“回忆吾侪童年,拟以学习自觉,教之他处同年识见甚多。吾自参加革命以来,每闻有云:五台历代文风,高弥三晋之说,胡先生岂非继往风化者欤?……引自胡老先生的学生罗永康(曾任五台县县长,山西省卫生厅中医处长)的话”。

胡维州

胡维洲(1905-1950),胡俊长子。生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抗日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1939-1949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1901-1992),胡俊之女,生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三十余年,晚年从医。

胡庭栋

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1932年(民国),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通略书法、戏曲、绘画、中医、针灸、乐器、石工、木工、药材种植、科学种田等可谓,博学多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命的光辉,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们一生惦记着学生,却唯独忘记了她自己。

胡效莲

胡效莲(1955-),胡庭栋之女。生于1955年,1976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就背着行囊,远赴离家三十余里的偏远山村五腔小学,出任民办教师,在偏僻的山村,守望着教育的一方净土;即使是雨雪天,道路特别难走,但是她从未因天气情况影响上课,从没迟到早退过;更是风雨无阻,翻越崎岖的山路,去往学校路上,三年时间不知留下她多少艰难的足迹。

胡效莲

心系学生书写春华秋实,情系教坛无愧星移斗转。她是这样的乡村女教师,小小行李卷,长长书包带,伴她的是崎岖山路,恋她的是幼稚的童心,周围山峦环绕,山村的学校是这样,拴紧耕牛挂着鸟笼,时雨袭来摇欲坠,茅草儿把挡秋风,山村树木是这样葱笼,青春浇灌爱心滋润,黑板作舟泛大海,教鞭如桨掀涛涌。

五台第三期英训班结业合影

汗水浇灌桃李,心血培育栋梁。1979年调到东峪口中学,1982年参加上级部门组织五台英语培训班学习,结业之后,1983年仍然在东峪口中学教初中英语课,1983-1985年年间,她所带的初中班的英语成绩连续三年全县,全区位居榜首,教育局领导亲批后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1985年被评为忻州地区级模范。1990年被调往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

孜孜不倦园丁忙,幼苗茁壮成长。后来了解到,她流鼻血长达数日,一起住的老师们都劝她休息治疗,但她硬是不休息,坚持给学生们讲课,还有一次是重感冒打完点滴坚持讲课,耐心辅导学习差的同学,晚上经常批改作业到深夜。胡效莲老师乐于助人,常常去厨房帮忙包饺子,包包子等,还有是帮住校生缝补衣服,她待人热情,善解人意,教出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让人永世难忘!

岁月如水流逝,寒暑往易沧桑。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积劳成疾,不幸患白血病,卒于6月。

默默无闻天地长,育才志在兴邦。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用自己如火的热情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诠释着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业绩卓著贵创新,光荣榜上有芳名;心血汗水洒大地,结出硕果满园春。

胡效玲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胡庭良长女,1962年生。五台陈家庄乡东峪村人。学校毕业之后,1983年冬天,自己带着行李,长途跋涉二十余里崎岖山路,远离家乡外出带课,在偏远的山村小学字石板小学教语文、算术等课程,带着全年级的一年级到四年级十二位学生,也不过星期天,利用假日辅导山村孩子们课程学习,到晚上披星戴月一边辛勤备课,一边批改作业。一份辛劳,一份收获。1984年夏天,带着全部学生参加全公社年级考试,在东峪口公社所有小学统考成绩名列前茅,位居第二名,受到东峪口公社联合校长与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从此转为正式民办教师,担任民办教师。

胡效丽与梁凤梅

胡效丽,胡庭栋侄女,胡庭良次女,1972年4月生,五台陈家庄乡东峪村人。学校毕业后,于1990年秋天,她自己带着行李,长途跋涉远离家二十余里的偏远山村白羊村小学出任代教,即使雨雪天道路特难走也没影响过给学生上课,1992年冬天,她又在里河府村代教,她顶着严寒,冒着风雪,也是道路崎岖山路,带着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课程,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还的批改作业与备课,就这样辛苦付出了整整三年有余。

胡庭良,胡庭栋之弟,1934年生,五台陈家庄乡东峪村人。先是民办教师,后务农。1952年扫盲运动后;1953年东峪村教一到四年级;后来教一到五年级全科文史地,1959-1963年,后调到支石板教学一到四年级。

胡庭良

胡庭良后来因家里有事,回到村里就当选了队长,带领村民们搞种植,一年之后兼职保管、会计、计工员等。同时还给村里的人们打针、扎针、拔火罐,深更半夜经常有人叫他去看病,有时候守着病人观察三四个小时等好转他才肯离开,还有谁家的灶火不好烧也找他修理。

有一次他正病的好几天没起来,这时村里人急忙跑到家里说,他家的灶火烧着后直往家里冒烟连饭也不能做了,他听后慢慢坐起来歇缓一下拄着拐杖去人家指点他们修理灶火。村里谁家做事宴少不了他,既当总管又帮厨,人家的事宴办完了他也累倒了。夏天是他最忙的时候,上下午带领群众地理干活,中午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给村里每家每户嫁接各种梨果树,整个夏天有午休的时间很少,常常上火嘴疼咽喉肿痛。

胡庭良

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有一次天还没亮突然刮起了风,他想到成熟的谷子要受损失,立马起来招集社员们到地里抢收使损失降低到最低。忙完了秋天就带领几个人榨油,香喷喷的核桃油、麻油、花椒籽油等供应着村民们的食用。

编织各样篓筛

深冬就在家里编出各种花样的篓子、篮子、筛子、笊篱等送给亲朋好友后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他还喜欢画画,经常会画一些老虎、狮子、豹子、斑马、孔雀、丹顶鹤等动物,还常常有人找他画鞋垫,有时候弹弹琴,小孩子们就围在身边静静地听……(据提供资料编写)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

教医世家诗赞

清末书画家胡炬居住的老宅

五代园丁赞

写完五代教育世家文稿,心情激动,夜不成眠,兹就教育世家主要园丁11名,拟拙诗几首赞之。

胡礼谦赞

胡翁乡里颇享名,“猢狲堂”里度一生;

教育子孙传家宝,粉笔另加一根针。

胡俊赞

俭朴有古风,浑如田家翁;

生平无他好,医病更育人。

胡炬赞

淡泊名利不忧贫,德高望重一园丁;腹中才华众生赞,笔下龙蛇满座惊;

处世一生无愧色,执教百里有赞声;先生更是精医道,疗疾济困留美名。

胡维洲赞

耿入官场谋虚名,粉笔生涯寄此身;一生坎坷名不济,桃李芬芳慰忠魂。

胡维国赞

斯人颖悟时人钦,教坛初涉显名声;年尚弱冠玉帝召,“白玉楼”上铸伟文。

胡芳芝、武九昌赞

鸳鸯讲台感情深,诲人不倦育灵魂;教界名儒有千万,如君夫妇有几人。

胡庭栋赞

善于钻研尤爱生,培林育苗耕耘勤;问君辛劳何如是:恪守家教祖遗风。

胡效莲赞

业绩卓著贵创新,光荣榜上有芳名;心血汗水洒大地,结出硕果满园春。

胡效玲赞

寒来暑往默无闻,边教边学苦用功。且喜青春教台度,甘为蜡烛光照人。

胡效丽赞

欣闻世家添新兵,豆蔻年华代教身。立志终生育栋梁,祖国花朵万代红。

《五台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刘子方老师编辑的《五台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路良平,1962年9月生,五台县陈家庄乡东峪村人。本科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80年考入忻县师专数学系。

在东冶中心校改革创新大讨论会议上

1983年毕业,先后在陈家庄中学、南茹中学任教。1987年8月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函授本科学习。1988年3月在五台县第二中学任教,兼校团委书记,年级组长,语文、数学教研组组长。2001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8月起历任耿镇中心校副校长(兼耿镇初中校长)、阳白中心校校长、建安中心校校长。1997年、1999年获忻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班主任。2002年被评为忻州市优秀团干。

“广大教师要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文/图胡立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