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耗资13亿建成的哈尔滨新地标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最美建筑”

耗资13亿建成的哈尔滨新地标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最美建筑”

时间:2020-09-01 15:23:24

相关推荐

耗资13亿建成的哈尔滨新地标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最美建筑”

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诞生地、中国最早成立音乐教育学校的城市、中国第一个音乐与建筑艺术一条街、中国历史上举办时间跨度最长影响最大的音乐节、中国最早接触欧洲古典音乐的城市……哈尔滨用深埋于城市风骨的音乐文化,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音乐之都”美誉。

哈尔滨,为女真语“天鹅”之意,百年前,这座年轻的城市在天鹅的栖息地上建立起来,并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成长壮大。辉煌的“渤海乐”、金王朝的宫廷音乐、女真族的“笛鼓声声”、猎人之歌、渔家之歌、马背之歌、森林之歌……多姿多彩的北方民族音乐和歌声,是这座城市的摇篮曲;二十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西方传统经典音乐伴着各国杰出的演员、歌剧演唱家、音乐家、话剧演员、器乐演奏家一起涌入哈尔滨,异国的流浪者们自发地在这座新兴的城市里,结成了新的表演团体,他们的音乐飘荡在哈尔滨的上空,熏陶着一代代的当地人。

作为联合国命名的“音乐之都”,百年来,哈尔滨却始终留有一个遗憾——缺少一座可以承载多种音乐演出形式的国际标准的大剧院。直到,哈尔滨大剧院正式开放,遗憾的空白终于被填补上。这座历时六年、总投资12.79亿元人民币的大剧院,不仅是哈尔滨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哈尔滨建筑史上的传奇佳话。其建筑设计饱受赞誉,曾被评为“度世界最佳建筑”,美国CNN也认为其“超越了悉尼歌剧院”。

如今,哈尔滨大剧院已成为哈尔滨知名地标性建筑,并自落成之初至今的三年时间里,承办了上千场经典演出,可以说是好戏连台、歌声不断!

大剧院坐落于松花江北岸江畔,周围是壮美的湿地风光,设计的灵感便源于此。总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剧院由大剧场和小剧场两部分组成,其建筑形体与周边自然景观完美相融,外立面采用白色铝制板,似要与冰城的北国风光默契呼应,远远望去,张力十足的曲线建筑结构,宛如飘逸的白色绸带,从湿地中破冰而出,从自然中生长而立,又像极了高高矗立的雪峰,等待人们前去攀登。

这个“雪峰”确实是可以攀登的,走近它你会发现,在剧院的外立面上,有螺旋向上的台阶,据说是世界首创的步行式观光环廊,顺着台阶一路走去,整座大剧院似乎变成了360度的观景平台,剧院顶部是露天剧场,在那里,与你隔江相望的,是松花江南岸的城市天际线。

或许正是这样的设计,在很多人看来,大剧院不仅是可以观看歌剧、话剧、交响乐等演出的艺术殿堂,更是人们愿意来此休闲玩乐的公共空间。

剧院的内部,要持演出票才能进入,一楼大厅有可供休息的咖啡厅,顶部巨大的天窗是最先吸引我的焦点,抬头仰望,只见阳光顺着天窗上金字塔般的结晶幕墙倾泻而入,洒满整个大厅。剧场内的造型设计并不逊色于外部建筑,环绕剧场走廊内的曲面墙体,要么是用实木的水曲柳饰面,要么是不加任何修饰的清水混凝土挂板,给人一种原生质朴却又不失庄严、大气的感觉。

不同的座位区域对应不同的入口,通往入口的走廊墙壁上,挂着曾在此演出过的剧照。我最喜欢的还是观众厅的设计,也就是我们看演出的地方,进入观众厅的一刹那, 平面化的空间模式彻底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抽象且充满设计感的空间层次,这感觉像是进入了神秘的原始洞穴,等待我们的是可以四处探寻的惊喜,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于观众席上的我们,其实是很难知晓自己正处于怎样的风景中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