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宝宝起名申什么时候 宝宝出生什么时候起名字

宝宝起名申什么时候 宝宝出生什么时候起名字

时间:2020-10-14 12:39:49

相关推荐

宝宝起名申什么时候 宝宝出生什么时候起名字

公元前781年,西周姬宫湦接替其父周宣王,新任西周国王位也称周幽王。他在位的第三年认识并爱上了一个女人,他还紧紧拉住这个女人的手对天发誓“你放心,以后寡人只立你为后”。

这个女人就是褒姒,褒姒原来是被一个西周国的宫廷侍女丢弃在路旁的一个私生女婴,因正好被一对过路的夫妻看见,夫妻二人见她十分可怜所以将其带回褒国收养。

许多年后由于褒国为了向西周国赎罪所以将这夫妻二人收养的小女孩献给周幽王以赎清自己的罪行,因此女来自于褒国所以就取名褒姒。

因褒姒长相十分清秀可人,言谈举止优雅,尤如天仙下凡一般,周幽王看见后心里万分欢喜,所以当下发誓“我将一辈子只爱褒姒这个女人”。

正是因为这个女人,让放荡不羁的周幽王却遇上了两个大大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他在此之前娶了一个名叫申后的正室妻子,但是在周幽王心里—点也不爱她,当他每时每刻看见申后的身影或听见申后的话语声时就觉得很是烦心。

更恼火的是周幽王每次想到他和申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取名姬宜臼,他每次想到此事真是想死的心都有。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按照西周王朝的宗法规定,君王和王后的长子必须要立为太子,否则全朝的文武群臣和老百姓都要起来反对。

周幽王如此反感他与申后的婚姻,在他本人看来这完全是父王为他和申后安排的一场政治买卖婚姻。

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国家,但从小的方面说这是在拿他儿子的婚姻作为赌注,赌整个国家的命运。却一点也不顾及他的个人感受。

也正是这场婚姻牺牲了他和申后两个人的爱情意愿,因此这不得不让周幽王感到十分痛苦和伤心。

这场政治婚姻正是由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和申后的父亲西申侯,为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而策划出的一场政治买卖婚姻。但是周幽王却无能为力去加以反对,因此只得听之任之。

周宣王,人称“蛮夷鬼见愁”作为君王的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一点也不含糊,不管大小事务的处理上是难得失手一次的。

可是好马终归也有失蹄的时候,正是在周宣王在位的第39年,在一个名叫千亩的地方因与姜戎大战而遭到惨败后,致使整个西周国民不聊生。

后来由于在整个西周国内难以招募兵员,导致没有人去打仗,致使周宣王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可是由于军队人员的枯竭,西周国内部也开始处于不稳定状态,再加上西申国又经常派出士兵进犯。

所以他为了解决西申国的威胁,就想到了以婚姻换和平的方式拿自己的儿子作为牺牲品,逼着姬宫湦娶了西申国公主申后作为妻子。

按周朝的宗法规定,嫡长子是必须要继承王位的,这是立国之本,所以是不能轻易废除的。

在这场政治婚姻中,周朝确实是获得了一时的太平,而申侯也将自家的血脉融入到周朝天子的王室血脉中,这也算是取得了双赢的大好局面。

而真正的牺牲者则是一心一意爱着褒姒的周幽王姬宫湦。

如果说第一个难题是因为姬宫湦娶了申后为妻,那么后一个难题则是因为西周国国家。

就在姬宫湦继位成王的第二年,因王室周边的泾水、渭水和洛水发生了地震,同时也爆发了大面积的旱情。

更为要命的是其祖上龙兴之地的岐山也崩塌了。此时周朝有一位元老太史公名叫伯阳甫的高官公开对外说“周朝要完了,最多还能撑十年,赶紧闪人吧”。

受此影响众多的达官贵人都争着往东边迁移。很多老百姓也都对周朝的统治失去了信任。

按理说面对这样的难题,如果是一位聪明而又理智的君王,他定然是不会打破这一政治婚姻的格局的,毕竟在当下国家不稳定,废长立幼也会引起大臣们不同程度的反对之声。

但是周幽王才不会顾及到这些,由于他那倔强的性格,促使他偏要打碎这场政治婚姻的枷锁,最后把申后与他的孩子都赶回了西申国。

接着周幽王于公元前768年,如愿以偿地将他所爱的女人褒姒立为王后,又将他和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了太子。

1535年,一位富商到苏州游玩,遇上了一位尼姑,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住在了一起,还生下了一个男孩,可男孩出生没几天,就被富商送给了别人。

幸运的是,收养男孩的是当时的苏州知府徐尚珍,徐尚珍非常喜欢孩子,因为某种原因,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在见到孩子时,就特别的喜欢,还为他取名为徐时行。

徐尚珍虽然已经辞职,但在物质方面从未亏待过徐时行,无论是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还请了老师教他念书。

1562年,徐时行准备上京参加考试,在动身的前夜,看着正在房间收拾行李的徐时行,徐尚珍叫住了他,说道:“其实,你不是我的儿子。”

一旁的徐时行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惊的嘴都合不拢。

面对这样的境况,徐时行只是沉默的接受了徐尚珍所说的,他明白父亲此时跟他说这些,是为了他好。

中了状元的徐时行回到家中,向徐尚珍提出希望他可以正式的归入徐家,做他的儿子。

看着辛苦养育二十多年的徐时行,现在出息了,徐尚珍不由地流下来眼泪,可正当众人以为徐尚珍会同意徐时行的请求时,徐尚珍却拒绝了,他希望徐时行可以回到申家。

就这样,徐时行带着愧疚与不舍回到了申家。当申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笑得合不拢嘴,这年头,竟然还有白捡的状元郎,这不妥妥的捡了个大便宜嘛?

从此,徐时行改为了申时行,凭借着过人的才华进入了翰林院。

当时的朝廷,大臣表面上和和气气的,私下里斗的你死我活,谁也不让谁。申时行作为当今状元,许多人想借机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

显然,老实本分的申时行并没有如他们的意,每天除了埋头读书,还是埋头读书。

可申时行并不傻,在翰林院埋头苦读的十年里,他一直在观察朝廷上的大臣们谁会成为他最大的后台。

现在,他终于等到了。

这个后台就是张居正,当张居正向申时行抛出橄榄枝时,申时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此后,他在张居正的带领下,几年内就升到了礼部右侍郎,后面又当上了礼部侍郎,甚至是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程柒说 徐尚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虽然知道徐时行不是自己的儿子,但还是尽心尽力的抚养他成人,教他做人的道理,鼓励他成长、独立,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在遇到艰难困阻时,学会向前,而不是退缩。

西周,被儒家津津乐道的模范王朝,自共王以来持续衰落,对外无力抵抗四夷,对内不能控制诸侯,所谓“中兴”也如“回光返照”,灭亡的命运不可逆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申国国君申侯因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宜臼被周幽王废黜了王后和太子之位,纠集缯国和犬戎兵马,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幽王和太子伯服,王后褒姒先被犬戎凌辱,之后不知下落,西周统治就此告终。

申侯弑君灭国,但“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诸侯们集体失语,反而巴结恭维申侯,那是由于申侯有一个当了王的外孙。

不管怎么说,幽王总归是王,不能就这样死了,于是找到了褒姒这个替罪羊,《史记•周本纪》说:“檿弧兴谣,龙漦(音“chi”,唾液)作蠹。”《诗经•小雅•正月》说:“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成为后世诟病褒姒的“铁证”。

近来,笔者详读了一些关于褒姒的记载和传说,发现褒姒只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并没有做多少坏事,却被一些史学家、文学家从前世今生全方位黑了数千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世诡异,非妖即魔。

夏王桀末年,褒国早先的两位君主化为两条神龙降落在夏王朝的王庭,留下唾液后飞走,唾液被密封保存近千年,到周厉王(前878-前841年在位)末年,匣子透出光芒,周厉王命令打开观看时,不小心匣子坠落于地,唾液流于王庭,除之不去。厉王让女人赤身裸体而大声呼叫,唾液化为一只黑色的鼋(巨鳖),爬进后宫。后宫有个六、七岁的小宫女(《史记》原文为“童妾”)碰见了鼋,到十五岁时怀了孕,直到周宣王时期(前828年-前782年在位)生下一个女婴,就是后来的褒姒。

二、先弃后卖,既贫且贱。

周宣王后宫认为这个女婴是不祥之物,就把她抛弃在距都城二十里外的清水河里,周宣王还派人追查女婴下落,欲除之而后快。就在这个时候,一对农村夫妇因为卖桑木弓和箕木箭囊犯禁,被朝廷追杀,逃跑路上听见婴儿哭声,出于怜悯而抱着她一起逃亡到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由于缺乏乳食,又被一位叫姒大的人家用一些布匹换取收养,长大后取名褒姒。周幽王二年(前781年),来自褒国的大夫褒姁有罪下狱(亦说周幽王攻打褒国),其子买来褒姒献给幽王,换得褒姁出狱并官复原职,而命运多舛的褒姒卷入宫廷内斗。

三、媚惑君王,欺凌嫡母。

《东周列国志》说,褒姒进宫之后,周幽王不通知申后得知,留褒姒住在琼台,“自此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上朝”,约有三个月不进申后之宫。申后怪褒姒不来朝见,异常气愤,径至琼台,当着幽王面大骂褒姒一场,恨恨而去。太子宜臼得知此事,派遣数十名宫人到琼台捣乱,并亲自出马狠揍褒姒一顿。幽王得知后,将太子“权发去申国,听申侯教训”。后来,又废申后立褒姒为后,废宜臼立褒姒所生伯服为太子。这场宫廷争斗,褒姒取得暂时胜利,也为将来埋下祸根。

四、戏弄诸侯,君死国亡。

由于褒姒不会笑,幽王不得不诏令:“无论宫内宫外,谁能让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有个叫虢石父的大臣出了一个夜举烽火的馊主意。于是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不见强敌来犯,但闻楼阁管弦之音,只见幽王与褒姒饮酒作乐。诸侯面面相觑,然后偃旗息鼓、忙来忙去,褒姒不觉大笑。幽王认为这个“烽火戏诸侯”好玩,于是隔段时间玩一次,前来的诸侯越来越少,导致申侯进攻镐京时无人勤王,幽王身死国灭。

综上述,对褒姒的“黑”充满了诅咒和逻辑。首先,褒姒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千年前敲定的神奇而恐怖的妖孽。其次,以亦贫亦贱、多灾多难的“野人”身份存活于世。再次,按照西周等级制度和“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的逻辑,褒姒肯定难居高位,必然祸国殃民,最后身败名裂。

对于上述诟病,仅“媚惑君王,欺凌嫡母”虽有夸大,或有其事。我们看多了宫廷剧,凡进入后宫的女人,哪个不希望君王垂青,内宫争斗哪朝哪代没有。只是褒姒没有任何背景和后台,而申后祖上几代都是王朝功臣,与周王室世代姻亲,其父是现任申国国君,后来儿子宜臼又即位为王,王公贵族、社会舆论哪个不偏向申后。申后最终胜利,必然有成群粉丝追捧;褒姒最终失败,自然遭千人万人踩踏。

就是这样一位弱女子,稀里糊涂被人交易,稀里糊涂进了王宫,又稀里糊涂看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后被披上“红颜祸水”外衣,掩盖一个王朝灭亡的真相,遭受数千年不白之冤,令人唏嘘不已。

庆幸褒姒劫后失踪,否则将更加悲惨!

参阅文献:

《国语•郑语》《史记•周本纪》《列女传•孽嬖传》《东周列国志》、方志远《国史通鉴•春秋战国篇》、刘兴林《春秋战国记》、武黎嵩《中国史话•先秦篇》

故事发生在东南亚,有个当地土著的女儿,长得很美,妈妈早逝,爸爸活在酗酒里,弟弟是小偷。

有一天弟弟偷东西被抓了,爸爸喝酒未归,她只得去找东家帮忙。东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他们都是雇工。正好这天下大雨,女孩等东家时浑身淋透,一个湿漉漉的曲线毕露的土女,东家一见倾心。

东家救出她弟弟,又给她家人许多钱,对她说,你和我走,去城市里。土女找青梅竹马的恋人,恋人也是土著,恋人什么话都没说,大概知道说了也没用吧。

东家把土女带到城市,教她怎么穿衣,怎么吃东西,怎么欣赏一朵花的美丽,用文明人那套理论教她。锦衣玉食做的囚笼,人堆里的寂寞。

土女知道东家有恩于自己,但不开心就是不开心,她想赤脚踩在泥里,听爸爸说醉话,为弟弟提心吊胆。那些未见得有多好,甚至很差,却是她熟知的,打小经历的,写在血液里的。

东家也不开心啦,他想,我花钱救你家人,又带你到大都市,家里反对,我甚至不惜与他们决裂,你要啥我都给,你不要我也给,你怎么整天一副死妈脸?

他们都不快乐,这种不快乐是世人所不容的。纨绔与花瓶,绝配,你们有什么资格不快乐?但世人不是他们。

东家买了一座岛,取名衣露申,英语幻觉的音译。四面是海,有泳池,仆人,风景如画。为了土女不寂寞,也常常举行派对。他是真的迷恋土女,不是一时新鲜,甚至订制了很美的钻戒打算求婚。

婚没结成。因为她的不快乐就是他失败的证明。心高气傲的现代人,哪能容忍自己被一个土女打败?他说,好好好你走吧,你开心就好。

土女很开心,真的走了,她回到家乡,父亲早死了,弟弟结婚生子,一家人对她客气又冷漠。她去找青梅竹马,那男人已完全不认得她。

她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却被家乡抛弃了。但她也不想回到衣露申岛,认为那是一座美丽的坟。

漂亮女人不愁出路,她遇到一个律师,和他结婚,生下女儿。起初她不说话,后来开始说话了,才发现:坏了。

她说的话,审美,习惯,全是东家教她的那套。从前他非要教,她抗拒学。她的抗拒姿态大于实际,只是为了表达非暴力不合作。

经过这一遭,才惊觉自己是爱东家的,但为时已晚。她永远怀念从前,而对当下毫无兴趣。等女儿长大了,她与律师离婚,这样才可以名正言顺思念而无内疚感。

她的遗言是:把骨灰送到衣露申岛。东家答应了,他们至死未曾相见。

这个故事是被一个会修补花瓶的姑娘发现的,她是衣露申岛的继承人。她之前也不认识东家,只是帮他修补过一个碎掉的花瓶而已。或者说,是帮他修补过一个被土女摔碎的花瓶而已。

这是亦舒写的故事,名字叫《红尘》。修补花瓶的女孩不但继承了陌生人赠与的衣露申岛,还继承了姑婆的古董店,才有了后来发现整个故事的契机。

从前的人写故事也很有套路,继承遗产这个梗亦舒至少用过40次。

我看这个故事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文人的笔是欲盖弥彰?巧言令色?还是仙女的魔法棒?他们会自洽一切,给所有现象和结果一个他认定的事实。

写故事的人假正经,看故事的人真无情,只有故事本身值得在意。 这本书的故事性并没有太强,但不知道为什么看过之后一直记得。大概是因为它把人生的无常和懵懂写得比较具象吧...

来自:橘子吃了么

春秋时期,郑庄公对其母姜氏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1年后,郑庄公后悔了,可是作为一国之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百般思索还是没办法。一天,郑国的一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向郑庄公出了一个主意,让郑庄公与其母亲得以相见。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郑庄公继位。

郑庄公,名叫姬寤生。他的母亲是申国人,姓姜,因冠了郑武公的谥号“武”,故称武姜。

武姜是郑武公的正妻,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孩子,长子寤生,次子共叔段。生长子时,因为胎位不正,婴儿的脚先出来,导致姜武难产。

受到惊吓的姜武十分厌恶长子,因此给长子取名为“寤生”,意思是逆生。

可是,姜武却十分宠爱次子共叔段,多次向郑武公请立世子,但自古长幼有序,尤其是选定国君这样的大事,更是要遵循“立嫡立长”,于是,对于姜武的请求,郑武公直接拒绝了。

后来,郑武公病逝,长子寤生继位,人称郑庄王。

郑庄公即位后,姜武仗着母亲的身份要求庄公给共叔段分封制邑作为领地。

郑庄公很为难:“制邑这个地方不行,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是死在那个地方的,如果母亲要分封的城邑是其他地方,我都可以按你的话照办”。

姜武一听虢叔曾死在制邑,担心共叔段的安危,就另选了一块城邑——京邑。

可是,共叔段到京邑后,野心越来越大。

那时,各城邑城墙的长度有统一的规范制度:大都市城墙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城墙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城墙长度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

共叔段到了京邑后,不断的休整城墙的长度,一点点的试探郑庄公的底线。

一天,郑国大夫觐见郑庄公:“大王,国都城墙超过300丈,现在京邑城已经超过了100丈,这已经不符合祖宗制度了,您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啊”。

郑庄公却无奈地说:“姜氏允许的,我能怎么办?”

“姜氏的心早就偏了,她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与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还不如重新给共叔段找个封地,若让其再发展下去,怕是不好对付了”。

郑庄公摇了摇头:“多行不义必自毙,他终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你姑且等着看吧”。

共叔段看到郑庄公对他的行为没有任何表示,于是,他更加肆无忌惮了。他命令西部和北部的城邑听从自己的号令。

此时,郑国大夫进言:“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君主,可现在西部和北部城邑却听从两方命令,这种情况怎么可以出现?你这样纵容,全国上下会有其他想法的”。

郑庄公还是摇了摇头:“不用多做什么,他会自己走向灭亡的”。

郑庄公的无动于衷,更是助长了共叔段的野心。

共叔段直接将西部和北部的城邑收归己有,还把自己的领地不断地扩大。在扩大领地的同时,共叔段还不断地巩固城墙,囤积粮食,招兵买马。

确定举兵日期后,共叔段与姜武商议,两人准备里应外合拿下郑庄公。

郑庄公收到共叔段举兵的日期后,命令郑国大夫(公子吕)率兵讨伐京邑,京邑百姓也群起反叛。

共叔段不断逃跑,不论逃到哪,庄公的军队就讨伐到哪,他一直从鄢邑逃到了共国。

共叔段逃跑后,郑庄公将其母安置在颍城,并对她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可是,没过多久郑庄公就后悔了。

但是,誓言已经发下了,自己总不能违背誓言吧。郑庄公百思不得其法,每日忧心忡忡。

这天,郑国镇守颍谷的官员听说此事,向郑庄公说:“大王,我有办法在不违背誓言的情况下,让您与母亲相见”。

“您可以在颍城土地上挖一条隧道,一定要挖到有泉水冒出,黄泥和泉水不就是黄泉吗?那您不就可以母子相见了吗?”

郑庄公按照官员所说的办法做了,最终母子相见。

@子竹历史故事

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郑伯克段于鄢”。

在《左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甄嬛传》中,四阿哥向甄嬛请教功课,借机试探甄嬛的态度。甄嬛说:“母亲之爱子,必为其计之深远”。

对于父母,宠爱孩子要懂得适可而止。而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敬爱家人。但在孝敬、敬爱的同时,也要明辨是非,不要盲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子竹历史故事,把岁月的故事,说给你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